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宝成带着林清回来找林三牛的时候,林清手里还拿着一袋蜜饯,是林宝成特意买给他的。
“三牛啊,你家儿子不得了!这脑子真的好使,怪不得你们家要送他去入学,这样的好苗子不入学,可真是可惜了!”
林宝成小时候也上过几年私塾,还跟着去考过一回县试,可惜名落孙山,在读书上无甚天分,后来就跟着他爹管理田地,偶尔上集做些小买卖,日子也是过的悠哉悠哉的。
林三牛每次被夸自己的儿子聪明,胸膛就忍不住挺起了一分,对送林清上学的决定也坚定了一分。虽然听到林宝成的话也只是“嘿嘿”直笑,但是脸上不由露出几分骄傲的神色。
“宝成哥,一会儿我要带二狗去笔墨铺看看,你啥时候走?”林三牛想到了张氏叮嘱他的事,朝着林宝成问道。
林宝成每次来镇上,都要去茶馆听一会儿说书,今天事情办得快,日头也还早,肚子里听书的馋虫又被勾起来了:“你们快去吧。两个时辰后我在这儿等你们一道回去。”
待林宝成走后,林清悄悄地拉了拉林三牛的袖子,把书袋张开了让林三牛往里看。
林三牛本来还奇怪这娃怎么出个门还带着书袋,只以为小孩子喜欢书袋走哪儿都要带着,谁知道竟在里面看到了不得了的东西!
“这是人参?”林三牛刚想惊呼出声,却立即一手捂住自己的嘴,一手将书袋口子紧紧捏住。
第10章 第十章:第一桶金
“这是哪来的?”林三牛压低声音,很小声地问林清。
林清不知道这个朝代的地理版图是否和自己所认知的一样,只是通过他对气候、农作物、人们生活习性的观察,大概估计自己投生的地方是靠北方的。所以第一次看到人参的时候,也没有非常的惊讶,因为在现代□□,这人参也是东北三省那边能成长起来的植物。
可是他不知道的是,人参在这个时代是根本无法人工批量养殖的,它对温度、湿度、土壤都有要求,在技术无法达成的情况下,一般的人参都是天生地养,能找到一株全凭人品运气。
不管世事怎么变化,这精贵的东西是永远进不了百姓家的,所以很多人可能听过人参,但是却没有亲眼见过。林三牛还是因为林清少时体弱,在游方郎中那里询问的时候,才知道有人参这东西可以用来入药,滋补身体。当时那游方郎中心情好,还细细画了人参的样子给林三牛看,林三牛虽然没钱,却狠狠记住了。
“这是我和同窗张立学在张家村后山发现的,一共有两株,只不过另一株张立学拔的时候把须子给弄坏了。”林清尽量将表情显得无辜一些,推说给张立学的原因也是不希望林三牛追究他怎么知道人参这个事情。
其实这倒是林清乱担忧了,林三牛一点都没怀疑林清为何知道人参,毕竟他儿子可是读书一日千里的小神童,兴许荀夫子讲课时候提到过,这娃就记住了。
这就是读书给林清带来的第一个好处——不会因为年幼,说的话都被无视,就算有心帮一把家里,也不会有人听从他的意见。然而读了书就不同了,乡人一向对读书人的敬仰会让他们不知不觉间对读过书的人讲的话更加慎重对待一些。
林三牛有些兴奋又有些忐忑,仿佛天上突然掉下了两个金锭给他捡到了,呼吸都渐渐粗重起来——这再怎么样,两株人参也能换来十几两银子,整个林家拼死拼活一年所有人加起来也不过只能结余七八两银子。这不是一笔飞来横财是什么?
那游方郎中的话林三牛也一直记得:“这人参啊,一般人家可是吃不起的,最差的人参也得十几两银子啊!”
当时林三牛为了林清的体弱多病头疼不已,一心想把自己的娃往壮实了养,百般恳求那郎中想知道什么药可以做到,那郎中或许是吃了点酒,兴头也上来了,才给他说了一番。
林三牛抓住书袋的手微微有些颤抖,过了半晌才蹲下身子,眼睛注视着林清小声道:“狗子,这人参是你捡着的,那就是你的。你也别声张,家里头谁也别说!到时候爹弄碗参汤给你喝,这喝了参汤你这身体就能倍儿棒!”
林清听了当场就愣住了,在他的设想中,一直是卖了这两株人参换钱,从来没有想过是自己把它吃了补身体。
家里的情况林三牛再清楚不过,因为林清读书的事,昨天还闹的有些不欢而散,其实说白了无非就是钱的事情。把这两株人参卖了换来的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次家庭危机,改善一下家人的生活。可是林三牛在经过一番挣扎之后,想到的却是让他补身体!
