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威廉的声音从画面外传来,听起来慷慨激昂:“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将去华盛顿特区游行,就跟卡斯特罗大街就行一样,只不过人数会多达一百万——”
莱昂纳多径直朝声音来源地走去,威廉正站在办公室门口,与一位朋友聊天。
“哈维。”莱昂纳多说:“能去我办公室谈谈吗?”
镜头从莱昂纳多的后脑移到威廉的面部,那上面的表情是意外,但很快转变成了微笑的友善:“当然。”威廉对朋友告别,“请等我一会儿。”
镜头跟随两人沿着过道走到另一间办公室,威廉首先进屋,站在靠窗的位置,莱昂纳多的脚步则停留在门口。
接下来是连续几个摇镜头,在威廉与莱昂纳多之间来回转换,就好像镜头是在跟着他们的视线一起移动,并分别根据两人的主观视角,呈现出近景镜头或是特写镜头。
莱昂纳多转身锁上了门。
威廉站在窗前,露出了和解的笑容。
莱昂纳多的手在口袋里摸了一下,面无表情的举起手枪。
威廉下意识的举起手来,脸上的笑容还没有完全消失。
莱昂纳多开枪。
子弹穿过威廉的手掌,打进胳膊,他看了一眼伤口,“不——”比起呼救,这听起来更像哀求。
莱昂纳多脸上的肌肉颤动着,眼睛里有无数种情绪,他开枪的手并不稳,整条胳膊都在颤抖,但这没能妨碍他继续扣动扳机。
又一枪,穿透了威廉的胸膛,也阻止了他的求救。意识到对方是真的想致自己于死地,威廉用尽全力转身,跌跌撞撞想要靠近窗户,就在他快要摸到窗沿的时候,第三枪打中了他的后背,他面朝窗户跪倒在地,已经发不出一点声音了。
单人中景镜头对准了威廉的后背,他的脊背仍然挺直,跪在窗前正中间,加上横向的窗台,从后面看过去,倒像是一幅十字架。
一只握枪的手出现在了画面里,枪口慢慢对准了威廉的后脑勺,镜头在这时开始移动,画面焦点从枪口转移到了威廉的正脸,拉近特写,这是一张表情定格了的面孔,茫然、无神,双眼凝视着窗外,目光渐渐涣散。
通过威廉的视点,能够看见窗户外面的景色,延伸到更远处,是卡斯特罗大街。
威廉的双眼已经没有了焦距,他仍然张着眼睛,看着深爱的卡斯特罗大街,看着深爱的旧金山。
虚化的背景里,莱昂纳多走近,最后一道枪声响起,威廉向前倒下了,画面中徒留下枪口处冒出的白烟。
……
当今电影的镜头语言多种多样,全景镜头、中景镜头、近镜头、特写镜头,单人镜头、双人镜头、群像镜头,过肩镜头、正反打镜头……长镜头当然也是视听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
长镜头顾名思义,最大的特征就是长,这个长不是指拍摄物体或者焦距的长度,而是无剪辑镜头的持续时间。广义上来说,超过十秒钟的镜头就是长镜头。
电影诞生之初的二三十年里,因为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等原因,很多电影都是一个长镜头到底,例如世界上最早的电影《火车进站》,就是一个五十秒左右未经剪切的长镜头。
“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意味着更多的限制,但限制往往更能催生出伟大的作品,长镜头在还原真实环境与现场气氛上有着天然优势,通过时间的线性和连续性,将演员的表演与电影剧情发展甚至环境背景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使观众能够与角色的情绪共情,彻底身临其境。希区柯克的《夺魂锁》就是将长镜头运用到了极致的作品,奥逊·威尔斯在《历劫佳人》里更是用一个长镜头调动了一座城市。
后来随着电影技术和美学观念的发展,有了蒙太奇剪辑拼接等技巧,因为剪辑更能强化叙事能力、彰显电影的故事性,能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长镜头开始让位于剪辑,剪辑成为了电影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但是剪辑常常无法体现导演的水平,只能体现剪辑师的水平——绝大多数好莱坞导演都没有最终剪辑权——加上剪辑技术发展成熟后,电影叙事技巧又遇到新的瓶颈,于是人们又开始“怀旧”,重新青睐起了长镜头。
而且拍摄长镜头对导演们来说,还有一个好处,有时候导演精心拍摄了一个镜头,剪辑师觉得不好,就会剪切的乱七八糟,但是长镜头采用的是“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剪辑师很难人为制造剪辑点,镜头往往能得到完整保留。
当然,这时导演们青睐的,已经不是老电影里那种用固定机位拍摄的,简单、枯燥的冗长镜头,而是有着复杂的机位运动——感谢活动轮摄影车的发明,它使摄影机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灵活运动,长镜头能够表达更多的动态信息——简而言之,更便于炫技。
不过因为这样的长镜头太考验导演的功力,每一个入画的元素都要提前设计,还要保证几百甚至上千人的现场调度不出问题,摄影和演员也要能跟得上,难度极高,因此现在的电影里,超过一分钟的长镜头都很少见。
举个例子,《诺丁山》里有个98秒的长镜头,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展现的清清楚楚,《罗拉快跑》里三段奔跑的长镜头也非常经典。
斯皮尔伯格是公认的电影大师,也拍过不少长镜头,但很少人谈论他的长镜头,也没人称他为“长镜头大师”,一个是因为斯皮尔伯格不喜欢炫技,他会特意控制镜头的时长,通常维持在一两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三分钟,另一个是因为他的长镜头常常构思巧妙,不用固定机位,让镜头保持移动,焦点从一个角色给到另一个角色,镜头背景也保持自然变化,常常让人感察觉不了那是一个长镜头。
莱昂纳多径直朝声音来源地走去,威廉正站在办公室门口,与一位朋友聊天。
“哈维。”莱昂纳多说:“能去我办公室谈谈吗?”
