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才人像是要绑人的架势,这是为何?!”
“当我愿意拘束呢,无非是免得事后被王妃责斥逾矩罢了。”陶芳林轻笑着。
“我只是想去王爷跟前儿问安,算得上什么逾矩?”
“王爷现在正陪外客,咱们好歹是有封号的才人,怎能不顾体统往外男跟前凑?王妃已经忍着怒气加以提点,乔娘要再不识趣,岂不授之以柄?”
“有王爷在,难不成王妃还敢诬篾我有失检点不成?”乔才人翻了个优雅的白眼,满脸的不屑:“只要王爷不责备,王妃又能奈何?我可不比得陶娘这样的小心,走步路都怕踩死了王妃院里的蚁虫。”
陶芳林暗暗鄙夷乔氏的蠢笨和张狂,神色里眉目间却没显现分毫,笑意自然也维持着,口吻越发的温和:“王妃是最重礼矩的人,乔娘且没看连王爷
有逾礼之处,王妃也会直言提醒呢,王爷何尝埋怨过王妃冲王妃撂脸子?王爷纵管宠着乔娘,也是万万不会容着乔娘不敬王妃的,我可是一心为了乔娘着想,这逆耳的忠言,还望着乔娘能听进去一些。”
“无非是仗着晋国公府的威势,董妃才能这样得意罢了,迟早有一天我会让她明白,女子的凭仗可不是娘家的家世!”
不是家世是什么?难不成是这张迟早会衰老的脸皮么?陶芳林又再暗骂了一句“蠢货”。
难怪在那一世,没多久乔氏便在董妃和顾春归的联手打压下惹恼了王爷,竟被王爷亲自请令剥夺了她才人的名号,打发去庄子里不闻不问,就算圣慈太后不满,一再交待王爷将乔氏迎回,王爷到底没听圣慈太后的话,渐渐的,满京城的贵眷也就忘记了乔氏这么个人儿,陶芳林之所以对乔氏印象深刻,是因为她的弟弟后来娶的是乔氏的表妹,弟妇曾经为了给乔氏争取“东山再起”的机会,托了她游说赵兰庭在周王跟前儿为乔氏求情,结果这事自然被赵兰庭当作了耳旁风,原本是易如反掌的事儿,竟然怎么也不肯出力。
为着乔氏的缘故,她结果招致了弟妇的忌恨,被弃大归时,弟弟弟妇对她冷嘲热讽不提,后来还将她的钱财席卷一空,她落得那般下场,和自己的亲弟弟不无干系!
而这一世,她却和乔氏有了共侍一夫的关联。
陶芳林当然不会仍对乔氏心怀同情,今日这番“交心”,所图无非是利用乔氏衬托她多么的知规蹈矩而已,乔氏越惹董妃的厌恨,她就越会被董妃拉拢,在周王夺得储位之前,与董妃妻妾和睦是必需的前提,周王需要晋国公府的支持,她就能够屈居在董妃之下,当年顾氏可不就是这样才能在周王府屹立不倒,占尽了周王的宠爱?
她这么个一无所有的孤女,竟然成为满京都女子艳羡的人儿,谁不知道顾才人虽是侧室却能赢获周王真心挚意?顾春归在周王府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偏偏周王妃还逢人就夸顾氏贤良聪慧,导致多少贵族官眷对区区侧室礼遇有加,要不是顾氏命薄,后来死于非命……
甚至大有可能母仪天下!
春归哪能想到陶才人的计划是踩着她过去的足迹前进?这会儿子董妃因有家事暂时走开,她和冯娘子仍在闲谈,冯娘子压低了声儿,正好提起陶芳林:“陶才人虽是娘子的亲戚,可我还是得说,我可真有些看不得她的作派呢,乔才人虽说张狂,机心却浅,虽说也不讨人喜欢,但相比起来,陶才人这样的笑面虎才更可怕。”
冯娘子寻常可不爱在背后议论他人,她今日既说出这样的话,自然有自己的用意:“我和王妃是第一次见,有些话未免有交浅言深之忌,所以才说给顾娘子听,顾娘子必会信我,提醒一句王妃小心着些陶才人。”
春归原本就对冯娘子印象极好,听这话后心里越发觉得英雄所见略同:“我那表妹心机确然深沉,又惯爱算计他人,我寻常也总远着她的,没想到阿慧明知她是太师府的亲戚,为了周王妃,也能这样坦率的指出陶才人的可怕之处。”
第362章 术士现身
