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赫连钰才会一步步蜕变成了如今的模样,表面看似温文尔雅,实则心思阴沉手段毒辣。
史太卿对赫连钰,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这次的暗桩,他隐约觉得有八九成的可能与赫连钰沾了关系,然而皇命在身,不得不查。刚查封的这批兵器,虽然消息还没扩散开来,可毕竟兹事体大,一旦走漏丁点风声,震惊朝野不说,还会引起百姓恐慌。
圣上必定不愿看到这样的结果,那么这次的事就得有人顶包,否则怎么都说不过去。
想来想去,史太卿最后把这次的事件推到赵王余孽身上。
赵王是永隆帝同父异母的皇弟,因不满永隆帝当政,曾私底下密谋造反,东窗事发后,赵王府上下百余口人全被斩首示众,但赵王昔日的心腹仍旧逃亡在外,回来复仇也不是没可能。
事实证明,史太卿这回找对了路子,永隆帝对他扯出赵王余孽这事儿表现出不冷不热的态度,但其实只要了解永隆帝的人都明白,这是默认了史太卿的说辞。
至于真相,永隆帝心中想必早有答案,甚至于,金殿上某些脑子转得快的大臣也能想明白怎么回事。不过上位者既然要把皇室颜面摆在第一位,想先把私藏兵器的事儿推到赵王余孽身上收拾了那几十个暗人再关起门来教训皇子,那么他们这些做臣子的便只能睁只眼闭只眼,毕竟到目前为止,谁也没有实质性的证据证明那三处暗桩就是某位皇子私底下囤积的势力。
枪打出头鸟,谁先贸然进言,谁就会成为此次事件的首祭。
混迹朝廷的老油子们全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谁都没站出来多言一句。
此事就这么在众人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态度下悄悄进行着。
还没到赫连缙给的五日期满,史太卿就把这件案子办得漂漂亮亮——一切根由全是赵王余孽惹的祸。
而这个结果,也在赫连缙的预料之内,他老子什么秉性,没有人会比他这个活了两世的人更清楚,兄弟相争这种丑闻一旦拿到金殿上去朝议,便等同于将皇族脸面摆出来任人品评和蹂躏。
任何一位帝王都不会喜欢这么做,更何况是永隆帝这么注重名声的君主。
所以赫连缙早想到他老子会让这件案子祸水东引。
对于赫连缙来说,根本毫无差别,他要的只是借着史太卿的手查封赫连钰那三处暗桩,至于赫连钰本人,他还得留着慢慢折磨才解恨,否则轻易死了的话,岂不太便宜他?
第175章 九爷之怒(二更)
赫连钰到达灾区当夜,便收到了密报,说他蓄积多年的三大暗桩被大理寺查出来,永隆帝震怒之下让史太卿带兵查封了,缴获不少兵器,但最后,归罪到了赵王余孽头上。
赫连钰颤抖着手,脸色阴鸷地看着密报上的那些字。
三大暗桩就这么没了!
那可是他自生母去世以后耗费多年囤积出来的心血。
赫连钰用力将密信一角捏出了褶皱,隐约觉得喉咙口涌上丝丝腥甜。
刚好挑在他南下赈灾这时候下手,而且最后把罪责归到赵王余孽头上,让他这个真正的幕后主人吃了个哑巴亏,就算想开口为自己辩驳几句都不能,足见布局的人心思缜密。
烧了密报,赫连钰宽袖一扫,书桌上的东西噼里啪啦散落一地。
侍卫急匆匆跑进来:“贤王殿下,发生什么事了?”
赫连钰声音冷沉,“如今可还能联系到京城的人查出是谁在咱们背后动手脚?”
