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这其中竟然还有这样的辛秘。』
在听罢了公子章与田不禋的讲述后,纵使是蒙仲亦不知该说什么。
他终于明白方才公子赵章对赵何之母吴娃为何会那般怨恨,而事实上,的确也值得怨恨。
毕竟吴娃仗着赵主父对她的宠爱,非但夺走了韩氏的王后之位,也夺走了赵章的太子之位。
倘若公子赵章昏昧而没有才能,这还则罢了,偏偏赵章酷似赵主父,是一位颇为勇武的继承人,只是因为后宫女人的挑唆,而使他从炽手可热的太子,一下子就沦落为无人问津的废太子,纵使是蒙仲,亦忍不住为他感到不值。
三人聊了很久,直到公子赵章因为此事愤懑而喝得大醉,蒙仲这才告辞离去,返回城内的王宫。
待等他回到王宫时,赵主父已经酒醒,见他归来,便笑着问他“小子,身为我的近卫,岂能擅离职守呢?……你到哪去了?”
看着赵主父那模样,蒙仲便猜到他很有可能已经得知了究竟,索性就如实说道“小子方才去拜访了公子章与田不禋田大夫。……此番前来赵国时,义兄惠盎曾给予了一封书信,让我带着它拜访田大夫。”
“哦……”
可能是没想到蒙仲如此诚实,赵主父眼眸中闪过几丝惊讶与赞许。
他在思忖了一下后,笑着说道“你乃庄子弟子,惠盎义弟,想来阿章与田不禋,定会将你视为亲支近派……他二人,可曾向你说过我的坏话呀?”
“赵主父为何觉得公子章与田大夫会说您的坏话呢?”蒙仲当然知道赵主父这是在套他的话,闻言平静地反问道。
赵主父闻言沉默了许久,旋即长叹一口气说道“韩氏、赵章母子,我亏欠他们过多,赵章恨我,也是理所当然的……”
蒙仲想了想,还是没有插嘴。
见此,赵主父抬头看了一眼蒙仲,点点头说道“看来,你已经得知了一些辛秘。”
蒙仲当然不会愚蠢地否认,拱手说道“小子会守口如瓶。”
“不必。”
赵主父摇了摇头,旋即站起身来走向窗口,口中淡淡说道“当年我废王后、废太子时,国内大臣皆出言反对,当时肥义也曾对我言,「王后太子皆无失德,不可轻言废之」,是我一意孤行,最终还是废了韩氏,废了赵章,册立吴娃为后,赵何为太子……”
说着,他回头询问蒙仲道“蒙仲,你说,我做错了么?”
蒙仲沉思了一下,最终还是说道“肥义大人说得对,您不应该轻易废后、废太子,这会引起国家的动荡。”
听到蒙仲的直言,赵主父没有丝毫怒色,反而感叹道“是啊,废了韩氏后不久,韩王便派使者前来谴责我,不久之后,赵韩两国的邦交破裂,韩国再一次与魏国结盟……只是因为对一名女子的宠爱,使我赵国失去了一个盟国。”
『……』
蒙仲颇有些意外地看着赵主父,因为他发现,当赵主父提及这件事时,语气很平静,仿佛是在讲述他人的往事。
『难道……』
蒙仲心下暗暗猜测。
此时,赵主父转头看向蒙仲,笑着说道“我记得,初见那日,蒙虎那小子曾低声嘀咕,好奇寡人为何在身体健朗的时候,就将王位传给了赵何……如今你明白了吧?”
