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提议,然后,林如海便一头扎进了修书的生活。
所谓文治武功,谁都知道,若这样一本书被编辑修撰出来,仅仅这本书,便足以给启圣帝的文治增添上一笔光鲜的记录。
也因为此,提出这个建议的林如海,便受到了启圣帝的特别关注,时不时地,还会让何文义宣他到上书房觐见。
眼见林如海圣眷正浓,甚至一度超过了荣国公贾代善,其他人难免对他动心思。这些年,仅仅是逢年过节送到林家的珍宝银子和美人,便不计其数,而且送礼之人手段花样百出,简直大大地打开了贾数的眼界——
前世贾数一直战斗在最前线,虽然偶尔也遇到过这样的事,但这段时间遭遇的那都可以拿出来出一本书的手段花样,还真是她第一次见。
所以林如海怀疑这是有人拐着弯地讨好他,也不是没可能。
贾数在看过江南那边的书肆递过来的消息后,却摇头否认:“这些书确实是被真正的老百姓买走的。”
林如海不由好奇:“之前不是没人买?”
虽然林如海对林家产业并不关心,但贾数每次查完帐后,却会将最后的结果告诉他,所以他也知道那些连他都觉得十分惊艳的启蒙图书,根本没几个读书人愿意买。
“说是江南有一位私塾的夫子教导的学生当中,有几位年纪太小,根本坐不住,很是让他苦恼。所以在意外看到了这些书,他觉得有趣,便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买了几本书带回私塾送给了几个学生。”
“没想到那几个学生得到书后欣喜若狂,带回家后更是手不释卷,完全没有之前那般厌学,夫子在学堂上课,他们却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不住的情况。”
之后旬考,这几个学子甚至比其他一直有认真学习的学子学识掌握得更牢固,答题也更顺畅。
那些原本认真读书的学子觉得委屈,在弄清楚那几个学子为什么有了这么大的转变之后,难免回家哭诉。正在开蒙的孩子嘴巴能有多利索?他们根本就没说清前因后果,以至于到最后,那些学子的父母们只以为是夫子给那几个学子开了小灶。
这下,那些学子的父母自然就不愿意了啊。
大家都是jiāo的一样的束脩银子,怎地到最后,夫子竟然给其他人开小灶呢?他们将孩子送到私塾,是为了让孩子考一个功名,日后免于在地里刨食的辛苦,若是运气好,考上一个秀才,还能给家里减免徭役,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结果孩子才开蒙,夫子就开始区别对待,这些孩子的父母怎可能不介意?
脑子聪明些的,就拿着拎着大包小包的礼品找上夫子,想让夫子对孩子多加关照,以后再给孩子开小灶,绝对不能忘了他们的孩子。
脑子笨一些的,便干脆找上夫子闹,若夫子不给一个合适的理由,他们就带着孩子换一家私塾。
好在那个夫子是个好人,在那几个原本根本坐不住的孩子得了个好成绩后,干脆自掏腰包又给其他孩子买了一本启蒙读物。
其他孩子拿到了图书,对读书的热情更高涨了,很快就拉平了与之前那几个提前得到书籍的孩子的差距。
然后,那些原本堆在林家书肆角落吃灰的启蒙读物,便在极短的时间内吃香起来,没多久就卖断了货。
第85章
“那京城……”
贾数笑着摇头:“江南的消息还没传到京城,书肆内的书籍还是没多少人购买。”
林如海有些迟疑:“难道要将其他书肆的库存送到江南?”