嘴中有一种苦涩的味道在蔓延,为这个家庭所处的困境,为这个父亲全心全意对儿子的爱,为自己困顿其中有力无处使的愧疚。
第一次,林清觉得自己这颗心和林三牛无比贴近。可能他不如前世的林父学识渊博,睿智从容,但是一颗爱子之心却是一模一样。
可能时代会变换,世界会发展,然而有些东西从古至今,一脉相承,从未有半丝变化!
万种心思也不过在林清心中转了一瞬,转而面对起眼前的状况:“爹,我现在已经好了,再不像小时候那么爱生病了。而且荀夫子也说过,人参是大补之物,很多人都用来吊命的。如果我吃了,反而虚不受补,到时候可能会因此而生病。倒不如我们卖了换钱,多吃点肉,我就能长得又高又壮了!”
不好意思了荀夫子,只能用你的名头来做挡箭牌了。但是林清觉得自己说的应该没错,贸贸然吃了这人参,到时候补过头了,那就搞笑了。
林三牛不是非常理解“虚不受补”是什么意思,但是一听到荀夫子说吃了反而会生病,马上熄了这个心思。转念一想,儿子说的也对,这一年二狗是身体好多了,虽然依旧瘦弱,但是至少不生病了。倒不如真像二狗说的,卖了换钱,多吃点肉,娃能长得更好。
父子两个一合计,此刻倒也是志同道合了。
林三牛牵着林清往镇上的药房走去。同和镇是大明朝的一座中型小镇,人口不过四五千。是的,这个时代也叫大明,但是却和林清记忆中的明朝毫无关系。这里的历史拐了一个弯,忽必烈并没有建立元朝,而是被一个叫做赵明光的人起义成功,一朝推翻宋朝建立明朝,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这些信息也是林清在这两个多月的学习期间旁敲侧击了解到的。
同和镇因为佛光寺的盛名,才让今天这个集市看起来格外人潮拥挤。
林清和林三牛越往镇中心走,人就越少些,今天所有人都挤到西边的集市上去了,这东边的镇中心人自然就少了。
镇上要比乡间干净不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是住在一处处小院子里,院子也有大有小,类似现代的居民住宅小区,用的都是砖瓦料,不像乡间大部分人家都是茅草屋。同和镇的中心叫祥和街,算是这里的商业区了,沿街有三家酒楼,以“泰和居”看上去门面最大一些,还有一些小铺子,有卖针头线脑的杂货铺,有两家药铺,一家书铺代卖一些笔墨纸砚,一家金铺,拢共数起来也就二十多家店铺。
两家药铺一家叫“妙仁堂”,一家叫“杏林堂”,看门面“妙仁堂”要大一些。
林三牛也看出了两家药铺门面上的区别,想了一下还是往门面大一点的那家走去。
林清拉了拉林三牛的袖子,小声问道:“爹,你知道这人参能卖多少钱吗?之前来过这家药铺吗?”
林三牛摇了摇头,脸上也略带苦恼:“之前都很少到镇上,爹也不知道能卖多少钱。”
这就有点悬了,到时候还不是人家想开多少价就多少价?莫怪林清把人想的有些坏,主要是在利益面前,很少有人能把持的住。
想了一下,林清有了主意:“爹,你去杏林堂只给他们拿一株人参出来,就是那颗没有须子的。就说知道是好东西,家里人病了只敢吃些须子,剩下的想拿到药铺卖了,换点银钱,想去买点吃的养养身子。尽量说的可怜一点就行。”林三牛虽然憨,但是慢慢想一下也明白了林清的意思
杏林堂门脸小,就算给了完整的那株人参,人家也不一定出的起价格,倒不如给一株品相不好的,探探价格。这样知道大概价格之后,以后再拿了到妙仁堂卖,才不容易被宰。
商定好之后,两人折了个身,去了“杏林堂”。
今天大集,各家商铺都没什么人气,“杏林堂”的小伙计趴在柜台上正无聊呢,听到脚步声抬头就看到一对穿着破旧的父子走了进来。
小伙计撇撇嘴,知道这是乡下过来赶集的泥腿子,也没当回事,声音有些发懒:“两位要买点什么?”
“请问,你们家掌柜的可在?我这里有些药材要卖。”林三牛的手死死地抓着书袋,有些气弱的问到,毕竟第一次做这种事,心里的紧张在所难免。
小伙计楞了一下,没想到竟然是卖药材的,倒也没有使绊子,而是老老实实地去叫了掌柜过来。
药铺掌柜也姓林,要论起来倒也能算的上本家,往上数三代也是林家村出来的,对林清父子的态度也不差:“请问小哥,是要卖什么药材?”
伸头看了一眼父子两身后,也没看到竹筐麻袋什么的,不知道他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林三牛的手有些颤颤巍巍的伸进书袋,将那颗被拔了须子的人参递给林掌柜,心提到了嗓子眼——纵然看过画像,也没见过实物,林三牛真怕这是一个乌龙。
“三牛啊,你家儿子不得了!这脑子真的好使,怪不得你们家要送他去入学,这样的好苗子不入学,可真是可惜了!”
