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会如此?”
“听说七年前他去山上游玩,不小心脚踩空滚下山,左手尾指撞在树上……”
“断指就是残疾,不能再参加朝廷科考。”关于科考的事,赵氏以前给李山说过许多,其中一项就是参加科考的条件。
“是。张秀才的学问很高,若不是断了一截尾指,肯定去参加科考考中举人。”
李山感慨道:“他真是不幸。”
王海声音放得更加低,“镇里一共两个秀才,另一个是刘秀才。张秀才不能参加科考,心思都放在教学生上面。刘秀才还要参加科考考举人……”
李山恍然大悟点点头,“我们把儿子送到张秀才的学堂就对了。”
又过了一会儿,入学堂的考试结束,张秀才对四个新弟子比较满意,由于眼下将至八月底,再教三个月到了腊月就要停课,收了李家二两八百个铜钱的束脩费及三两银钱的书费。
李山身上带着银钱,当时就付了,又把礼物送上。
张秀才看到竟有鸡蛋灌饼,直接当着众人的面拿出一张开吃,“你家好久不卖鸡蛋灌饼,我可一直想着这口呢。”
李福康大着胆子问道:“先生,以前我们卖饼,没有见过你买饼?”
“买饼的是我家仆人。”张秀才吃了饼,一脸的满足,再得知一尺高的坛子里装的是新鲜吃食泡菜时,小眼精亮,跟李家兄弟说话的语气里也温和些了,“你们今个既然来了,就留下来读书,下午放学再回家。”
李健安四人激动大喜,这就跟在张秀才身后进了刚才传出朗朗读书声学堂。
学堂按照学生的学问高低分为四个学舍。
第一级是最低级的学舍,有八个小孩子,年龄在六岁至九岁之间,都在练大字。
第二级的学舍有七个孩子,年龄在八至十二岁之间。刚才就是他们在读书。
第三级的学舍有五个少年,年龄在九至十四岁之间。穿着灰衣黑裤的王志高就在其中,此时正在聚精会神看书,没发现有人从窗口走过。
第四级是最高级的学舍,只有两人。十五、六岁的少年和二十几岁的青年。
张秀才把李健安兄弟安排在第二级学舍。
学堂里雇有两名打杂、做饭的长工,见一下子来了四个新学子,替张秀才高兴,赶紧把桌椅搬来了,让李健安兄弟坐下。
张秀才亲自取了文房四宝、书本、临摹字帖等交给四个新弟子。
桌椅都是旧的,学习用品都是新的,且不用去最低级的学舍,直接跳级到第二级学舍,这让李健安兄弟很是欢喜。
李山跟许多家长一样,明明四个儿子在学堂读书压根没有风险,仍是有些不放心,想跟他们嘱咐几句,被笑呵呵的王海拉走了。
王海要去镇里的一家大户盯着族人砌火炕的事,就不跟李山回村了。
李山来时坐着驴车,途中李健安教会他赶驴车,回去他亲自来赶驴车,一颠一颠,觉得很有意思,路上拉了三个老人,赚了三个铜钱,心里暗觉这钱来的可容易。
进了村子,凡是见到李山的村人纷纷主动的招呼,特别是王族族人的家眷,有两个婆子看着他像看到亲人一样,热情似火的要他去家里喝糖水。
这两个婆子的儿子都是砌火炕的王族人,昨个每人分到了六百多个铜钱,自是念叨李家的好。
李山快到家门时,见两个妇人背着大包袱从自家堂屋走出来,个个满脸笑容,心里觉得奇怪,把驴车停下来。
“赵妹妹,你家那口子回来了。”
“李叔,你放心,赵婶交给我做的活计我肯定做好。”
两个妇人都是王族族人的媳妇,包袱里背着的是棉花、棉布,脸上笑意浓浓,跟李山打了招呼就回家去了。
堂屋里面传出赵氏、丰氏、马氏的笑声,特别是泼辣的马氏笑声那个高,快要把屋顶掀翻了。
李如意迎了出来,没瞧见四个哥哥,问道:“爹,我哥呢?”
