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急转直下
    威德列克王子逃离爱密斯城是十月四日的下午,杰布森少校弄明白事情的真相已经是傍晚时分,克洛德则是连夜带着警备中队赶赴奥丁山脉的山道入口。而纳瑟里王国军队派遣的一个师的兵力是在半夜时分赶到爱密斯城,由于侦察兵发现城头防御严密,篝火通明,火炮林列,二来因为部队长途赶路很累,所以指挥官决定休息一个晚上等明天看情况再决定是否攻城。
    如果不是早上抓到几个查尼亚拉尔军团的士兵,他们的口供说爱密斯城只有自己军团一个师的兵力,那么纳瑟里王国可能还不会派出一个师前往爱密斯城。主要是在士兵的供诉中,听说还有蓝羽军团的一个营和禁卫军团的一个营驻扎在城里,这让审讯官感到有些奇怪,再仔细一问,才知道斯特林十世的第二个儿子威德列克王子就窝在爱密斯城里当监军。
    远离前线三四百里的监军并不少见,但这个消息却让纳瑟里王国的两个常备军团的指挥者们起了争执。一部分军官认为应该改变计划,转向爱密斯城,先把这个二王子抓住再说,或许这还能成为迫使奥维拉斯王国停战求和的先决条件。
    但另一部分的指挥官却坚决反对,他们要求不管这个插曲,先全力去完成预定的战略计划,包围在前线的那三个奥维拉斯公国的军团。对反奥五国同盟来说,围歼奥维拉斯王国的一个王牌野战军团比活捉一个王子要重要的多。
    反对者的主要理由有三,一是两个常备军团转向进攻爱密斯城,先不说能不能攻占爱密斯城,惊动前线的蓝羽军团那是必然的。等蓝羽军团回转反向一击,如果没攻占爱密斯城的话那他们这两个军团就面临着前后夹击的危险,到时别说围歼蓝羽军团,自己不被围歼就是大吉大利了。
    第二个理由是他们早上并没全歼查尼亚拉尔军团出来征税的那个营,跑了好几个骑马的军官。这会肯定已经跑回去报信了。纳瑟里王国两个军团包抄在前线的蓝羽等三个军团的消息已经走漏,必须尽快的赶到预定的布置地点,拦截蓝羽军团的退路,而不是转向进攻爱密斯城。因为得到消息的爱密斯城肯定会完善守备和防御,那个威德列克王子说不定早已跑了……
    第三个理由是就算抓住那个威德列克王子也没啥用,因为这事早有先例。几十年前斯特林九世进攻纳瑟里王国,他的大儿子率领军队攻打伯克利公国。但在一场战斗中他的大儿子英勇无畏,冲得太猛结果受伤被俘虏。伯克利公国一见抓住了斯特林九世的大儿子,自以为奇货可居,便狮子大开口,提出了好多苛刻的停战条件。
    当时很多奥维拉斯王国的大臣都劝说斯特林九世忍辱负重,先救回大王子再说。但斯特林九世却斩杀了伯克利公国的来使,撕毁了那份停战协议,带着部队转攻伯克利公国,直接灭亡了伯克利公国,并因为大王子的被害而将伯克利公国的大公一家斩尽杀绝灭了满门,连伯克利公国的贵族也大多被杀,没几个能幸存下来。
    所以身为二王子的斯特林十世才能顺利接班,否则这个王位还轮不到他的头上。反对者提出这件往事就是想说明,抓住奥维拉斯王国的一个王子没啥屁用,反而会把奥维拉斯王国的进攻矛头全吸引到自己这边。而那个被抓的王子还得好吃好喝的招待,以免害了他的性命再危及到自己王国的所有贵族,说实话还不如不抓,抓了就是自找麻烦,这是个烫手的葫芦……
    或许是反对者的理由太充分了,以至提议转向进攻爱密斯城的那些军官没什么话可反驳。最后纳瑟里王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决定,还是执行原定的计划,先将蓝羽军团以及另两个奥维拉斯王国的二线军团围歼了再说。不过为了防止爱密斯城的守备部队派出部队去接应前线的三个军团,纳瑟里王国军队的指挥官还是决定分出一个师的兵力,去牵制爱密斯城的守军。
