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会规定比五律, 题目不算简单。可谢镜愚不仅写了,还在别人咬笔杆的时候洋洋洒洒地完成了一篇格律工谨、佳句频出的清晖阁赋。甚至, 直到他搁笔的时候, 有人才堪堪憋出七律的一半。
最后,众臣不得不一致认定,和谢镜愚比赋诗就像和朕比投壶一样, 纯粹自找苦吃。
“陛下,”连王若钧都忍不住装出强颜欢笑的样子,“如此下去,即便是臣也不敢与谢相同席饮宴了。”
朕瞄了瞄谢镜愚,发现他正做眼观鼻鼻观心状, 心里不由嗤了一声。出了大风头,这会儿装乖?晚了!不就是朕觉得周不比还不错吗, 至于憋气憋成这样、以至于一定要把新来的中书舍人比下去?“王相都如此说, 看来朕不全赏是不行了。”
众臣本来也就是讨个口彩,这下皆大欢喜,各自散去。朕特意把周不比叫住,问他:“现下和之前相比如何?”
周不比恭敬地行礼, 而后道:“谢相才思敏捷、落笔成章,字里行间全是大家风范。臣自愧不如,今后当以谢相为臣之榜样。”
这会儿听起来确实心服口服了……朕想了想,又问:“谢相家学渊源、素有才名, 为何你先前不服?”
周不比犹豫了一下。“是臣不察,听了些捕风捉影的话, 便信以为真。如今一想,臣委实于心有愧,还望陛下不要放在心上。”
嗯,听了有关谢镜愚的小道消息?
朕本来只是想知道为什么周不比平时很客观、到谢镜愚那却好似有些偏见,未曾想他真的坦承自己之前有偏见,不由生了兴趣。“此话怎讲?”
“去年重阳,臣有幸得了魏王殿下的请帖,受邀一同登乐游原,并赋诗饮酒。席间,提起魏王殿下与谢相的才情高下,有人说魏王殿下多次相邀、谢相都不敢应,怕是徒有虚名之辈。”
私议朝官,换别人可能很忌讳的事,到周不比这里,痛快得和竹筒倒豆子一样。另外,去年重阳时朕远在洛府,此类碎嘴确实传不到朕耳朵里。
朕一面心道留此人在身侧怕是大有用处,一面继续试探:“不过是底下的人多嘴多舌而已。”
“倒也不是。那些人都不是朝中官员,臣并不相熟。想来他们并无诋毁谢相的理由,臣便信了。”
听到这里,朕觉得周不比还是太实诚了。一个人会不会说另一个人坏话可不是由他们是否有利益牵扯决定的;若是那些人心生妒忌,背地里这么说谢镜愚也很正常。“朕素来听闻魏王交游甚众,如今看来,却是良莠不齐。”
周不比赞同地点头,又补充:“魏王殿下礼贤下士,也确实不能全数顾及。”
一听就知道,周不比对雍蒙印象极好。然而,对雍蒙印象好的人远不止他一个,朕不以为忤。“若是他们对谢相有意见,实在该冲着朕来。”朕故意叹了口气。
“陛下此言何意?”周不比果然愣住了。
“要不是朕指着谢相做事,他何至忙得连个赴宴的时间都没有?竟然还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确实是朕的不是。”
周不比听了,脸上一阵青一阵红,愈发羞愧。“是臣偏听妄信,令陛下徒增烦恼。”他随即跪了下来,“请陛下治罪。”
“你何罪之有?话又不是你说的。”
周不比完全没起身的意思。“臣偏听偏信,自是失察。”
朕暗自叹了气。得,又来了个死心眼的。“这样吧,朕再问你几个问题。若是你答得好,朕就免了你的失察之罪。”
“臣……谢过陛下恩典。”
他中间的可疑停顿像是要拒绝,但朕不在乎,只要他最后领情就行。“依你之见,魏王殿下与谢相的才情,孰分高下?”
周不比惊讶得抬起了头。“陛下问这个……?”
