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船冒着斜风寒雨,在烟波浩渺的江面上疾速行驶。行至江心之后,李煜禁不住回首南岸,再看一看这座龙盘虎踞的金陵城,这座由他们祖孙三代经营了几十年的故国京都。看着看着,双眼又潮湿了,心情竟如这长江水一般,波翻浪卷,感慨万千。一代亡国之君,千古风流才子,不禁又一次心潮澎湃,诗兴勃发,随口吟道:“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吟到后来,已是语不成声。
“陛下……”
小周后轻轻走到他的面前,掀开蒙面的纱帷,那张比花解语、比玉生香的俏丽容颜,也已缀满珠泪,夫妻二人握着手相对无言。
江水悠悠,船儿悠悠,心也悠悠,这一去,辞庙离国,再也回不得故土了……
……
……
契丹,上京城,一行将领正在巡城。
走在中间的是一员女将,身穿靛蓝色盘领窄袖长袍,外罩细鳞锁子甲,胸前一方亮闪闪的护心宝镜,兜鍪及护项上饰着纯白色的银狐毛,头顶银盔上一束长长的雉羽飘扬,衬着她唇红齿白的容颜,英姿飒爽、脚步刚健,正是当今契丹皇后萧绰。
在她身后,是数名英眉朗目的武将带着一队彪悍武士,七天前耶律舛和耶律圳兄弟二人叛乱时立下大功萧秀明赫然在列。当日那场叛乱,华夏卫府十六名一流杀手被萧秀明利用职权安排在看守祭坛的侍卫中,但在事后华夏卫府北府巧妙的安排和张无梦睁只眼闭只眼下,却是将此事栽赃在了已经在当日被耶律舛的神射手射死的宫卫军大统领身上。再加上萧秀明当日为了救皇上和皇后奋不顾身,身受重伤,差点死去,所以不但没有被怀疑,而且算是立下大功,被萧皇后重用,由宫卫军小统领升为中级统领。
萧绰把上京布置得铁桶一般,她每日巡城,照常处理国事,对守城官兵常施赏赐,对散布谣言者格杀勿论,苦苦支撑着上京局面。昨日,东北传来好消息,大惕隐司、宫卫军元帅耶律休哥平定女真叛乱,带大军终于回来了。
萧绰闻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不禁长长地松了口气,立刻下诏令让耶律休哥剿灭叛军呢,同时下令让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分兵赴援,解上京之围。不过,萧绰没有令耶律斜轸分兵赴上京,上京在她的防御之下铁桶一般,耶律舛虽昼夜攻城,暂时也没有机会寸进。更何况耶律休哥带大军归来,优势逆转,恐慌担忧的反而是耶律圳和耶律舛兄弟。所以,萧绰令耶律斜轸分兵袭击附叛的部族领地,并且只特定于几个对耶律舛最坚定的支持者,比如白甘部落。
在此之前,萧皇后已派人出城同反叛诸部的酋领们秘密接触,对那些反叛意志并非十分坚定的战争投机者贿以金钱、美色,分化叛军,相信那几个反叛部族被血洗部落之后,她预先做下的诸般功夫就能最终发酵,让叛军四分五裂。
巡城已毕,萧皇后回到宫中,先去探望了皇帝,皇帝还是如这些天那样子,昏昏沉沉,不省人事。眼见耶律贤脸颊削瘦苍白,气息奄奄的模样,萧绰还是眩然泪下。
她不只是为皇帝悲伤,也是为自己悲伤。耶律贤本来就体弱多病,中了毒箭之后更是一病不起,整日昏昏沉睡,清醒的时候少,昏迷的时候多,事实上无论是她,还是皇帝寝宫中的人都知道,耶律贤如今就是一个活死人,只是靠药物吊着一条命而已,并且活不过一个月。
还好,前些日子在皓月公主了女神医的帮助下,使得皇帝重振雄风,萧皇后怀孕,算是有了血脉子嗣,否则皇帝驾崩后继无人,那才是难以解决的要命问题。
要知道皇上若是没有子嗣,耶律家族为了社稷江山,为了诸部团结,将会再选出一个皇帝来,甚至与叛军媾和也不无可能,而自己呢?最好的下场就是被奉为太后,迁居冷宫,从此幽闭于一角宫墙之内,与世隔绝,老此一生。
所以,每每一想到皓月公主和喻清妍,萧皇后是打从心底感谢。但这并不影响她在对待两人时,做出最理智的决定,比如在得知皓月公主和喻清妍竟然都与宋国那位传奇祥符王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时,她果断下令将两人软禁扣留在上京,但还是被二人神秘消失了。
……
……