见赵主父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蒙仲思忖了一下,点点头说道“是赵主父为了完成王后吴氏临终的遗愿……”
“这只是其中之一。”
赵主父摇了摇头,旋即对蒙仲说道“至于其二,当时正是我赵国第四次讨伐中山国……”
根据赵主父的讲述,当时赵国正值第四次攻伐中山国,当时赵军攻入中山国的国都灵寿,逼得中山王逃亡齐国,以至于中山国群龙无首,一片混战。
值此情况,赵主父便心生了一口气吞并中山国的想法,但考虑到此举或将激怒齐国,使赵国与齐国爆发战争。
由于这次讨伐中山国,赵国亦消耗了大量的国力,因此就连赵主父亦没有多少把握能抵挡住齐国的进攻,因此他同意了吴娃的恳求,将国君之位传给了太子赵何。
从此,赵国“军政分离”,由新君赵何、国相肥义坐镇邯郸,负责治理国家;而赵主父,则自称主父、坐镇信都,厉兵秣马统帅军队,专心于吞并中山国,以及面对来自齐国的威胁。
这个改制,初期成果很大,摆脱了国事、终于能专心于征战的赵主父,在次年一口气就攻陷了中山国几乎全境,甚至于,就连齐国也不敢面对如此的赵国,派来使者说项,希望赵国保留中山国——想来这是齐国最后的底线。
考虑到赵国暂时没有能力彻底吞并整个中山,又考虑到齐国的底线,赵主父最后同意了,允许中山国依旧存在,并且扶持了一名叫做「尚」的中山王子嗣作为傀儡。
于是赵国与齐国的战争,最终并没有打起来。
“当时我想,赵何尚年幼,可由肥义辅佐,尽早参与处理国事,分担我的辛苦,而我则能专心致志为我赵国开辟疆土……”赵主父解释着他当年决定传位于赵何的想法。
『原来如此。』
蒙仲闻言恍然大悟。
然而有件事,赵主父却没有告诉蒙仲,那就是他后悔了。
是的,后悔于册立赵何为太子,后悔于将王位传给赵何。
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对韩氏、赵章母子的愧疚。
其二,赵章渐渐长大后,愈发地健壮而勇武,无论是容貌、神态还是性格,都酷似赵主父年轻的时候,反观新君赵何,却长得瘦弱,性格也懦弱。
于是,赵主父再次渐渐喜爱赵章,而不喜爱次子赵何。
至于第三点,那就是国内臣子的立场。
在曾几何时,赵国是完完全全围绕着赵雍的,国内所有贵族、臣子皆听命于赵雍,但当新君继位后,赵雍变成了赵主父,国人对这位赵主父的忠诚,或者拥护力就渐渐削弱了——很大一部分人开始围绕新君赵何。
包括赵主父最信任的国相肥义。
倘若此时赵雍已经年迈,不复当年的雄心壮志,那还则罢了,可偏偏这位赵主父还身强力壮,甚至心中还有使赵国称霸中原的雄心壮志,在这种情况下,他如何能接受自己逐渐失去权柄呢?
比如前一阵子在沙丘行宫时,当赵将许钧在谈及蒙仲等人时则下意识地说道“尤其是您看重的蒙仲,他的年纪与君上相仿,日后说不定会成为辅佐君上的重臣。”
这岂非就是赵主父正逐渐失去权柄的例子么?
虽然赵主父当时笑眯眯地毫无表示,但心中却很不是滋味。
两日后,赵主父带着蒙仲等人巡游中山国的全境,每到一地,便叫人将榜文立于城内,宣布这片土地日后归赵国所有,而城池内外的中山国人,则至此成为赵人。
就跟宋国攻伐滕国时一样,赵国攻伐中山国,其实也让许多中山国人视赵人为仇寇,但两者有区别的是,赵国是“出师有名”,并且,赵国为了安抚中山国的国人,推出了不少有利于中山狄人的政策,比如田邑免税方面的优厚待遇。
再加上赵国的国相肥义本身就是出自白狄,与中山的狄人是同一个祖宗,因此,结合这种种,中山狄人对赵国的反抗日渐消退。
期间,亲眼目睹赵国安抚中山国人的蒙仲,将这件事记载了三封竹简上,分别托人送给庄子、孟子以及他义兄惠盎手中。
大约四个月后,他才陆陆续续地收到了庄子、孟子以及他义兄惠盎的回信。
庄子的回信最言简意赅,只有一句话此即「内圣外王」之道!
而孟子的回信则字数较多,他表示,赵国的举措,即「对外施行王道、对内施行仁政」,这即是能使国家变得强盛的方法。
总结来说,庄子与孟子对赵国攻伐中山、以及安抚中山国人的评价,十分接近,以至于蒙仲很好奇这两位圣贤是不是私下交流过。
还别说,当蒙仲不在宋国的这段时间,庄子与孟子还真没少交流,他二人借助书信往来,相互喷地不亦说乎,以至于宋国的景亳,以及邹国,专门给这两位增派了送信的驿卒,便于这两位“交流学术”。
至于义兄惠盎的回信,他则表示蒙仲的这封信来得很及时,并且他已借赵国的举措,说服宋王偃对滕国——如今应该称作滕邑——施行仁政,无分宋人与滕人,皆一视同仁。
值得一提的是,在蒙仲跟随赵主父巡游中山国的期间,他亦结识一名愿意加入赵国、成为赵人的中山国人。
与其他祖辈出身戎狄的中山国人不同,这位与蒙仲年纪相仿的少年,其祖上据说乃是魏国的将领「乐羊」。
唔,这名少年,就叫做「乐毅」。
在听罢了公子章与田不禋的讲述后,纵使是蒙仲亦不知该说什么。
他终于明白方才公子赵章对赵何之母吴娃为何会那般怨恨,而事实上,的确也值得怨恨。
毕竟吴娃仗着赵主父对她的宠爱,非但夺走了韩氏的王后之位,也夺走了赵章的太子之位。
倘若公子赵章昏昧而没有才能,这还则罢了,偏偏赵章酷似赵主父,是一位颇为勇武的继承人,只是因为后宫女人的挑唆,而使他从炽手可热的太子,一下子就沦落为无人问津的废太子,纵使是蒙仲,亦忍不住为他感到不值。
三人聊了很久,直到公子赵章因为此事愤懑而喝得大醉,蒙仲这才告辞离去,返回城内的王宫。
待等他回到王宫时,赵主父已经酒醒,见他归来,便笑着问他“小子,身为我的近卫,岂能擅离职守呢?……你到哪去了?”
