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州和徐州一个在西,一个在东,但都要从钟离出境,只要大军没有开拔,谁也不知道他们是要打哪儿。
谢举听着皇帝还算睿智,没有为了儿子完全置国之利益而不顾,心中也松了口气,连忙赞同了这样“声东击西”的计策,又和朱异两人留下来将计划沟通的更妥当些。
等他们出了殿门,谢举也没有顾忌,面露不悦地向朱异质问。
“朱侍中这是何意?我不信你看不出豫章王回国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何况你还怂恿陛下将徐州交由豫章王,这时候让豫章王有了掌兵的机会,才叫‘养虎为患’!”
“谢宰言重了,以陛下对豫章王的偏爱,让他入了京才是大祸吧?那位可还在同泰寺里,怎么能比得上陛下急着要弥补的可怜儿子?”
朱异和萧衍一样,也不愿局面发生变化,“等豫章王脱离了险境,又有了自保的能力,陛下心中没了愧疚,才不会出现更多变局。”
“可徐州的重要,天下皆知,若让豫章王趁机壮大,他日……”谢举忧色忡忡,再见左右无人,压低了声音说:“陛下总说东昏侯的事是豫章王自污,可见萧宝夤对他的态度,不能深想啊。”
其实萧综身上的疑虑也不是无迹可寻,他本就是早产儿,从少年起性格又偏激古怪,和所有兄弟都不亲近,而且之前既不在梁国拉拢臣属又不蓄养姬妾,连孩子都没一个,生下来还没了,怎么看都不像是准备在梁国扎根的样子。
现在说他是自污,谁又能知道是不是顺水推舟,做了两手打算?
连他们这些外人都觉得疑点重重,只有陛下死心塌地的认定他的身份毫无疑点,儿子是被陷害不得不北投的,他们这些做臣子的又怎么敢多言?
左右全天下现在都知道皇帝头上有点绿,就怕众口铄金,哪怕情况不是如此,时日久了,萧综也要和皇帝生出嫌隙,生出不该想的念头。
“你我都能想明白的事情,其他大臣能不明白?”
朱异轻笑,指了指东宫的方向。“以前镇守徐州,用的是豫章王殿下,您说,等要拿下雍州,会由哪位去镇守?”
梁国和魏国都重用宗室,天下州府多是宗室镇守,重镇关要更是厉害由王亲皇子节度军事,譬如之前萧综的“五州兵马军事”。
“又不是只有徐州会‘拥兵自重’,有雍州兵马隔岸相望,那位翻不了身的。”
朱异露出狡猾的一笑。
谢举看着朱异一副“智珠在握”的样子飘飘然而去,目送着他的背影,眼中忧色却更重了。
毕竟是没落士门出身,又没经过残酷的家族斗争,智谋是够了,却还是看不清现在的局势。
他考虑的都对,甚至连雍州和徐州互相牵制保持平衡都算进去了,却忘了那有一个前提,便是太子依旧在那个位置上。
如今东宫所有的策令都是由太子印玺发出,名义上也是同泰寺里的太子在遥控指挥,可他们这几个一直注意着同泰寺的老家伙却看的清楚,其实太子根本没插手做什么,只是担着个名分罢了。
既然出手的是三皇子,而三皇子现在又得了太子的支持,俨然就是储君后备的样子,怎么可能愿意在这个快要摘取胜利果实的时候出京到雍州藩守?
要是太子还是储君,为了保护兄弟的储位,三皇子倒是会责无旁贷地出守雍州、提防徐州。
何况陈庆之和白袍军要是真的将北海王送入了洛阳,真的会归朝吗?
握有这样的拥立之功,北投魏国当个大司马、大都督不是比在梁国当个有名无实的“关中侯”要好的多?
