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秦州的贫瘠,也意味着他们无法通过在城外进行劫掠来补给。
兵力悬殊时,做拒不出战,等待援军的‘缩头乌龟’,固然比不上出城迎战、以少胜多的威风,但却能保全最多的力量。
只是这样一来,在秦州占不到便宜的吐蕃军,是会甘心打道回府,还是会转战毫无防备的其他州府,可就说不定了。
陆辞尚在沉吟,眼角余光忽瞥到一处,倏然定格住了。
他侧了侧头,定睛看了一阵,才确定了对方身份,微讶地唤道:“狄弟?”
那穿着寻常一领步人甲,一脸认真的兵士,可不就是他送去兵营历练的狄青!
狄青抿了抿嘴,强忍心下的欢喜,一本正经地向陆辞行了一礼:“陆知州。”
陆辞不着痕迹地蹙了蹙眉。
他当初是尊重狄青从武的意愿,才将其送入兵营,好随其他兵士一同训练的。
强度固然增大,但狄青向来心志坚定,颇能吃苦,几个月下来更是适应良好,他才放了心,少了对其的关注。
然而就将视线移开了个把月,狄青怎就被人送到这刀枪无眼,时刻有性命之虞的城墙上来了?
只是看狄青如此认真,又是大敌当前的节骨眼上,当着一干兵士的面,陆辞不好问责。
他简单地点了点头,旋即平平静静地看了李超一眼。
李超自知这事儿办得不好,本就心虚,被陆知州淡淡投来这一瞥时,背脊上更是泛起一层薄薄冷汗。
他硬着头皮,跟着陆辞来到人少处,道:“某自作主张,不敢做辩解。只恳请知州若要责罚,等在吐蕃军退后再作清算也不迟,届时某绝无二话,俯首认罪。”
陆辞无奈道:“我一句话还没说,你倒自觉,都将罪给认上了。”
李超一听陆辞这口吻,顿知并未真正怪罪的意思,那颗悬着七上八下的心就放下大半。
他苦笑着解释道:“不瞒陆知州,您那弟弟,可是个我从未见过的好苗子。之前也不知他师从何人,只在营房里待了这么一阵子,单那手漂亮箭法,就已比大多军士要强太多了。现吐蕃急袭,正是人手短缺时,他又自动请缨,我一时想岔,才依了他的……”
陆辞清楚狄青虚岁虽才十五,但人却是个极独立警醒,颇有主张的。
李超的话,他自是全无怀疑。
而且木已成舟,他当时未能阻止,如今才将狄青强行撤下来的话,显然更不妥当。
安抚好忐忑的李超后,陆辞将狄青召来,只说了几句话。
“你在我眼里,一直是个有主意,知分寸的。”陆辞温和地看着狄青,这相识时还需他俯视的半大少年,居然已能平视对话了:“你难得自作主张一回,也怪我粗心大意,索性随你一次。只令你在逞能之前想想,立功无需急于一时半刻,但你若有了丝毫差错,我可就无颜向你爹娘交代了。”
狄青敏锐地听出陆辞口吻中的无奈,心里顿时一凉。
他脸色唰白,浑身都僵硬了一般,全然不知所措。
却是陆辞高估他了——在涉及公祖的事上,他行动多以本能为主,并未想那么仔细。
他听得敌袭的消息后,头个反应就是公祖要有麻烦。
若是从前,他有着不能给公祖添乱的自知之明,自然不会轻举妄动。
但在经历过这些时日的辛苦训练后,他不止武艺上大有进益,心境上也跟着突飞猛进了。
平日里,他虽闷不吭声,却悄悄拿自己同身边人做着对比。
这一比下来,他本就不是迟钝人,立马就能意识到,其实如今的自己所能派上的用场,已比一寻常兵士要大上许多了。
既然如此,他当然不能再躲在公祖身后,而得挺身而出,为公祖分忧才是。
然而,刚因好不容易能回报上公祖一星半点感到雀跃的狄青,很快就因这话而清醒过来,才意识到自己大意之下,究竟忽略了什么。
他想当然下的轻率举止,叫公祖多为难啊!
