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好像你没这样被拎出来比喻过似的。”事实上类似的议论从他们还在墨西哥拍片的时候就有了,只不过大家都背着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威廉和克莱尔·丹妮丝三个当事人在说。“还有罗杰·埃伯特,只要不是太烂的电影,他现在不是给谁都点赞么。”
罗杰·埃伯特是美国最有名的影评人之一,1967年开始任职于《芝加哥论坛报》,1975年成为第一个获得普利策批评奖的电影影评人,从而在世界电影评论界的地位一下子超然起来——其实当时的罗杰·埃伯特才刚刚28岁而已——七十、八十年代,或许是有普利策奖在身后鞭策,罗杰·埃伯特发表了大量的见解独到的影评,并且数量多到几乎一年平均300多篇,或许是由于出生在二战结束阶段,又是德国移民后代的原因,罗杰对电影里的法西斯主义非常敏感,一旦见到,就毫不留情的批评,辛辣的讽刺和幽默的嘲讽征服了当时几乎所有影迷。
虽然遇到不喜欢的电影会直接批评,比如在评论1994年的《浪子保镖》时,罗杰·埃伯特就用了“我讨厌这部电影,讨厌讨厌讨厌讨厌讨厌这部电影。”如此直白到能让导演主角都羞愧致死的评论,但在其他多数时候,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罗杰·埃伯特已经越来越宽容了,他见到佳片就要特竖起大拇指的模样已经成为了美国影评界的一个标志性形象,哪怕遇上烂片也要意思意思给半颗星,除非他觉得影片“毫无艺术性”或“道德观令人讨厌”,才会给打0分。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强调:“三颗星!三颗星!罗杰今年还没有给过满分电影好吗?”
“好啦,我只是吐个槽而已,你不用在意我。”威廉说:“《芝加哥太阳报》已经有试映会的影评登出来了吗?一会儿我去报亭找找看。”
虽然威廉嘴上说罗杰·埃伯特“给谁都点赞”,看似有些嘲讽,其实他心里挺佩服这个美国影评界的元老的,很多影评人,特别是比较有资历的那种,为了体现和巩固自己的格调,极少大篇幅赞美某部电影,哪怕是当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他们也能用吹毛求疵的眼光给你数出缺点一二三来,比如说《洛杉矶时报》的影评人肯尼斯·图兰、英国著名影评人马克·克默德和《华尔街日报》影评人乔·摩根斯特恩等,就是以眼光高和喜欢辛辣讽刺而著名。
但是罗杰·埃伯特不一样。
曾看过罗杰·埃伯特很多本书的威廉知道这个老头毒辣起来,其实谁都挡不住,特别以罗杰·埃伯特如今的身份地位来说,完全可以做到只动动笔杆子,就彻底杀死一部电影,但他却只在年轻时候畅所欲言,年纪越大了,说话就越谨慎——为什么?
大概是担心自己用高标准苛责每一部影片,特别是新导演新演员的电影,会极其打击电影主创的积极性,和演员们的表演兴趣,对整个电影圈子健康正常发展不利吧——没有哪本书或报纸明确写出这几句话,但这个观点,是威廉阅读了罗杰·埃伯特很多本书后自己推断出来的。
“你真的不来洛杉矶参加首映吗,威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继续追问:“来陪我吧,拜托。”
“不,11月1日那天我刚好有课堂测验,实在走不开。而且又没有红地毯,我这个出场只有不到十分钟的配角中的配角就不去凑热闹了。”
“那我一个人面对克莱尔真的要尴尬死了,伙计。”
“发生什么事了?”
“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干巴巴地说:“本来我们已经和平分手了,我和不少前女友总能在分手后还能保持友好的联系,这点你知道的对吧?但是克莱尔好像和其他人不太一样,她最近真的是看我很不顺眼,和她一起出席首映真的很尴尬,威尔。”
“你能让女士们在和你分手后还友好联系的秘诀不是‘男士从不主动提出分手,把机会让给女士吗?’”威廉在同情之余更多的却是好奇和八卦:“难道因为是你甩了她,所以她恼羞成怒了?”
“不,我没有先提分手。”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耸肩说:“我们顶多算是互相甩,分手之前还大吵了一架。”
威廉突发奇想:“总不能是影评人普遍反映你在影片里不仅演技比克莱尔好,还长得比她美貌,所以‘朱丽叶’感到非常不爽了吧?”
“……”
威廉也非常惊讶:“我猜对了?”
“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不过是因为这件事吵起来的没错。”
“我很遗憾,里奥,或许找个旅游胜地度假能让你开心点?”
“我没有伤心,威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大言不惭的说:“相反我还觉得很高兴呢,有个太过粘人的女朋友说实话不是什么愉快的体验。”
“听起来你有点渣诶,我的朋友。”
“谈恋爱不就是两个人都觉得开心才要在一起吗?如果在一起的时候争吵不断,不仅不开心反而痛苦,那分开又有什么不对呢?——等等,威尔,你不会有那种认定谈恋爱就一定要三次约会后才可以接吻、五次才能过夜,保持半年以上关系就要开始思考婚姻的教派思想吧?”
