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页
就比如此次主攻的荆州主帅廖恒,他听到韩昭的作战计划后第一反应便是此法不可行。
他承认韩昭的计策从理论上能够说通,但这个计划太精细,越精细的作战计划便越容易失败。而这个办法成功的可能性不到一成,因为他们的士兵根本没有这么高的执行力。
最后是公良尹提议让韩昭一试,没想到廖恒掉头对韩昭说:“别听他的,他在让你去死。”
韩昭听了神情颇为微妙:看来公良尹在武将间的人缘也不怎么样。
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韩昭与公良尹都选择采用此法,廖恒也不得不从。
韩昭需要的是精锐中的精锐,挑遍全军也不过凑了二十三人。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勉强达到标准。
晚上出发的时候,公良尹斟酒给韩昭践行。韩昭没有去接:“免了,你我之间怕很难有什么好意。”
眼前是抢他弟子的人,韩昭对他全无好感不说,还觉得公良尹对他心怀恶意,因为他对公良尹也是这样。
公良尹收回酒杯,无奈叹气:“尹先前的作为都是尽谋士之责,得罪阁下实属无奈。但尹对阁下绝无恶意,阁下的误会让尹很伤心,毕竟,尹其实很喜欢阁下。”
喜欢?喜欢什么?喜欢韩昭教的弟子出色又能干,让他白捡了?
对于这种话,韩昭一律做耳边风处理。他将头转向前方,收紧缰绳,喊了一声:“出发。”
不管旁人如何怀疑,这种作战方法对于韩昭来说却是老本行。
前世他在玉门关的第一位队长极擅长奇袭战。当时匈奴猖獗,边境守军严重不足,平民出身的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磨练出了一身神出鬼没的神通,实施过很多令人惊艳的作战计划。
韩昭跟了他一年多,学了不少,后来南征北战时这些经验也对韩昭助益良多。
功成名就后,有文人上来巴结韩昭,要为他著书,韩昭就让文士们在他的指导下编了一套兵法,里面有一章便是专门写奇袭战的。
书成的时候,是那个队长为了保护下属葬身黄沙的第十年。韩昭唯一能做的,也只是在书上录上他的名。
可惜,那套兵法书因是反贼所作,在韩崇光被处决后就被烧了,并未流传下来。
过往的事回忆起来总是带着几分苍凉,多年戎马倥偬给韩昭留下了太多遗憾,但也是这些金戈铁马的岁月,铸就了如今的韩昭。
对于这些经历韩昭说不上好坏,他不喜欢回顾往昔,也几乎从不说后悔。
人要往前看,也要为自己的每一个决定负责。
是夜,昌南城的城门被打开,护城河的吊桥被偷偷放了下来。
这场漂亮的潜入几乎没有惊动任何人,待守卫的士兵发现不对的时候埋伏在外的数百荆州士兵早已潜入城内,开始抢占城楼。
“有敌袭!”一声呼喊惊碎了黑夜的寂静,顿时吵闹声、跑步声、兵戈交接声四起,今夜变数突起。
带领大军守在高岭上的廖恒收到开城信号,拔出腰间的长剑,指天高喊:“夺取昌南,杀!
“杀!”应和之声扑山倒海,万千士兵一同朝昌南城冲去,骑兵奔袭得最快,拉成一道箭矢。
昌南的守将也并非草包,很快做出应对:“你们跟我夺回城楼,城墙其它地方列阵、架弓,阻止敌军骑兵靠近!”
箭矢很快架起,漫天的箭雨飞落,有人中箭跌落马下,然而更多的人一往无前地朝城门奔来。
昌南守军也在冲锋,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试图夺回城门,然而却止步在台阶处。
韩昭带着突袭队剩余的成员守在台阶口,比人还高的长\\枪,在他手中如同手臂一般灵活,每一个试图冲上城楼的敌军都被斩于枪下,鲜血、断肢、哀嚎……成为了这个角落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刀箭落在身上只有一瞬的痛觉,枪尖划破敌人脖子的感觉与撕破宣纸并没有太大区别,敌人的血温是韩昭如今唯一能感受到的温度。
挽枪的时候,枪上的血洒出一片血雨,落在其他人身上还未凉,但让人胆寒。比起他杀敌的利落干脆,仿佛刀枪不入的承伤能力,更让旁人畏惧的是他脸上眼底的平静。
战争的本质就是抢夺,国家君王争抢财富、土地,而他们争抢的是别人和自己的性命。
敌死,我便能活。
这是韩昭刻进基因里的常识。
他不是思想家,从没思考过这样对还是不对,他只知道踏着这一具具骸骨,能到达一切他想要的东西或人面前。
而在此之前他要做的只是在这条路上尽力让他和身后的士兵活下去。
一将功成万骨枯,古来如此。
昌南城上金股轰鸣,旌旗猎猎,杀声震天。
而不远处的山岗上,身着墨蓝长衫的文试也在密切关注着这场战事。
公良尹的神情很轻松,早在城门开启之时,这场仗他们就已经赢了。
他平静的眼神扫过城楼,垂下的手有意无意地拨弄着腰间的挂坠流苏。
城楼上的场面很混乱,但废了一番功夫后他还是找到了韩昭的身影,也将韩昭在廖恒赶到前的奋力苦战尽收眼底。
看着韩昭浴血从包围中杀出来的时候,他幽静的眼中浮现一抹亮光,含笑对身后道:“你看,他是不是很美?”
