车队直接开到停机坪,接他前往脸书和其他几家公司的总部,刚巧顺路,有段时间没过来了,准备突击一下,探查公司的日常状况怎么样,这些事情从一行行数据中可看不出来。
西海岸早上的十点多钟,从莱离开时候是晚上十点多钟,也就是说一趟航行花掉了差不多十二个小时,在飞机上时候睡了觉,乳胶床垫相当舒服,此刻精力好得很。
中途打电话问了对冲基金公司这几天的经营情况,柯达公司的股价小幅上涨了,这一块稍微损失了点小钱,但总体上还算不错,大头部分的谷歌公司恰巧要收购一家互联网广告运营企业,用以正对脸书策划的“精准广告”投放项目,又从中赚了些钱。
谷歌公司的总部也在硅谷,叶冬青从没去拜访过,由于他看好谷歌,却没有投资雅虎的意思,这让杨致远产生了些小脾气,还专门打来电话跟叶冬青探讨过雅虎的发展问题。
由此,也使得叶冬青意识到,谷歌已经不是那个一家独大的谷歌了,雅虎也不再是臃肿的雅虎,不少项目被剥离之后轻装上阵,未来谁输谁赢还很难预料。
有这么个直接的竞争对手在一旁虎视眈眈,使得谷歌在他心目中的估值大幅跳水,短期内多半没问题,可一旦出现发展瓶颈的苗头,他必然毫不犹豫地清空谷歌股,只是想要赚快钱而已,从没想过认真帮助谷歌去发展,毕竟是“别人家的孩子”,FB、YouTube这些才是亲生的。
提到叶冬青在硅谷的产业。
最近又多出一家试运营的网站,名字叫做“全球热闻”,让每位通过审核的用户,都能成为自媒体撰稿人,并且可以通过自主接广告、平台广告等方式赚钱。
里面还包含着问答版块,叶冬青曾发布过一个问题,题目是“二十一世纪,世界会变成怎样?”,截止他上次登陆这个网站,已经吸引到一万两千多个答案,按照回答时间和点赞数量进行排序显示,后者占了更重的比例,也就是说回答得越好,显示时候也就更靠前。
至于新闻,现如今还只是试运营,从Facebook上面发送了一万份邀请函,各行各业的专家都有,建筑师、律师、医生、警察什么的都有,唯一的共同点是他们在FB上发布的那些公众消息,字思路都比较清晰,至少不是什么满篇都是脏话的偏激神经病,陆陆续续还在邀请更多人加入进来,许多都是专业的新闻编辑,用户可以主动选择关注他们,接受其他消息。
在2004年,这还是个新模式
第367章 日常
叶冬青喜欢将各种成熟的互联网理念融合起来,而不是专精于某个市场,“全球热闻”网站就是在这种基础上被构想出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首批用户的反馈似乎还不错。
直接就能从其他几个项目的主页上,跳转到这家刚创建不久的新闻知识网站,由此带来不少流量和关注度,但目前只能吸引到一小部分用户,因为里面的内容还少,才刚刚起步不久。
想过要去收购维基百科网站,为用户们提供更加丰富的互联网资源。
问题是,维基百科的创始人早在2002年时候,就对公众宣布说它会是一家永久性的免收费公益网站,这样一想又觉得花钱买它不太划算,更何况维基百科的创始人根本不打算卖掉它,近期正准备进行合作,提供专业信息搜索。
总而言之,这家新公司从刚开始就涵盖得比较全面,定位比市面上现在的网络新闻平台高出一大截,是骡子是马已经拉出来遛了,目前还存在不少小问题,会在未来不断加以改进。
很难给叶冬青一个准备的身份标签。
身为硅谷创业者,却也是华尔街新兴金融势力中的一员,跨界跨领域发展,却都还搞得蛮不错。
早就有人跳出来说沉重的债务负担会把他压垮,然而事实却是正在变得越来越成功,财富的增值速度远远超过债务扩大规模,无论是在硅谷,还是在曼哈顿,都获得了挺不错的成就,这也是不少人去研究他,试图复制成功模式的原因。
可惜即使他们搞懂了也没用,因为不可能像叶冬青一样精准地抓住每次机会,并且在无序中挑选出具有成长潜力的公司,就比如苹果公司,在2002年那会儿一直被当成垃圾股对待,能赚点小钱,却又不是很赚钱的那种。
另外还有亚马逊,当时有不少人做空它,后来被不断攀高的股价虐成傻狗,为此损失惨重的小机构可不少。
哪怕只有少数人相信他还能继续幸运下去,也足够让那家对冲基金在极短时间内拿到几十亿美元投资款,这就是他现在影响力的最好证明,直到目前为止,还没人对这笔投资感到后悔,因为对冲基金已经奇迹般地挣钱了……
和头一次来到硅谷那会儿相比,心情俨然天差地别。
当时想的是成为这些大企业中的一员,如今则觉得微软这些也没什么,未来总能在市值上干掉它和甲骨文之类,信心简直爆表,一览众山小。
路边的树木挺多,叶子黄了之后掉落下来,一栋栋办公楼就隐藏在树木后面,不像狭小的曼哈顿那样,许多办公楼终日看不见阳光。
叶冬青也在进行地产项目,目前有两处。
一个是准备明年年初动工的眼镜蛇大厦,另一处就在他前面几公里外的地方,靠近圣克拉拉镇,位于旧金山湾旁边,总共买下三十五公顷荒废土地,价格不算高,施工图有现成的,建筑团队也联系好了,又不是眼镜蛇大厦,只要资金到位其他的几乎没难度。