镜头从莱昂纳多的后脑移到威廉的面部,那上面的表情是意外,但很快转变成了微笑的友善:“当然。”威廉对朋友告别,“请等我一会儿。”
镜头跟随两人沿着过道走到另一间办公室,威廉首先进屋,站在靠窗的位置,莱昂纳多的脚步则停留在门口。
接下来是连续几个摇镜头,在威廉与莱昂纳多之间来回转换,就好像镜头是在跟着他们的视线一起移动,并分别根据两人的主观视角,呈现出近景镜头或是特写镜头。
莱昂纳多转身锁上了门。
威廉站在窗前,露出了和解的笑容。
莱昂纳多的手在口袋里摸了一下,面无表情的举起手枪。
威廉下意识的举起手来,脸上的笑容还没有完全消失。
莱昂纳多开枪。
子弹穿过威廉的手掌,打进胳膊,他看了一眼伤口,“不——”比起呼救,这听起来更像哀求。
莱昂纳多脸上的肌肉颤动着,眼睛里有无数种情绪,他开枪的手并不稳,整条胳膊都在颤抖,但这没能妨碍他继续扣动扳机。
又一枪,穿透了威廉的胸膛,也阻止了他的求救。意识到对方是真的想致自己于死地,威廉用尽全力转身,跌跌撞撞想要靠近窗户,就在他快要摸到窗沿的时候,第三枪打中了他的后背,他面朝窗户跪倒在地,已经发不出一点声音了。
单人中景镜头对准了威廉的后背,他的脊背仍然挺直,跪在窗前正中间,加上横向的窗台,从后面看过去,倒像是一幅十字架。
一只握枪的手出现在了画面里,枪口慢慢对准了威廉的后脑勺,镜头在这时开始移动,画面焦点从枪口转移到了威廉的正脸,拉近特写,这是一张表情定格了的面孔,茫然、无神,双眼凝视着窗外,目光渐渐涣散。
通过威廉的视点,能够看见窗户外面的景色,延伸到更远处,是卡斯特罗大街。
威廉的双眼已经没有了焦距,他仍然张着眼睛,看着深爱的卡斯特罗大街,看着深爱的旧金山。
虚化的背景里,莱昂纳多走近,最后一道枪声响起,威廉向前倒下了,画面中徒留下枪口处冒出的白烟。
……
当今电影的镜头语言多种多样,全景镜头、中景镜头、近镜头、特写镜头,单人镜头、双人镜头、群像镜头,过肩镜头、正反打镜头……长镜头当然也是视听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
长镜头顾名思义,最大的特征就是长,这个长不是指拍摄物体或者焦距的长度,而是无剪辑镜头的持续时间。广义上来说,超过十秒钟的镜头就是长镜头。
电影诞生之初的二三十年里,因为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等原因,很多电影都是一个长镜头到底,例如世界上最早的电影《火车进站》,就是一个五十秒左右未经剪切的长镜头。
“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意味着更多的限制,但限制往往更能催生出伟大的作品,长镜头在还原真实环境与现场气氛上有着天然优势,通过时间的线性和连续性,将演员的表演与电影剧情发展甚至环境背景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使观众能够与角色的情绪共情,彻底身临其境。希区柯克的《夺魂锁》就是将长镜头运用到了极致的作品,奥逊·威尔斯在《历劫佳人》里更是用一个长镜头调动了一座城市。
后来随着电影技术和美学观念的发展,有了蒙太奇剪辑拼接等技巧,因为剪辑更能强化叙事能力、彰显电影的故事性,能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长镜头开始让位于剪辑,剪辑成为了电影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但是剪辑常常无法体现导演的水平,只能体现剪辑师的水平——绝大多数好莱坞导演都没有最终剪辑权——加上剪辑技术发展成熟后,电影叙事技巧又遇到新的瓶颈,于是人们又开始“怀旧”,重新青睐起了长镜头。
而且拍摄长镜头对导演们来说,还有一个好处,有时候导演精心拍摄了一个镜头,剪辑师觉得不好,就会剪切的乱七八糟,但是长镜头采用的是“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剪辑师很难人为制造剪辑点,镜头往往能得到完整保留。
当然,这时导演们青睐的,已经不是老电影里那种用固定机位拍摄的,简单、枯燥的冗长镜头,而是有着复杂的机位运动——感谢活动轮摄影车的发明,它使摄影机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灵活运动,长镜头能够表达更多的动态信息——简而言之,更便于炫技。
不过因为这样的长镜头太考验导演的功力,每一个入画的元素都要提前设计,还要保证几百甚至上千人的现场调度不出问题,摄影和演员也要能跟得上,难度极高,因此现在的电影里,超过一分钟的长镜头都很少见。
举个例子,《诺丁山》里有个98秒的长镜头,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展现的清清楚楚,《罗拉快跑》里三段奔跑的长镜头也非常经典。
斯皮尔伯格是公认的电影大师,也拍过不少长镜头,但很少人谈论他的长镜头,也没人称他为“长镜头大师”,一个是因为斯皮尔伯格不喜欢炫技,他会特意控制镜头的时长,通常维持在一两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三分钟,另一个是因为他的长镜头常常构思巧妙,不用固定机位,让镜头保持移动,焦点从一个角色给到另一个角色,镜头背景也保持自然变化,常常让人感察觉不了那是一个长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