贾数说道:“我会让人将活字和图案雕版送到江南,及其他地方,但是库存的话……我并不打算调到江南。”
江南文风兴盛,读书人本就多,之前的教辅书和试题集等,京城这个聚集了许多举人进士的地方卖出的书籍,都不足江南售卖数量的十分之一。
既然启蒙读物已经引起了江南文人的注意,那就算将其他地方的书籍全部调到江南,也不可能坚持太长时间。
更何况既然江南已经发现了启蒙图书的好处,距离其他地方——如京城这样的地方知道这件事的时间,
所谓文治武功,谁都知道,若这样一本书被编辑修撰出来,仅仅这本书,便足以给启圣帝的文治增添上一笔光鲜的记录。
也因为此,提出这个建议的林如海,便受到了启圣帝的特别关注,时不时地,还会让何文义宣他到上书房觐见。
眼见林如海圣眷正浓,甚至一度超过了荣国公贾代善,其他人难免对他动心思。这些年,仅仅是逢年过节送到林家的珍宝银子和美人,便不计其数,而且送礼之人手段花样百出,简直大大地打开了贾数的眼界——
前世贾数一直战斗在最前线,虽然偶尔也遇到过这样的事,但这段时间遭遇的那都可以拿出来出一本书的手段花样,还真是她第一次见。
所以林如海怀疑这是有人拐着弯地讨好他,也不是没可能。
贾数在看过江南那边的书肆递过来的消息后,却摇头否认:“这些书确实是被真正的老百姓买走的。”
林如海不由好奇:“之前不是没人买?”
虽然林如海对林家产业并不关心,但贾数每次查完帐后,却会将最后的结果告诉他,所以他也知道那些连他都觉得十分惊艳的启蒙图书,根本没几个读书人愿意买。
“说是江南有一位私塾的夫子教导的学生当中,有几位年纪太小,根本坐不住,很是让他苦恼。所以在意外看到了这些书,他觉得有趣,便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买了几本书带回私塾送给了几个学生。”
“没想到那几个学生得到书后欣喜若狂,带回家后更是手不释卷,完全没有之前那般厌学,夫子在学堂上课,他们却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不住的情况。”
之后旬考,这几个学子甚至比其他一直有认真学习的学子学识掌握得更牢固,答题也更顺畅。
那些原本认真读书的学子觉得委屈,在弄清楚那几个学子为什么有了这么大的转变之后,难免回家哭诉。正在开蒙的孩子嘴巴能有多利索?他们根本就没说清前因后果,以至于到最后,那些学子的父母们只以为是夫子给那几个学子开了小灶。
这下,那些学子的父母自然就不愿意了啊。
大家都是jiāo的一样的束脩银子,怎地到最后,夫子竟然给其他人开小灶呢?他们将孩子送到私塾,是为了让孩子考一个功名,日后免于在地里刨食的辛苦,若是运气好,考上一个秀才,还能给家里减免徭役,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结果孩子才开蒙,夫子就开始区别对待,这些孩子的父母怎可能不介意?
脑子聪明些的,就拿着拎着大包小包的礼品找上夫子,想让夫子对孩子多加关照,以后再给孩子开小灶,绝对不能忘了他们的孩子。
脑子笨一些的,便干脆找上夫子闹,若夫子不给一个合适的理由,他们就带着孩子换一家私塾。
好在那个夫子是个好人,在那几个原本根本坐不住的孩子得了个好成绩后,干脆自掏腰包又给其他孩子买了一本启蒙读物。
其他孩子拿到了图书,对读书的热情更高涨了,很快就拉平了与之前那几个提前得到书籍的孩子的差距。
然后,那些原本堆在林家书肆角落吃灰的启蒙读物,便在极短的时间内吃香起来,没多久就卖断了货。
第85章
“那京城……”
贾数笑着摇头:“江南的消息还没传到京城,书肆内的书籍还是没多少人购买。”
林如海有些迟疑:“难道要将其他书肆的库存送到江南?”
贾数说道:“我会让人将活字和图案雕版送到江南,及其他地方,但是库存的话……我并不打算调到江南。”
江南文风兴盛,读书人本就多,之前的教辅书和试题集等,京城这个聚集了许多举人进士的地方卖出的书籍,都不足江南售卖数量的十分之一。
既然启蒙读物已经引起了江南文人的注意,那就算将其他地方的书籍全部调到江南,也不可能坚持太长时间。
更何况既然江南已经发现了启蒙图书的好处,距离其他地方——如京城这样的地方知道这件事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