狄青越想越觉羞愧,几到了无地自容的地步。
他面红耳赤的模样落在陆辞眼里,就知他将事态想得太严重了。
陆辞一开始虽有所误解,但到此时,哪儿还瞧不出来这傻小子根本不是因为急于立功,才瞒着他穿上步卒战衣,而纯粹是想替他排忧解难罢了。
“你啊。”
陆辞笑着地摇了摇头,习惯性地想揉揉狄青脑袋,以缓和一下气氛。
却很快发现,以俩人目前近乎一样的身量,这动作已不太合适了。
他极自然地将手一沉,就要落在狄青肩上。
狄青反应要更快一些,想也不想地将脑袋一低,方便陆辞揉得方便舒服。
“……”既然对方这般自觉,陆辞便顺手在他脑袋上揉了一把,笑道:“莫要胡思乱想。我如何不知你想助我一臂之力的心意?同你说开,也并非是要怪罪于你。只是你年岁尚轻,想事往往不够全面。下回再如此行事前,你当先与我做商议,才好做出最妥当的安排。”
看狄青情绪仍是低落,愧疚得无以复加的模样,陆辞也不多劝,而是唤了一军尉来,当着狄青的面,将他近来在军营中的成绩问了个一清二楚。
“既然他长于操弩骑射,就莫着步卒衣了。”
陆辞在了解狄青所长后,当机立断,临时将他调入李超所领的飞鹰营,以便他发挥所长。
放在平日,要进入最为精锐的飞鹰营,必定要经过一番严苛筛选。
但事急从权,陆辞做出这一决定时,所有人都反应平静,并无反对之意。
毕竟这些天来,狄青在营房中历练的优异表现,众人都看在眼里,李超更是对此一清二楚,多加赞赏的。
哪怕不冲着陆知州的面子,营中能多这么一位看重的好苗子,他也毫无异议。
况且,陆辞是明摆着要费心血培养这位义弟的,闲暇时也没少见狄青念书背诵写文章,想必是要走贡举的路子,又如何会同他们这些从伍的泥腿子有冲突。
而狄青的心绪也随着陆辞的态度变化和安排,一道大起大落。
他满心以为,自己乱作主张,给公祖惹了麻烦,不挨顿训斥已是公祖善心,当然不能继续留下。
却不想峰回路转,陆辞问清楚情况后,就将他转调到更便于他发挥本事的飞鹰营了 。
等换上飞鹰营的军服,握着最熟悉的兵器,重新站在城墙上后——
狄青面沉如水,侧身眯眼,手持寻常人根本拉不开的九斗强弓,轻轻松松地就拉了个满月。
他身边的其他飞鹰营兵士还来不及反应,就听得耳边‘啪’一声再熟悉不过的脆响。
箭如流星,鹤舞霜翎。
正中位于三百步开外,嚣张冲在队列最前的那名吐蕃兵,将其利落射落马下。
对耳畔此起彼伏的叫好喝彩声,狄青置若罔闻。
三百步的定射距离,对因陆辞激励才学射不久的普通步卒而言,显然难于登天。
对精于弓弩的飞鹰营军士而言,对此距离能有把握的,也是寥寥无几。
看狄青那漂亮一箭,连李超都为之眼前一亮。
他也不敢打包票能一箭射中,但看狄青毫无得意的从容神态,却不似侥幸得之。
狄青毫不在意他们的反应,专心致志地盯着越发逼近的吐蕃兵,很快选定了下一个目标。
他看都不看,手底下取箭的速度却是飞快,很快再次引弦弯弓,将又一名吐蕃骑兵射落马下。
——三万吐蕃兵,又能如何?
只要给自己三万支箭,他便不惧射个三万次。
作者有话要说: 经过《神棍》那本后,我已深刻意识到,自己对打仗部分实在是不咋会写,于是扬长避短,这次就不会具体写了
只等再一章把狄青的高光打上,对战术什么的大家不要太期待啊。
注释:
1.曹玮的三都谷决战:
没有逗引埋伏,更没有迂回包抄,曹玮军中冲出了100名骑兵,正面直奔吐蕃主将。临近目标,突然散开,最后面的一位骑士张弓搭箭,一箭正中目标。历史记住了他的名字,是骁将李超。之后曹玮驱兵大进,吐蕃人全面崩溃,败退20里,一路死伤万余人。此战之后,吐蕃人终北宋一朝都不敢侵犯汉地,近百年的和平,是曹玮血战的功劳。(《如果这是宋史3》)
2.步卒穿的一领步人甲 (《画说中国历代甲胄》)
第二百零九章
不过眨眼功夫,一派面无表情的狄青,指间翎光凌厉,箭矢疾出,又将几名位于队列最前的吐蕃兵射落马下。
弓如霹雳弦惊,竟是百发百中,箭无虚发。
哪怕因吐蕃骑兵足有三万之众,射落的仅是九牛一毛,折损区区数人,根本吓不停听从军令,继续前冲的吐蕃兵……
也瞬间让原以为他不过是力气大些、主要还是仗着运气好才连中最初两人的城头将士,都难以自抑地感到了自惭形秽。
狄青来到兵营随他们训练,才有多久?