冯娘子撞着春归的肩膀,压低声轻轻的笑:“知道顾娘子不会怪我莽撞,我才敢这样直话直说,再者周王妃也确然让我敬服,王妃当真才不愧是大家风范呢,不比得那些自恃出身满口德义礼教,却压根就不知何为仁义风范的人,说实在我这性情,着实和王妃所受的礼教是格格不入,然而王妃并不曾因此便鄙夷篾视,能把那些内训规范里的精华真正吸纳,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我见识不多,王妃是仅有的一位。”
春归也表示赞同:“内训规范也不是一无所取,可多数人口口声声的礼仪教条,把那些仁义温良的品德却压根不放在心上,说起来个个都像懂得规矩,实则是最不按规矩行事的人,私底下坏事做尽,甚至践踏他人的性命,唯把贤良淑德四字写在脸上而已。”
春归和冯娘子都不是在意声名的人,但她们却并不鄙夷重视声名礼矩者,比如像易夫人和董明珠母女,愿用生命捍卫声名,但她们也确实不做有违德礼之事,磊落端正,就很值得春归钦佩。
不由遗憾,自家小姑子兰心过去也对董明珠钦佩折服,然而一点也没学得楷榜的品行心性,大抵赢得小姑子钦佩的条件仅只是出身尊贵,把“人以群分”理解为“门当户对”,这样的认知必然不是出于兰庭,老太太着实难辞其咎。
当日头几近没入山峦,兰庭才终于出现在周王府的一侧街门前,周王府的大管家亲自把这位贵客迎送入内,他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宦官,一直随伴周王殿下左右,理应是可以信任的心腹,不过兰庭当然没有和这宦官提起任何不能张扬的事体,全当自己真是来赴普通聚会的模样,听宦官笑眉笑眼的道:“赵修撰之前,徐馆士及施都事等五位贵客都已入席。”
“哦,这样说来是我拖延了开席的时辰。”兰庭笑应一句。
“诸位皆知赵修撰最近公务压身,能抽出空闲来赴宴已经难得了,殿下更是考虑周道,上昼时已让王妃亲自请了顾娘子过来,说只有如此,赵修撰才不至于找了借口推辞今日宴聚。”连宦官都忍住打趣了一句赵修撰小两口的“焦不离孟”。
兰庭却留意见宦官说这话时似乎稍稍提高声嗓,而廊庑底正在候令的婢女之一,低垂的眼睑遮掩下那丝窥视也没逃过兰庭的知察。
周王府里的耳目啊,确然有些让人防不胜防
的。
不过倒是能够笃定大管家是周王殿下的自己人。
这一场饮谈直至夜深,到后来唯有周王与兰庭还能推杯换盏,石舫之外,一片静寂的秋水,月色弥漫里,扁舟一叶,渔火明昧,乐伎乘舟仍奏一支箫管,周王殿下时而大笑两声,时而低声轻语,看似仍在闲话风花雪月,青草岸边,仍在候令的婢女却谁都不能听闻交谈的详细。
明珠和春归仍在,不坐石舫里,而凭栏观赏月色,婢女们尚能听见她们的交谈,如漫无边迹却相谈甚欢,三更半夜仍然不觉疲倦。
如此舒爽宜人的秋夜,石舫里的话题实则是凝重的。
“皇上竟也开始迷信术士及长生之道?”兰庭没有蹙眉,似乎唇角还带着丝欢快的笑容。
周王佯作劝酒的模样,语气听上去十分低沉:“先帝因为迷信术士重用奸邪,曾闹得朝政几乎尽为妖孽所控,而今有识之士,谁不畏虑术士再度乱政?然父皇最近……龙体确然欠安,而那丹阳子又为高公公所荐……”
世间众人无论贵贱,都为生老病死忧虑,九五之尊确也不能免俗,尤其是弘复帝患有心疾,太医院的众多医官都无能为力根治,越是病症加重,越是面临死亡的威胁,越是不能摆脱长生的诱惑。
兰庭惊疑:“术士乃高公公所荐?”
“据说这丹阳子曾经治愈一例心疾病患,高公公深知父皇的病症日益加重,常感胸中绞痛甚至昏迷,高公公经亲自验证,才将丹阳子上荐御前,丹阳子只用一枚丸药,真能缓解父皇的心疾症状。”周王饮一盏酒,又道:“不过父皇无意恩封丹阳子高官重职,甚至有意隐瞒信重术士一事,却已经下令留用丹阳子于钦安殿奉玄修道,这丹阳子在此关头出现,着实让人不能安心。”
“皇上信奉术士,此事哪里能够隐瞒?应当不过多久,朝野便会人人知闻。不过丹阳子既能治控皇上的心疾之症,事关龙体康健,朝中人士自然不敢谏奏皇上驱离术士。”兰庭替周王再斟一盏酒:“殿下是想让庭通过陶镇使察探丹阳子的来历?”