李山简明扼要的说了,而后低声问道:“家里怎么来了这么多的人?”
赵氏腆着很吓人的大肚子站在堂屋门前,高声道:“山哥,你不要问如意了,这事是我办的,我请丰姐、马姐帮咱们家做冬衣、棉被。”
原来早晨李如意趁着李山不在家,赶紧让赵氏找人做冬衣、棉被。
衣食住行。衣已经排在最后解决了,再过一个月天就冷了,到时家人冻坏了生病得不偿失。
赵氏自是听李如意的话,这不短短一个时辰就全安排好了。
“李兄弟,托你们家的福,我们又有活干了。”丰氏的脸虽是丑陋,不过笑容十分真诚。
“谢谢李兄弟。”马氏已经谢过赵氏,又谢一回李山。
李家开的价钱算是高的,做一双千层底的鞋三个铜钱,一身冬衣五个铜钱,一床棉被八个铜钱。
刚才王族的两个妇人,每人做四双鞋、两身冬衣、两床棉被,每人能得三十个铜钱。
能在家里干活,工钱还这么高,到哪里找这样的好活计。
不但这两个妇人,丰氏、马氏心里都感激李家。
李山憨笑几声,跟二人打声招呼就把驴牵到后院卸驴车,等返回堂屋,丰氏、马氏已经带着棉花、棉布走了。
赵氏语气带着深深的激动,“我的四个儿都进学堂读书了?”
李山说起四个儿子,不由自主的语气提高,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笑容,“进了。张秀才是个很好说话的人,直接让咱们儿子进了第二级学舍。”又低声把张秀才断指的事说了。
赵氏大喜,“真是祖宗显灵,保佑我儿进了第二级学舍,保佑我儿拜在好的先生门下。”
李山笑过之后,问道:“家里要做多少冬衣、棉被、鞋子?”
赵氏就知道李山会有此问,缓缓道:“如意三身新衣、两双鞋,我们每人两身新衣、两双鞋,棉被每人一床,还有我们马上出生的两个儿子的小衣服、被褥。”
“听说七年前他去山上游玩,不小心脚踩空滚下山,左手尾指撞在树上……”
“断指就是残疾,不能再参加朝廷科考。”关于科考的事,赵氏以前给李山说过许多,其中一项就是参加科考的条件。
“是。张秀才的学问很高,若不是断了一截尾指,肯定去参加科考考中举人。”
李山感慨道:“他真是不幸。”
王海声音放得更加低,“镇里一共两个秀才,另一个是刘秀才。张秀才不能参加科考,心思都放在教学生上面。刘秀才还要参加科考考举人……”
李山恍然大悟点点头,“我们把儿子送到张秀才的学堂就对了。”
又过了一会儿,入学堂的考试结束,张秀才对四个新弟子比较满意,由于眼下将至八月底,再教三个月到了腊月就要停课,收了李家二两八百个铜钱的束脩费及三两银钱的书费。
李山身上带着银钱,当时就付了,又把礼物送上。
张秀才看到竟有鸡蛋灌饼,直接当着众人的面拿出一张开吃,“你家好久不卖鸡蛋灌饼,我可一直想着这口呢。”
李福康大着胆子问道:“先生,以前我们卖饼,没有见过你买饼?”