朕才不会告诉他,因为这个问题朕没答好,所以想要一个参考。虽然周不比的回答可能没什么参考价值……“你只要告诉朕答案。”
周不比眉头紧蹙,很是为难的样子。“臣以为……可能在伯仲之间。”
得,果然没参考价值,看来哄回谢镜愚只能指望朕自己了。“那你以为,魏王殿下多次邀请谢相,是否心中也想要一比高下?”
这个问题更难了,周不比愁得额间都显出了好几条纹路。“臣不知。”他最后说。“臣原也如此以为,但若魏王殿下心存相比之意,不该早就有了吗?”
“嗯?”朕一时没反应过来。早就?什么早就?
“臣听闻,谢相多次婉拒魏王殿下,都是去年之事。然而,谢相自建康城破后便追随太|祖皇帝左右,永和元年起,更是常住兴京。臣依稀记得,太|祖皇帝之所以改号永和,是因为天下已定,顺王、建王、魏王又均于那年封王纳妃,太|祖皇帝龙心甚悦,以为吉兆。如今已是清平五年,魏王殿下真要和谢相比的话,为何非得等到现在?”
在周不比说到“去年之事”的时候,朕就意识到朕到底漏了什么。朕以为雍蒙在谢镜愚那里碰软钉子是一直有的事情,却没想到只是最近。
如此说来,谢镜愚对雍蒙避如蛇蝎就更正常了,雍蒙这妥妥儿一个无事不登三宝殿的节奏啊!用明面上的官职升迁也解释不了,因为雍蒙从不以高低贵贱论交,更何况谢镜愚在朕即位的时候就已经是正三品的吏部尚书!
若一定要说去年有什么变化,怕是只有朕把谢镜愚调到了经常空缺的中书令一职上。
中书令清贵华重,自谢安起,一直是文人墨客们心神往之的职位。雍蒙会注意也说得过去,但他是个一品亲王,中书令再贵重也贵重不过他。而且,如果他真对中书令有兴趣,那也该连带关注中书舍人之类……
他并没有。
他仅仅关注朕让谢镜愚当中书令这件事本身。
所以谢镜愚觉得雍蒙只是起了玩心。因为雍蒙很可能并不是关注他,也不是关注中书令,而是关注朕。
朕又想起朕说魏王恐怕只针对你时谢镜愚不甚赞同的模样。作为当事人,他比朕更清楚雍蒙的前后态度变化,怕是早就有所察觉了吧?
至于谢镜愚为什么不说……
朕能猜出原因。其一,雍蒙贵为魏王,由他提起便像离间;其二,他也不知道雍蒙在打什么主意。
想到这儿,朕不由努力回忆了下朕和朕这个四哥的交情。
父皇的几个儿子里,太子哥哥是嫡长子,之后是小两岁的雍至、雍桓和雍蒙,而后则是再小两岁的雍孚。因为年纪相仿,母妃品级也相差不大,故而他们互相熟悉。
雍显、雍无咎和朕比他们小太多,基本就没同进同出的机会。另外,虽然理论上太子哥哥可以带着朕和他们一起,但朕总怕不意之间泄露有关梦境的惊天秘密,谁都不敢走太近。
如果一定要在皇子中评个风云人物,头名显然是带着储君光环的太子哥哥,雍蒙则因出众的相貌才华紧随其后。至于朕……
朕的皇子生活普普通通、平平淡淡,完全地乏善可陈,估计就是吊车尾的命。等朕成了新太子,确实不吊车尾了,储君光环也有了;然而雍至、雍桓、雍蒙、雍孚都早已封王出宫,基本没有碰面机会。
所以,雍蒙会注意朕,岂不是活见鬼吗?
朕自己都想不明白的事情,就更不指望周不比替朕想明白了。他退下时颇为松了口气,而朕继续冥思苦想了一刻钟,仍旧不得其门而入——
难道时隔多年,朕这个四哥突然想做皇帝了?