“正是。”
兰庭沉吟一阵方道:“此事不可。一者丹阳子并未作乱,陶镇使忠于君帝,必不肯行为有违帝意之事;再者丹阳子既为高公公所荐,高公公执掌东厂,想必不会轻率上荐不知根底者于御前,既经
东厂探察,丹阳子来历无疑,要么此术士当真并非他人摆控安插,要么幕后人行事十分谨慎,锦衣卫追察未必能出端倪,且极易因此惊动东厂,高公公虽则往前不和陶镇使争权,可一旦觉察陶镇使竟在未获圣令的情形下私察皇上信重之人,必会起疑陶镇使的居心。”
兰庭担心的是要若因此引起高得宜与陶啸深的争斗,不管胜负如何,东厂和锦衣卫的实际长官要若换人,大权便极有可能落于奸邪之手,对于大局而言都是有害无利的事。
“那么难道就要放任不管这术士?”
“但凡居心叵测之人,迟早会露马脚,我的想法是先且摁兵不动。”
“倘若丹阳子是为太孙指使……”
“这一可能甚微。”兰庭道:“太孙左右并无机谋之士,我不信太孙安插之人能够经受东厂的追察而不露端倪。”
这晚兰庭自是只能留宿周王府,他也并没隐瞒春归丹阳子的事故,春归难免狐疑:“皇上病症加重一事,难道朝野尽知?”
“故太子便是因心疾过世,皇上患有心疾一事其实不算密隐,然病症的轻重缓急,当然不会传得朝野尽知。”
“那殿下因何得知丹阳子能救心疾之急?”
“是因圣德太后告知。”兰庭显然已经听过周王详尽解释:“皇上要留用术士于御前,先行禀知了太后娘娘,道丹阳子进奉的并非长生仙丹,丹阳子更非普通术士,实则为一道医,且医术十分了得。太后娘娘宫中有一老宫人,因风湿病痛,导致膝盖无力而瘫卧多年,怎知经丹阳子施针,病症大有好转,虽仍然不能站立,可再不觉察骨痛难忍,膝骨的肿/涨已经渐渐消除。”
“所以太后娘娘便允了丹阳子侍奉御前?”
“丹阳子进献丸药,势必会先交太医院察证,虽诸太医不能肯定丸药能否治愈心疾,但确定于人体无害。”
“荼蘼亦患心疾,也许我能恳求娘娘赐药,先看是否能够让荼蘼彻底得治。”春归提出一个办法。
她倒并不认为道医都是装神弄鬼的神棍,事实上莫问小道的师父逍遥真人就的确多次妙手回春,让濒死的病患得到救治,春归认为倘若丹阳子也确实有此高超的医术,或许得到弘复帝的信重并非一件坏事。
兰庭也赞同春归的计策:“有劳娘子。”
第363章 设诱缉凶
春归是次日回到太师府,才瞧见渠出正在她屋子里“放空”,打发了身边闲杂,连咳了好几声才终于是唤回了渠出的灵识,把昨日尚书府的见闻打着呵欠说清。
“我看那何氏多半正如三夫人所料,就是个佛口蛇心的毒妇,大奶奶准备怎么揭穿她的真面目?”
“你窥听得的这些话态,还不能证实何氏杀人害命的罪状。”春归却道:“只能证实何氏确然收买了蒋氏母子,暗中唆使伍小郎厌恨生母,何氏也许如你所言,果真对大伯子暗怀肖想,忌于伦常,更主要的是大伯子压根对她不动情愫,故而嫉恨嫂嫂,把对大伯子的暗慕倾注于侄儿身上,以为争子获胜就能报复嫂嫂,但我以为何氏只是如此的话,其实罪不该死。”
“世上哪有这么巧合的事?何氏嫉恨妯娌,所以妯娌所生的子女就相继夭亡,眼看着连伍小郎都不能幸免,偏在过继给她之后就无灾无病了?”渠出冷笑道。
春归扫过去一眼:“杀人偿命!对何氏的指控既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便不能仅凭世上断无如此巧合的理据就坐实其罪,在咱们没有亲耳听闻何氏承认害命之前,任何成见都可能导致曲解,所以对于此事的判证务必谨慎。”
这也是三夫人虽然对何氏生疑,却并不曾在父母兄嫂面前泄露丝毫的重要原因,三夫人也担心是她自己多疑而让何氏蒙冤,至于暗中将这事告知四夫人,也是三夫人的确信得过自己的妯娌虽说毫无机心,却并非守不住机密的人,三夫人无意冤谤弟妇,却不能不追察几个侄儿侄女的真实死因,且何氏倘若真有害命之罪,也保不住日后会对康哥儿再下毒手。
这件事不能止于怀疑,这也是三夫人痛下决心向春归求助的根本原因。
虽然三夫人真正相信可以察明真相的人,或许其实是莫问小道这个神棍。
而春归想来想去,似乎也只能利用莫问这么个神棍了。
这日她便与三夫人商会:“叔母暗下约见姻家大太太,且在小四叔跟前流露教诫之意,果然便引得蒋妈妈几乎立时遣了儿子前往尚书府通风报信,只我觉得诧异的是,听叔母所说,蒋妈妈乃是姻家老太太及大太太共同择中为小四叔的乳母,其间并未让二太太干预,那么二太太只能是事后才能收买笼络,未知叔母看来,二太太是通过什么手段才能笼络蒋妈妈?”