庐山脚下,江州城。
江州没有重兵把守,守将也不闻名,可是就是这样一座孤立无援的城池,在唐主李煜称臣投降之后,它的城头依然飘扬着“唐”字大旗。除了采石矶林仁肇带领四万南唐精锐之外,就只剩下这一座倔城了。
当然,江州城守将也知道自己是守不住江州的,可是依然守在这儿,不计生死,只因为自己多年来食的是唐国俸禄,要尽一个将军的本份。
江州城守将自然是忠肝义胆,但同样也是不识时务,甚至冥顽不灵。因为守将的忠肝义胆,造成的后果便是满城军民皆死。
他们是军人,本有守土之责,但是此时坚守下去,他们将给所守土地上的百姓带来一场死亡的厄运,可是谁又能责怪他们什么?就算叶尘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也不能站在后世局外人的角度,去指摘他们什么抗拒统一、多造杀孽。人活着,总该有所坚持,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是秉持忠义,宁死不屈,他们其实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一群无名英雄。
此时,江州城中火光四起,处处废墟,街巷之上,横尸无数,男女老幼杂陈于军士尸体中间,几无一个活人。
城已破,人已屠,此时活跃在大街小巷上的,是正在到处劫掠的宋军。江州六万军民,死亡殆尽,被掠金帛无可胜数。潘美麾下江北大营从上到下都吃了个饱,此举当然是违反军纪,但有大帅潘美给他们担着,自然所有人无不对潘美感激涕零,而且通过此事,江北大营军中将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与潘美绑在了一起。来日再指使他们做一些事情,自然也更容易一些。
……
……
一路凄风苦雨,泥泞坎坷,李煜一行经过十几天的辗转奔波,终于到达了大宋国京都开封。
宋帝赵匡胤在明德殿召见了这位四十岁的亡国之君。虽然潘美跟李煜说过,大宋皇上曾保证不伤害他的全家,但此一时彼一时也,谁能保证这位横扫四海、马踏九州的君王不会朝令夕改,出尔反尔?只要他一句话,或一时心血来潮,他李煜及他的全家就会人头落地,命赴黄泉。
李煜跪在地上不停地磕头,口中连称万岁,一颗心狂跳不止,头却始终不敢抬起来看一眼赵匡胤。
赵匡胤高坐在御座上,看着匍匐在脚下的这个可怜虫,心中泛起了一阵阵憎恶之感。
他愤恨李煜的冥顽不化,大军围困金陵一个多月,潘美多次派人劝降,他却如此不识时务,不顾全城百姓的死活,顽固据守。直到城破之日,才肯归降,如此顽劣之徒,实在该杀,死有余辜。
他又从心底里鄙薄这个平庸无能的猥琐之辈,身居大位却不问国事,荒怠政治,只知吟花咏月,歌舞饮宴,花灭酒地,声色犬马,怎能不落个亡国的下场?
他憎恨他,瞧不起他,但又有些可怜他。现在他已是自己的阶下之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自己曾说过不伤害他和他的家人,如今该兑现自己的诺言,放他一条生路,让他全家三百口住进开封,继续过着养尊处优的王侯生活,也好让天下人对大宋朝廷的宽厚仁爱心服口服。
第582章 以退为进
想到这里,宋帝赵匡胤微笑着说道:“李爱卿平身。虽说在大军讨伐时,你屡屡抗拒,冥顽不化,直至最后才投降,但朕亦赦你无罪。”
李煜慌忙谢恩,爬起来侍立一边。赵匡胤看看他,又突然问道:“听说爱卿在江南好作诗填词,人称天下第一才子,可否吟一首来,让朕一饱耳福?”
李煜连说:“不敢,微臣才质浅陋,恐亵渎圣听。”说完,沉吟了半晌,见赵匡胤执意让他吟诗,便只好将自己平日的得意之作《咏扇》中的两句吟了出来:“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
还未吟完,宋帝赵匡胤早已哈哈大笑,以讽刺的口吻说道:“好一个翰林学士。”
李煜其实并不笨,否则在诗词歌赋方面也不会取得这般大的成就,被尊称为词帝。赵匡胤对他的鄙薄之态和所言之意的潜台词他顿时便明白了。
赵匡胤言下之意是在说:你李煜充其量做个舞文弄墨的翰林学士还可以,怎么配当一国之君呢?