他心中疑虑重重,总有种预感要变天了,虽然皇帝和朱异都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可这种预感让他难以平静,总觉得自己忽略了什么重要的地方。
谢举能担任家主,凭的可不仅仅是门第,以前太子还在时,他还能以臣属身份协助、提点太子,现在东宫里推出来的是萧纲,他就连沾都不想沾了。
一想到陛下要重提增兵,各方肯定又要来找他打探,谢举便觉得头疼。
“算了……”
谢举想到头疼,实在不愿牵扯到争储中去,也不愿这时候站队。
“回去后,还是先称病一段时日吧。”
皇帝自己的家事,让他自己头痛去!
***
等朱异和谢举离开了净居殿,殿中又回复了一片冷清,萧衍不由自主地又回想起马文才的那封信。
王常侍随侍他多年,是他立国后便伴随身边的老臣。
他性格沉稳谦逊,又思虑周全,曾陪自己东征西战,也为了梁国多次出使他国,这次若不是为了两国方略,他绝不会将王常侍派出去出使魏国。
如果只是出手针对白袍军,他其实并不会如此动怒,可那人千不该万不该,竟然敢连这样的老臣都下手。
今天能对立下赫赫功劳的老臣下手,明日呢?
萧衍眼中闪过一丝阴鸷,敲了敲身后的墙壁,沉声道:“去把裴御史叫来。”
没一会儿,让朝中“谈之色变”的裴山领命而来。
他和马文才如今是萧衍最重要的年轻心腹,一主内、一主外,很多萧衍不方便去做的事情,一直都是交予他们。
如今也是如此。
“王常侍在魏国宣旨后遇害了,并没有抓到真凶,只知道凶器可能是一把手.弩、单发,可穿透头骨而入。”
这样的弩即使在梁国也不多见。
梁山伯听说是王常侍的事,心中了然。
“陛下是让微臣查找真凶吗?”
梁山伯躬身,试探着询问。
“真凶?”
萧衍嗤笑,“魏国离此山水迢迢,难道朕还要派人到魏国去找什么真凶不成?”
对方在魏国下手,打得想必也是这样的主意。
“发现王常侍尸身的白袍军几人如今就在京中,他们记下了王常侍额头那伤口的大小、深浅,凶手是在船上作案,位置应当极近,又是那样的劲。弩,线索已经很明显。”
他眼神一厉,失去心腹旧臣的痛色充溢肺腑。
“朕命你仔细打探,查出京中最近谁接触了这样的军中利器!”
第479章 以假乱真
萧衍原本还在想着如何说服朝中诸臣向魏国增兵, 结果陈庆之打仗打的太争气了……
白袍军居然真的送着北海王入洛阳了!
消息一传回来时,整个朝堂都震惊了, 这可和之前攻克了睢阳、攻克了梁郡不同,这是攻克了洛阳啊!
搁梁国, 这就是魏国人攻入了建康了!
莫说边关收到战报的将领吓得以为自己白日造梦, 这一路过来传达捷报的过往官员使者, 谁不以为是自己做白日梦?
不是他们做白日梦,就是那陈庆之得了失心疯!
镇守钟离的曹仲宗一开始也担心是陈庆之谎报, 消息传来的第一时间没有往回传, 而是派了探子亲自去魏国走了圈,得知消息不假后,这才敢把消息传回来,附带着探子的回报。
再加上后来北海王的信函也到了,确认是已经进了洛阳、入了宫中不假, 萧衍当即喜极而泣。
除了喜南朝时隔两百年终于又入了洛, 更喜的是既然已经入了洛阳,他一直在北朝受苦的二郎就肯定能回来了!