不能吧……杨昭容背后可没什么牛逼外戚,雍蒙爱结交的又是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怎么反?皮这一下,然后被朕当成案板上的鱼肉切掉吗?
总结一个字,懵。
最后,众臣不得不一致认定,和谢镜愚比赋诗就像和朕比投壶一样, 纯粹自找苦吃。
“陛下,”连王若钧都忍不住装出强颜欢笑的样子,“如此下去,即便是臣也不敢与谢相同席饮宴了。”
朕瞄了瞄谢镜愚,发现他正做眼观鼻鼻观心状, 心里不由嗤了一声。出了大风头,这会儿装乖?晚了!不就是朕觉得周不比还不错吗, 至于憋气憋成这样、以至于一定要把新来的中书舍人比下去?“王相都如此说, 看来朕不全赏是不行了。”
众臣本来也就是讨个口彩,这下皆大欢喜,各自散去。朕特意把周不比叫住,问他:“现下和之前相比如何?”
周不比恭敬地行礼, 而后道:“谢相才思敏捷、落笔成章,字里行间全是大家风范。臣自愧不如,今后当以谢相为臣之榜样。”
这会儿听起来确实心服口服了……朕想了想,又问:“谢相家学渊源、素有才名, 为何你先前不服?”
周不比犹豫了一下。“是臣不察,听了些捕风捉影的话, 便信以为真。如今一想,臣委实于心有愧,还望陛下不要放在心上。”
嗯,听了有关谢镜愚的小道消息?
朕本来只是想知道为什么周不比平时很客观、到谢镜愚那却好似有些偏见,未曾想他真的坦承自己之前有偏见,不由生了兴趣。“此话怎讲?”
“去年重阳,臣有幸得了魏王殿下的请帖,受邀一同登乐游原,并赋诗饮酒。席间,提起魏王殿下与谢相的才情高下,有人说魏王殿下多次相邀、谢相都不敢应,怕是徒有虚名之辈。”
私议朝官,换别人可能很忌讳的事,到周不比这里,痛快得和竹筒倒豆子一样。另外,去年重阳时朕远在洛府,此类碎嘴确实传不到朕耳朵里。
朕一面心道留此人在身侧怕是大有用处,一面继续试探:“不过是底下的人多嘴多舌而已。”
“倒也不是。那些人都不是朝中官员,臣并不相熟。想来他们并无诋毁谢相的理由,臣便信了。”
听到这里,朕觉得周不比还是太实诚了。一个人会不会说另一个人坏话可不是由他们是否有利益牵扯决定的;若是那些人心生妒忌,背地里这么说谢镜愚也很正常。“朕素来听闻魏王交游甚众,如今看来,却是良莠不齐。”
周不比赞同地点头,又补充:“魏王殿下礼贤下士,也确实不能全数顾及。”
一听就知道,周不比对雍蒙印象极好。然而,对雍蒙印象好的人远不止他一个,朕不以为忤。“若是他们对谢相有意见,实在该冲着朕来。”朕故意叹了口气。
“陛下此言何意?”周不比果然愣住了。
“要不是朕指着谢相做事,他何至忙得连个赴宴的时间都没有?竟然还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确实是朕的不是。”
周不比听了,脸上一阵青一阵红,愈发羞愧。“是臣偏听妄信,令陛下徒增烦恼。”他随即跪了下来,“请陛下治罪。”
“你何罪之有?话又不是你说的。”
周不比完全没起身的意思。“臣偏听偏信,自是失察。”
朕暗自叹了气。得,又来了个死心眼的。“这样吧,朕再问你几个问题。若是你答得好,朕就免了你的失察之罪。”
“臣……谢过陛下恩典。”
他中间的可疑停顿像是要拒绝,但朕不在乎,只要他最后领情就行。“依你之见,魏王殿下与谢相的才情,孰分高下?”
周不比惊讶得抬起了头。“陛下问这个……?”