三夫人蹙眉思量一阵,却是摇头:“我也着实想不通。论来弟妇当年与二弟成姻,因本家家境贫寒,所带的妆奁无非应景而已,这么多年来尚书府的中馈实为嫂嫂执掌,无论是威胁还是利诱,弟妇都不大可能让蒋氏诚服。”
春归心里却是有答案的。
因为据渠出的说法,蒋氏之子感激的是何氏施针救治,说明何氏通晓医术。
便问:“或者不是利益相诱,而是通过恩服,未知蒋妈妈被姻家买为仆妇后,可曾遭遇什么急难?”
三夫人回忆了许久才道:“是了,蒋妈妈的长子因为常年受继父苛虐,伤了身子骨儿,虽后来不再发愁衣食有了安身之处,可病痛不断,有好些回甚
。”
她这话还没说完,便被何氏幽幽的抱怨:“大姑果然还是误解了我,以为我是有意不敬大嫂,我何尝与大嫂争执冲突?回回都是心平气和与大嫂理论,我关爱维护康哥儿是一回事,但怎么也不会为了康哥儿就抱怨嫂嫂……”
三夫人并不和何氏理论,继续说道:“我万万没想到的是,经莫问道长测卜,却称嫂嫂根本不犯妨克子女的命格!”
今日三夫人可不是只在母亲面前与何氏相争,眼下不仅是兄嫂在座,甚至还有伍尚书与伍二弟在场,除了小一辈的子弟不在,一家人可谓相会一堂。
当然,他们都不知道视线之外,还有渠出这么个亡灵旁观。
渠出先看一眼肖氏,见她坐在伍大老爷身侧,垂着眼帘颇有些心虚的模样,但或许是因为“争子”的欲望到底占据上风,尚能稳住心神听从小姑子的安排,没说莫问道长根本就没讲过这样一番话的实情……总归是,虽无演技却还不至于露馅,损毁了大奶奶的苦心安排,渠出便放下心来。
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何氏身上。
这个其实一点也不聪明的女人,今日竟像是预料到三夫人召集众人是为发难一般,看上去打的仍是梨花带雨一番显得楚楚可怜的盘算,不知帕子里有什么玄机,用来往眼睛一抹,立时便引出泪水来把妆容冲得一片狼籍。
她竟根本没想着质疑莫问道长究竟是不是术法高深,听她哭道:“这命格之事,也许会有更改,说不定嫂嫂因上苍庇怜,如今的确不再妨克康哥儿,可康哥儿毕竟是我含辛茹苦教养长大,老太爷老太太在上,还望体谅儿媳这么些年的苦心,莫要逼着儿媳同康哥儿断了母子一场的情份。”
伍老太太便先动了恻隐之心,先开口道:“康哥儿襁褓之中本有弱症,的确多得老二媳妇衣不解带一番照顾,渐渐有了好转,生恩虽大,养恩又何尝能够割舍的?依我看来,也不必再折腾了,待康哥儿日后成婚生子,让康哥儿的子嗣奉老大夫妻两为祖父祖母便是。”
“母亲,女儿怀疑的是从前断言嫂嫂妨克子女的术士根本就是为人指使,不可不追究。”三夫人斩钉截铁说道。
渠出眼看着何氏一个紧绷,险些忘了继续“楚楚可怜”,紧跟着也拔高了声儿:“大姑这是怀疑我收买术士与大嫂夺子?我又不是没有自己的儿子,何故行为这等恶事?!”
“我并没有质疑弟妇,只不过提出究察此事,弟妇不用惊惶。”三夫人道。
而伍大老爷也几乎立时开口赞同:“儿子亦觉此事必须察究,另,既然如今证实娘子并无克子命格,怎能仍旧不正娘子与康儿的母子之名?弟妇确然对康儿有养育之恩,我与娘子一直就心存感激,但还请父亲母亲体谅,毕竟康儿乃娘子十月怀胎所生,娘子既无过错,再行阻止母子相认岂非不顾人伦?娘子为康儿生母,弟妇为康儿养母,康儿能受两份关爱,是幸非害,我与娘子,也势必严教康儿不敢有忘二弟与弟妇的教养之恩。”
这话落地之后,渠出终于从何氏眼中看见了一抹显然的怨毒之色。
第364章 倒打一耙
在伍尚书看来,只要无妨康哥儿的安危其实认谁为母都不要紧,再说他和老妻不同,自来便对好友托孤的长媳更加怜惜,且最近几年,深觉从前看着还好的二儿媳妇越来越爱哭闹,动辄就是一番哀哀欲绝的作态,好些回都哭死在长房院子里……
伍尚书是个规矩人,也是个正常的男人,难免对越来越有失体统的二儿媳妇心怀厌烦,此时见她一双泪眼汪汪,委委屈屈只盯着大儿子,心中更是一沉一紧。
“当我愿意拘束呢,无非是免得事后被王妃责斥逾矩罢了。”陶芳林轻笑着。
“我只是想去王爷跟前儿问安,算得上什么逾矩?”
