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峰起身拉了邓氏一同坐下,对林氏说道:“阿娘,咱们小门小户没这些规矩,一家人和和气气过日子要紧 。”
见林晓峰这样说,林氏也不好说什么了,邓氏做的菜味道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差。林氏也没能挑出毛病,只看着林晓峰如此维护新妇,林氏心里不免有些不舒坦。
林二婶是个省事的,不过打趣林晓峰几句。
用过饭,林晓峰自去外书房看书,女眷们在内堂坐着说闲话。那邓氏规规矩矩地给林氏等人奉茶,林氏见了这才满意,颔首道:“你一向是个懂规矩的,婆母今儿也不是为难你。”
叫邓氏坐下,不必站着立规矩。这门亲事林氏本就满意,只是看林晓峰如此维护儿媳,怕她恃宠而骄。
看邓氏刚刚主动奉茶,婆母不叫做,也不敢坐,知道是个懂规矩的,也觉是自己多心。
“是,儿媳初来乍到,许多事情还请婆母多指点。婆母教导儿媳,儿媳感激还来不及呢!又怎会觉得是为难。”邓氏诚恳地说道。
林二婶拍拍邓氏的手背,让她不必如此小心翼翼。又羡慕林氏得了个好儿媳,几句话哄的林氏心花怒放,看邓氏也越发顺眼了。
“眼下还有一桩喜事,袖姐儿,你去我房里橱柜里拿一个红色的锦盒,这是给你弟妇准备的礼物。”
林盈袖知道大约是讨论她的亲事,支开她。便答应着,起身往林氏的屋里取东西去。
等林盈袖走了,林氏才和林二婶说起林盈袖的亲事,王家已经和她通了气,求娶林盈袖做正室娘子。
过门便有个诰命在身,且大姑子又是当今身边的娘娘,只一个小姑子。王家小郎再三和林晓峰保证,若能求娶林盈袖过门,无论将来如何都不会纳妾。
王家小郎无论人品、模样还是家世,都是林盈袖高攀,所以,林氏找不出不答应的理由。
这里都是自己人,也没什么可隐瞒的,林二婶摇头,“那天在王家我看袖姑娘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她身边的丫鬟说,姑娘又时常唉声叹气,只怕还惦记着那位。”
林氏不等林二婶说完,便打断她的话,“婚姻大事向来是父母做主,那能让她说了算?那家门第再高,再好,也不过是个妾。”
林二婶便不说话了,林氏说的在理,的确也都是为了林盈袖好。
“那大嫂的意思呢?”
“袖姐儿性子刚烈,只怕她不肯答应,我的意思王家的花会,还有过几日咱们家也办个茶会。峰哥媳妇,你安排个茶会。”
邓氏起身答应,昨晚夫君也和她说过,家中最重要的大事便是林盈袖的亲事。若非林盈袖,林家一家子弄不好早饿死了去。
邓氏本就对林盈袖十分敬服,加上林盈袖待她亲厚,自然也愿意为林盈袖的亲事出一份力,巴不得能出力。
林盈袖等里头说差不多了才将东西拿进去,林氏当着林二婶和邓氏的面打开锦盒,里头是一支花开并蒂的玉头钗。
“这是我当年出嫁时我阿娘给我的,东西不值钱,不过是一点心意。往后你留给你的儿媳妇也是一样的。”
邓氏恭敬接过玉头钗,戴在发髻上。
“一家子骨肉看重的不是银钱,多谢婆母。”邓氏感动的红了眼圈,东西是其次,重点是她得到了婆母的认可。
邓家虽说门第比林家高,可难得林晓峰少年中进士,家中人口简单。当初这门亲事邓氏的阿娘还说不好,还不如给人做填房去,后来在柳州,林氏多番照拂,这才让阿娘打消了疑虑。
如今嫁进来,家中有房有地,夫婿又是个体贴的,邓氏打心里感激周氏做的保山。
“往后你跟着你大姑子叫阿娘,叫姐姐,不用一口一个婆母,听着生份。”林氏看儿媳并没有因为簪子不值钱嫌弃,心里越发地看重她。
林二婶看她们一家子和气,又是羡慕,又是欣慰。
林二叔临走时嘱咐她一定照顾大嫂一家子,凡事多帮衬些,大嫂一个人守寡,林晓峰年纪又小,他们也只这一门嫡亲兄弟。