看着赵主父那模样,蒙仲便猜到他很有可能已经得知了究竟,索性就如实说道“小子方才去拜访了公子章与田不禋田大夫。……此番前来赵国时,义兄惠盎曾给予了一封书信,让我带着它拜访田大夫。”
“哦……”
可能是没想到蒙仲如此诚实,赵主父眼眸中闪过几丝惊讶与赞许。
他在思忖了一下后,笑着说道“你乃庄子弟子,惠盎义弟,想来阿章与田不禋,定会将你视为亲支近派……他二人,可曾向你说过我的坏话呀?”
“赵主父为何觉得公子章与田大夫会说您的坏话呢?”蒙仲当然知道赵主父这是在套他的话,闻言平静地反问道。
赵主父闻言沉默了许久,旋即长叹一口气说道“韩氏、赵章母子,我亏欠他们过多,赵章恨我,也是理所当然的……”
蒙仲想了想,还是没有插嘴。
见此,赵主父抬头看了一眼蒙仲,点点头说道“看来,你已经得知了一些辛秘。”
蒙仲当然不会愚蠢地否认,拱手说道“小子会守口如瓶。”
“不必。”
赵主父摇了摇头,旋即站起身来走向窗口,口中淡淡说道“当年我废王后、废太子时,国内大臣皆出言反对,当时肥义也曾对我言,「王后太子皆无失德,不可轻言废之」,是我一意孤行,最终还是废了韩氏,废了赵章,册立吴娃为后,赵何为太子……”
说着,他回头询问蒙仲道“蒙仲,你说,我做错了么?”
蒙仲沉思了一下,最终还是说道“肥义大人说得对,您不应该轻易废后、废太子,这会引起国家的动荡。”
听到蒙仲的直言,赵主父没有丝毫怒色,反而感叹道“是啊,废了韩氏后不久,韩王便派使者前来谴责我,不久之后,赵韩两国的邦交破裂,韩国再一次与魏国结盟……只是因为对一名女子的宠爱,使我赵国失去了一个盟国。”
『……』
蒙仲颇有些意外地看着赵主父,因为他发现,当赵主父提及这件事时,语气很平静,仿佛是在讲述他人的往事。
『难道……』
蒙仲心下暗暗猜测。
此时,赵主父转头看向蒙仲,笑着说道“我记得,初见那日,蒙虎那小子曾低声嘀咕,好奇寡人为何在身体健朗的时候,就将王位传给了赵何……如今你明白了吧?”