所以李煜一下子便羞红了脸,但却不敢有半点不满,只能静静地站在那里,等侯赵匡胤的发落。
赵匡胤对待李煜还算是很大度,他不仅没杀他,也没治任何罪,还封他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赐封号为“违命侯”,享受王侯一级的待遇。当然,这个带点侮辱性的封号,也表现出了赵匡胤对他的憎恶和鄙视。
李煜带着家人住进了赵匡胤赐给他的居宅,从此开始了寄人篱下的屈辱生活。
虽然一家人能团聚在一起,不缺吃不愁穿,但是,他毕竟曾是一代帝王,一夜之间变成了他人的囚徒,处处遭人白眼,受人冷遇,赵匡胤的高傲冷漠,在一些不能不参加的宴会上,大宋臣僚们对他的奚落和挖苦,就像一把把钢刀插在了他的心上。他感到屈辱,感到痛苦,终日以泪洗面。
每当月色溶溶的深夜,他翻来覆去,难以成眠。遥望江南故国,这个本来便多愁善感的才子,不知多少次想起了旧时的宫阙,想起了旧时的欢乐,与眼前的痛苦和不幸相对照,他的内心里便充溢着深沉的像大海一样的悲伤,体验着如子规啼血一般的凄楚。
对于这永无止境的深深的恨和愁,他只能和着血泪溶进他唯一剩余的权力——写诗填词之中了。
而让他感到奇怪的是他每次写词之前,都能够想到叶尘在金陵化名陈青所作的那首《忆家国》,感觉这首词实在是太符合他当前心境。他有一天心血来潮将这首词的名字改成《虞美人》,认为叫这个名字更为合适。这件事情后来被叶尘听说之后,正在喝茶的叶尘一口茶便喷了出来,久久不语。
原本历史上,除了被叶尘提前抄袭现世改名为《忆家国》的《虞美人》之外,李煜来到开封后还作了不少千古名词。比如《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还有《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小周后每每在心中默默吟诵着夫君的这些诗作,她的心都碎了。她弄不明白,李煜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样一个天下奇才,怎么会成了亡国之君?她也不知道,像这样的囚虏生活还能过多久?自己与这位薄命的天才夫君能不能相濡以沫地长相厮守?
而在原本历史上,小周后的担心不是多余的。两年之后,赵匡胤的继位者宋太宗赵光义,终因看不了李煜那副哭丧相,听不了李煜那些牢骚诗,更因为看上了貌若天仙的小周后,一杯毒酒打发李煜上了西天,将小周后抬进了大宋的后宫。
当然,这些都已是后话了。如今因为叶尘的出现,历史已经改变了很多,想必李煜和小周后的结局又有不同。
……
……
赵匡胤在安排好了后主李煜之后,又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南唐朝廷中强硬的主战派李煜的大臣张泊。赵匡胤令人把他叫来,怒目而视了多时,然后拿出一封华夏卫府情报司交给他的蜡丸书,阴惨惨一笑,问道:“这是在金陵被围时,你急召长江上游援兵的书信吗?”
“不错,这信正是我亲笔所书。”
“大兵围困金陵,孤城势不可保。你却逆天行事,三番五次劝李煜拒降,可有此事?”
“确有此事。”
“那么,如今城破被俘,你君臣皆为囚虏,汝该治何罪?”
“是杀是剐,自有陛下决断。蜡书是我所写,拒降乃我所为,这仅仅是其中两件。我力主抗宋,必欲血战到底。就是养条看家狗,也只咬外人,而不咬自己的主子,何况作为人臣?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若不是我主欲降,我陪主子前来开封,也不会苟且偷生至今日。若治抗宋之罪,实应由我与陈乔担之,我主无罪!今日能得一死,做臣子之本分也。”
张泊侃侃道来,面不改色,大义凛然。宋廷满朝文武,无不刮目相看,肃然起敬。旁边已经成为宋臣的韩熙载脸上羞愧之色一闪而逝,徐铉冷笑一声,一脸坦然。
赵匡胤静静地听他说完,突然“哈哈哈”放声大笑。笑毕,满脸怒容早已烟消云散,对张泊说道:“卿大有胆量,真忠臣也。国破之时,尚勇于代主担罪。人臣各为其主,朕不加罪于你。从今以后,你已是大宋臣子,望你能以事唐之节事朕,无改菅日之忠。赵匡胤当即宣旨,任命张泊为太子中允。”
赵匡胤一会儿雷霆霹雳,一会儿又和风丽日。张泊随李煜来宋,自度必死无疑。无论如何都绝料不到,赵匡胤不仅不杀他,还封以高官。他懵懂了多时,忽然想到,我主李煜尚活在世上,而且已经封侯,我也不必太执拗了,这才慌忙跪地谢恩。从此以后,张泊一片赤胆忠心,都献给了大宋朝廷。在原本历史上,一年后,张泊官判刑部;到太宗赵光义时,已经官至给事中、参知政事,成了与寇准同列的一代名相。
……
……
张泊的事情处理完之后。身穿一袭黑纹烫金的蟒龙袍,两支尺半的如玉帽翅,身材魁伟,步履从容的晋王兼开封府尹赵光义突然出班,向龙椅上赵光义说道:“陛下,臣弟有事启奏。”
赵光义说道:“皇帝有何事?”
赵光义躬身说道:“为陛下治理好京师重地,是臣弟最大的愿望。只是臣弟最近身体有恙,想辞开封府尹一职,修养身体,望陛下恩准。”
赵匡胤神色一凝,眉头微蹙道:“皇弟,如今我大宋刚刚打下南唐,事务繁多,皇弟当这开封府尹,处理政务得心应手,正是需要……”
赵光义举笏长揖道:“陛下,臣弟的确身体不适,辞去开封府府尹心意已定,还望陛下恩准。”
赵光义表现得极为坚决,赵匡胤不禁目光闪动,沉吟不语。他的目光从这些们武大臣身上一一掠过,每看过一个人,目光便深邃了一分,只是他坐在高高的御座上,没有人敢直视皇帝的容颜,没有谁能看得到他意味深长的目光。
赵匡胤最后将目光转首看向文班之首,那里还站着薛居正、卢多逊、吕馀庆三位宰相,赵匡胤微笑着问道:“晋王主动辞去开封府尹位置,不知三位宰相意下如何?”