“王爷现在正陪外客,咱们好歹是有封号的才人,怎能不顾体统往外男跟前凑?王妃已经忍着怒气加以提点,乔娘要再不识趣,岂不授之以柄?”
“有王爷在,难不成王妃还敢诬篾我有失检点不成?”乔才人翻了个优雅的白眼,满脸的不屑:“只要王爷不责备,王妃又能奈何?我可不比得陶娘这样的小心,走步路都怕踩死了王妃院里的蚁虫。”
陶芳林暗暗鄙夷乔氏的蠢笨和张狂,神色里眉目间却没显现分毫,笑意自然也维持着,口吻越发的温和:“王妃是最重礼矩的人,乔娘且没看连王爷
有逾礼之处,王妃也会直言提醒呢,王爷何尝埋怨过王妃冲王妃撂脸子?王爷纵管宠着乔娘,也是万万不会容着乔娘不敬王妃的,我可是一心为了乔娘着想,这逆耳的忠言,还望着乔娘能听进去一些。”
“无非是仗着晋国公府的威势,董妃才能这样得意罢了,迟早有一天我会让她明白,女子的凭仗可不是娘家的家世!”
不是家世是什么?难不成是这张迟早会衰老的脸皮么?陶芳林又再暗骂了一句“蠢货”。
难怪在那一世,没多久乔氏便在董妃和顾春归的联手打压下惹恼了王爷,竟被王爷亲自请令剥夺了她才人的名号,打发去庄子里不闻不问,就算圣慈太后不满,一再交待王爷将乔氏迎回,王爷到底没听圣慈太后的话,渐渐的,满京城的贵眷也就忘记了乔氏这么个人儿,陶芳林之所以对乔氏印象深刻,是因为她的弟弟后来娶的是乔氏的表妹,弟妇曾经为了给乔氏争取“东山再起”的机会,托了她游说赵兰庭在周王跟前儿为乔氏求情,结果这事自然被赵兰庭当作了耳旁风,原本是易如反掌的事儿,竟然怎么也不肯出力。
为着乔氏的缘故,她结果招致了弟妇的忌恨,被弃大归时,弟弟弟妇对她冷嘲热讽不提,后来还将她的钱财席卷一空,她落得那般下场,和自己的亲弟弟不无干系!
而这一世,她却和乔氏有了共侍一夫的关联。
陶芳林当然不会仍对乔氏心怀同情,今日这番“交心”,所图无非是利用乔氏衬托她多么的知规蹈矩而已,乔氏越惹董妃的厌恨,她就越会被董妃拉拢,在周王夺得储位之前,与董妃妻妾和睦是必需的前提,周王需要晋国公府的支持,她就能够屈居在董妃之下,当年顾氏可不就是这样才能在周王府屹立不倒,占尽了周王的宠爱?
她这么个一无所有的孤女,竟然成为满京都女子艳羡的人儿,谁不知道顾才人虽是侧室却能赢获周王真心挚意?顾春归在周王府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偏偏周王妃还逢人就夸顾氏贤良聪慧,导致多少贵族官眷对区区侧室礼遇有加,要不是顾氏命薄,后来死于非命……
甚至大有可能母仪天下!
春归哪能想到陶才人的计划是踩着她过去的足迹前进?这会儿子董妃因有家事暂时走开,她和冯娘子仍在闲谈,冯娘子压低了声儿,正好提起陶芳林:“陶才人虽是娘子的亲戚,可我还是得说,我可真有些看不得她的作派呢,乔才人虽说张狂,机心却浅,虽说也不讨人喜欢,但相比起来,陶才人这样的笑面虎才更可怕。”
冯娘子寻常可不爱在背后议论他人,她今日既说出这样的话,自然有自己的用意:“我和王妃是第一次见,有些话未免有交浅言深之忌,所以才说给顾娘子听,顾娘子必会信我,提醒一句王妃小心着些陶才人。”
春归原本就对冯娘子印象极好,听这话后心里越发觉得英雄所见略同:“我那表妹心机确然深沉,又惯爱算计他人,我寻常也总远着她的,没想到阿慧明知她是太师府的亲戚,为了周王妃,也能这样坦率的指出陶才人的可怕之处。”
第362章 术士现身
冯娘子撞着春归的肩膀,压低声轻轻的笑:“知道顾娘子不会怪我莽撞,我才敢这样直话直说,再者周王妃也确然让我敬服,王妃当真才不愧是大家风范呢,不比得那些自恃出身满口德义礼教,却压根就不知何为仁义风范的人,说实在我这性情,着实和王妃所受的礼教是格格不入,然而王妃并不曾因此便鄙夷篾视,能把那些内训规范里的精华真正吸纳,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我见识不多,王妃是仅有的一位。”
