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顾命
司马懿征辽东之前和曹叡两个人分析过各种情况, 最后他表示一年左右就能搞定困扰了大魏这么多年的辽东问题。
司马懿带兵出征之后, 司马家顶门立户的又成了司马师。
曹叡让司马师抚养皇子之后,并不是说对这个儿子不闻不问了, 还是经常到司马家来看他, 但就是不把他带回皇宫去养。
养在司马家的小皇子也确实很健康可爱,健康状况与他的兄长、出生一年就夭折了的安平哀王曹殷相比更是称得上极好。
曹叡原本对司马家的态度还是犹豫不定的,前头故意以周公作比、屡次试探作为曹魏老臣的司马懿,后头又改变了态度,对司马懿极尽赞美, 说什么“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还有什么“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
渊指的就是公孙渊, 计日可待姑且可以算作是曹叡对司马懿的信心,但是“得司马懿二人, 复何忧哉”, 也就是“如果能给我两个司马懿, 那我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 这就真的是对司马懿的极大夸赞以及曹叡对司马懿的信任了。
但是有曹叡的儿子在司马家养着, 司马师敢保证这把感情牌还是能打好的。
事实上,和历史上一直属意末代曹魏之帝曹奂的父亲燕王曹宇做大将军的魏明帝不同, 如今的曹叡不需要身边的心腹游说,就准备重用司马懿,托付其后事了。
有趣。
司马师勾起了嘴角, 经过确认那个在宫中依然颇得圣宠,在曹绍出生之后就显得更加煊赫的梦仙子是穿越女以后,他把很多与历史不符的事情的改变与那个女人的存在画上了等号。
说来也是可笑,作为穿越者的司马师只能让自己生活得更好,大幅度地改变历史居然要通过一个对改变历史没有太大的兴趣的女子之手。
不过没关系,反正这被改变的历史,走向也是按照司马师原定的规划来的。
景初二年,司马懿平定辽东,杀死公孙渊及其子公孙修,并释放了被公孙渊软禁的公孙恭。
公孙恭好歹还背着曹魏的平郭侯之位,而且谁都知道他没有子嗣,他在位的时候都已经被手底下的人联同侄儿背叛了,更何况是他不在位的时候。
公孙恭没有威胁性,正是因为他没有威胁性,才能让曹魏毫无顾虑地拿他刷自己待人宽厚的声望。
司马师冷笑着不说话,真要是待人宽厚的话,浮华诸士现在都还蹉跎着呢。
不过等到他试探着和曹叡提了这个问题之后,曹叡居然真的就准备网开一面了,他还特意下了圣旨。
曹叡的原话太官方了,但是大意很清楚,浮华士人的毛病就是不务实,和大魏官方提倡的经学不符。
不过没关系,现在他可以稍稍解禁,大魏除了文职之外不是还有武职嘛,这个时代依然是文武不分家,有很大一部分的人任了文职之后又能任武职。
晋朝也有这个毛病,世称王右军的王羲之官任右将军,然而大部分对他的印象都是一个书道大家,一个文化人。
虽然也有一部分经学传家的老派书香门第,就是只任文职,但是被浮华案牵连的小年轻们想有这样的自由都不可能了。
以军功晋身,其实是个快速起家的方式。
很快,曹叡就下旨,司马师转为军司马,为其父司马懿属官,秩比千石。
曹叡算是以司马师为例,向一群人展现了他们的出路,一时之间,贵勋之后入行伍的情况明显多了起来。
不过虽然是三国时代,但是这个时期几方都还算是相安无事,司马懿手下统领的大军算是大魏如今征战最多的大军了。
即使是想挣军功,也不是那么好挣的。
司马师作为他爹的属官,终于和他爹一样长年领军在外不着家了。
没有了长时间的灵泉水供应的小皇子曹绍底子还算不错,虽然不如司马师在家的时候看起来白嫩,也是非常健康的一个孩子。
景初二年,曹叡在又一次看过了儿子之后,终于放心了,宣布要封刚刚年满三岁的曹绍为韩王。
又三月,景初三年正月,转封韩王绍为晋王。
虽然七岁以下的孩子依然有很大的可能会夭折,但是曹绍这么个大胖孩子,看起来就不是短命相,曹叡自然对他寄予了无限的希望。
曹叡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亲生儿子身上了,作为他的养子的秦王曹询和齐王曹芳地位就有些尴尬了。
虽然司马师知道未来,知道未来他们司马家很牛,但是只看他爹司马懿这位太尉常年领兵在外不着家就知道了,他们家依然是外官,也就比太守之类的外官稍微好一点,实际上也差不了多少,如果不是命运捉弄的话,司马氏真的不会变成晋朝皇族。
虽然司马师心中有一些想法,也在做一些筹备,但是真的不算显眼。
如今整个曹魏最有权势的人,不是曹叡的那些心腹爱臣——譬如秦朗、曹肇之流——也不是曹魏的宗室,而是中书监、令刘放与孙资。
这两位从曹魏初建之时就在中央任职,从曹操的时代开始就掌握皇帝的诏令与书信,如果非要拿人作比的话,大概只有汉末的十常侍的权力能够与之相比。