在狄青连中开头那两人时,就有兵士瞧得眼热,也像模像样地拉开弓身,往吐蕃军的方向射去。
毕竟他们原认为,狄青平日表现再优异,身手再漂亮,真临战场时,作为一名新兵蛋子,也难免吓成软脚虾。
不拖后腿已经不错了,根本不能指望他能派上什么用场。
更何况吐蕃军兵力强盛,来势汹汹,连训练有素,随曹玮多次征战的秦州军士都感到胆寒,更没人会对狄青寄以什么期许。
现见狄青大放异彩,他们在惊诧之余,不免产生了‘这许是不难’的错觉。
连个毛都没长齐、娇生惯养的小郎君都能做到的事,他们怎么可能不行!
然而抱有大展身手,压下狄青风头的那几名兵卒的幻想,很快彻彻底底地击碎了——他们怀着要表现的澎湃热血,虽勉强拉开了弓,也将箭射了出去,却尴尬地在飞到了半路时,就因没了力道推动,歪歪斜斜地掉了下来。
连地方都到不了,就更别说杀敌的准头了。
最让他们眼疼的是,刚见到自己的箭矢半途坠地,再望一眼狄青,就似不知疲倦般,将一道道箭矢射出,又轻轻巧巧地取了几人性命。
……这可真是活见鬼了!
虚岁也才十五的小郎君,虽长了一身精瘦的腱子肉,但怎么比不上成人的魁梧壮实。
哪儿来的那身古怪神力,又怎么可能短短数月就练出来那样的准头!
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之余,又忍不住羞得面红耳赤。
托这盆冷水,他们原本被狄青带得亢奋轻率的那点苗头也灭了,只老老实实地手持弓箭,宛若刚才无事发生一般,同其他同袍一起,耐心等待敌军进入射程之内。
——别看烟尘漫天,马蹄激起的土灰滚滚,闹得声势很是浩大。
之所以能让狄青一枝独秀到现在,根本缘由,便是吐蕃军仍未进入秦州城头卫军的一射之地。
至于留意到这份攀比炫技的小心思、却因有着自知之明、在掂量过自己实力后,选择默默钦佩的其他将士……
兵力悬殊时,做拒不出战,等待援军的‘缩头乌龟’,固然比不上出城迎战、以少胜多的威风,但却能保全最多的力量。
只是这样一来,在秦州占不到便宜的吐蕃军,是会甘心打道回府,还是会转战毫无防备的其他州府,可就说不定了。
陆辞尚在沉吟,眼角余光忽瞥到一处,倏然定格住了。
他侧了侧头,定睛看了一阵,才确定了对方身份,微讶地唤道:“狄弟?”
那穿着寻常一领步人甲,一脸认真的兵士,可不就是他送去兵营历练的狄青!
狄青抿了抿嘴,强忍心下的欢喜,一本正经地向陆辞行了一礼:“陆知州。”
陆辞不着痕迹地蹙了蹙眉。
他当初是尊重狄青从武的意愿,才将其送入兵营,好随其他兵士一同训练的。
强度固然增大,但狄青向来心志坚定,颇能吃苦,几个月下来更是适应良好,他才放了心,少了对其的关注。
然而就将视线移开了个把月,狄青怎就被人送到这刀枪无眼,时刻有性命之虞的城墙上来了?