见赵主父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蒙仲思忖了一下,点点头说道“是赵主父为了完成王后吴氏临终的遗愿……”
“这只是其中之一。”
赵主父摇了摇头,旋即对蒙仲说道“至于其二,当时正是我赵国第四次讨伐中山国……”
根据赵主父的讲述,当时赵国正值第四次攻伐中山国,当时赵军攻入中山国的国都灵寿,逼得中山王逃亡齐国,以至于中山国群龙无首,一片混战。
值此情况,赵主父便心生了一口气吞并中山国的想法,但考虑到此举或将激怒齐国,使赵国与齐国爆发战争。
由于这次讨伐中山国,赵国亦消耗了大量的国力,因此就连赵主父亦没有多少把握能抵挡住齐国的进攻,因此他同意了吴娃的恳求,将国君之位传给了太子赵何。
从此,赵国“军政分离”,由新君赵何、国相肥义坐镇邯郸,负责治理国家;而赵主父,则自称主父、坐镇信都,厉兵秣马统帅军队,专心于吞并中山国,以及面对来自齐国的威胁。
这个改制,初期成果很大,摆脱了国事、终于能专心于征战的赵主父,在次年一口气就攻陷了中山国几乎全境,甚至于,就连齐国也不敢面对如此的赵国,派来使者说项,希望赵国保留中山国——想来这是齐国最后的底线。
考虑到赵国暂时没有能力彻底吞并整个中山,又考虑到齐国的底线,赵主父最后同意了,允许中山国依旧存在,并且扶持了一名叫做「尚」的中山王子嗣作为傀儡。
于是赵国与齐国的战争,最终并没有打起来。
“当时我想,赵何尚年幼,可由肥义辅佐,尽早参与处理国事,分担我的辛苦,而我则能专心致志为我赵国开辟疆土……”赵主父解释着他当年决定传位于赵何的想法。
『原来如此。』
蒙仲闻言恍然大悟。
然而有件事,赵主父却没有告诉蒙仲,那就是他后悔了。
是的,后悔于册立赵何为太子,后悔于将王位传给赵何。
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对韩氏、赵章母子的愧疚。
其二,赵章渐渐长大后,愈发地健壮而勇武,无论是容貌、神态还是性格,都酷似赵主父年轻的时候,反观新君赵何,却长得瘦弱,性格也懦弱。
于是,赵主父再次渐渐喜爱赵章,而不喜爱次子赵何。
至于第三点,那就是国内臣子的立场。
在曾几何时,赵国是完完全全围绕着赵雍的,国内所有贵族、臣子皆听命于赵雍,但当新君继位后,赵雍变成了赵主父,国人对这位赵主父的忠诚,或者拥护力就渐渐削弱了——很大一部分人开始围绕新君赵何。
包括赵主父最信任的国相肥义。
倘若此时赵雍已经年迈,不复当年的雄心壮志,那还则罢了,可偏偏这位赵主父还身强力壮,甚至心中还有使赵国称霸中原的雄心壮志,在这种情况下,他如何能接受自己逐渐失去权柄呢?
比如前一阵子在沙丘行宫时,当赵将许钧在谈及蒙仲等人时则下意识地说道“尤其是您看重的蒙仲,他的年纪与君上相仿,日后说不定会成为辅佐君上的重臣。”
这岂非就是赵主父正逐渐失去权柄的例子么?
虽然赵主父当时笑眯眯地毫无表示,但心中却很不是滋味。
两日后,赵主父带着蒙仲等人巡游中山国的全境,每到一地,便叫人将榜文立于城内,宣布这片土地日后归赵国所有,而城池内外的中山国人,则至此成为赵人。
就跟宋国攻伐滕国时一样,赵国攻伐中山国,其实也让许多中山国人视赵人为仇寇,但两者有区别的是,赵国是“出师有名”,并且,赵国为了安抚中山国的国人,推出了不少有利于中山狄人的政策,比如田邑免税方面的优厚待遇。
再加上赵国的国相肥义本身就是出自白狄,与中山的狄人是同一个祖宗,因此,结合这种种,中山狄人对赵国的反抗日渐消退。
期间,亲眼目睹赵国安抚中山国人的蒙仲,将这件事记载了三封竹简上,分别托人送给庄子、孟子以及他义兄惠盎手中。
大约四个月后,他才陆陆续续地收到了庄子、孟子以及他义兄惠盎的回信。
庄子的回信最言简意赅,只有一句话此即「内圣外王」之道!
而孟子的回信则字数较多,他表示,赵国的举措,即「对外施行王道、对内施行仁政」,这即是能使国家变得强盛的方法。
总结来说,庄子与孟子对赵国攻伐中山、以及安抚中山国人的评价,十分接近,以至于蒙仲很好奇这两位圣贤是不是私下交流过。
还别说,当蒙仲不在宋国的这段时间,庄子与孟子还真没少交流,他二人借助书信往来,相互喷地不亦说乎,以至于宋国的景亳,以及邹国,专门给这两位增派了送信的驿卒,便于这两位“交流学术”。
至于义兄惠盎的回信,他则表示蒙仲的这封信来得很及时,并且他已借赵国的举措,说服宋王偃对滕国——如今应该称作滕邑——施行仁政,无分宋人与滕人,皆一视同仁。
值得一提的是,在蒙仲跟随赵主父巡游中山国的期间,他亦结识一名愿意加入赵国、成为赵人的中山国人。
与其他祖辈出身戎狄的中山国人不同,这位与蒙仲年纪相仿的少年,其祖上据说乃是魏国的将领「乐羊」。
唔,这名少年,就叫做「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