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风暴袭来颁奖季
按照后来《纽约时报》的说法, 这一年的北美颁奖季异彩纷呈, 个别公司(或个别人)为了一己私利, 像竞选美国总统一样角逐这届金球奖、奥斯卡, 各种涉嫌抹黑及不公平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 将整个颁奖季搅合的比政坛大选还要乌烟瘴气,最后大半个好莱坞都被拖下了水,其中的曲折情节和戏剧性,不禁令人瞠目解释,简直精彩到都能拍成一部电影了。
当然, 在《纽约时报》看来, 那会是一部真实映射好莱坞颁奖季现状的讽刺电影, 充满了黑色幽默的桥段, 而不是什么光鲜亮丽的时尚大片。
要谈这场影响深远的风波, 还要从一家名叫“德鲁奇报道”的新闻网站讲起。
这是北美最臭名昭著但影响力也是最大的的新闻网站之一, 2000年的美国大选,共和党和民主党候选人的不少黑料都是最先被德鲁奇报道曝光的。
1995年,高中辍学后辗转来到好莱坞打工的马特·德鲁奇在自己破旧的公寓内, 用两根手指和一台手提电脑创办了德鲁奇报道, 网站最初的新闻全是德鲁奇通过工作(CBS演播室纪念品商店店员)收集来的一些关于CBS的小道消息,三年后,当有关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与见习生的婚外情绯闻从白宫传出, 美国的传统媒体纷纷闭口不言,《新闻周刊》甚至还“枪毙”了快要刊登出的一篇报道,只有马特·德鲁奇在德鲁奇报道网站中图文并茂的点出了莱温斯基的名字, 才正式揭开了克林顿性丑闻事件的序幕——这是全世界第一次,新闻网站抢在了传统大报前面报答送全球重要性事件,是互联网新闻时代来临的象征,也让德鲁奇报道一跃成为全球最有名的新闻网站。
虽然现在的年轻网民可能更为青睐HSO(好莱坞新闻在线)这类新闻网站,因为HSO的气氛开放又自由,也兼具BBS式的社交功能,人们既可以在上面爆料自己知道的名人不为人知的一面,又能互相畅谈讨论。但是想要看到猛料的读者或是害怕看到猛料的名人,还是会经常关注德鲁奇报道——尤其是有志竞选总统的政客们,他们最恐惧在德鲁奇的笔下看到自己的名字——因为马特·德鲁奇就是那种隐藏在网站和电子邮箱后面默默窥视他人,尤其是名人隐私的人,他要么不爆料,要爆料必定轰动全美。
这届的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投票举行的一天里,德鲁奇报道的新闻网站上突然出现了让人兴奋的闪光警报器的标志,并立刻吸引了所有浏览新闻的人注意——通常来说,只要网站上出现了闪光警报器的标志,就是马特·德鲁奇今天有猛料要爆——果不其然,没多久,一篇由德鲁奇本人亲自炮制的爆料就出炉了。
又大又闪的标题果然也很醒目:《双,双,谎言:《美丽心灵》男主角不为人知的同性之爱!》
“今年以来好莱坞最大的谎言出现了!”马特·德鲁奇在他的报道中语气激烈地指出:“《美丽心灵》这部根据约翰·纳什的一生创作的传记电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极高的票房和绝佳的口碑令它成为同类题材影片中的佼佼者,几乎每一个看过电影的观众都说他们为纳什与命运搏斗的勇气感到赞叹,为他和妻子艾丽西亚间不离不弃的爱情感动,但是,这一切其实都是个谎言!”