他承认韩昭的计策从理论上能够说通,但这个计划太精细,越精细的作战计划便越容易失败。而这个办法成功的可能性不到一成,因为他们的士兵根本没有这么高的执行力。
最后是公良尹提议让韩昭一试,没想到廖恒掉头对韩昭说:“别听他的,他在让你去死。”
韩昭听了神情颇为微妙:看来公良尹在武将间的人缘也不怎么样。
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韩昭与公良尹都选择采用此法,廖恒也不得不从。
韩昭需要的是精锐中的精锐,挑遍全军也不过凑了二十三人。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勉强达到标准。
晚上出发的时候,公良尹斟酒给韩昭践行。韩昭没有去接:“免了,你我之间怕很难有什么好意。”
眼前是抢他弟子的人,韩昭对他全无好感不说,还觉得公良尹对他心怀恶意,因为他对公良尹也是这样。
公良尹收回酒杯,无奈叹气:“尹先前的作为都是尽谋士之责,得罪阁下实属无奈。但尹对阁下绝无恶意,阁下的误会让尹很伤心,毕竟,尹其实很喜欢阁下。”
喜欢?喜欢什么?喜欢韩昭教的弟子出色又能干,让他白捡了?
对于这种话,韩昭一律做耳边风处理。他将头转向前方,收紧缰绳,喊了一声:“出发。”
不管旁人如何怀疑,这种作战方法对于韩昭来说却是老本行。
前世他在玉门关的第一位队长极擅长奇袭战。当时匈奴猖獗,边境守军严重不足,平民出身的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磨练出了一身神出鬼没的神通,实施过很多令人惊艳的作战计划。
韩昭跟了他一年多,学了不少,后来南征北战时这些经验也对韩昭助益良多。
功成名就后,有文人上来巴结韩昭,要为他著书,韩昭就让文士们在他的指导下编了一套兵法,里面有一章便是专门写奇袭战的。
书成的时候,是那个队长为了保护下属葬身黄沙的第十年。韩昭唯一能做的,也只是在书上录上他的名。
可惜,那套兵法书因是反贼所作,在韩崇光被处决后就被烧了,并未流传下来。
过往的事回忆起来总是带着几分苍凉,多年戎马倥偬给韩昭留下了太多遗憾,但也是这些金戈铁马的岁月,铸就了如今的韩昭。
对于这些经历韩昭说不上好坏,他不喜欢回顾往昔,也几乎从不说后悔。
人要往前看,也要为自己的每一个决定负责。
是夜,昌南城的城门被打开,护城河的吊桥被偷偷放了下来。
这场漂亮的潜入几乎没有惊动任何人,待守卫的士兵发现不对的时候埋伏在外的数百荆州士兵早已潜入城内,开始抢占城楼。
“有敌袭!”一声呼喊惊碎了黑夜的寂静,顿时吵闹声、跑步声、兵戈交接声四起,今夜变数突起。
带领大军守在高岭上的廖恒收到开城信号,拔出腰间的长剑,指天高喊:“夺取昌南,杀!
“杀!”应和之声扑山倒海,万千士兵一同朝昌南城冲去,骑兵奔袭得最快,拉成一道箭矢。
昌南的守将也并非草包,很快做出应对:“你们跟我夺回城楼,城墙其它地方列阵、架弓,阻止敌军骑兵靠近!”
箭矢很快架起,漫天的箭雨飞落,有人中箭跌落马下,然而更多的人一往无前地朝城门奔来。
昌南守军也在冲锋,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试图夺回城门,然而却止步在台阶处。
韩昭带着突袭队剩余的成员守在台阶口,比人还高的长\\枪,在他手中如同手臂一般灵活,每一个试图冲上城楼的敌军都被斩于枪下,鲜血、断肢、哀嚎……成为了这个角落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刀箭落在身上只有一瞬的痛觉,枪尖划破敌人脖子的感觉与撕破宣纸并没有太大区别,敌人的血温是韩昭如今唯一能感受到的温度。
挽枪的时候,枪上的血洒出一片血雨,落在其他人身上还未凉,但让人胆寒。比起他杀敌的利落干脆,仿佛刀枪不入的承伤能力,更让旁人畏惧的是他脸上眼底的平静。
战争的本质就是抢夺,国家君王争抢财富、土地,而他们争抢的是别人和自己的性命。
敌死,我便能活。
这是韩昭刻进基因里的常识。
他不是思想家,从没思考过这样对还是不对,他只知道踏着这一具具骸骨,能到达一切他想要的东西或人面前。
而在此之前他要做的只是在这条路上尽力让他和身后的士兵活下去。
一将功成万骨枯,古来如此。
昌南城上金股轰鸣,旌旗猎猎,杀声震天。
而不远处的山岗上,身着墨蓝长衫的文试也在密切关注着这场战事。
公良尹的神情很轻松,早在城门开启之时,这场仗他们就已经赢了。
他平静的眼神扫过城楼,垂下的手有意无意地拨弄着腰间的挂坠流苏。
城楼上的场面很混乱,但废了一番功夫后他还是找到了韩昭的身影,也将韩昭在廖恒赶到前的奋力苦战尽收眼底。
看着韩昭浴血从包围中杀出来的时候,他幽静的眼中浮现一抹亮光,含笑对身后道:“你看,他是不是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