    这个师的师长在接受命令的时候被最高指挥官再三强调,他的任务就是牵制敌人,使爱密斯城的守备部队不得出城就是完成任务。如果发现爱密斯城守备力量太过强大,那么他可以自主决定是否撤退。
    只是越接近爱密斯城,抓获的出来征税的查尼亚拉尔军团的士兵就越多,到最后这个师长才终于得到确切的情报,还驻扎在爱密斯城的守备部队也就是三个营左右的兵力。而这个师长也是属于那些主张转向进攻爱密斯城军官中的一员,他顿时就心动了,自己一个师的兵力,足够攻占爱密斯城了。
    所以这师长催促着手下加紧赶路,终于在半夜三点前抵达爱密斯城。发现爱密斯城守备严密,以至这位师长怀疑被俘虏的那些士兵是不是在说谎,再加上部下赶路实在是累得慌,于是这位师长最终决定还是先休息一个晚上,等明天白天先试探一下,看看爱密斯城守备力量的虚实……
    有时候在不经意间,战机就这样消失了。如果这个纳瑟里王国的师长一抵达爱密斯城就马上发起进攻,那么即使他的士兵赶路再疲惫,伤亡再大依然能攻下爱密斯城的。那样对奥维拉斯王国在西丁斯公国的所有军队来说,就是一场灭顶之灾。
    因为对那些出去征税的查尼亚拉尔军团的士兵来说,他们在回城的时候正好碰上纳瑟里王国的军队发起进攻,那么他们肯定不会进城,而是丢掉征收来的财物直接往奥丁山脉的山道入口逃跑,希望从那里能跑回国。
    结果纳瑟里王国这一个师并没有发起进攻,而是在爱密斯城的北面安营扎寨准备休息。这对那些在城外往回赶的查尼亚拉尔军团的士兵来说是个好消息,他们绕过北门从东门和南门回到城内,接受了第十一野战营派出的军官们的整编。于是只用了一个晚上,爱密斯城就多出了一个团的兵力。
    十月五日上午十点左右,这个纳瑟里王国的军队终于向爱密斯城发起了攻击。但因为这个师是轻装赶路,携带的火炮都是轻量级的,无法和城头布置的防御火炮相抗衡,导致士兵们在进攻途中遭到城头火炮的猛烈轰击。同时在进入守备方的火枪射程时又遭到了第十一野战营为首的排枪齐火射击。
    一个小时的进攻,纳瑟里王国军队不但无法靠近城墙,反而伤亡了四五百人。这个结果出乎进攻的纳瑟里王国军队的师长的预料,以至他认为爱密斯城的防御实力并不象那几个被俘虏的士兵所供诉的那么弱,他怀疑城内的守备兵力大约在三个团左右,就凭自己这个师的兵力是无法攻占爱密斯城的。
    于是这个师长就收兵回营,不再发起进攻,反而加固营地,设置防御阵线,准备将牵制的任务进行到底。而爱密斯城的守军见敌人不再进攻,也松了口气,刚才他们可是动员了所有的防备力量,才打退了敌人的进攻……这场爱密斯城的攻防战就这么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十月五日的中午,两个被奥维拉斯王国新占据的西丁斯公国的海港城市几乎同时遭到了反奥五国同盟联合舰队的袭击。被舰队炮火打蒙了的查尼亚拉尔军团的两个守备师,根本就无法抵挡被联合舰队运送过来登陆的两个军团的进攻,不到两个小时就丢盔弃甲的逃出了海港城市。最终能跑到爱密斯城的还不足两个团,剩余的运气好成为俘虏,运气坏的直接被出来抓捕他们的西丁斯公国的百姓给打杀了……