护卫蹙眉摇头,“咱们的情报网不知何故全断了,方才这封密信,是负责刺探皇宫情报的暗卫传来的,而且费了好大劲。”
赫连钰身形一晃,险些没站稳。
精心养护的东西,连自己都还没舍得用,就被人全数给毁了,那种巨大的落差感,足以让一个人从头顶到脚底都充斥着满满的恨意。
这次的事,不是赫连缙就是赫连洵。
不过以赫连缙前段时日在御乾宫惹得龙颜大怒最后被禁足灵泉宫这事儿来看,暗桩被毁必然是他的手笔。
想到赫连缙竟然在那么早的时候就开始计划,好似从一开始就知道南方会有水灾,更预料到朝廷会派他南下赈灾一样,赫连钰突然觉得心惊。
这么些年,他果然低估了这个整天以纨绔混世做伪装的皇兄。
此时的赫连钰绝对不会想到,赫连缙真正的狠招还在后面。
——
因为暗桩被毁的缘故,赫连钰一夜都没睡好。
第二天一大早,当地父母官常知府就着急忙慌地找来,“贤王殿下,外面的灾民闹起来了。”
赫连钰眸光一沉,“怎么回事?”
常知府道:“收到朝廷开仓救济的文书以后,下官马上就派人前去最近的义仓调粮食了,可是清湾水库地儿太偏,距离义仓有些距离,灾民们受不住饿,就跪成一片请求下官开放军仓赈灾,下官哪有那个胆子,所以,只好来请教殿下您了。”
赫连钰眉头紧紧拧着。
南凉的仓廪包括六种:正仓、转运仓、太仓、军仓、常平仓和义仓。
军仓、正仓供应兵饷。
转运仓、太仓供应官禄。
义仓负责赈贷救济。
常平仓用来均输平淮,所谓“谷贱伤农,谷贵伤民”,为了调节这种状况,所以设了常平仓,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大批量收购,又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出售给百姓,对平抑粮食市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清湾水库此地,的确与负责赈贷救济的义仓有些距离,就算现在安排人去调集粮食,至少也得两天才能运达灾区。
而清湾水库附近却有个负责供应兵饷的军仓。
灾荒的时候,百姓最先关心的不是钱财,而是温饱。
从水库灾情送达朝廷再到朝廷的开仓放粮文书下来已经过去了几天。
也就是说,有很大一部分灾民在这段时间内都是饿着的,饿极了,生命受到威胁了,百姓自然恐慌,于是也顾不了那么多了,纷纷抱着最后的希望请求常知府开军仓放粮应急。
史太卿对赫连钰,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这次的暗桩,他隐约觉得有八九成的可能与赫连钰沾了关系,然而皇命在身,不得不查。刚查封的这批兵器,虽然消息还没扩散开来,可毕竟兹事体大,一旦走漏丁点风声,震惊朝野不说,还会引起百姓恐慌。
圣上必定不愿看到这样的结果,那么这次的事就得有人顶包,否则怎么都说不过去。
想来想去,史太卿最后把这次的事件推到赵王余孽身上。
赵王是永隆帝同父异母的皇弟,因不满永隆帝当政,曾私底下密谋造反,东窗事发后,赵王府上下百余口人全被斩首示众,但赵王昔日的心腹仍旧逃亡在外,回来复仇也不是没可能。
事实证明,史太卿这回找对了路子,永隆帝对他扯出赵王余孽这事儿表现出不冷不热的态度,但其实只要了解永隆帝的人都明白,这是默认了史太卿的说辞。
至于真相,永隆帝心中想必早有答案,甚至于,金殿上某些脑子转得快的大臣也能想明白怎么回事。不过上位者既然要把皇室颜面摆在第一位,想先把私藏兵器的事儿推到赵王余孽身上收拾了那几十个暗人再关起门来教训皇子,那么他们这些做臣子的便只能睁只眼闭只眼,毕竟到目前为止,谁也没有实质性的证据证明那三处暗桩就是某位皇子私底下囤积的势力。
枪打出头鸟,谁先贸然进言,谁就会成为此次事件的首祭。
混迹朝廷的老油子们全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谁都没站出来多言一句。
此事就这么在众人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态度下悄悄进行着。
还没到赫连缙给的五日期满,史太卿就把这件案子办得漂漂亮亮——一切根由全是赵王余孽惹的祸。
而这个结果,也在赫连缙的预料之内,他老子什么秉性,没有人会比他这个活了两世的人更清楚,兄弟相争这种丑闻一旦拿到金殿上去朝议,便等同于将皇族脸面摆出来任人品评和蹂躏。
任何一位帝王都不会喜欢这么做,更何况是永隆帝这么注重名声的君主。
所以赫连缙早想到他老子会让这件案子祸水东引。
对于赫连缙来说,根本毫无差别,他要的只是借着史太卿的手查封赫连钰那三处暗桩,至于赫连钰本人,他还得留着慢慢折磨才解恨,否则轻易死了的话,岂不太便宜他?