“哪有,才不是。”事实上有点膝盖中枪但绝对不会承认的威廉说。
“不管你是不是,伙计,既然身在好莱坞,就要适应这里的规则——游戏人生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早早的找个人锁死自己进入婚姻的坟墓?那绝不是大多数好莱坞人的选择。”
罗杰·埃伯特是美国最有名的影评人之一,1967年开始任职于《芝加哥论坛报》,1975年成为第一个获得普利策批评奖的电影影评人,从而在世界电影评论界的地位一下子超然起来——其实当时的罗杰·埃伯特才刚刚28岁而已——七十、八十年代,或许是有普利策奖在身后鞭策,罗杰·埃伯特发表了大量的见解独到的影评,并且数量多到几乎一年平均300多篇,或许是由于出生在二战结束阶段,又是德国移民后代的原因,罗杰对电影里的法西斯主义非常敏感,一旦见到,就毫不留情的批评,辛辣的讽刺和幽默的嘲讽征服了当时几乎所有影迷。
虽然遇到不喜欢的电影会直接批评,比如在评论1994年的《浪子保镖》时,罗杰·埃伯特就用了“我讨厌这部电影,讨厌讨厌讨厌讨厌讨厌这部电影。”如此直白到能让导演主角都羞愧致死的评论,但在其他多数时候,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罗杰·埃伯特已经越来越宽容了,他见到佳片就要特竖起大拇指的模样已经成为了美国影评界的一个标志性形象,哪怕遇上烂片也要意思意思给半颗星,除非他觉得影片“毫无艺术性”或“道德观令人讨厌”,才会给打0分。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强调:“三颗星!三颗星!罗杰今年还没有给过满分电影好吗?”
“好啦,我只是吐个槽而已,你不用在意我。”威廉说:“《芝加哥太阳报》已经有试映会的影评登出来了吗?一会儿我去报亭找找看。”
虽然威廉嘴上说罗杰·埃伯特“给谁都点赞”,看似有些嘲讽,其实他心里挺佩服这个美国影评界的元老的,很多影评人,特别是比较有资历的那种,为了体现和巩固自己的格调,极少大篇幅赞美某部电影,哪怕是当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他们也能用吹毛求疵的眼光给你数出缺点一二三来,比如说《洛杉矶时报》的影评人肯尼斯·图兰、英国著名影评人马克·克默德和《华尔街日报》影评人乔·摩根斯特恩等,就是以眼光高和喜欢辛辣讽刺而著名。
但是罗杰·埃伯特不一样。
曾看过罗杰·埃伯特很多本书的威廉知道这个老头毒辣起来,其实谁都挡不住,特别以罗杰·埃伯特如今的身份地位来说,完全可以做到只动动笔杆子,就彻底杀死一部电影,但他却只在年轻时候畅所欲言,年纪越大了,说话就越谨慎——为什么?
大概是担心自己用高标准苛责每一部影片,特别是新导演新演员的电影,会极其打击电影主创的积极性,和演员们的表演兴趣,对整个电影圈子健康正常发展不利吧——没有哪本书或报纸明确写出这几句话,但这个观点,是威廉阅读了罗杰·埃伯特很多本书后自己推断出来的。
“你真的不来洛杉矶参加首映吗,威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继续追问:“来陪我吧,拜托。”
“不,11月1日那天我刚好有课堂测验,实在走不开。而且又没有红地毯,我这个出场只有不到十分钟的配角中的配角就不去凑热闹了。”
“那我一个人面对克莱尔真的要尴尬死了,伙计。”
“发生什么事了?”
“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干巴巴地说:“本来我们已经和平分手了,我和不少前女友总能在分手后还能保持友好的联系,这点你知道的对吧?但是克莱尔好像和其他人不太一样,她最近真的是看我很不顺眼,和她一起出席首映真的很尴尬,威尔。”
“你能让女士们在和你分手后还友好联系的秘诀不是‘男士从不主动提出分手,把机会让给女士吗?’”威廉在同情之余更多的却是好奇和八卦:“难道因为是你甩了她,所以她恼羞成怒了?”
“不,我没有先提分手。”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耸肩说:“我们顶多算是互相甩,分手之前还大吵了一架。”
威廉突发奇想:“总不能是影评人普遍反映你在影片里不仅演技比克莱尔好,还长得比她美貌,所以‘朱丽叶’感到非常不爽了吧?”
“……”
威廉也非常惊讶:“我猜对了?”
“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不过是因为这件事吵起来的没错。”
“我很遗憾,里奥,或许找个旅游胜地度假能让你开心点?”
“我没有伤心,威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大言不惭的说:“相反我还觉得很高兴呢,有个太过粘人的女朋友说实话不是什么愉快的体验。”
“听起来你有点渣诶,我的朋友。”
“谈恋爱不就是两个人都觉得开心才要在一起吗?如果在一起的时候争吵不断,不仅不开心反而痛苦,那分开又有什么不对呢?——等等,威尔,你不会有那种认定谈恋爱就一定要三次约会后才可以接吻、五次才能过夜,保持半年以上关系就要开始思考婚姻的教派思想吧?”
“哪有,才不是。”事实上有点膝盖中枪但绝对不会承认的威廉说。
“不管你是不是,伙计,既然身在好莱坞,就要适应这里的规则——游戏人生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早早的找个人锁死自己进入婚姻的坟墓?那绝不是大多数好莱坞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