“令人震惊的真相是,约翰·纳什的真实生活远不像电影里描写的那么完美浪漫,他的人生远比一些现代人更“多姿多彩”——纳什的初恋对象就是一名男性,他还曾亲吻过朋友唐纳德·纽曼,1950年,约翰·纳什向数学家约翰·米尔诺示好并试图挑逗对方,1954年,纳什在加州圣莫尼卡因“有伤风化罪”被逮捕,还因此丢掉了当时的工作!而且,早在与艾丽西亚相遇之前,纳什就在麻省理工和一名护士施蒂尔相恋,两人还有一个私生子,只不过纳什以两人社会地位存在差距为借口并没有和施蒂尔结婚罢了。还有,纳什和艾丽西亚的爱情也没有电影里描述的那么美好,他们在1962年就离婚了,1965年时,艾丽西亚还差点嫁给另一名数学家约翰·科尔曼·穆尔。”
“《美丽心灵》其实并未展现一个真实的约翰·纳什,电影不仅回避了原著传记里大量的剧情,还虚构了很多情节,影片从头到尾都在撒谎!为一个有私生子、离过婚的同性恋大唱赞歌,这才是《美丽心灵》的真实面目!”
换做其他温和派的媒体来讲,他们可能会说“电影本来就是一种艺术,艺术是存在虚构成分的,百分之百忠于现实的那是纪录片”。但德鲁奇报道的抨击非常毒辣,只抓住原著中存在、影片里删去的约翰·纳什年轻时和一些同性的暧昧关系不放,并对这点大加批判,转移视线和抓重点的手法非常巧妙。
而且,这些批评在这个时间段被炮制出来,明显是有另有目的。
这个目的也非常明显:给《美丽心灵》扣上一顶同性恋的帽子。
更准确的说,是大打同性恋牌,意图挑起学院会员们对《美丽心灵》的反感,尽可能的减少《美丽心灵》的选票。
或许有人会问,这管用么?
事实上,的确会管用,同性恋在好莱坞有时是一个敏感而禁忌的话题,尤其对于学院来说。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MPAS)AMPAS在1985年拥有4000多成员,截止今年初总共是5739名会员,十七年里也只增加了一千多人。他们大部分都是好莱坞电影工业不同环节上的专业或资深人士,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知名度和成就,主管委员会是不会邀请某人加入学院的。
按照后来《纽约时报》的说法, 这一年的北美颁奖季异彩纷呈, 个别公司(或个别人)为了一己私利, 像竞选美国总统一样角逐这届金球奖、奥斯卡, 各种涉嫌抹黑及不公平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 将整个颁奖季搅合的比政坛大选还要乌烟瘴气,最后大半个好莱坞都被拖下了水,其中的曲折情节和戏剧性,不禁令人瞠目解释,简直精彩到都能拍成一部电影了。
当然, 在《纽约时报》看来, 那会是一部真实映射好莱坞颁奖季现状的讽刺电影, 充满了黑色幽默的桥段, 而不是什么光鲜亮丽的时尚大片。
要谈这场影响深远的风波, 还要从一家名叫“德鲁奇报道”的新闻网站讲起。
这是北美最臭名昭著但影响力也是最大的的新闻网站之一, 2000年的美国大选,共和党和民主党候选人的不少黑料都是最先被德鲁奇报道曝光的。
1995年,高中辍学后辗转来到好莱坞打工的马特·德鲁奇在自己破旧的公寓内, 用两根手指和一台手提电脑创办了德鲁奇报道, 网站最初的新闻全是德鲁奇通过工作(CBS演播室纪念品商店店员)收集来的一些关于CBS的小道消息,三年后,当有关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与见习生的婚外情绯闻从白宫传出, 美国的传统媒体纷纷闭口不言,《新闻周刊》甚至还“枪毙”了快要刊登出的一篇报道,只有马特·德鲁奇在德鲁奇报道网站中图文并茂的点出了莱温斯基的名字, 才正式揭开了克林顿性丑闻事件的序幕——这是全世界第一次,新闻网站抢在了传统大报前面报答送全球重要性事件,是互联网新闻时代来临的象征,也让德鲁奇报道一跃成为全球最有名的新闻网站。