三人互视一眼,犹犹豫豫走上前道:“臣等……认为,此事由陛下决定便可。”
赵匡胤闻言,眸中出现一抹失望之色,他突然发现如今这三位宰相比起赵普相差太远。
赵匡胤沉默半晌,说道:“既然晋王一心想要请辞开封府尹,那朕也不强留,便由赵光美权知开封府尹事,府衙佐贰辅佐,待晋王身体痊愈之后,再做计较。”
“臣弟遵旨。”赵光义欣然撩袍跪倒,行了一个隆重的大礼。
“陛下英明。”薛居正、卢多逊、吕馀庆三人异口同时躬身说道。
……
……
朝会一散,赵光义回到晋王府刚刚坐定,正准备让人将圣堂四长老叫来商谈大事,王鑫、任志亮、胡正一等心腹就匆匆跑来拜见,一见赵光义便惊慌道:“殿下,您竟然请辞去了开封府尹之职?”
赵光义呷了口茶,淡淡一笑:“慌张甚么,本王经营开封府十余载,换了谁来能马上控制这里?”
王鑫急道:“可是……一时不能不代表一世不能,陛下春秋正盛,若是有意更换府尹,新任开封尹便做个十年八载也未尝不能,最主要的是陛下如今已经对殿下心生忌惮和猜忌,以属下看来,这个时候就更不能辞去开封府尹之职……”
赵光义微微一笑,泰然说道:“本王知陛下深矣,正因为陛下因前段时间本王将赵普赶出开封,而生出猜忌,所以本王才要以退为进,辞去这开封府尹之职。更何况本王借由这个身份在开封扎下牢牢的根基,结交满朝大臣。十多年功夫,能结交的已经结交下来了,结交不得的再坐下去也是枉然。”
第583章 天子的回忆
赵光义说到这里便不再往下说,这几人虽然是他的心腹,但他所图谋之事实在是太过惊世骇俗,且又事关生死,时机还未成熟之时,一些真正的秘密之事他不会对这些人说的。
最主要的是,赵光义对赵匡胤,实比赵匡胤看他要透澈了几分,他这位大哥一代人主,雄才大略,统一天下,举重若轻,但是脱下龙袍,也不过是个待兄弟手足仁厚慈爱甚至有些宠溺的长兄罢了,而这一点若是放在寻常人身上,自然不算什么,且只会是大大的优点。
但是,作为帝王,那便是最大的破绽或者缺点。赵光义这些年有意表现出的一直只是年轻气盛,心大意高的一面,最主要的是他从来没有对军权表现过丝毫兴趣。而以他对自己这位大哥的了解,或许会因为赵普罢免离开时说的一些话,对他纵然生出一些警惕和猜忌,但只要自己主动辞去开封府尹的位置,这位大哥这些警惕和猜忌绝对会减弱大半。更不会对作为自家兄弟的自己干出任何太过份的事来。
其实,说具体点,当今大宋皇帝赵匡胤最大的弱点就是脸不够厚、心不够黑,且又极重情义和重名声。当年,赵匡胤明知道自唐末五代以来,手拥重兵的大将篡位谋反如同家常便饭,他那些结义兄弟一旦羽翼丰满、尾大不掉,未必就不反,可是他却没有像汉高祖等历代开国君王那般杀戳功臣,他宁可赐他们大量财帛富贵和高勋厚爵,以及肥田大宅,多费些心神监视着他们,不让他们做乱便是。还比如,他明知道前朝后周皇室未必不会被人当作造反的幌子,以及后蜀、北汉、南汉、吴越、南唐等诸国帝王国主一旦被人救出去,便能名正言顺地再举叛旗召集各国余孽生出乱子,但是他还是不忍屠戳他们,且尽皆赐了官位和爵位,让其富贵老死。
对这些外人、对这些明摆着存有威胁的人,自家这位皇帝哥哥都不忍清除,对自己野心勃勃的这个亲兄弟,他又何忍伤害——手足情深啊!
赵光义记得,有一次自己生了病,要用艾草疗伤,自己难忍痛疼,自己这位大哥看的不忍,抓过艾草来点燃,用自己的手臂尝试用什么手法能减轻些痛楚,炙得自己的手臂伤痕累累,一个帝王,用不着这么做戏,他是真疼自己这个兄弟啊!