春归也表示赞同:“内训规范也不是一无所取,可多数人口口声声的礼仪教条,把那些仁义温良的品德却压根不放在心上,说起来个个都像懂得规矩,实则是最不按规矩行事的人,私底下坏事做尽,甚至践踏他人的性命,唯把贤良淑德四字写在脸上而已。”
春归和冯娘子都不是在意声名的人,但她们却并不鄙夷重视声名礼矩者,比如像易夫人和董明珠母女,愿用生命捍卫声名,但她们也确实不做有违德礼之事,磊落端正,就很值得春归钦佩。
不由遗憾,自家小姑子兰心过去也对董明珠钦佩折服,然而一点也没学得楷榜的品行心性,大抵赢得小姑子钦佩的条件仅只是出身尊贵,把“人以群分”理解为“门当户对”,这样的认知必然不是出于兰庭,老太太着实难辞其咎。
当日头几近没入山峦,兰庭才终于出现在周王府的一侧街门前,周王府的大管家亲自把这位贵客迎送入内,他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宦官,一直随伴周王殿下左右,理应是可以信任的心腹,不过兰庭当然没有和这宦官提起任何不能张扬的事体,全当自己真是来赴普通聚会的模样,听宦官笑眉笑眼的道:“赵修撰之前,徐馆士及施都事等五位贵客都已入席。”
“哦,这样说来是我拖延了开席的时辰。”兰庭笑应一句。
“诸位皆知赵修撰最近公务压身,能抽出空闲来赴宴已经难得了,殿下更是考虑周道,上昼时已让王妃亲自请了顾娘子过来,说只有如此,赵修撰才不至于找了借口推辞今日宴聚。”连宦官都忍住打趣了一句赵修撰小两口的“焦不离孟”。
兰庭却留意见宦官说这话时似乎稍稍提高声嗓,而廊庑底正在候令的婢女之一,低垂的眼睑遮掩下那丝窥视也没逃过兰庭的知察。
周王府里的耳目啊,确然有些让人防不胜防
的。
不过倒是能够笃定大管家是周王殿下的自己人。
这一场饮谈直至夜深,到后来唯有周王与兰庭还能推杯换盏,石舫之外,一片静寂的秋水,月色弥漫里,扁舟一叶,渔火明昧,乐伎乘舟仍奏一支箫管,周王殿下时而大笑两声,时而低声轻语,看似仍在闲话风花雪月,青草岸边,仍在候令的婢女却谁都不能听闻交谈的详细。
明珠和春归仍在,不坐石舫里,而凭栏观赏月色,婢女们尚能听见她们的交谈,如漫无边迹却相谈甚欢,三更半夜仍然不觉疲倦。
如此舒爽宜人的秋夜,石舫里的话题实则是凝重的。
“皇上竟也开始迷信术士及长生之道?”兰庭没有蹙眉,似乎唇角还带着丝欢快的笑容。
周王佯作劝酒的模样,语气听上去十分低沉:“先帝因为迷信术士重用奸邪,曾闹得朝政几乎尽为妖孽所控,而今有识之士,谁不畏虑术士再度乱政?然父皇最近……龙体确然欠安,而那丹阳子又为高公公所荐……”
世间众人无论贵贱,都为生老病死忧虑,九五之尊确也不能免俗,尤其是弘复帝患有心疾,太医院的众多医官都无能为力根治,越是病症加重,越是面临死亡的威胁,越是不能摆脱长生的诱惑。
兰庭惊疑:“术士乃高公公所荐?”
“据说这丹阳子曾经治愈一例心疾病患,高公公深知父皇的病症日益加重,常感胸中绞痛甚至昏迷,高公公经亲自验证,才将丹阳子上荐御前,丹阳子只用一枚丸药,真能缓解父皇的心疾症状。”周王饮一盏酒,又道:“不过父皇无意恩封丹阳子高官重职,甚至有意隐瞒信重术士一事,却已经下令留用丹阳子于钦安殿奉玄修道,这丹阳子在此关头出现,着实让人不能安心。”
“皇上信奉术士,此事哪里能够隐瞒?应当不过多久,朝野便会人人知闻。不过丹阳子既能治控皇上的心疾之症,事关龙体康健,朝中人士自然不敢谏奏皇上驱离术士。”兰庭替周王再斟一盏酒:“殿下是想让庭通过陶镇使察探丹阳子的来历?”