林宝成小时候也上过几年私塾,还跟着去考过一回县试,可惜名落孙山,在读书上无甚天分,后来就跟着他爹管理田地,偶尔上集做些小买卖,日子也是过的悠哉悠哉的。
林三牛每次被夸自己的儿子聪明,胸膛就忍不住挺起了一分,对送林清上学的决定也坚定了一分。虽然听到林宝成的话也只是“嘿嘿”直笑,但是脸上不由露出几分骄傲的神色。
“宝成哥,一会儿我要带二狗去笔墨铺看看,你啥时候走?”林三牛想到了张氏叮嘱他的事,朝着林宝成问道。
林宝成每次来镇上,都要去茶馆听一会儿说书,今天事情办得快,日头也还早,肚子里听书的馋虫又被勾起来了:“你们快去吧。两个时辰后我在这儿等你们一道回去。”
待林宝成走后,林清悄悄地拉了拉林三牛的袖子,把书袋张开了让林三牛往里看。
林三牛本来还奇怪这娃怎么出个门还带着书袋,只以为小孩子喜欢书袋走哪儿都要带着,谁知道竟在里面看到了不得了的东西!
“这是人参?”林三牛刚想惊呼出声,却立即一手捂住自己的嘴,一手将书袋口子紧紧捏住。
第10章 第十章:第一桶金
“这是哪来的?”林三牛压低声音,很小声地问林清。
林清不知道这个朝代的地理版图是否和自己所认知的一样,只是通过他对气候、农作物、人们生活习性的观察,大概估计自己投生的地方是靠北方的。所以第一次看到人参的时候,也没有非常的惊讶,因为在现代□□,这人参也是东北三省那边能成长起来的植物。
可是他不知道的是,人参在这个时代是根本无法人工批量养殖的,它对温度、湿度、土壤都有要求,在技术无法达成的情况下,一般的人参都是天生地养,能找到一株全凭人品运气。
不管世事怎么变化,这精贵的东西是永远进不了百姓家的,所以很多人可能听过人参,但是却没有亲眼见过。林三牛还是因为林清少时体弱,在游方郎中那里询问的时候,才知道有人参这东西可以用来入药,滋补身体。当时那游方郎中心情好,还细细画了人参的样子给林三牛看,林三牛虽然没钱,却狠狠记住了。
“这是我和同窗张立学在张家村后山发现的,一共有两株,只不过另一株张立学拔的时候把须子给弄坏了。”林清尽量将表情显得无辜一些,推说给张立学的原因也是不希望林三牛追究他怎么知道人参这个事情。
其实这倒是林清乱担忧了,林三牛一点都没怀疑林清为何知道人参,毕竟他儿子可是读书一日千里的小神童,兴许荀夫子讲课时候提到过,这娃就记住了。
这就是读书给林清带来的第一个好处——不会因为年幼,说的话都被无视,就算有心帮一把家里,也不会有人听从他的意见。然而读了书就不同了,乡人一向对读书人的敬仰会让他们不知不觉间对读过书的人讲的话更加慎重对待一些。
林三牛有些兴奋又有些忐忑,仿佛天上突然掉下了两个金锭给他捡到了,呼吸都渐渐粗重起来——这再怎么样,两株人参也能换来十几两银子,整个林家拼死拼活一年所有人加起来也不过只能结余七八两银子。这不是一笔飞来横财是什么?
那游方郎中的话林三牛也一直记得:“这人参啊,一般人家可是吃不起的,最差的人参也得十几两银子啊!”
当时林三牛为了林清的体弱多病头疼不已,一心想把自己的娃往壮实了养,百般恳求那郎中想知道什么药可以做到,那郎中或许是吃了点酒,兴头也上来了,才给他说了一番。
林三牛抓住书袋的手微微有些颤抖,过了半晌才蹲下身子,眼睛注视着林清小声道:“狗子,这人参是你捡着的,那就是你的。你也别声张,家里头谁也别说!到时候爹弄碗参汤给你喝,这喝了参汤你这身体就能倍儿棒!”
林清听了当场就愣住了,在他的设想中,一直是卖了这两株人参换钱,从来没有想过是自己把它吃了补身体。
家里的情况林三牛再清楚不过,因为林清读书的事,昨天还闹的有些不欢而散,其实说白了无非就是钱的事情。把这两株人参卖了换来的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次家庭危机,改善一下家人的生活。可是林三牛在经过一番挣扎之后,想到的却是让他补身体!