只是看狄青如此认真,又是大敌当前的节骨眼上,当着一干兵士的面,陆辞不好问责。
他简单地点了点头,旋即平平静静地看了李超一眼。
李超自知这事儿办得不好,本就心虚,被陆知州淡淡投来这一瞥时,背脊上更是泛起一层薄薄冷汗。
他硬着头皮,跟着陆辞来到人少处,道:“某自作主张,不敢做辩解。只恳请知州若要责罚,等在吐蕃军退后再作清算也不迟,届时某绝无二话,俯首认罪。”
陆辞无奈道:“我一句话还没说,你倒自觉,都将罪给认上了。”
李超一听陆辞这口吻,顿知并未真正怪罪的意思,那颗悬着七上八下的心就放下大半。
他苦笑着解释道:“不瞒陆知州,您那弟弟,可是个我从未见过的好苗子。之前也不知他师从何人,只在营房里待了这么一阵子,单那手漂亮箭法,就已比大多军士要强太多了。现吐蕃急袭,正是人手短缺时,他又自动请缨,我一时想岔,才依了他的……”
陆辞清楚狄青虚岁虽才十五,但人却是个极独立警醒,颇有主张的。
李超的话,他自是全无怀疑。
而且木已成舟,他当时未能阻止,如今才将狄青强行撤下来的话,显然更不妥当。
安抚好忐忑的李超后,陆辞将狄青召来,只说了几句话。
“你在我眼里,一直是个有主意,知分寸的。”陆辞温和地看着狄青,这相识时还需他俯视的半大少年,居然已能平视对话了:“你难得自作主张一回,也怪我粗心大意,索性随你一次。只令你在逞能之前想想,立功无需急于一时半刻,但你若有了丝毫差错,我可就无颜向你爹娘交代了。”
狄青敏锐地听出陆辞口吻中的无奈,心里顿时一凉。
他脸色唰白,浑身都僵硬了一般,全然不知所措。
却是陆辞高估他了——在涉及公祖的事上,他行动多以本能为主,并未想那么仔细。
他听得敌袭的消息后,头个反应就是公祖要有麻烦。
若是从前,他有着不能给公祖添乱的自知之明,自然不会轻举妄动。
但在经历过这些时日的辛苦训练后,他不止武艺上大有进益,心境上也跟着突飞猛进了。
平日里,他虽闷不吭声,却悄悄拿自己同身边人做着对比。
这一比下来,他本就不是迟钝人,立马就能意识到,其实如今的自己所能派上的用场,已比一寻常兵士要大上许多了。
既然如此,他当然不能再躲在公祖身后,而得挺身而出,为公祖分忧才是。
然而,刚因好不容易能回报上公祖一星半点感到雀跃的狄青,很快就因这话而清醒过来,才意识到自己大意之下,究竟忽略了什么。
他想当然下的轻率举止,叫公祖多为难啊!
狄青越想越觉羞愧,几到了无地自容的地步。
他面红耳赤的模样落在陆辞眼里,就知他将事态想得太严重了。
陆辞一开始虽有所误解,但到此时,哪儿还瞧不出来这傻小子根本不是因为急于立功,才瞒着他穿上步卒战衣,而纯粹是想替他排忧解难罢了。
“你啊。”
陆辞笑着地摇了摇头,习惯性地想揉揉狄青脑袋,以缓和一下气氛。
却很快发现,以俩人目前近乎一样的身量,这动作已不太合适了。
他极自然地将手一沉,就要落在狄青肩上。
狄青反应要更快一些,想也不想地将脑袋一低,方便陆辞揉得方便舒服。
“……”既然对方这般自觉,陆辞便顺手在他脑袋上揉了一把,笑道:“莫要胡思乱想。我如何不知你想助我一臂之力的心意?同你说开,也并非是要怪罪于你。只是你年岁尚轻,想事往往不够全面。下回再如此行事前,你当先与我做商议,才好做出最妥当的安排。”
看狄青情绪仍是低落,愧疚得无以复加的模样,陆辞也不多劝,而是唤了一军尉来,当着狄青的面,将他近来在军营中的成绩问了个一清二楚。
“既然他长于操弩骑射,就莫着步卒衣了。”
陆辞在了解狄青所长后,当机立断,临时将他调入李超所领的飞鹰营,以便他发挥所长。
放在平日,要进入最为精锐的飞鹰营,必定要经过一番严苛筛选。
但事急从权,陆辞做出这一决定时,所有人都反应平静,并无反对之意。
毕竟这些天来,狄青在营房中历练的优异表现,众人都看在眼里,李超更是对此一清二楚,多加赞赏的。
哪怕不冲着陆知州的面子,营中能多这么一位看重的好苗子,他也毫无异议。
况且,陆辞是明摆着要费心血培养这位义弟的,闲暇时也没少见狄青念书背诵写文章,想必是要走贡举的路子,又如何会同他们这些从伍的泥腿子有冲突。
而狄青的心绪也随着陆辞的态度变化和安排,一道大起大落。
他满心以为,自己乱作主张,给公祖惹了麻烦,不挨顿训斥已是公祖善心,当然不能继续留下。
却不想峰回路转,陆辞问清楚情况后,就将他转调到更便于他发挥本事的飞鹰营了 。
等换上飞鹰营的军服,握着最熟悉的兵器,重新站在城墙上后——
狄青面沉如水,侧身眯眼,手持寻常人根本拉不开的九斗强弓,轻轻松松地就拉了个满月。
他身边的其他飞鹰营兵士还来不及反应,就听得耳边‘啪’一声再熟悉不过的脆响。
箭如流星,鹤舞霜翎。
正中位于三百步开外,嚣张冲在队列最前的那名吐蕃兵,将其利落射落马下。
对耳畔此起彼伏的叫好喝彩声,狄青置若罔闻。
三百步的定射距离,对因陆辞激励才学射不久的普通步卒而言,显然难于登天。
对精于弓弩的飞鹰营军士而言,对此距离能有把握的,也是寥寥无几。
看狄青那漂亮一箭,连李超都为之眼前一亮。
他也不敢打包票能一箭射中,但看狄青毫无得意的从容神态,却不似侥幸得之。
狄青毫不在意他们的反应,专心致志地盯着越发逼近的吐蕃兵,很快选定了下一个目标。
他看都不看,手底下取箭的速度却是飞快,很快再次引弦弯弓,将又一名吐蕃骑兵射落马下。
——三万吐蕃兵,又能如何?