然而,人皆有私心,赵匡胤自己的儿子已经长大了,中原已经一统,在兄弟和儿子之间,毕竟儿子更近一些。赵匡胤或许知道自家弟弟有心垂涎帝王之位,但他依然只想用些委婉的办法来打消他的野心,既要能打消他的妄念,又不伤了兄弟之间感情,这些天赵匡胤没少为此事费脑筋。
与此同时,赵匡胤还为另外一件事情烦恼。
赵普离开了朝廷,虽然有从吴越赶回的薛居正和晋升为参知政事的卢多逊以及吕馀庆三位宰相署理朝政,但赵匡胤总有一种若有所失的感觉,心里老是空落落的。特别是,每每一想起赵普之事便感到心痛莫名。
“陛下……”
小周后轻轻走到他的面前,掀开蒙面的纱帷,那张比花解语、比玉生香的俏丽容颜,也已缀满珠泪,夫妻二人握着手相对无言。
江水悠悠,船儿悠悠,心也悠悠,这一去,辞庙离国,再也回不得故土了……
……
……
契丹,上京城,一行将领正在巡城。
走在中间的是一员女将,身穿靛蓝色盘领窄袖长袍,外罩细鳞锁子甲,胸前一方亮闪闪的护心宝镜,兜鍪及护项上饰着纯白色的银狐毛,头顶银盔上一束长长的雉羽飘扬,衬着她唇红齿白的容颜,英姿飒爽、脚步刚健,正是当今契丹皇后萧绰。
在她身后,是数名英眉朗目的武将带着一队彪悍武士,七天前耶律舛和耶律圳兄弟二人叛乱时立下大功萧秀明赫然在列。当日那场叛乱,华夏卫府十六名一流杀手被萧秀明利用职权安排在看守祭坛的侍卫中,但在事后华夏卫府北府巧妙的安排和张无梦睁只眼闭只眼下,却是将此事栽赃在了已经在当日被耶律舛的神射手射死的宫卫军大统领身上。再加上萧秀明当日为了救皇上和皇后奋不顾身,身受重伤,差点死去,所以不但没有被怀疑,而且算是立下大功,被萧皇后重用,由宫卫军小统领升为中级统领。
萧绰把上京布置得铁桶一般,她每日巡城,照常处理国事,对守城官兵常施赏赐,对散布谣言者格杀勿论,苦苦支撑着上京局面。昨日,东北传来好消息,大惕隐司、宫卫军元帅耶律休哥平定女真叛乱,带大军终于回来了。
萧绰闻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不禁长长地松了口气,立刻下诏令让耶律休哥剿灭叛军呢,同时下令让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分兵赴援,解上京之围。不过,萧绰没有令耶律斜轸分兵赴上京,上京在她的防御之下铁桶一般,耶律舛虽昼夜攻城,暂时也没有机会寸进。更何况耶律休哥带大军归来,优势逆转,恐慌担忧的反而是耶律圳和耶律舛兄弟。所以,萧绰令耶律斜轸分兵袭击附叛的部族领地,并且只特定于几个对耶律舛最坚定的支持者,比如白甘部落。
在此之前,萧皇后已派人出城同反叛诸部的酋领们秘密接触,对那些反叛意志并非十分坚定的战争投机者贿以金钱、美色,分化叛军,相信那几个反叛部族被血洗部落之后,她预先做下的诸般功夫就能最终发酵,让叛军四分五裂。
巡城已毕,萧皇后回到宫中,先去探望了皇帝,皇帝还是如这些天那样子,昏昏沉沉,不省人事。眼见耶律贤脸颊削瘦苍白,气息奄奄的模样,萧绰还是眩然泪下。
她不只是为皇帝悲伤,也是为自己悲伤。耶律贤本来就体弱多病,中了毒箭之后更是一病不起,整日昏昏沉睡,清醒的时候少,昏迷的时候多,事实上无论是她,还是皇帝寝宫中的人都知道,耶律贤如今就是一个活死人,只是靠药物吊着一条命而已,并且活不过一个月。
还好,前些日子在皓月公主了女神医的帮助下,使得皇帝重振雄风,萧皇后怀孕,算是有了血脉子嗣,否则皇帝驾崩后继无人,那才是难以解决的要命问题。
要知道皇上若是没有子嗣,耶律家族为了社稷江山,为了诸部团结,将会再选出一个皇帝来,甚至与叛军媾和也不无可能,而自己呢?最好的下场就是被奉为太后,迁居冷宫,从此幽闭于一角宫墙之内,与世隔绝,老此一生。
所以,每每一想到皓月公主和喻清妍,萧皇后是打从心底感谢。但这并不影响她在对待两人时,做出最理智的决定,比如在得知皓月公主和喻清妍竟然都与宋国那位传奇祥符王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时,她果断下令将两人软禁扣留在上京,但还是被二人神秘消失了。
……
……
庐山脚下,江州城。
江州没有重兵把守,守将也不闻名,可是就是这样一座孤立无援的城池,在唐主李煜称臣投降之后,它的城头依然飘扬着“唐”字大旗。除了采石矶林仁肇带领四万南唐精锐之外,就只剩下这一座倔城了。
当然,江州城守将也知道自己是守不住江州的,可是依然守在这儿,不计生死,只因为自己多年来食的是唐国俸禄,要尽一个将军的本份。
江州城守将自然是忠肝义胆,但同样也是不识时务,甚至冥顽不灵。因为守将的忠肝义胆,造成的后果便是满城军民皆死。
他们是军人,本有守土之责,但是此时坚守下去,他们将给所守土地上的百姓带来一场死亡的厄运,可是谁又能责怪他们什么?就算叶尘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也不能站在后世局外人的角度,去指摘他们什么抗拒统一、多造杀孽。人活着,总该有所坚持,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是秉持忠义,宁死不屈,他们其实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一群无名英雄。