林盈袖也巴不得她们婆媳相处的好,一家子和和气气过日子。
眨眼便到了王家的花会,林氏带着林盈袖和邓氏赴宴,自从林蕴玉上回在人前诋毁林盈袖,林二婶便不大让她出门。
今儿王家请,分明是想撮合亲事,林二婶便推说家中有事不肯过去。
初春光景,万物萌生,王家的后花园里残梅待褪,梨树枝头开了好些,梨白如雪,果觉十分可爱。
来的姑娘只有云家和文家,其中文家的姑娘和林盈袖最是亲密,那王家姑娘大约因为哥哥执意求娶的源于,对林盈袖的态度有些尴尬。
王太太倒是亲热,拉着林盈袖没口子地对众人太太夫人们夸赞。
夸的林盈袖有些不好意思,又不好拒绝,只得低头装害羞,林氏也是一个劲儿奉承王太太,生怕这门亲事做不成。
太太们说话,姑娘们便去了后花园里游玩嬉戏,林盈袖被云家姑娘缠着要她上次带的脂粉,或教她描新样式的花样子。
王家姑娘和另外几个姑娘画梨花,吟诗作对。
林盈袖并不擅长,不过应个景儿,大家玩了一会儿,觉得无趣,便兴个彩头。
“可不敢算我,我出彩头,若是俗物没意思,我从柳州带回来一副张宗正的牡丹图,便作为彩头。”
张公乃是当时国手,他的画不下白金之数,林盈袖这一副还是从前周氏给她的。当初周氏因她得了一品的诰命,这副画便作为谢礼。
文字狱的危机已经化解,天下学子也都有了着落,这幅画再留着也只能给她徒增伤感。
“到底是林姐姐出手大方,既然如此那我们便要全力以赴了。”
林盈袖看了题目有些难,便推说出去走走好好想想,等想好了之后再回来,那时候大可以说走丢了什么的借口。
谁知道才出门就碰见王靖晨走来。
天下竟有这样巧的事情?林盈袖避之不及只得上前见礼。
见林晓峰这样说,林氏也不好说什么了,邓氏做的菜味道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差。林氏也没能挑出毛病,只看着林晓峰如此维护新妇,林氏心里不免有些不舒坦。
林二婶是个省事的,不过打趣林晓峰几句。
用过饭,林晓峰自去外书房看书,女眷们在内堂坐着说闲话。那邓氏规规矩矩地给林氏等人奉茶,林氏见了这才满意,颔首道:“你一向是个懂规矩的,婆母今儿也不是为难你。”
叫邓氏坐下,不必站着立规矩。这门亲事林氏本就满意,只是看林晓峰如此维护儿媳,怕她恃宠而骄。
看邓氏刚刚主动奉茶,婆母不叫做,也不敢坐,知道是个懂规矩的,也觉是自己多心。
“是,儿媳初来乍到,许多事情还请婆母多指点。婆母教导儿媳,儿媳感激还来不及呢!又怎会觉得是为难。”邓氏诚恳地说道。
林二婶拍拍邓氏的手背,让她不必如此小心翼翼。又羡慕林氏得了个好儿媳,几句话哄的林氏心花怒放,看邓氏也越发顺眼了。
“眼下还有一桩喜事,袖姐儿,你去我房里橱柜里拿一个红色的锦盒,这是给你弟妇准备的礼物。”
林盈袖知道大约是讨论她的亲事,支开她。便答应着,起身往林氏的屋里取东西去。
等林盈袖走了,林氏才和林二婶说起林盈袖的亲事,王家已经和她通了气,求娶林盈袖做正室娘子。
过门便有个诰命在身,且大姑子又是当今身边的娘娘,只一个小姑子。王家小郎再三和林晓峰保证,若能求娶林盈袖过门,无论将来如何都不会纳妾。
王家小郎无论人品、模样还是家世,都是林盈袖高攀,所以,林氏找不出不答应的理由。
这里都是自己人,也没什么可隐瞒的,林二婶摇头,“那天在王家我看袖姑娘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她身边的丫鬟说,姑娘又时常唉声叹气,只怕还惦记着那位。”
林氏不等林二婶说完,便打断她的话,“婚姻大事向来是父母做主,那能让她说了算?那家门第再高,再好,也不过是个妾。”
林二婶便不说话了,林氏说的在理,的确也都是为了林盈袖好。
“那大嫂的意思呢?”
