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兰被表哥表姐们带着去摘了很多果子,最多的是随处可见的芒果,菠萝之类,还有一些不知名字的果子。舅舅去竹林刨了几个竹笋回来,男孩子们真的去河里抓了鱼。
舅妈跟表姐们做着各种吃食,舅舅们将才来的新茶叶晾晒在竹篦子上除除水汽。饭后就能杀青。杀青是做茶的第一道程序,往往茶农将采摘来的鲜茶叶经过杀青,捻揉,晒青后得到的毛茶才卖给茶商。
当然有的也会卖鲜叶,鲜叶不能放久,那种情况是茶园离着收购者近,或茶商直接在茶农收茶加工出毛茶带回去。毛茶带到作坊经过再加工才是茶饼、沱茶,茶砖。喜欢喝绿茶的就是另一种工艺。
就如冰兰外公家,年年会选最好的春茶做一些留着自己喝。作为沈家的女儿,沈秋玉也会分到一些。冰兰喝过,与毛料的口感不一样,多了香气,少了苦涩。
车夫还在,沈秋玉带来的东西更实用。都是这里百姓生活必需品,布料、盐巴、火腿,点心,药材。外婆将东西小心收起来,不管是什么,只要是外面的东西到了这里都无比珍贵。
交通太不方便,路途遥远,这是所有人的无奈。表姐小心翼翼称量着大米,计算着这次应该用多少。他们村山地多,家家的田地少,每年水稻产量满足不了一家人的口粮,缺少部分只能从外面买入。
山坡上种植着玉米和红薯、土豆等物,混合着吃,勉强够。全家的经济收入基本来自茶叶。全家的开支也来自茶叶,别的倒是好说,唯独盐是最贵的。他们离着盐产地远,盐重,造成的结果就是运来的盐贼贵。三两茶叶换不来一两盐是常有的事。
饭后沈秋玉让车夫先走了,三日后来运茶。这两日沈世平兄弟会将家里和村里做出来的茶收集一下。家里的茶还要采,沈秋玉决定留下帮着家里干点活,以前又不是没干过。
冰兰本想去,沈家人是绝不会让她去的,她怎么也算是大小姐不是?不能去,只好留下来看舅舅们做茶。经过晾晒后的茶叶就要做出来,尽早晒成毛料。
两个舅舅一人一锅,太婆和三蛋帮着烧火。老太太一边烧一边教育小孙子注意火大火小。青翠的茶叶在锅里翻转着,热气带着茶香水汽冒出。
“这是杀青,杀去苦涩青草味,除水汽,茶叶软了就能揉了”老太太跟孙子孙女说,也跟冰兰说。“这是做茶的关键,嫩了青草去不掉,还有酸味,赶上日头不好了,还会变色。老了更不行,茶叶就容易有糊边、糊点,茶水还有焦糊味,那就糟蹋了!”
两个舅舅让小辈用手试着温度感觉,做这个全靠师傅的看、试、闻、听、摸。那是经验,是悟道。杀青后的茶被放在大簸箕里,老太太老当益壮,亲自上手揉。
“茶叶要按一个方向揉搓,不然不上劲,成不了条。”老太太看冰兰看的用心便一边做一边讲。
“是不是所有毛料都是这样做出来的?”
“人和人领悟的不同,掌握的分寸也不同,做出来的茶还是有区别的。”
冰兰拿了一个箩抓了一些茶叶学着老太太的样子做,“你这样子不行,看太婆婆的”老人用干枯有力的手做着示范。
“冰兰好好跟太婆婆学吧,我们的手艺可都是你太婆婆教出来的”沈世平道。
原来老太太这样厉害呢!这倒是一个良好的机会。冰兰手上有劲,老太太在一旁指点着,慢慢动作熟练起来。
在冰兰要求下,沈世平做了一锅家里喝的茶,区别就是火候和水分。这种茶温度要高一些,出锅的水分低,成型后不能晒,只能拿到凉棚里晾干。有了比较,两种茶的手感和味道顿时分明起来。
沈世平告诉冰兰,晒干的毛茶开始不好喝,苦涩味道重,但是越放越香。而后来做的茶,要喝新鲜,新茶香气足,少了苦涩。但不能久放,越放香气越少,汤色越来越浑浊。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舅舅,你说老林子到底有没有野茶树?那种很古老的”
“咱们这边怕是没有,村子离得近,林子片场不大,要是有早就被发现了。就是有怕也都是年份不会太久的。别处我不知道,咱们这儿种茶也就一两百年的历史。所以能见到的也就这些了。老树的茶是好,但是上了年份的都差不多。除非差几百年的,那差距就大了!”
“舅舅喝过?”
“没喝过,光听说的,瑶寨那里不是有棵茶树王吗?那是神一样的护着,都是进贡的,一年也就产四五斤,谁能喝的得到?”
原来茶树产量这么低?沈世平道:“那还是上千年的大树,要是小的也就一两斤上下,鲜叶杀青,捻揉,晒成茶条能有多少?这只是初加工,运出去还要再加工。一个好的制茶师傅你爹每天最少要给人家一两银子,还要好吃好喝的招待着。
那些小工呢?哪个不花钱?做好茶,人马驮着再运走,近的几天十几天,远的就是小半年。你说最后这茶到底能卖多少钱?”
冰兰也想知道,沈世平道:“你爹茶走马帮再走水路,运到香港能卖到二两吧,我说的是一斤,他们都按筒算,一筒四斤五两。不过你爹卖得不算好,好的更贵,利润也更高。不然你爹也不会执着着找古茶树。”
“舅舅卖给我爹多少钱?”