此时,江州城中火光四起,处处废墟,街巷之上,横尸无数,男女老幼杂陈于军士尸体中间,几无一个活人。
城已破,人已屠,此时活跃在大街小巷上的,是正在到处劫掠的宋军。江州六万军民,死亡殆尽,被掠金帛无可胜数。潘美麾下江北大营从上到下都吃了个饱,此举当然是违反军纪,但有大帅潘美给他们担着,自然所有人无不对潘美感激涕零,而且通过此事,江北大营军中将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与潘美绑在了一起。来日再指使他们做一些事情,自然也更容易一些。
……
……
一路凄风苦雨,泥泞坎坷,李煜一行经过十几天的辗转奔波,终于到达了大宋国京都开封。
宋帝赵匡胤在明德殿召见了这位四十岁的亡国之君。虽然潘美跟李煜说过,大宋皇上曾保证不伤害他的全家,但此一时彼一时也,谁能保证这位横扫四海、马踏九州的君王不会朝令夕改,出尔反尔?只要他一句话,或一时心血来潮,他李煜及他的全家就会人头落地,命赴黄泉。
李煜跪在地上不停地磕头,口中连称万岁,一颗心狂跳不止,头却始终不敢抬起来看一眼赵匡胤。
赵匡胤高坐在御座上,看着匍匐在脚下的这个可怜虫,心中泛起了一阵阵憎恶之感。
他愤恨李煜的冥顽不化,大军围困金陵一个多月,潘美多次派人劝降,他却如此不识时务,不顾全城百姓的死活,顽固据守。直到城破之日,才肯归降,如此顽劣之徒,实在该杀,死有余辜。
他又从心底里鄙薄这个平庸无能的猥琐之辈,身居大位却不问国事,荒怠政治,只知吟花咏月,歌舞饮宴,花灭酒地,声色犬马,怎能不落个亡国的下场?
他憎恨他,瞧不起他,但又有些可怜他。现在他已是自己的阶下之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自己曾说过不伤害他和他的家人,如今该兑现自己的诺言,放他一条生路,让他全家三百口住进开封,继续过着养尊处优的王侯生活,也好让天下人对大宋朝廷的宽厚仁爱心服口服。
第582章 以退为进
想到这里,宋帝赵匡胤微笑着说道:“李爱卿平身。虽说在大军讨伐时,你屡屡抗拒,冥顽不化,直至最后才投降,但朕亦赦你无罪。”
李煜慌忙谢恩,爬起来侍立一边。赵匡胤看看他,又突然问道:“听说爱卿在江南好作诗填词,人称天下第一才子,可否吟一首来,让朕一饱耳福?”
李煜连说:“不敢,微臣才质浅陋,恐亵渎圣听。”说完,沉吟了半晌,见赵匡胤执意让他吟诗,便只好将自己平日的得意之作《咏扇》中的两句吟了出来:“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
还未吟完,宋帝赵匡胤早已哈哈大笑,以讽刺的口吻说道:“好一个翰林学士。”
李煜其实并不笨,否则在诗词歌赋方面也不会取得这般大的成就,被尊称为词帝。赵匡胤对他的鄙薄之态和所言之意的潜台词他顿时便明白了。
赵匡胤言下之意是在说:你李煜充其量做个舞文弄墨的翰林学士还可以,怎么配当一国之君呢?
所以李煜一下子便羞红了脸,但却不敢有半点不满,只能静静地站在那里,等侯赵匡胤的发落。
赵匡胤对待李煜还算是很大度,他不仅没杀他,也没治任何罪,还封他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赐封号为“违命侯”,享受王侯一级的待遇。当然,这个带点侮辱性的封号,也表现出了赵匡胤对他的憎恶和鄙视。
李煜带着家人住进了赵匡胤赐给他的居宅,从此开始了寄人篱下的屈辱生活。
虽然一家人能团聚在一起,不缺吃不愁穿,但是,他毕竟曾是一代帝王,一夜之间变成了他人的囚徒,处处遭人白眼,受人冷遇,赵匡胤的高傲冷漠,在一些不能不参加的宴会上,大宋臣僚们对他的奚落和挖苦,就像一把把钢刀插在了他的心上。他感到屈辱,感到痛苦,终日以泪洗面。
每当月色溶溶的深夜,他翻来覆去,难以成眠。遥望江南故国,这个本来便多愁善感的才子,不知多少次想起了旧时的宫阙,想起了旧时的欢乐,与眼前的痛苦和不幸相对照,他的内心里便充溢着深沉的像大海一样的悲伤,体验着如子规啼血一般的凄楚。
对于这永无止境的深深的恨和愁,他只能和着血泪溶进他唯一剩余的权力——写诗填词之中了。
而让他感到奇怪的是他每次写词之前,都能够想到叶尘在金陵化名陈青所作的那首《忆家国》,感觉这首词实在是太符合他当前心境。他有一天心血来潮将这首词的名字改成《虞美人》,认为叫这个名字更为合适。这件事情后来被叶尘听说之后,正在喝茶的叶尘一口茶便喷了出来,久久不语。
原本历史上,除了被叶尘提前抄袭现世改名为《忆家国》的《虞美人》之外,李煜来到开封后还作了不少千古名词。比如《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还有《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小周后每每在心中默默吟诵着夫君的这些诗作,她的心都碎了。她弄不明白,李煜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样一个天下奇才,怎么会成了亡国之君?她也不知道,像这样的囚虏生活还能过多久?自己与这位薄命的天才夫君能不能相濡以沫地长相厮守?