西海岸早上的十点多钟,从莱离开时候是晚上十点多钟,也就是说一趟航行花掉了差不多十二个小时,在飞机上时候睡了觉,乳胶床垫相当舒服,此刻精力好得很。
中途打电话问了对冲基金公司这几天的经营情况,柯达公司的股价小幅上涨了,这一块稍微损失了点小钱,但总体上还算不错,大头部分的谷歌公司恰巧要收购一家互联网广告运营企业,用以正对脸书策划的“精准广告”投放项目,又从中赚了些钱。
谷歌公司的总部也在硅谷,叶冬青从没去拜访过,由于他看好谷歌,却没有投资雅虎的意思,这让杨致远产生了些小脾气,还专门打来电话跟叶冬青探讨过雅虎的发展问题。
由此,也使得叶冬青意识到,谷歌已经不是那个一家独大的谷歌了,雅虎也不再是臃肿的雅虎,不少项目被剥离之后轻装上阵,未来谁输谁赢还很难预料。
有这么个直接的竞争对手在一旁虎视眈眈,使得谷歌在他心目中的估值大幅跳水,短期内多半没问题,可一旦出现发展瓶颈的苗头,他必然毫不犹豫地清空谷歌股,只是想要赚快钱而已,从没想过认真帮助谷歌去发展,毕竟是“别人家的孩子”,FB、YouTube这些才是亲生的。
提到叶冬青在硅谷的产业。
最近又多出一家试运营的网站,名字叫做“全球热闻”,让每位通过审核的用户,都能成为自媒体撰稿人,并且可以通过自主接广告、平台广告等方式赚钱。
里面还包含着问答版块,叶冬青曾发布过一个问题,题目是“二十一世纪,世界会变成怎样?”,截止他上次登陆这个网站,已经吸引到一万两千多个答案,按照回答时间和点赞数量进行排序显示,后者占了更重的比例,也就是说回答得越好,显示时候也就更靠前。
至于新闻,现如今还只是试运营,从Facebook上面发送了一万份邀请函,各行各业的专家都有,建筑师、律师、医生、警察什么的都有,唯一的共同点是他们在FB上发布的那些公众消息,字思路都比较清晰,至少不是什么满篇都是脏话的偏激神经病,陆陆续续还在邀请更多人加入进来,许多都是专业的新闻编辑,用户可以主动选择关注他们,接受其他消息。
在2004年,这还是个新模式
第367章 日常
叶冬青喜欢将各种成熟的互联网理念融合起来,而不是专精于某个市场,“全球热闻”网站就是在这种基础上被构想出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首批用户的反馈似乎还不错。
直接就能从其他几个项目的主页上,跳转到这家刚创建不久的新闻知识网站,由此带来不少流量和关注度,但目前只能吸引到一小部分用户,因为里面的内容还少,才刚刚起步不久。
想过要去收购维基百科网站,为用户们提供更加丰富的互联网资源。
问题是,维基百科的创始人早在2002年时候,就对公众宣布说它会是一家永久性的免收费公益网站,这样一想又觉得花钱买它不太划算,更何况维基百科的创始人根本不打算卖掉它,近期正准备进行合作,提供专业信息搜索。
总而言之,这家新公司从刚开始就涵盖得比较全面,定位比市面上现在的网络新闻平台高出一大截,是骡子是马已经拉出来遛了,目前还存在不少小问题,会在未来不断加以改进。
很难给叶冬青一个准备的身份标签。
身为硅谷创业者,却也是华尔街新兴金融势力中的一员,跨界跨领域发展,却都还搞得蛮不错。
早就有人跳出来说沉重的债务负担会把他压垮,然而事实却是正在变得越来越成功,财富的增值速度远远超过债务扩大规模,无论是在硅谷,还是在曼哈顿,都获得了挺不错的成就,这也是不少人去研究他,试图复制成功模式的原因。
可惜即使他们搞懂了也没用,因为不可能像叶冬青一样精准地抓住每次机会,并且在无序中挑选出具有成长潜力的公司,就比如苹果公司,在2002年那会儿一直被当成垃圾股对待,能赚点小钱,却又不是很赚钱的那种。
另外还有亚马逊,当时有不少人做空它,后来被不断攀高的股价虐成傻狗,为此损失惨重的小机构可不少。
哪怕只有少数人相信他还能继续幸运下去,也足够让那家对冲基金在极短时间内拿到几十亿美元投资款,这就是他现在影响力的最好证明,直到目前为止,还没人对这笔投资感到后悔,因为对冲基金已经奇迹般地挣钱了……
和头一次来到硅谷那会儿相比,心情俨然天差地别。
当时想的是成为这些大企业中的一员,如今则觉得微软这些也没什么,未来总能在市值上干掉它和甲骨文之类,信心简直爆表,一览众山小。
路边的树木挺多,叶子黄了之后掉落下来,一栋栋办公楼就隐藏在树木后面,不像狭小的曼哈顿那样,许多办公楼终日看不见阳光。
叶冬青也在进行地产项目,目前有两处。
一个是准备明年年初动工的眼镜蛇大厦,另一处就在他前面几公里外的地方,靠近圣克拉拉镇,位于旧金山湾旁边,总共买下三十五公顷荒废土地,价格不算高,施工图有现成的,建筑团队也联系好了,又不是眼镜蛇大厦,只要资金到位其他的几乎没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