虽然现在的年轻网民可能更为青睐HSO(好莱坞新闻在线)这类新闻网站,因为HSO的气氛开放又自由,也兼具BBS式的社交功能,人们既可以在上面爆料自己知道的名人不为人知的一面,又能互相畅谈讨论。但是想要看到猛料的读者或是害怕看到猛料的名人,还是会经常关注德鲁奇报道——尤其是有志竞选总统的政客们,他们最恐惧在德鲁奇的笔下看到自己的名字——因为马特·德鲁奇就是那种隐藏在网站和电子邮箱后面默默窥视他人,尤其是名人隐私的人,他要么不爆料,要爆料必定轰动全美。
这届的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投票举行的一天里,德鲁奇报道的新闻网站上突然出现了让人兴奋的闪光警报器的标志,并立刻吸引了所有浏览新闻的人注意——通常来说,只要网站上出现了闪光警报器的标志,就是马特·德鲁奇今天有猛料要爆——果不其然,没多久,一篇由德鲁奇本人亲自炮制的爆料就出炉了。
又大又闪的标题果然也很醒目:《双,双,谎言:《美丽心灵》男主角不为人知的同性之爱!》
“今年以来好莱坞最大的谎言出现了!”马特·德鲁奇在他的报道中语气激烈地指出:“《美丽心灵》这部根据约翰·纳什的一生创作的传记电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极高的票房和绝佳的口碑令它成为同类题材影片中的佼佼者,几乎每一个看过电影的观众都说他们为纳什与命运搏斗的勇气感到赞叹,为他和妻子艾丽西亚间不离不弃的爱情感动,但是,这一切其实都是个谎言!”
“令人震惊的真相是,约翰·纳什的真实生活远不像电影里描写的那么完美浪漫,他的人生远比一些现代人更“多姿多彩”——纳什的初恋对象就是一名男性,他还曾亲吻过朋友唐纳德·纽曼,1950年,约翰·纳什向数学家约翰·米尔诺示好并试图挑逗对方,1954年,纳什在加州圣莫尼卡因“有伤风化罪”被逮捕,还因此丢掉了当时的工作!而且,早在与艾丽西亚相遇之前,纳什就在麻省理工和一名护士施蒂尔相恋,两人还有一个私生子,只不过纳什以两人社会地位存在差距为借口并没有和施蒂尔结婚罢了。还有,纳什和艾丽西亚的爱情也没有电影里描述的那么美好,他们在1962年就离婚了,1965年时,艾丽西亚还差点嫁给另一名数学家约翰·科尔曼·穆尔。”
“《美丽心灵》其实并未展现一个真实的约翰·纳什,电影不仅回避了原著传记里大量的剧情,还虚构了很多情节,影片从头到尾都在撒谎!为一个有私生子、离过婚的同性恋大唱赞歌,这才是《美丽心灵》的真实面目!”
换做其他温和派的媒体来讲,他们可能会说“电影本来就是一种艺术,艺术是存在虚构成分的,百分之百忠于现实的那是纪录片”。但德鲁奇报道的抨击非常毒辣,只抓住原著中存在、影片里删去的约翰·纳什年轻时和一些同性的暧昧关系不放,并对这点大加批判,转移视线和抓重点的手法非常巧妙。
而且,这些批评在这个时间段被炮制出来,明显是有另有目的。
这个目的也非常明显:给《美丽心灵》扣上一顶同性恋的帽子。
更准确的说,是大打同性恋牌,意图挑起学院会员们对《美丽心灵》的反感,尽可能的减少《美丽心灵》的选票。
或许有人会问,这管用么?
事实上,的确会管用,同性恋在好莱坞有时是一个敏感而禁忌的话题,尤其对于学院来说。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MPAS)AMPAS在1985年拥有4000多成员,截止今年初总共是5739名会员,十七年里也只增加了一千多人。他们大部分都是好莱坞电影工业不同环节上的专业或资深人士,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知名度和成就,主管委员会是不会邀请某人加入学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