而在原本历史上,小周后的担心不是多余的。两年之后,赵匡胤的继位者宋太宗赵光义,终因看不了李煜那副哭丧相,听不了李煜那些牢骚诗,更因为看上了貌若天仙的小周后,一杯毒酒打发李煜上了西天,将小周后抬进了大宋的后宫。
当然,这些都已是后话了。如今因为叶尘的出现,历史已经改变了很多,想必李煜和小周后的结局又有不同。
……
……
赵匡胤在安排好了后主李煜之后,又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南唐朝廷中强硬的主战派李煜的大臣张泊。赵匡胤令人把他叫来,怒目而视了多时,然后拿出一封华夏卫府情报司交给他的蜡丸书,阴惨惨一笑,问道:“这是在金陵被围时,你急召长江上游援兵的书信吗?”
“不错,这信正是我亲笔所书。”
“大兵围困金陵,孤城势不可保。你却逆天行事,三番五次劝李煜拒降,可有此事?”
“确有此事。”
“那么,如今城破被俘,你君臣皆为囚虏,汝该治何罪?”
“是杀是剐,自有陛下决断。蜡书是我所写,拒降乃我所为,这仅仅是其中两件。我力主抗宋,必欲血战到底。就是养条看家狗,也只咬外人,而不咬自己的主子,何况作为人臣?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若不是我主欲降,我陪主子前来开封,也不会苟且偷生至今日。若治抗宋之罪,实应由我与陈乔担之,我主无罪!今日能得一死,做臣子之本分也。”
张泊侃侃道来,面不改色,大义凛然。宋廷满朝文武,无不刮目相看,肃然起敬。旁边已经成为宋臣的韩熙载脸上羞愧之色一闪而逝,徐铉冷笑一声,一脸坦然。
赵匡胤静静地听他说完,突然“哈哈哈”放声大笑。笑毕,满脸怒容早已烟消云散,对张泊说道:“卿大有胆量,真忠臣也。国破之时,尚勇于代主担罪。人臣各为其主,朕不加罪于你。从今以后,你已是大宋臣子,望你能以事唐之节事朕,无改菅日之忠。赵匡胤当即宣旨,任命张泊为太子中允。”
赵匡胤一会儿雷霆霹雳,一会儿又和风丽日。张泊随李煜来宋,自度必死无疑。无论如何都绝料不到,赵匡胤不仅不杀他,还封以高官。他懵懂了多时,忽然想到,我主李煜尚活在世上,而且已经封侯,我也不必太执拗了,这才慌忙跪地谢恩。从此以后,张泊一片赤胆忠心,都献给了大宋朝廷。在原本历史上,一年后,张泊官判刑部;到太宗赵光义时,已经官至给事中、参知政事,成了与寇准同列的一代名相。
……
……
张泊的事情处理完之后。身穿一袭黑纹烫金的蟒龙袍,两支尺半的如玉帽翅,身材魁伟,步履从容的晋王兼开封府尹赵光义突然出班,向龙椅上赵光义说道:“陛下,臣弟有事启奏。”
赵光义说道:“皇帝有何事?”
赵光义躬身说道:“为陛下治理好京师重地,是臣弟最大的愿望。只是臣弟最近身体有恙,想辞开封府尹一职,修养身体,望陛下恩准。”
赵匡胤神色一凝,眉头微蹙道:“皇弟,如今我大宋刚刚打下南唐,事务繁多,皇弟当这开封府尹,处理政务得心应手,正是需要……”
赵光义举笏长揖道:“陛下,臣弟的确身体不适,辞去开封府府尹心意已定,还望陛下恩准。”
赵光义表现得极为坚决,赵匡胤不禁目光闪动,沉吟不语。他的目光从这些们武大臣身上一一掠过,每看过一个人,目光便深邃了一分,只是他坐在高高的御座上,没有人敢直视皇帝的容颜,没有谁能看得到他意味深长的目光。
赵匡胤最后将目光转首看向文班之首,那里还站着薛居正、卢多逊、吕馀庆三位宰相,赵匡胤微笑着问道:“晋王主动辞去开封府尹位置,不知三位宰相意下如何?”