得到这样的消息, 萧衍一刻都等不及了, 不但召集朝臣议论此事,更是在私底下让内官准备属于亲王仪制的服饰节仗等,也不顾萧综早就除了族谱,只迫不及待的要等儿子离开洛阳后就赏赐过去。
在这样大好的局面下, 萧衍想要增兵稳固大好形势就顺理成章, 谁也不愿在这个普天同庆的关节上扫兴, 无论是萧衍要求大肆征兵还是准备粮草,朝中无不应和。
可应和归应和,该解决的问题依旧存在。
梁国没钱了。
多年的土地兼并加通货膨胀,百姓早已经苦不堪言,赋税不可能再加,短期内筹不出钱财,而仅凭官仓现在的余粮,是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的征伐的,必须要向民间买粮。
萧衍治国这么多年,除了浮山堰的差池开了官仓赈灾以外,国家还算是承平,这么多年来也风调雨顺没有大的灾害,民间存粮不少,但是官府用的铁钱已经贱到一车铁钱也买不来一袋米的地步,除非皇帝愿意改回铜钱合法并用铜钱支付,否则有粮也不会有人卖。
情况陷入了诡异的僵局:
明面上,朝中上下都支持萧衍增兵北伐,各部衙门也都鼎力合作热火朝天的出谋划策,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说到粮饷问题,最后都是哑火。
暗地里,东宫官员乐见其成,摆明了袖手旁观,对收回淮河以北的地区没有太大的兴趣。
东宫官员的组成以上品高门为主,他们都有庞大的私产和固定的地盘,国土疆域的扩大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太多的好处,反倒是征伐的寒族将领和治理新增州府的地方官员得了便宜。
萧衍眼见着难得朝中上下齐心,偏偏因为“钱荒”的问题无力再推进,一下子也头疼起来。
征夫倒是容易,可总不能让人空着肚子跑去洛阳吧?
要知道这段战线之长,就连陈庆之的骑兵也花了整整十个月的时间,一路上都在攻城略地,为的就是补给。
如果粮草物资不能齐备,有再多的人也只是摆设。
无奈之下,萧衍只能先下令各军挑选精锐先前往边境,随时准备增援北方,私下里却在各方设法筹募钱粮。
最终征集到的粮草物资堪堪够各地的兵马赶往边境囤守的,要想出征就得耗费更多。
而且现在正是春天,这时大规模的征兵就会延误了农时,到了秋天粮食肯定收不上来,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莫说朝廷百官觉得棘手,就连萧衍自己看完各部送来的条陈折子,都生出了打退堂鼓的念头。
不是不想锐意进取,以梁国现在的势力和资源,实在是没办法控制更多的疆域,就算得了现在能一直打到洛阳去,也没有粮草和兵马守住这么大的地盘。
对儿子的思念和愧疚让这位年老的皇帝时时陷入天人交战之中,恨不得能让老天降下一个“点石成金”的仙人,让梁国和自己渡过难关。
就在他祈求着上天能够为他排忧解难时,殿外有人通传御史中丞裴山求见。
“裴山?”
萧衍莫名地想,“难到现在就查到了刺客的事情?”
这速度也未免太快了吧?!
等梁山伯入了殿,萧衍好奇地询问,却被梁山伯的奏报吓了一跳。
“你说什么?祝英台要见朕?”
萧衍难以置信,“她一个茅山新封的真人,不留在茅山上好好传教,跑到建康来做什么?”
道门式微,以至于除了陶弘景因为和皇帝有私交,不时以“进献”为理由派弟子入京刷个存在感以外,其他道众都是没资格也没理由见到皇帝的。
这和光宅寺、同泰寺里的高僧时不时就能和皇帝一起“讨论佛法”的境况完全不同,却也是无可奈何。
皇帝理解陶弘景年纪大了、上清派新任的真人肯定要花费各种心思和自己搭上关系,以免茅山日后衰败,却不觉得祝英台一个女冠,能有什么地方值得他重视的。
更别说他虽然没有追究祝英台女扮男装当官的罪责,但这并不代表自己对她隐藏女子身份欺骗君主就有好感。
更何况这个女人周旋于他最重视的几个人之间,无论是前途光明的马文才还是有断袖之癖的“裴山”,就连老大、老二和老三都间接的和她各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下意识里,萧衍就不喜欢这个人。
再想到“裴山”和祝英台闹了这么多年的“断袖”传言,萧衍很难不想象是祝英台利用了这段“旧情”,让“裴山”甘冒被他怪罪的风险想办法求见。
如此一想,萧衍就越发不想见祝英台了。
谢举听着皇帝还算睿智,没有为了儿子完全置国之利益而不顾,心中也松了口气,连忙赞同了这样“声东击西”的计策,又和朱异两人留下来将计划沟通的更妥当些。
等他们出了殿门,谢举也没有顾忌,面露不悦地向朱异质问。
“朱侍中这是何意?我不信你看不出豫章王回国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何况你还怂恿陛下将徐州交由豫章王,这时候让豫章王有了掌兵的机会,才叫‘养虎为患’!”