嘴中有一种苦涩的味道在蔓延,为这个家庭所处的困境,为这个父亲全心全意对儿子的爱,为自己困顿其中有力无处使的愧疚。
第一次,林清觉得自己这颗心和林三牛无比贴近。可能他不如前世的林父学识渊博,睿智从容,但是一颗爱子之心却是一模一样。
可能时代会变换,世界会发展,然而有些东西从古至今,一脉相承,从未有半丝变化!
万种心思也不过在林清心中转了一瞬,转而面对起眼前的状况:“爹,我现在已经好了,再不像小时候那么爱生病了。而且荀夫子也说过,人参是大补之物,很多人都用来吊命的。如果我吃了,反而虚不受补,到时候可能会因此而生病。倒不如我们卖了换钱,多吃点肉,我就能长得又高又壮了!”
不好意思了荀夫子,只能用你的名头来做挡箭牌了。但是林清觉得自己说的应该没错,贸贸然吃了这人参,到时候补过头了,那就搞笑了。
林三牛不是非常理解“虚不受补”是什么意思,但是一听到荀夫子说吃了反而会生病,马上熄了这个心思。转念一想,儿子说的也对,这一年二狗是身体好多了,虽然依旧瘦弱,但是至少不生病了。倒不如真像二狗说的,卖了换钱,多吃点肉,娃能长得更好。
父子两个一合计,此刻倒也是志同道合了。
林三牛牵着林清往镇上的药房走去。同和镇是大明朝的一座中型小镇,人口不过四五千。是的,这个时代也叫大明,但是却和林清记忆中的明朝毫无关系。这里的历史拐了一个弯,忽必烈并没有建立元朝,而是被一个叫做赵明光的人起义成功,一朝推翻宋朝建立明朝,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这些信息也是林清在这两个多月的学习期间旁敲侧击了解到的。
同和镇因为佛光寺的盛名,才让今天这个集市看起来格外人潮拥挤。
林清和林三牛越往镇中心走,人就越少些,今天所有人都挤到西边的集市上去了,这东边的镇中心人自然就少了。
镇上要比乡间干净不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是住在一处处小院子里,院子也有大有小,类似现代的居民住宅小区,用的都是砖瓦料,不像乡间大部分人家都是茅草屋。同和镇的中心叫祥和街,算是这里的商业区了,沿街有三家酒楼,以“泰和居”看上去门面最大一些,还有一些小铺子,有卖针头线脑的杂货铺,有两家药铺,一家书铺代卖一些笔墨纸砚,一家金铺,拢共数起来也就二十多家店铺。
两家药铺一家叫“妙仁堂”,一家叫“杏林堂”,看门面“妙仁堂”要大一些。
林三牛也看出了两家药铺门面上的区别,想了一下还是往门面大一点的那家走去。
林清拉了拉林三牛的袖子,小声问道:“爹,你知道这人参能卖多少钱吗?之前来过这家药铺吗?”
林三牛摇了摇头,脸上也略带苦恼:“之前都很少到镇上,爹也不知道能卖多少钱。”
这就有点悬了,到时候还不是人家想开多少价就多少价?莫怪林清把人想的有些坏,主要是在利益面前,很少有人能把持的住。
想了一下,林清有了主意:“爹,你去杏林堂只给他们拿一株人参出来,就是那颗没有须子的。就说知道是好东西,家里人病了只敢吃些须子,剩下的想拿到药铺卖了,换点银钱,想去买点吃的养养身子。尽量说的可怜一点就行。”林三牛虽然憨,但是慢慢想一下也明白了林清的意思
杏林堂门脸小,就算给了完整的那株人参,人家也不一定出的起价格,倒不如给一株品相不好的,探探价格。这样知道大概价格之后,以后再拿了到妙仁堂卖,才不容易被宰。
商定好之后,两人折了个身,去了“杏林堂”。
今天大集,各家商铺都没什么人气,“杏林堂”的小伙计趴在柜台上正无聊呢,听到脚步声抬头就看到一对穿着破旧的父子走了进来。
小伙计撇撇嘴,知道这是乡下过来赶集的泥腿子,也没当回事,声音有些发懒:“两位要买点什么?”
“请问,你们家掌柜的可在?我这里有些药材要卖。”林三牛的手死死地抓着书袋,有些气弱的问到,毕竟第一次做这种事,心里的紧张在所难免。
小伙计楞了一下,没想到竟然是卖药材的,倒也没有使绊子,而是老老实实地去叫了掌柜过来。
药铺掌柜也姓林,要论起来倒也能算的上本家,往上数三代也是林家村出来的,对林清父子的态度也不差:“请问小哥,是要卖什么药材?”
伸头看了一眼父子两身后,也没看到竹筐麻袋什么的,不知道他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林三牛的手有些颤颤巍巍的伸进书袋,将那颗被拔了须子的人参递给林掌柜,心提到了嗓子眼——纵然看过画像,也没见过实物,林三牛真怕这是一个乌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