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并不是说红衣大炮就不好。至少,根据杨沐所知,以及典籍上的那些记载,红衣大炮在冷兵器时代,达到的效果堪称碾压,多次大战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性能优越,红衣大炮的射程能够轻松达到七八里远,射程最远可以达到十里多,所以成了明朝末期对抗后金铁骑的最强武器,当时的战法为,将后金的骑兵诱入城头红衣大炮射程,然后用红衣大炮射击,效果非常显著。由此,也就成为了明末抵抗后金的主要战力。史书记载,红夷大炮在宁远之战中发挥极大威力,后金的攻城行动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八旗官兵血肉横飞,尸积如山,是努尔哈赤成军以来的首次挫败。在后来的宁锦之战中,后金大汗皇太极率领大军围锦州,攻宁远,明军红夷大炮再次发挥巨大威力,明军大胜。崇祯四年,后金在沈阳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刘汉,成功仿制了西洋大炮,还创造了“失蜡法”,化铸铁为铸钢,以复杂的退火、淬火程序处理火炮的不同部位,使铸炮工艺领先于明朝,由于夷字犯上满洲人的忌讳,红夷大炮便更名为“红衣大炮”。譬如,明清双方的松锦大战,双方均使用了红衣大炮,明军在关内加紧造炮,清军把红衣大炮用于大规模的野战和攻坚,清军仅松山一役,就调运了炮弹万颗,红夷大炮三十多门,炸药万斤,到阵前备用。之后,又用红衣大炮重创了李自成起义军,追杀到南方。可以说,明朝并非是亡在满清手里,也并非战力不足,而是在内外交困中,败在农民起义中,而后就亡了。真正让满清占据天下的,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政权。可见,在冷兵器时代,红衣大炮有多强大。红衣大炮,可以说是杨沐的底牌。至少,在近五六年内,苍国是没有办法研制出比之更强大的远程攻击武器了。杨沐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一国之力对战诸国,其实就是凭此底气。它是杨沐的底气所在。虽然,目前受制于工部的产能,一共也就只有一百多门大炮,但是第一次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红衣大炮,注定会绽放出令人侧目的光彩。它的影响,将丝毫不下于当初的麒麟军问世。天下都将因其而颤抖一百多门大炮只是一个开胃菜,组建这样的一支强大的队伍,其实还远远没到杨沐满意的范围,因为按照这个规模的话,一百门红衣大炮似乎只能够装备一个军团。其余的五大军团,干看着过眼瘾?至于将炮兵部队独立,组建出新的军团,杨沐倒是没什么打算。毕竟,军队的变革无法阻止,肯定是向前迈进的,未来苍国的六大军团肯定是六个全面发展集团军,目前已经有了骑兵和战械队,之后还将有炮兵部队,甚至未来的火枪部队,或者说更厉害的……这一切,取决于科技部的研发和仿造水平,或许是在不久的将来,几年的时间就可以做到,或许会更久,需要几十年。但是不管如何,眼睛放长远一点,肯定是没错的。六大军团不应该因为技术装备的革新而淘汰,而是随着技术和装备的革新,越来越强大,始终是苍**队的中坚力量。这一支正在行军的炮兵队伍,就是刚刚训练出来,派往前线,即将归属于玄武军团,在这次的大战中,由玄武军团全权统辖。这支炮兵大队的编制并不大,总共也就三千人,将领几乎都是刚从军事学院里毕业的,受过高等的教育,对炮弹的发射等十分熟悉。由此可见,炮兵大队的将领,偏向于专业能力。也是为什么,那些将领看起来还未蜕去书生之气。炮兵队伍这次的任务,首先就是要与玄武军团汇合,并且为了到时候,给敌军猝不及防的一击,这支队伍要保证在汇合之前,绝对不能让敌军知道他们的存在。这是最考验的地方两军交战,纵然攻城拔寨是以城池为主,但是敌军的暗探还是能够经过乡间等地方穿越而过,到后方打探消息。如果打探到了大规模的援军,那么肯定会将这些援军的人数和规模以及位置,都一一上报,然后敌军做出相应的对策。杨沐敢保证,一旦敌军得知了苍军有这么一支特别的队伍,肯定会想方设法打探清楚,甚至是有所忌惮而不敢聚集起来大战,或者想方设法也要将之毁灭。无论是哪一种,对苍国来说都是极为糟糕的,可能导致整个战争的进程都都影响,最坏的结果就是诸国对苍国有了防备之心,避免大战或者采取防守的战略。这对于苍国来说,将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战。本来,为了尽快解决诸国的伐苍之念,紧赶慢赶祭出了红衣大炮这么一件大杀器,又故意诱敌深入,使诸国营造一种外强中干的样子,让诸国暂时放弃持久战的念头,准备聚而歼之。如果,红衣大炮的秘密被发现了,导致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之前的战略将会全部被推翻,接下来苍国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伤亡和牺牲,会远远增大。会影响苍国称霸诸国,甚至是统一诸国的进程。所以,这一支队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越是靠近礼城,遭遇敌军探子的机会就会越大。炮兵队没有再前进,而是直接在小黄县的一座山头上驻扎,等待着玄武军团的到来。毕竟,红衣大炮的重量实在是太让人无奈了,哪怕是三千士卒合力,加上还有很多的马车和轨道辅助,要移动起来也十分的艰难。如果遇到下雨天泥泞路,情况会更加的糟糕。所以,炮兵队干脆就在小黄县等待,等待玄武军团抵达这附近,到时候再来接收。九月末,阮国大军五十余万,抵达礼城外。以礼城为中心,不知不觉间,竟然集结了魏国、晋国、阮国三方军队值得一提的是,礼城周围十几座城池,都已经被魏军和晋军分别占领,对礼城形成了包围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