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断背山》一开始被公众熟知,就是因为威廉的参与,他是人人皆知的头号男主角,突然决定退出,可能让有人会臆测其中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内幕。媒体会兴奋的像一群发现了有缝蛋的苍蝇,无休止的骚扰威廉、李安及其他剧组工作人员,给接替威廉的演员带去巨大的舆论压力,这些负面因素,无疑都会影响到电影的顺利完成,也是制作兼投资方的威尔洛特不希望发生的。
等到咖啡已经没了热度,两人的话题已经从其他话题绕了回来,自然而然的谈起了更换主演的消息要怎么对外发布、用什么样的理由,以及公关应对等等,并很快达成了共识。
威廉看了看手表,还有时间去经纪人的办公室一趟,他站起身和李安告别:“三天后的剧本排练会我就不参加了,尽快定下主演,制片人会议上再见。”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威廉·布兰德利都能成为最大的发光体,在他坐着喝咖啡的时候,人们不敢上前打扰,却会假作不经意的回身扫视,转头就和同伴兴奋低语“没错!是他!”,在他起身离开的时候,人们又会用视线追逐着他的背影,直到看不见了才和同伴开始窃窃私语。
威廉的离开,带走了其他顾客对李安的最后一点关注度,咖啡厅在沸腾了片刻之后重归平静,李安本来是准备走的,突然又不想立刻离开了,摸了摸已经凉透的杯子,他喊来服务生,重新点了一杯咖啡,然后望着前方陷入了沉思。
此时此刻,李安的心里有说不上来的复杂感觉,既有怅然若失,也有如释重负。
从第一次看到《断背山》的剧本,李安就知道,这个题材的故事在好莱坞想要顺利拍摄完成并上映,注定会遭遇重重的阻碍和压力,他和詹姆士·沙姆斯那些徒劳无功的奔波努力也印证了这一点。
所以从一开始,他们就把《断背山》定位成了一部面向小众的文艺片,詹姆士·沙姆斯纯粹是抱着完成心愿的想法,一定要把这个在好莱坞漂泊多年、没有制片厂愿意接手的剧本拍出来,而李安除了确实是被剧本感动以外,也想通过重新定位自己电影风格的方式来缓解《绿巨人》失败带来的创伤,两人既不苛求影片以后能有多高票房也不奢求获奖——当然了,《断背山》的故事很合欧洲市场的口味,所以也可以试试去欧洲电影节参展,看后期制作的时间进度,最好能赶得上戛纳或者威尼斯电影节。
威廉就在焦点影业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了,他的投资和出演,直接将《断背山》从默默无闻送上了好莱坞最关注新片名单——毕竟这可是能被威廉·布兰德利看上的剧本!
威廉·布兰德利的选片眼光,是无数电影演员渴望知道却又苦思不解的谜题,他的作品大多数都是商业及艺术领域皆有成果的双赢之作,有些电影遭遇北美票房滑铁卢,但偏偏在海外市场吃得开,还大受追捧,有些电影全球票房确实不佳,但转身就斩获了无数奖项。一部部影片数到最后,竟然没有一部烂片,也没人能说清楚到底是这些影片成就了威廉·布兰德利,还是威廉·布兰德利成就了这些电影。
李安一开始认为《断背山》能遇到威廉·布兰德利是极大的幸运,但后来他才发现,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伴随着高热度席卷而来的,是太多的关注和太多的争议,这让从没走进过好莱坞核心圈子的李安感到手足无措,电影还没正式开机,他又不能以电影拍摄为借口躲去加拿大找清净。不过,就算电影已经开拍了大概也没用,蜂拥而至的媒体记者会把落基山脉塞满的,说不定他们还会出动直升机。
说实话,身为一名华人导演,李安和阿方索·卡隆等外籍导演一样奉行着低调的行事准则,他更想在默默无闻中把影片拍好,绝不希望这种万众瞩目的状态持续太久。更何况,连他的家乡台湾现在都在热炒他和威廉·布兰德利的合作,而《断背山》的题材又让主流媒体感情复杂,李安的弟弟在和他商量着提前买下《断背山》台湾发行权的时候,还随口抱怨为什么他不能和威廉·布兰德利合作一部其他题材的电影,那样会更赚钱。
这一切都让生性腼腆害羞的李安有点无所适从,现在合作不成了,他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松了口气,为自己终于能逃开关注重获平静而窃喜。但是,感性过后,理性回笼的李安又忍不住回想起了威廉在试镜时拍的那几个镜头,像角色直接从书中走出来般契合,可以想象放在大银幕上,有多夺目吸睛……
自己是不是做了个错误的决定?这样的想法突然划过李安的脑海,但他随即摇了摇头,丢开了所有思绪。或许万事都没办法两全其美吧,李安只能这样想。
……
好莱坞的职业经纪人行业,最近几年风起云涌,五大经纪公司里,WMA自从又一批资深经纪人离职出走后,突然由盛转衰,颓势明显到早已坐不稳经纪圈头把交椅的位置。ICM、UTA、Endeavor三家公司一直发展的中规中矩,各有长处也各有短板,眼瞅着当了一百多年业内龙头的WMA终于不再独霸一方了,三家公司还没开始争抢地盘,CAA已经磨刀霍霍的跳出来,宣布自己要当新的老大。