“一钱多一斤”
舅妈跟表姐们做着各种吃食,舅舅们将才来的新茶叶晾晒在竹篦子上除除水汽。饭后就能杀青。杀青是做茶的第一道程序,往往茶农将采摘来的鲜茶叶经过杀青,捻揉,晒青后得到的毛茶才卖给茶商。
当然有的也会卖鲜叶,鲜叶不能放久,那种情况是茶园离着收购者近,或茶商直接在茶农收茶加工出毛茶带回去。毛茶带到作坊经过再加工才是茶饼、沱茶,茶砖。喜欢喝绿茶的就是另一种工艺。
就如冰兰外公家,年年会选最好的春茶做一些留着自己喝。作为沈家的女儿,沈秋玉也会分到一些。冰兰喝过,与毛料的口感不一样,多了香气,少了苦涩。
车夫还在,沈秋玉带来的东西更实用。都是这里百姓生活必需品,布料、盐巴、火腿,点心,药材。外婆将东西小心收起来,不管是什么,只要是外面的东西到了这里都无比珍贵。
交通太不方便,路途遥远,这是所有人的无奈。表姐小心翼翼称量着大米,计算着这次应该用多少。他们村山地多,家家的田地少,每年水稻产量满足不了一家人的口粮,缺少部分只能从外面买入。
山坡上种植着玉米和红薯、土豆等物,混合着吃,勉强够。全家的经济收入基本来自茶叶。全家的开支也来自茶叶,别的倒是好说,唯独盐是最贵的。他们离着盐产地远,盐重,造成的结果就是运来的盐贼贵。三两茶叶换不来一两盐是常有的事。
饭后沈秋玉让车夫先走了,三日后来运茶。这两日沈世平兄弟会将家里和村里做出来的茶收集一下。家里的茶还要采,沈秋玉决定留下帮着家里干点活,以前又不是没干过。
冰兰本想去,沈家人是绝不会让她去的,她怎么也算是大小姐不是?不能去,只好留下来看舅舅们做茶。经过晾晒后的茶叶就要做出来,尽早晒成毛料。
两个舅舅一人一锅,太婆和三蛋帮着烧火。老太太一边烧一边教育小孙子注意火大火小。青翠的茶叶在锅里翻转着,热气带着茶香水汽冒出。
“这是杀青,杀去苦涩青草味,除水汽,茶叶软了就能揉了”老太太跟孙子孙女说,也跟冰兰说。“这是做茶的关键,嫩了青草去不掉,还有酸味,赶上日头不好了,还会变色。老了更不行,茶叶就容易有糊边、糊点,茶水还有焦糊味,那就糟蹋了!”
两个舅舅让小辈用手试着温度感觉,做这个全靠师傅的看、试、闻、听、摸。那是经验,是悟道。杀青后的茶被放在大簸箕里,老太太老当益壮,亲自上手揉。
“茶叶要按一个方向揉搓,不然不上劲,成不了条。”老太太看冰兰看的用心便一边做一边讲。
“是不是所有毛料都是这样做出来的?”
“人和人领悟的不同,掌握的分寸也不同,做出来的茶还是有区别的。”
冰兰拿了一个箩抓了一些茶叶学着老太太的样子做,“你这样子不行,看太婆婆的”老人用干枯有力的手做着示范。
“冰兰好好跟太婆婆学吧,我们的手艺可都是你太婆婆教出来的”沈世平道。
原来老太太这样厉害呢!这倒是一个良好的机会。冰兰手上有劲,老太太在一旁指点着,慢慢动作熟练起来。
在冰兰要求下,沈世平做了一锅家里喝的茶,区别就是火候和水分。这种茶温度要高一些,出锅的水分低,成型后不能晒,只能拿到凉棚里晾干。有了比较,两种茶的手感和味道顿时分明起来。
沈世平告诉冰兰,晒干的毛茶开始不好喝,苦涩味道重,但是越放越香。而后来做的茶,要喝新鲜,新茶香气足,少了苦涩。但不能久放,越放香气越少,汤色越来越浑浊。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舅舅,你说老林子到底有没有野茶树?那种很古老的”
“咱们这边怕是没有,村子离得近,林子片场不大,要是有早就被发现了。就是有怕也都是年份不会太久的。别处我不知道,咱们这儿种茶也就一两百年的历史。所以能见到的也就这些了。老树的茶是好,但是上了年份的都差不多。除非差几百年的,那差距就大了!”
“舅舅喝过?”
“没喝过,光听说的,瑶寨那里不是有棵茶树王吗?那是神一样的护着,都是进贡的,一年也就产四五斤,谁能喝的得到?”
原来茶树产量这么低?沈世平道:“那还是上千年的大树,要是小的也就一两斤上下,鲜叶杀青,捻揉,晒成茶条能有多少?这只是初加工,运出去还要再加工。一个好的制茶师傅你爹每天最少要给人家一两银子,还要好吃好喝的招待着。
那些小工呢?哪个不花钱?做好茶,人马驮着再运走,近的几天十几天,远的就是小半年。你说最后这茶到底能卖多少钱?”
冰兰也想知道,沈世平道:“你爹茶走马帮再走水路,运到香港能卖到二两吧,我说的是一斤,他们都按筒算,一筒四斤五两。不过你爹卖得不算好,好的更贵,利润也更高。不然你爹也不会执着着找古茶树。”
“舅舅卖给我爹多少钱?”
“一钱多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