三人互视一眼,犹犹豫豫走上前道:“臣等……认为,此事由陛下决定便可。”
赵匡胤闻言,眸中出现一抹失望之色,他突然发现如今这三位宰相比起赵普相差太远。
赵匡胤沉默半晌,说道:“既然晋王一心想要请辞开封府尹,那朕也不强留,便由赵光美权知开封府尹事,府衙佐贰辅佐,待晋王身体痊愈之后,再做计较。”
“臣弟遵旨。”赵光义欣然撩袍跪倒,行了一个隆重的大礼。
“陛下英明。”薛居正、卢多逊、吕馀庆三人异口同时躬身说道。
……
……
朝会一散,赵光义回到晋王府刚刚坐定,正准备让人将圣堂四长老叫来商谈大事,王鑫、任志亮、胡正一等心腹就匆匆跑来拜见,一见赵光义便惊慌道:“殿下,您竟然请辞去了开封府尹之职?”
赵光义呷了口茶,淡淡一笑:“慌张甚么,本王经营开封府十余载,换了谁来能马上控制这里?”
王鑫急道:“可是……一时不能不代表一世不能,陛下春秋正盛,若是有意更换府尹,新任开封尹便做个十年八载也未尝不能,最主要的是陛下如今已经对殿下心生忌惮和猜忌,以属下看来,这个时候就更不能辞去开封府尹之职……”
赵光义微微一笑,泰然说道:“本王知陛下深矣,正因为陛下因前段时间本王将赵普赶出开封,而生出猜忌,所以本王才要以退为进,辞去这开封府尹之职。更何况本王借由这个身份在开封扎下牢牢的根基,结交满朝大臣。十多年功夫,能结交的已经结交下来了,结交不得的再坐下去也是枉然。”
第583章 天子的回忆
赵光义说到这里便不再往下说,这几人虽然是他的心腹,但他所图谋之事实在是太过惊世骇俗,且又事关生死,时机还未成熟之时,一些真正的秘密之事他不会对这些人说的。
最主要的是,赵光义对赵匡胤,实比赵匡胤看他要透澈了几分,他这位大哥一代人主,雄才大略,统一天下,举重若轻,但是脱下龙袍,也不过是个待兄弟手足仁厚慈爱甚至有些宠溺的长兄罢了,而这一点若是放在寻常人身上,自然不算什么,且只会是大大的优点。
但是,作为帝王,那便是最大的破绽或者缺点。赵光义这些年有意表现出的一直只是年轻气盛,心大意高的一面,最主要的是他从来没有对军权表现过丝毫兴趣。而以他对自己这位大哥的了解,或许会因为赵普罢免离开时说的一些话,对他纵然生出一些警惕和猜忌,但只要自己主动辞去开封府尹的位置,这位大哥这些警惕和猜忌绝对会减弱大半。更不会对作为自家兄弟的自己干出任何太过份的事来。
其实,说具体点,当今大宋皇帝赵匡胤最大的弱点就是脸不够厚、心不够黑,且又极重情义和重名声。当年,赵匡胤明知道自唐末五代以来,手拥重兵的大将篡位谋反如同家常便饭,他那些结义兄弟一旦羽翼丰满、尾大不掉,未必就不反,可是他却没有像汉高祖等历代开国君王那般杀戳功臣,他宁可赐他们大量财帛富贵和高勋厚爵,以及肥田大宅,多费些心神监视着他们,不让他们做乱便是。还比如,他明知道前朝后周皇室未必不会被人当作造反的幌子,以及后蜀、北汉、南汉、吴越、南唐等诸国帝王国主一旦被人救出去,便能名正言顺地再举叛旗召集各国余孽生出乱子,但是他还是不忍屠戳他们,且尽皆赐了官位和爵位,让其富贵老死。
对这些外人、对这些明摆着存有威胁的人,自家这位皇帝哥哥都不忍清除,对自己野心勃勃的这个亲兄弟,他又何忍伤害——手足情深啊!
赵光义记得,有一次自己生了病,要用艾草疗伤,自己难忍痛疼,自己这位大哥看的不忍,抓过艾草来点燃,用自己的手臂尝试用什么手法能减轻些痛楚,炙得自己的手臂伤痕累累,一个帝王,用不着这么做戏,他是真疼自己这个兄弟啊!
然而,人皆有私心,赵匡胤自己的儿子已经长大了,中原已经一统,在兄弟和儿子之间,毕竟儿子更近一些。赵匡胤或许知道自家弟弟有心垂涎帝王之位,但他依然只想用些委婉的办法来打消他的野心,既要能打消他的妄念,又不伤了兄弟之间感情,这些天赵匡胤没少为此事费脑筋。
与此同时,赵匡胤还为另外一件事情烦恼。
赵普离开了朝廷,虽然有从吴越赶回的薛居正和晋升为参知政事的卢多逊以及吕馀庆三位宰相署理朝政,但赵匡胤总有一种若有所失的感觉,心里老是空落落的。特别是,每每一想起赵普之事便感到心痛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