“谢宰言重了,以陛下对豫章王的偏爱,让他入了京才是大祸吧?那位可还在同泰寺里,怎么能比得上陛下急着要弥补的可怜儿子?”
朱异和萧衍一样,也不愿局面发生变化,“等豫章王脱离了险境,又有了自保的能力,陛下心中没了愧疚,才不会出现更多变局。”
“可徐州的重要,天下皆知,若让豫章王趁机壮大,他日……”谢举忧色忡忡,再见左右无人,压低了声音说:“陛下总说东昏侯的事是豫章王自污,可见萧宝夤对他的态度,不能深想啊。”
其实萧综身上的疑虑也不是无迹可寻,他本就是早产儿,从少年起性格又偏激古怪,和所有兄弟都不亲近,而且之前既不在梁国拉拢臣属又不蓄养姬妾,连孩子都没一个,生下来还没了,怎么看都不像是准备在梁国扎根的样子。
现在说他是自污,谁又能知道是不是顺水推舟,做了两手打算?
连他们这些外人都觉得疑点重重,只有陛下死心塌地的认定他的身份毫无疑点,儿子是被陷害不得不北投的,他们这些做臣子的又怎么敢多言?
左右全天下现在都知道皇帝头上有点绿,就怕众口铄金,哪怕情况不是如此,时日久了,萧综也要和皇帝生出嫌隙,生出不该想的念头。
“你我都能想明白的事情,其他大臣能不明白?”
朱异轻笑,指了指东宫的方向。“以前镇守徐州,用的是豫章王殿下,您说,等要拿下雍州,会由哪位去镇守?”
梁国和魏国都重用宗室,天下州府多是宗室镇守,重镇关要更是厉害由王亲皇子节度军事,譬如之前萧综的“五州兵马军事”。
“又不是只有徐州会‘拥兵自重’,有雍州兵马隔岸相望,那位翻不了身的。”
朱异露出狡猾的一笑。
谢举看着朱异一副“智珠在握”的样子飘飘然而去,目送着他的背影,眼中忧色却更重了。
毕竟是没落士门出身,又没经过残酷的家族斗争,智谋是够了,却还是看不清现在的局势。
他考虑的都对,甚至连雍州和徐州互相牵制保持平衡都算进去了,却忘了那有一个前提,便是太子依旧在那个位置上。
如今东宫所有的策令都是由太子印玺发出,名义上也是同泰寺里的太子在遥控指挥,可他们这几个一直注意着同泰寺的老家伙却看的清楚,其实太子根本没插手做什么,只是担着个名分罢了。
既然出手的是三皇子,而三皇子现在又得了太子的支持,俨然就是储君后备的样子,怎么可能愿意在这个快要摘取胜利果实的时候出京到雍州藩守?
要是太子还是储君,为了保护兄弟的储位,三皇子倒是会责无旁贷地出守雍州、提防徐州。
何况陈庆之和白袍军要是真的将北海王送入了洛阳,真的会归朝吗?
握有这样的拥立之功,北投魏国当个大司马、大都督不是比在梁国当个有名无实的“关中侯”要好的多?