“买饼的是我家仆人。”张秀才吃了饼,一脸的满足,再得知一尺高的坛子里装的是新鲜吃食泡菜时,小眼精亮,跟李家兄弟说话的语气里也温和些了,“你们今个既然来了,就留下来读书,下午放学再回家。”
李健安四人激动大喜,这就跟在张秀才身后进了刚才传出朗朗读书声学堂。
学堂按照学生的学问高低分为四个学舍。
第一级是最低级的学舍,有八个小孩子,年龄在六岁至九岁之间,都在练大字。
第二级的学舍有七个孩子,年龄在八至十二岁之间。刚才就是他们在读书。
第三级的学舍有五个少年,年龄在九至十四岁之间。穿着灰衣黑裤的王志高就在其中,此时正在聚精会神看书,没发现有人从窗口走过。
第四级是最高级的学舍,只有两人。十五、六岁的少年和二十几岁的青年。
张秀才把李健安兄弟安排在第二级学舍。
学堂里雇有两名打杂、做饭的长工,见一下子来了四个新学子,替张秀才高兴,赶紧把桌椅搬来了,让李健安兄弟坐下。
张秀才亲自取了文房四宝、书本、临摹字帖等交给四个新弟子。
桌椅都是旧的,学习用品都是新的,且不用去最低级的学舍,直接跳级到第二级学舍,这让李健安兄弟很是欢喜。
李山跟许多家长一样,明明四个儿子在学堂读书压根没有风险,仍是有些不放心,想跟他们嘱咐几句,被笑呵呵的王海拉走了。
王海要去镇里的一家大户盯着族人砌火炕的事,就不跟李山回村了。
李山来时坐着驴车,途中李健安教会他赶驴车,回去他亲自来赶驴车,一颠一颠,觉得很有意思,路上拉了三个老人,赚了三个铜钱,心里暗觉这钱来的可容易。
进了村子,凡是见到李山的村人纷纷主动的招呼,特别是王族族人的家眷,有两个婆子看着他像看到亲人一样,热情似火的要他去家里喝糖水。
这两个婆子的儿子都是砌火炕的王族人,昨个每人分到了六百多个铜钱,自是念叨李家的好。
李山快到家门时,见两个妇人背着大包袱从自家堂屋走出来,个个满脸笑容,心里觉得奇怪,把驴车停下来。
“赵妹妹,你家那口子回来了。”
“李叔,你放心,赵婶交给我做的活计我肯定做好。”
两个妇人都是王族族人的媳妇,包袱里背着的是棉花、棉布,脸上笑意浓浓,跟李山打了招呼就回家去了。
堂屋里面传出赵氏、丰氏、马氏的笑声,特别是泼辣的马氏笑声那个高,快要把屋顶掀翻了。
李如意迎了出来,没瞧见四个哥哥,问道:“爹,我哥呢?”
李山简明扼要的说了,而后低声问道:“家里怎么来了这么多的人?”
赵氏腆着很吓人的大肚子站在堂屋门前,高声道:“山哥,你不要问如意了,这事是我办的,我请丰姐、马姐帮咱们家做冬衣、棉被。”
原来早晨李如意趁着李山不在家,赶紧让赵氏找人做冬衣、棉被。
衣食住行。衣已经排在最后解决了,再过一个月天就冷了,到时家人冻坏了生病得不偿失。
赵氏自是听李如意的话,这不短短一个时辰就全安排好了。
“李兄弟,托你们家的福,我们又有活干了。”丰氏的脸虽是丑陋,不过笑容十分真诚。
“谢谢李兄弟。”马氏已经谢过赵氏,又谢一回李山。
李家开的价钱算是高的,做一双千层底的鞋三个铜钱,一身冬衣五个铜钱,一床棉被八个铜钱。
刚才王族的两个妇人,每人做四双鞋、两身冬衣、两床棉被,每人能得三十个铜钱。
能在家里干活,工钱还这么高,到哪里找这样的好活计。
不但这两个妇人,丰氏、马氏心里都感激李家。
李山憨笑几声,跟二人打声招呼就把驴牵到后院卸驴车,等返回堂屋,丰氏、马氏已经带着棉花、棉布走了。
赵氏语气带着深深的激动,“我的四个儿都进学堂读书了?”
李山说起四个儿子,不由自主的语气提高,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笑容,“进了。张秀才是个很好说话的人,直接让咱们儿子进了第二级学舍。”又低声把张秀才断指的事说了。
赵氏大喜,“真是祖宗显灵,保佑我儿进了第二级学舍,保佑我儿拜在好的先生门下。”
李山笑过之后,问道:“家里要做多少冬衣、棉被、鞋子?”
赵氏就知道李山会有此问,缓缓道:“如意三身新衣、两双鞋,我们每人两身新衣、两双鞋,棉被每人一床,还有我们马上出生的两个儿子的小衣服、被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