“正是。”
兰庭沉吟一阵方道:“此事不可。一者丹阳子并未作乱,陶镇使忠于君帝,必不肯行为有违帝意之事;再者丹阳子既为高公公所荐,高公公执掌东厂,想必不会轻率上荐不知根底者于御前,既经
东厂探察,丹阳子来历无疑,要么此术士当真并非他人摆控安插,要么幕后人行事十分谨慎,锦衣卫追察未必能出端倪,且极易因此惊动东厂,高公公虽则往前不和陶镇使争权,可一旦觉察陶镇使竟在未获圣令的情形下私察皇上信重之人,必会起疑陶镇使的居心。”
兰庭担心的是要若因此引起高得宜与陶啸深的争斗,不管胜负如何,东厂和锦衣卫的实际长官要若换人,大权便极有可能落于奸邪之手,对于大局而言都是有害无利的事。
“那么难道就要放任不管这术士?”
“但凡居心叵测之人,迟早会露马脚,我的想法是先且摁兵不动。”
“倘若丹阳子是为太孙指使……”
“这一可能甚微。”兰庭道:“太孙左右并无机谋之士,我不信太孙安插之人能够经受东厂的追察而不露端倪。”
这晚兰庭自是只能留宿周王府,他也并没隐瞒春归丹阳子的事故,春归难免狐疑:“皇上病症加重一事,难道朝野尽知?”
“故太子便是因心疾过世,皇上患有心疾一事其实不算密隐,然病症的轻重缓急,当然不会传得朝野尽知。”
“那殿下因何得知丹阳子能救心疾之急?”
“是因圣德太后告知。”兰庭显然已经听过周王详尽解释:“皇上要留用术士于御前,先行禀知了太后娘娘,道丹阳子进奉的并非长生仙丹,丹阳子更非普通术士,实则为一道医,且医术十分了得。太后娘娘宫中有一老宫人,因风湿病痛,导致膝盖无力而瘫卧多年,怎知经丹阳子施针,病症大有好转,虽仍然不能站立,可再不觉察骨痛难忍,膝骨的肿/涨已经渐渐消除。”
“所以太后娘娘便允了丹阳子侍奉御前?”
“丹阳子进献丸药,势必会先交太医院察证,虽诸太医不能肯定丸药能否治愈心疾,但确定于人体无害。”
“荼蘼亦患心疾,也许我能恳求娘娘赐药,先看是否能够让荼蘼彻底得治。”春归提出一个办法。
她倒并不认为道医都是装神弄鬼的神棍,事实上莫问小道的师父逍遥真人就的确多次妙手回春,让濒死的病患得到救治,春归认为倘若丹阳子也确实有此高超的医术,或许得到弘复帝的信重并非一件坏事。
兰庭也赞同春归的计策:“有劳娘子。”
第363章 设诱缉凶
春归是次日回到太师府,才瞧见渠出正在她屋子里“放空”,打发了身边闲杂,连咳了好几声才终于是唤回了渠出的灵识,把昨日尚书府的见闻打着呵欠说清。
“我看那何氏多半正如三夫人所料,就是个佛口蛇心的毒妇,大奶奶准备怎么揭穿她的真面目?”
“你窥听得的这些话态,还不能证实何氏杀人害命的罪状。”春归却道:“只能证实何氏确然收买了蒋氏母子,暗中唆使伍小郎厌恨生母,何氏也许如你所言,果真对大伯子暗怀肖想,忌于伦常,更主要的是大伯子压根对她不动情愫,故而嫉恨嫂嫂,把对大伯子的暗慕倾注于侄儿身上,以为争子获胜就能报复嫂嫂,但我以为何氏只是如此的话,其实罪不该死。”
“世上哪有这么巧合的事?何氏嫉恨妯娌,所以妯娌所生的子女就相继夭亡,眼看着连伍小郎都不能幸免,偏在过继给她之后就无灾无病了?”渠出冷笑道。
春归扫过去一眼:“杀人偿命!对何氏的指控既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便不能仅凭世上断无如此巧合的理据就坐实其罪,在咱们没有亲耳听闻何氏承认害命之前,任何成见都可能导致曲解,所以对于此事的判证务必谨慎。”
这也是三夫人虽然对何氏生疑,却并不曾在父母兄嫂面前泄露丝毫的重要原因,三夫人也担心是她自己多疑而让何氏蒙冤,至于暗中将这事告知四夫人,也是三夫人的确信得过自己的妯娌虽说毫无机心,却并非守不住机密的人,三夫人无意冤谤弟妇,却不能不追察几个侄儿侄女的真实死因,且何氏倘若真有害命之罪,也保不住日后会对康哥儿再下毒手。
这件事不能止于怀疑,这也是三夫人痛下决心向春归求助的根本原因。
虽然三夫人真正相信可以察明真相的人,或许其实是莫问小道这个神棍。
而春归想来想去,似乎也只能利用莫问这么个神棍了。
这日她便与三夫人商会:“叔母暗下约见姻家大太太,且在小四叔跟前流露教诫之意,果然便引得蒋妈妈几乎立时遣了儿子前往尚书府通风报信,只我觉得诧异的是,听叔母所说,蒋妈妈乃是姻家老太太及大太太共同择中为小四叔的乳母,其间并未让二太太干预,那么二太太只能是事后才能收买笼络,未知叔母看来,二太太是通过什么手段才能笼络蒋妈妈?”