他心中疑虑重重,总有种预感要变天了,虽然皇帝和朱异都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可这种预感让他难以平静,总觉得自己忽略了什么重要的地方。
谢举能担任家主,凭的可不仅仅是门第,以前太子还在时,他还能以臣属身份协助、提点太子,现在东宫里推出来的是萧纲,他就连沾都不想沾了。
一想到陛下要重提增兵,各方肯定又要来找他打探,谢举便觉得头疼。
“算了……”
谢举想到头疼,实在不愿牵扯到争储中去,也不愿这时候站队。
“回去后,还是先称病一段时日吧。”
皇帝自己的家事,让他自己头痛去!
***
等朱异和谢举离开了净居殿,殿中又回复了一片冷清,萧衍不由自主地又回想起马文才的那封信。
王常侍随侍他多年,是他立国后便伴随身边的老臣。
他性格沉稳谦逊,又思虑周全,曾陪自己东征西战,也为了梁国多次出使他国,这次若不是为了两国方略,他绝不会将王常侍派出去出使魏国。
如果只是出手针对白袍军,他其实并不会如此动怒,可那人千不该万不该,竟然敢连这样的老臣都下手。
今天能对立下赫赫功劳的老臣下手,明日呢?
萧衍眼中闪过一丝阴鸷,敲了敲身后的墙壁,沉声道:“去把裴御史叫来。”
没一会儿,让朝中“谈之色变”的裴山领命而来。
他和马文才如今是萧衍最重要的年轻心腹,一主内、一主外,很多萧衍不方便去做的事情,一直都是交予他们。
如今也是如此。
“王常侍在魏国宣旨后遇害了,并没有抓到真凶,只知道凶器可能是一把手.弩、单发,可穿透头骨而入。”
这样的弩即使在梁国也不多见。
梁山伯听说是王常侍的事,心中了然。
“陛下是让微臣查找真凶吗?”
梁山伯躬身,试探着询问。
“真凶?”
萧衍嗤笑,“魏国离此山水迢迢,难道朕还要派人到魏国去找什么真凶不成?”
对方在魏国下手,打得想必也是这样的主意。
“发现王常侍尸身的白袍军几人如今就在京中,他们记下了王常侍额头那伤口的大小、深浅,凶手是在船上作案,位置应当极近,又是那样的劲。弩,线索已经很明显。”
他眼神一厉,失去心腹旧臣的痛色充溢肺腑。
“朕命你仔细打探,查出京中最近谁接触了这样的军中利器!”
第479章 以假乱真
萧衍原本还在想着如何说服朝中诸臣向魏国增兵, 结果陈庆之打仗打的太争气了……
白袍军居然真的送着北海王入洛阳了!
消息一传回来时,整个朝堂都震惊了, 这可和之前攻克了睢阳、攻克了梁郡不同,这是攻克了洛阳啊!
搁梁国, 这就是魏国人攻入了建康了!
莫说边关收到战报的将领吓得以为自己白日造梦, 这一路过来传达捷报的过往官员使者, 谁不以为是自己做白日梦?
不是他们做白日梦,就是那陈庆之得了失心疯!
镇守钟离的曹仲宗一开始也担心是陈庆之谎报, 消息传来的第一时间没有往回传, 而是派了探子亲自去魏国走了圈,得知消息不假后,这才敢把消息传回来,附带着探子的回报。
再加上后来北海王的信函也到了,确认是已经进了洛阳、入了宫中不假, 萧衍当即喜极而泣。
除了喜南朝时隔两百年终于又入了洛, 更喜的是既然已经入了洛阳,他一直在北朝受苦的二郎就肯定能回来了!