第175章 九爷之怒(二更)
赫连钰到达灾区当夜,便收到了密报,说他蓄积多年的三大暗桩被大理寺查出来,永隆帝震怒之下让史太卿带兵查封了,缴获不少兵器,但最后,归罪到了赵王余孽头上。
赫连钰颤抖着手,脸色阴鸷地看着密报上的那些字。
三大暗桩就这么没了!
那可是他自生母去世以后耗费多年囤积出来的心血。
赫连钰用力将密信一角捏出了褶皱,隐约觉得喉咙口涌上丝丝腥甜。
刚好挑在他南下赈灾这时候下手,而且最后把罪责归到赵王余孽头上,让他这个真正的幕后主人吃了个哑巴亏,就算想开口为自己辩驳几句都不能,足见布局的人心思缜密。
烧了密报,赫连钰宽袖一扫,书桌上的东西噼里啪啦散落一地。
侍卫急匆匆跑进来:“贤王殿下,发生什么事了?”
赫连钰声音冷沉,“如今可还能联系到京城的人查出是谁在咱们背后动手脚?”
护卫蹙眉摇头,“咱们的情报网不知何故全断了,方才这封密信,是负责刺探皇宫情报的暗卫传来的,而且费了好大劲。”
赫连钰身形一晃,险些没站稳。
精心养护的东西,连自己都还没舍得用,就被人全数给毁了,那种巨大的落差感,足以让一个人从头顶到脚底都充斥着满满的恨意。
这次的事,不是赫连缙就是赫连洵。
不过以赫连缙前段时日在御乾宫惹得龙颜大怒最后被禁足灵泉宫这事儿来看,暗桩被毁必然是他的手笔。
想到赫连缙竟然在那么早的时候就开始计划,好似从一开始就知道南方会有水灾,更预料到朝廷会派他南下赈灾一样,赫连钰突然觉得心惊。
这么些年,他果然低估了这个整天以纨绔混世做伪装的皇兄。
此时的赫连钰绝对不会想到,赫连缙真正的狠招还在后面。
——
因为暗桩被毁的缘故,赫连钰一夜都没睡好。
第二天一大早,当地父母官常知府就着急忙慌地找来,“贤王殿下,外面的灾民闹起来了。”
赫连钰眸光一沉,“怎么回事?”
常知府道:“收到朝廷开仓救济的文书以后,下官马上就派人前去最近的义仓调粮食了,可是清湾水库地儿太偏,距离义仓有些距离,灾民们受不住饿,就跪成一片请求下官开放军仓赈灾,下官哪有那个胆子,所以,只好来请教殿下您了。”
赫连钰眉头紧紧拧着。
南凉的仓廪包括六种:正仓、转运仓、太仓、军仓、常平仓和义仓。
军仓、正仓供应兵饷。
转运仓、太仓供应官禄。
义仓负责赈贷救济。
常平仓用来均输平淮,所谓“谷贱伤农,谷贵伤民”,为了调节这种状况,所以设了常平仓,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大批量收购,又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出售给百姓,对平抑粮食市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清湾水库此地,的确与负责赈贷救济的义仓有些距离,就算现在安排人去调集粮食,至少也得两天才能运达灾区。
而清湾水库附近却有个负责供应兵饷的军仓。
灾荒的时候,百姓最先关心的不是钱财,而是温饱。
从水库灾情送达朝廷再到朝廷的开仓放粮文书下来已经过去了几天。
也就是说,有很大一部分灾民在这段时间内都是饿着的,饿极了,生命受到威胁了,百姓自然恐慌,于是也顾不了那么多了,纷纷抱着最后的希望请求常知府开军仓放粮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