    十月五日的傍晚六点左右,受爱密斯城第十一野战营营长杰布森少校之命的四个通信兵,终于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将情报送到了蓝羽军团军团长菲利普特将军的手中,三十多个通信兵,就剩下他们四个完成了任务。
    而对白天战斗的进展感到不满意的菲利普特将军正在纳闷敌人今天抵抗的力度为什么会突然得到了提升和加强,接到情报后马上就明白自己这边三个军团已经陷入了危急之中。作为蓝羽军团这个奥维拉斯王国四大野战王牌军团之一的军团长,菲利普特将军是个很优秀的军人,他马上命令部队连夜大踏步后撤,并留下一支部队做出夜袭敌军防守阵线的声势,以迷惑正面的敌人。
    虽然菲利普特将军的当机立断为三个军团的撤退赢得了一个夜晚的时间,但第二天早上敌人还是发现了蓝羽军团以及另两个二线军团撤退的事实。正面二十多万敌人马上紧逼了上来,而后面的两个纳瑟里王国的常备军团已经包抄到位,西面占据了两个海港城市的军团也分别留下了一个团做守卫部队,从侧面斜击而来。
    对菲利普特将军来说,一个晚上的时间只是让三个军团回到了进攻的出发地,爱米丽娅平原那一片低矮的丘陵地带。虽然这里有原先布置下的一些防御设置和阵地,但被优势兵力的敌人所围困在这里并不是什么好事。即使蓝羽军团有信心有能力在这里坚守,但时间明显是站在敌人那一边。一旦被围困的日子一长,那后勤辎重无法补给,三个军团唯一的出路就只能是缴械投降。
    如果蓝羽军团向敌人投降,对所有蓝羽军团的官兵来说,那将是无法忍受的终生耻辱,也意味着菲利普特将军将在自己的军旅生涯中留下极不光彩的一笔。就算将来能回国,也无颜去见自己的子孙后代。所以在经过短暂的军事会议之后,菲利普特将军和所有的高层军官作出了决定,利用敌人刚建立包围圈立足未稳之际,马上突围,用将士们的鲜血和生命杀出一条通往爱密斯城的退路。
    历经十一天的突围血战,三个军团到最后几乎是弹尽粮绝,他们一边突围一边抵挡另两面敌人的进逼和围攻。但他们最终还是突破了重围,这是一条用无数将士的尸体铺出来的退路,最后抵达爱密斯城的不到四万人,其中大多是伤兵。而蓝羽军团以及另两个二线军团超过一半的军官战死在沙场,连菲利普特将军为了鼓舞士气身先士卒在前线被流弹击中身负重伤……
    就在蓝羽军团的主力和另两个二线军团为了自己的生死存亡而努力突破重围之时,克洛德却在奥丁山脉的山道入口处喂蚊子。他带着警备中队到达这里后,让摩斯特少尉带着那个查尼亚拉尔军团的中队上山去接管那两道防御阵线,自己则领着警备队的士兵在山道入口的山坡上挖掘了壕沟,又从山上的防御阵地上弄了四门火炮,光明正大的摆放在山坡上。
    在爱密斯城那场短暂的攻防战打响之后,山道入口这边只来了几个纳瑟里王国的侦察骑兵,他们在发现了山坡上摆放的四门大[炮之后就马上掉转马头离开了,以后就再没来过。
    于是无聊的克洛德晚上数星星,白天呆在阵地上打盹,敌人没见到,倒是抓了近百个想跑回国的查尼亚拉尔军团的逃兵,都交给摩斯特少尉负责处罚和整顿。直到十几天后,传来了蓝羽军团突破重围胜利抵达爱密斯城的消息……

章节目录


重生之黑铁的荣耀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烟本是道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烟本是道并收藏重生之黑铁的荣耀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