得到这样的消息, 萧衍一刻都等不及了, 不但召集朝臣议论此事,更是在私底下让内官准备属于亲王仪制的服饰节仗等,也不顾萧综早就除了族谱,只迫不及待的要等儿子离开洛阳后就赏赐过去。
在这样大好的局面下, 萧衍想要增兵稳固大好形势就顺理成章, 谁也不愿在这个普天同庆的关节上扫兴, 无论是萧衍要求大肆征兵还是准备粮草,朝中无不应和。
可应和归应和,该解决的问题依旧存在。
梁国没钱了。
多年的土地兼并加通货膨胀,百姓早已经苦不堪言,赋税不可能再加,短期内筹不出钱财,而仅凭官仓现在的余粮,是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的征伐的,必须要向民间买粮。
萧衍治国这么多年,除了浮山堰的差池开了官仓赈灾以外,国家还算是承平,这么多年来也风调雨顺没有大的灾害,民间存粮不少,但是官府用的铁钱已经贱到一车铁钱也买不来一袋米的地步,除非皇帝愿意改回铜钱合法并用铜钱支付,否则有粮也不会有人卖。
情况陷入了诡异的僵局:
明面上,朝中上下都支持萧衍增兵北伐,各部衙门也都鼎力合作热火朝天的出谋划策,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说到粮饷问题,最后都是哑火。
暗地里,东宫官员乐见其成,摆明了袖手旁观,对收回淮河以北的地区没有太大的兴趣。
东宫官员的组成以上品高门为主,他们都有庞大的私产和固定的地盘,国土疆域的扩大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太多的好处,反倒是征伐的寒族将领和治理新增州府的地方官员得了便宜。
萧衍眼见着难得朝中上下齐心,偏偏因为“钱荒”的问题无力再推进,一下子也头疼起来。
征夫倒是容易,可总不能让人空着肚子跑去洛阳吧?
要知道这段战线之长,就连陈庆之的骑兵也花了整整十个月的时间,一路上都在攻城略地,为的就是补给。
如果粮草物资不能齐备,有再多的人也只是摆设。
无奈之下,萧衍只能先下令各军挑选精锐先前往边境,随时准备增援北方,私下里却在各方设法筹募钱粮。
最终征集到的粮草物资堪堪够各地的兵马赶往边境囤守的,要想出征就得耗费更多。
而且现在正是春天,这时大规模的征兵就会延误了农时,到了秋天粮食肯定收不上来,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莫说朝廷百官觉得棘手,就连萧衍自己看完各部送来的条陈折子,都生出了打退堂鼓的念头。
不是不想锐意进取,以梁国现在的势力和资源,实在是没办法控制更多的疆域,就算得了现在能一直打到洛阳去,也没有粮草和兵马守住这么大的地盘。
对儿子的思念和愧疚让这位年老的皇帝时时陷入天人交战之中,恨不得能让老天降下一个“点石成金”的仙人,让梁国和自己渡过难关。
就在他祈求着上天能够为他排忧解难时,殿外有人通传御史中丞裴山求见。
“裴山?”
萧衍莫名地想,“难到现在就查到了刺客的事情?”
这速度也未免太快了吧?!
等梁山伯入了殿,萧衍好奇地询问,却被梁山伯的奏报吓了一跳。
“你说什么?祝英台要见朕?”
萧衍难以置信,“她一个茅山新封的真人,不留在茅山上好好传教,跑到建康来做什么?”
道门式微,以至于除了陶弘景因为和皇帝有私交,不时以“进献”为理由派弟子入京刷个存在感以外,其他道众都是没资格也没理由见到皇帝的。
这和光宅寺、同泰寺里的高僧时不时就能和皇帝一起“讨论佛法”的境况完全不同,却也是无可奈何。
皇帝理解陶弘景年纪大了、上清派新任的真人肯定要花费各种心思和自己搭上关系,以免茅山日后衰败,却不觉得祝英台一个女冠,能有什么地方值得他重视的。
更别说他虽然没有追究祝英台女扮男装当官的罪责,但这并不代表自己对她隐藏女子身份欺骗君主就有好感。
更何况这个女人周旋于他最重视的几个人之间,无论是前途光明的马文才还是有断袖之癖的“裴山”,就连老大、老二和老三都间接的和她各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下意识里,萧衍就不喜欢这个人。
再想到“裴山”和祝英台闹了这么多年的“断袖”传言,萧衍很难不想象是祝英台利用了这段“旧情”,让“裴山”甘冒被他怪罪的风险想办法求见。
如此一想,萧衍就越发不想见祝英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