只要给自己三万支箭,他便不惧射个三万次。
作者有话要说: 经过《神棍》那本后,我已深刻意识到,自己对打仗部分实在是不咋会写,于是扬长避短,这次就不会具体写了
只等再一章把狄青的高光打上,对战术什么的大家不要太期待啊。
注释:
1.曹玮的三都谷决战:
没有逗引埋伏,更没有迂回包抄,曹玮军中冲出了100名骑兵,正面直奔吐蕃主将。临近目标,突然散开,最后面的一位骑士张弓搭箭,一箭正中目标。历史记住了他的名字,是骁将李超。之后曹玮驱兵大进,吐蕃人全面崩溃,败退20里,一路死伤万余人。此战之后,吐蕃人终北宋一朝都不敢侵犯汉地,近百年的和平,是曹玮血战的功劳。(《如果这是宋史3》)
2.步卒穿的一领步人甲 (《画说中国历代甲胄》)
第二百零九章
不过眨眼功夫,一派面无表情的狄青,指间翎光凌厉,箭矢疾出,又将几名位于队列最前的吐蕃兵射落马下。
弓如霹雳弦惊,竟是百发百中,箭无虚发。
哪怕因吐蕃骑兵足有三万之众,射落的仅是九牛一毛,折损区区数人,根本吓不停听从军令,继续前冲的吐蕃兵……
也瞬间让原以为他不过是力气大些、主要还是仗着运气好才连中最初两人的城头将士,都难以自抑地感到了自惭形秽。
狄青来到兵营随他们训练,才有多久?
在狄青连中开头那两人时,就有兵士瞧得眼热,也像模像样地拉开弓身,往吐蕃军的方向射去。
毕竟他们原认为,狄青平日表现再优异,身手再漂亮,真临战场时,作为一名新兵蛋子,也难免吓成软脚虾。
不拖后腿已经不错了,根本不能指望他能派上什么用场。
更何况吐蕃军兵力强盛,来势汹汹,连训练有素,随曹玮多次征战的秦州军士都感到胆寒,更没人会对狄青寄以什么期许。
现见狄青大放异彩,他们在惊诧之余,不免产生了‘这许是不难’的错觉。
连个毛都没长齐、娇生惯养的小郎君都能做到的事,他们怎么可能不行!
然而抱有大展身手,压下狄青风头的那几名兵卒的幻想,很快彻彻底底地击碎了——他们怀着要表现的澎湃热血,虽勉强拉开了弓,也将箭射了出去,却尴尬地在飞到了半路时,就因没了力道推动,歪歪斜斜地掉了下来。
连地方都到不了,就更别说杀敌的准头了。
最让他们眼疼的是,刚见到自己的箭矢半途坠地,再望一眼狄青,就似不知疲倦般,将一道道箭矢射出,又轻轻巧巧地取了几人性命。
……这可真是活见鬼了!
虚岁也才十五的小郎君,虽长了一身精瘦的腱子肉,但怎么比不上成人的魁梧壮实。
哪儿来的那身古怪神力,又怎么可能短短数月就练出来那样的准头!
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之余,又忍不住羞得面红耳赤。
托这盆冷水,他们原本被狄青带得亢奋轻率的那点苗头也灭了,只老老实实地手持弓箭,宛若刚才无事发生一般,同其他同袍一起,耐心等待敌军进入射程之内。
——别看烟尘漫天,马蹄激起的土灰滚滚,闹得声势很是浩大。
之所以能让狄青一枝独秀到现在,根本缘由,便是吐蕃军仍未进入秦州城头卫军的一射之地。
至于留意到这份攀比炫技的小心思、却因有着自知之明、在掂量过自己实力后,选择默默钦佩的其他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