“袖姐儿性子刚烈,只怕她不肯答应,我的意思王家的花会,还有过几日咱们家也办个茶会。峰哥媳妇,你安排个茶会。”
邓氏起身答应,昨晚夫君也和她说过,家中最重要的大事便是林盈袖的亲事。若非林盈袖,林家一家子弄不好早饿死了去。
邓氏本就对林盈袖十分敬服,加上林盈袖待她亲厚,自然也愿意为林盈袖的亲事出一份力,巴不得能出力。
林盈袖等里头说差不多了才将东西拿进去,林氏当着林二婶和邓氏的面打开锦盒,里头是一支花开并蒂的玉头钗。
“这是我当年出嫁时我阿娘给我的,东西不值钱,不过是一点心意。往后你留给你的儿媳妇也是一样的。”
邓氏恭敬接过玉头钗,戴在发髻上。
“一家子骨肉看重的不是银钱,多谢婆母。”邓氏感动的红了眼圈,东西是其次,重点是她得到了婆母的认可。
邓家虽说门第比林家高,可难得林晓峰少年中进士,家中人口简单。当初这门亲事邓氏的阿娘还说不好,还不如给人做填房去,后来在柳州,林氏多番照拂,这才让阿娘打消了疑虑。
如今嫁进来,家中有房有地,夫婿又是个体贴的,邓氏打心里感激周氏做的保山。
“往后你跟着你大姑子叫阿娘,叫姐姐,不用一口一个婆母,听着生份。”林氏看儿媳并没有因为簪子不值钱嫌弃,心里越发地看重她。
林二婶看她们一家子和气,又是羡慕,又是欣慰。
林二叔临走时嘱咐她一定照顾大嫂一家子,凡事多帮衬些,大嫂一个人守寡,林晓峰年纪又小,他们也只这一门嫡亲兄弟。
林盈袖也巴不得她们婆媳相处的好,一家子和和气气过日子。
眨眼便到了王家的花会,林氏带着林盈袖和邓氏赴宴,自从林蕴玉上回在人前诋毁林盈袖,林二婶便不大让她出门。
今儿王家请,分明是想撮合亲事,林二婶便推说家中有事不肯过去。
初春光景,万物萌生,王家的后花园里残梅待褪,梨树枝头开了好些,梨白如雪,果觉十分可爱。
来的姑娘只有云家和文家,其中文家的姑娘和林盈袖最是亲密,那王家姑娘大约因为哥哥执意求娶的源于,对林盈袖的态度有些尴尬。
王太太倒是亲热,拉着林盈袖没口子地对众人太太夫人们夸赞。
夸的林盈袖有些不好意思,又不好拒绝,只得低头装害羞,林氏也是一个劲儿奉承王太太,生怕这门亲事做不成。
太太们说话,姑娘们便去了后花园里游玩嬉戏,林盈袖被云家姑娘缠着要她上次带的脂粉,或教她描新样式的花样子。
王家姑娘和另外几个姑娘画梨花,吟诗作对。
林盈袖并不擅长,不过应个景儿,大家玩了一会儿,觉得无趣,便兴个彩头。
“可不敢算我,我出彩头,若是俗物没意思,我从柳州带回来一副张宗正的牡丹图,便作为彩头。”
张公乃是当时国手,他的画不下白金之数,林盈袖这一副还是从前周氏给她的。当初周氏因她得了一品的诰命,这副画便作为谢礼。
文字狱的危机已经化解,天下学子也都有了着落,这幅画再留着也只能给她徒增伤感。
“到底是林姐姐出手大方,既然如此那我们便要全力以赴了。”
林盈袖看了题目有些难,便推说出去走走好好想想,等想好了之后再回来,那时候大可以说走丢了什么的借口。
谁知道才出门就碰见王靖晨走来。
天下竟有这样巧的事情?林盈袖避之不及只得上前见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