CAA当然有说这句话的资本,成立已有三十年的CAA旗下不仅有着最闪耀的明星阵容,它首创的将导演演员和制作人员一揽子打包给制片厂的签约模式,和N个经纪人服务于一名客户资源共享业务模式,直接引领了好莱坞经纪行业的发展。不过,CAA想凭借这些稳坐第一,却没那么容易,因为它还面临着来自IAA的强势威胁。
等到咖啡已经没了热度,两人的话题已经从其他话题绕了回来,自然而然的谈起了更换主演的消息要怎么对外发布、用什么样的理由,以及公关应对等等,并很快达成了共识。
威廉看了看手表,还有时间去经纪人的办公室一趟,他站起身和李安告别:“三天后的剧本排练会我就不参加了,尽快定下主演,制片人会议上再见。”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威廉·布兰德利都能成为最大的发光体,在他坐着喝咖啡的时候,人们不敢上前打扰,却会假作不经意的回身扫视,转头就和同伴兴奋低语“没错!是他!”,在他起身离开的时候,人们又会用视线追逐着他的背影,直到看不见了才和同伴开始窃窃私语。
威廉的离开,带走了其他顾客对李安的最后一点关注度,咖啡厅在沸腾了片刻之后重归平静,李安本来是准备走的,突然又不想立刻离开了,摸了摸已经凉透的杯子,他喊来服务生,重新点了一杯咖啡,然后望着前方陷入了沉思。
此时此刻,李安的心里有说不上来的复杂感觉,既有怅然若失,也有如释重负。
从第一次看到《断背山》的剧本,李安就知道,这个题材的故事在好莱坞想要顺利拍摄完成并上映,注定会遭遇重重的阻碍和压力,他和詹姆士·沙姆斯那些徒劳无功的奔波努力也印证了这一点。
所以从一开始,他们就把《断背山》定位成了一部面向小众的文艺片,詹姆士·沙姆斯纯粹是抱着完成心愿的想法,一定要把这个在好莱坞漂泊多年、没有制片厂愿意接手的剧本拍出来,而李安除了确实是被剧本感动以外,也想通过重新定位自己电影风格的方式来缓解《绿巨人》失败带来的创伤,两人既不苛求影片以后能有多高票房也不奢求获奖——当然了,《断背山》的故事很合欧洲市场的口味,所以也可以试试去欧洲电影节参展,看后期制作的时间进度,最好能赶得上戛纳或者威尼斯电影节。
威廉就在焦点影业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了,他的投资和出演,直接将《断背山》从默默无闻送上了好莱坞最关注新片名单——毕竟这可是能被威廉·布兰德利看上的剧本!
威廉·布兰德利的选片眼光,是无数电影演员渴望知道却又苦思不解的谜题,他的作品大多数都是商业及艺术领域皆有成果的双赢之作,有些电影遭遇北美票房滑铁卢,但偏偏在海外市场吃得开,还大受追捧,有些电影全球票房确实不佳,但转身就斩获了无数奖项。一部部影片数到最后,竟然没有一部烂片,也没人能说清楚到底是这些影片成就了威廉·布兰德利,还是威廉·布兰德利成就了这些电影。
李安一开始认为《断背山》能遇到威廉·布兰德利是极大的幸运,但后来他才发现,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伴随着高热度席卷而来的,是太多的关注和太多的争议,这让从没走进过好莱坞核心圈子的李安感到手足无措,电影还没正式开机,他又不能以电影拍摄为借口躲去加拿大找清净。不过,就算电影已经开拍了大概也没用,蜂拥而至的媒体记者会把落基山脉塞满的,说不定他们还会出动直升机。
说实话,身为一名华人导演,李安和阿方索·卡隆等外籍导演一样奉行着低调的行事准则,他更想在默默无闻中把影片拍好,绝不希望这种万众瞩目的状态持续太久。更何况,连他的家乡台湾现在都在热炒他和威廉·布兰德利的合作,而《断背山》的题材又让主流媒体感情复杂,李安的弟弟在和他商量着提前买下《断背山》台湾发行权的时候,还随口抱怨为什么他不能和威廉·布兰德利合作一部其他题材的电影,那样会更赚钱。
这一切都让生性腼腆害羞的李安有点无所适从,现在合作不成了,他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松了口气,为自己终于能逃开关注重获平静而窃喜。但是,感性过后,理性回笼的李安又忍不住回想起了威廉在试镜时拍的那几个镜头,像角色直接从书中走出来般契合,可以想象放在大银幕上,有多夺目吸睛……
自己是不是做了个错误的决定?这样的想法突然划过李安的脑海,但他随即摇了摇头,丢开了所有思绪。或许万事都没办法两全其美吧,李安只能这样想。
……
好莱坞的职业经纪人行业,最近几年风起云涌,五大经纪公司里,WMA自从又一批资深经纪人离职出走后,突然由盛转衰,颓势明显到早已坐不稳经纪圈头把交椅的位置。ICM、UTA、Endeavor三家公司一直发展的中规中矩,各有长处也各有短板,眼瞅着当了一百多年业内龙头的WMA终于不再独霸一方了,三家公司还没开始争抢地盘,CAA已经磨刀霍霍的跳出来,宣布自己要当新的老大。
CAA当然有说这句话的资本,成立已有三十年的CAA旗下不仅有着最闪耀的明星阵容,它首创的将导演演员和制作人员一揽子打包给制片厂的签约模式,和N个经纪人服务于一名客户资源共享业务模式,直接引领了好莱坞经纪行业的发展。不过,CAA想凭借这些稳坐第一,却没那么容易,因为它还面临着来自IAA的强势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