三夫人蹙眉思量一阵,却是摇头:“我也着实想不通。论来弟妇当年与二弟成姻,因本家家境贫寒,所带的妆奁无非应景而已,这么多年来尚书府的中馈实为嫂嫂执掌,无论是威胁还是利诱,弟妇都不大可能让蒋氏诚服。”
春归心里却是有答案的。
因为据渠出的说法,蒋氏之子感激的是何氏施针救治,说明何氏通晓医术。
便问:“或者不是利益相诱,而是通过恩服,未知蒋妈妈被姻家买为仆妇后,可曾遭遇什么急难?”
三夫人回忆了许久才道:“是了,蒋妈妈的长子因为常年受继父苛虐,伤了身子骨儿,虽后来不再发愁衣食有了安身之处,可病痛不断,有好些回甚
。”
她这话还没说完,便被何氏幽幽的抱怨:“大姑果然还是误解了我,以为我是有意不敬大嫂,我何尝与大嫂争执冲突?回回都是心平气和与大嫂理论,我关爱维护康哥儿是一回事,但怎么也不会为了康哥儿就抱怨嫂嫂……”
三夫人并不和何氏理论,继续说道:“我万万没想到的是,经莫问道长测卜,却称嫂嫂根本不犯妨克子女的命格!”
今日三夫人可不是只在母亲面前与何氏相争,眼下不仅是兄嫂在座,甚至还有伍尚书与伍二弟在场,除了小一辈的子弟不在,一家人可谓相会一堂。
当然,他们都不知道视线之外,还有渠出这么个亡灵旁观。
渠出先看一眼肖氏,见她坐在伍大老爷身侧,垂着眼帘颇有些心虚的模样,但或许是因为“争子”的欲望到底占据上风,尚能稳住心神听从小姑子的安排,没说莫问道长根本就没讲过这样一番话的实情……总归是,虽无演技却还不至于露馅,损毁了大奶奶的苦心安排,渠出便放下心来。
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何氏身上。
这个其实一点也不聪明的女人,今日竟像是预料到三夫人召集众人是为发难一般,看上去打的仍是梨花带雨一番显得楚楚可怜的盘算,不知帕子里有什么玄机,用来往眼睛一抹,立时便引出泪水来把妆容冲得一片狼籍。
她竟根本没想着质疑莫问道长究竟是不是术法高深,听她哭道:“这命格之事,也许会有更改,说不定嫂嫂因上苍庇怜,如今的确不再妨克康哥儿,可康哥儿毕竟是我含辛茹苦教养长大,老太爷老太太在上,还望体谅儿媳这么些年的苦心,莫要逼着儿媳同康哥儿断了母子一场的情份。”
伍老太太便先动了恻隐之心,先开口道:“康哥儿襁褓之中本有弱症,的确多得老二媳妇衣不解带一番照顾,渐渐有了好转,生恩虽大,养恩又何尝能够割舍的?依我看来,也不必再折腾了,待康哥儿日后成婚生子,让康哥儿的子嗣奉老大夫妻两为祖父祖母便是。”
“母亲,女儿怀疑的是从前断言嫂嫂妨克子女的术士根本就是为人指使,不可不追究。”三夫人斩钉截铁说道。
渠出眼看着何氏一个紧绷,险些忘了继续“楚楚可怜”,紧跟着也拔高了声儿:“大姑这是怀疑我收买术士与大嫂夺子?我又不是没有自己的儿子,何故行为这等恶事?!”
“我并没有质疑弟妇,只不过提出究察此事,弟妇不用惊惶。”三夫人道。
而伍大老爷也几乎立时开口赞同:“儿子亦觉此事必须察究,另,既然如今证实娘子并无克子命格,怎能仍旧不正娘子与康儿的母子之名?弟妇确然对康儿有养育之恩,我与娘子一直就心存感激,但还请父亲母亲体谅,毕竟康儿乃娘子十月怀胎所生,娘子既无过错,再行阻止母子相认岂非不顾人伦?娘子为康儿生母,弟妇为康儿养母,康儿能受两份关爱,是幸非害,我与娘子,也势必严教康儿不敢有忘二弟与弟妇的教养之恩。”
这话落地之后,渠出终于从何氏眼中看见了一抹显然的怨毒之色。
第364章 倒打一耙
在伍尚书看来,只要无妨康哥儿的安危其实认谁为母都不要紧,再说他和老妻不同,自来便对好友托孤的长媳更加怜惜,且最近几年,深觉从前看着还好的二儿媳妇越来越爱哭闹,动辄就是一番哀哀欲绝的作态,好些回都哭死在长房院子里……
伍尚书是个规矩人,也是个正常的男人,难免对越来越有失体统的二儿媳妇心怀厌烦,此时见她一双泪眼汪汪,委委屈屈只盯着大儿子,心中更是一沉一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