朕才不会告诉他,因为这个问题朕没答好,所以想要一个参考。虽然周不比的回答可能没什么参考价值……“你只要告诉朕答案。”
周不比眉头紧蹙,很是为难的样子。“臣以为……可能在伯仲之间。”
得,果然没参考价值,看来哄回谢镜愚只能指望朕自己了。“那你以为,魏王殿下多次邀请谢相,是否心中也想要一比高下?”
这个问题更难了,周不比愁得额间都显出了好几条纹路。“臣不知。”他最后说。“臣原也如此以为,但若魏王殿下心存相比之意,不该早就有了吗?”
“嗯?”朕一时没反应过来。早就?什么早就?
“臣听闻,谢相多次婉拒魏王殿下,都是去年之事。然而,谢相自建康城破后便追随太|祖皇帝左右,永和元年起,更是常住兴京。臣依稀记得,太|祖皇帝之所以改号永和,是因为天下已定,顺王、建王、魏王又均于那年封王纳妃,太|祖皇帝龙心甚悦,以为吉兆。如今已是清平五年,魏王殿下真要和谢相比的话,为何非得等到现在?”
在周不比说到“去年之事”的时候,朕就意识到朕到底漏了什么。朕以为雍蒙在谢镜愚那里碰软钉子是一直有的事情,却没想到只是最近。
如此说来,谢镜愚对雍蒙避如蛇蝎就更正常了,雍蒙这妥妥儿一个无事不登三宝殿的节奏啊!用明面上的官职升迁也解释不了,因为雍蒙从不以高低贵贱论交,更何况谢镜愚在朕即位的时候就已经是正三品的吏部尚书!
若一定要说去年有什么变化,怕是只有朕把谢镜愚调到了经常空缺的中书令一职上。
中书令清贵华重,自谢安起,一直是文人墨客们心神往之的职位。雍蒙会注意也说得过去,但他是个一品亲王,中书令再贵重也贵重不过他。而且,如果他真对中书令有兴趣,那也该连带关注中书舍人之类……
他并没有。
他仅仅关注朕让谢镜愚当中书令这件事本身。
所以谢镜愚觉得雍蒙只是起了玩心。因为雍蒙很可能并不是关注他,也不是关注中书令,而是关注朕。
朕又想起朕说魏王恐怕只针对你时谢镜愚不甚赞同的模样。作为当事人,他比朕更清楚雍蒙的前后态度变化,怕是早就有所察觉了吧?
至于谢镜愚为什么不说……
朕能猜出原因。其一,雍蒙贵为魏王,由他提起便像离间;其二,他也不知道雍蒙在打什么主意。
想到这儿,朕不由努力回忆了下朕和朕这个四哥的交情。
父皇的几个儿子里,太子哥哥是嫡长子,之后是小两岁的雍至、雍桓和雍蒙,而后则是再小两岁的雍孚。因为年纪相仿,母妃品级也相差不大,故而他们互相熟悉。
雍显、雍无咎和朕比他们小太多,基本就没同进同出的机会。另外,虽然理论上太子哥哥可以带着朕和他们一起,但朕总怕不意之间泄露有关梦境的惊天秘密,谁都不敢走太近。
如果一定要在皇子中评个风云人物,头名显然是带着储君光环的太子哥哥,雍蒙则因出众的相貌才华紧随其后。至于朕……
朕的皇子生活普普通通、平平淡淡,完全地乏善可陈,估计就是吊车尾的命。等朕成了新太子,确实不吊车尾了,储君光环也有了;然而雍至、雍桓、雍蒙、雍孚都早已封王出宫,基本没有碰面机会。
所以,雍蒙会注意朕,岂不是活见鬼吗?
朕自己都想不明白的事情,就更不指望周不比替朕想明白了。他退下时颇为松了口气,而朕继续冥思苦想了一刻钟,仍旧不得其门而入——
难道时隔多年,朕这个四哥突然想做皇帝了?
不能吧……杨昭容背后可没什么牛逼外戚,雍蒙爱结交的又是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怎么反?皮这一下,然后被朕当成案板上的鱼肉切掉吗?
总结一个字,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