而他们又偏偏很谨慎,除了当时因为儿子——三豫里的刘熙和孙密就分别是他们俩的儿子——牵扯到了浮华案的风波里弄得有点灰头土脸外,旁的错处几乎抓不到。
司马懿与他们也很友善,不过倒不是因为司马懿自己结交朋党,司马懿自己是个常年驻外的领军外臣,他让曹叡疑心的地方不是所谓的有不臣之心,而是每个皇帝对名气大的将领的防备心理,疑心病近年来越发重的曹叡可以作证,司马懿真的是个孤臣级别的好大臣。
所以说,司马懿和刘放、孙资两位大人的关系好,还是那两位自己结交的。
要不是司马师自己确实有想法把晋代魏变成现实,只怕要吐槽老曹家近在眼前的祸害都看不见,也真的是药丸了。
话说回来,曹魏皇室最信任的两个大臣居然分别和他们的对头是同样的姓什么的,只能说历史就是这么的神奇。
司马师之所以要提到这两位,不过是因为久未联系的刘熙和孙密某日突然致信与他联络,话里话外让他们三家以后要好好联系的意思真的是把有问题这三个字儿都写在面上了。
景初三年都已经到了二月份了,曹叡已经摆脱了病逝于正月初一的魔咒,司马师还以为他会为了亲生儿子继续坚持几年呢,想不到就坚持了个把月。
主要是那位明明应该像史册上记载的那样因为神水对曹叡没有效果而被愤怒的曹叡宰了的梦仙子还活蹦乱跳,司马师就以为曹叡的死期会有很大的改变。
不过如果他的身体条件很差的话,短短三月就将曹绍由韩王转封为晋王的原因就很明显了。
晋王的王爵号比韩王的王号要贵重一些,虽然这两个都是一字的王爵,然而晋的逼格就是比韩要高一些,总而言之,就是提身份铺路呗。
曹绍过了年才勉强满了四岁,和秦王曹询、齐王曹芳的年龄差不算太大,但以幼童的年龄阶段来看,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曹叡养着这两个孩子也算是废了心思了,朝中唯一能肯定的就是这俩娃肯定是宗室子,但是具体是谁的孩子,还真的说不准,只是说有模模糊糊的猜测。
曹叡明旨诏司马懿入京,顺带还提了如今职务在一众朝堂大佬面前根本不能看的司马师,让司马懿带着司马师一起来。
虽然不知道曹叡会不会像历史上那样,选个顾命大臣还几番更改,但是司马师和他爹司马懿还是选择了昼夜疾驰,回到洛阳。
可怜司马懿这个年纪也算是老骨头了,还要奔驰那么久,可见是真的豁出去了。
到了地方,曹叡的意识还算是清醒。
他选定的顾命大臣的人选比历史上最后确定的单纯就是曹爽和司马懿要多一点,还加上了秦朗、曹肇这个他一直很宠信的心腹。
和正史上的曹叡两次确定的托孤人选相比,少了原本就请辞的燕王曹宇,还少了一个后台背景没那么硬的夏侯献,但是四个顾命大臣的数量已经够多了。
最后只剩下一个司马师,既不是托孤的,早年虽然也和曹叡是好基友,但是浮华案后就形同陌路了,在曹叡的九龙殿之中,真的有些尴尬。
孰料曹叡命人将秦王与齐王召过来之后,又让一女子将曹绍抱了过来。
虽然司马师不认识那个女子,但是看她的衣饰就知道,这位是晋王曹绍的生母,皇后郭氏。
曹叡之前已经交托好了一切事务,立二王之中年幼的齐王曹芳为太子,嘱托顾命大臣们要帮助幼主稳固曹魏的江山。
交代完了,又向司马师伸出手,等到司马师握住了,另一只手朝曹绍招了招,等曹绍也伸出手之后,就将他们两个的手放在一起:“晋王年幼,昔年将其托于卿家,如今还望子元你多加看顾。”
司马师了然,用力地回握了曹叡的手之后,才抱起曹绍:“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那边的司马懿抱着曹叡在临死前才确立的太子曹芳,这边司马师抱着曹叡的亲生子曹绍,场面相似,内里却是不同。
曹叡又气息奄奄地唤道:“太子,太子,朕今以晋王相托,日后定要善待太后与晋王!”
曹叡已经改了称呼,不称郭氏为皇后而称其为太后了,真的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
曹芳自然应是,而九龙殿中的一众人也都红了眼眶,纷纷跪倒在地。
又过了一会儿,曹叡大抵是又迷糊了,忽然叫人将置在边上的“神水”端来与他。
司马师离得最近,便伸手去端,就着跪着的姿势把水端给他,曹叡伸手非要自己拿着,不料大半碗水都倾倒而出,落到了司马师的肩上,前襟也湿了一大半。
曹叡看着司马师肩膀,喃喃了句“天意”,但是殿中寂静无声,一群大臣站得离他也不远,自然都听到了,除了少不更事的几个孩子之外,其余人听到都变了脸色。
司马师穿着深色的袍服——毕竟皇帝都这个状态了,穿得太喜庆也不好,但是过于素淡的颜色也不好——水打湿了之后,颜色趋于黑色,黑色的肩膀,是为“黑肩”。
周朝有周召二公世代相传,周桓王时期的周公即名为黑肩,桓王爱幼子克,在临终前将此子托付给周公黑肩,让他在太子姬佗继位之后“大力成全”周桓王所希望看到的“兄终弟及”,让王子克成为周王。
等到周庄王登基三年之后,周公黑肩就准备实行先帝的遗命,拱立王子克为周王,弄死周庄王。
当然,最后周公黑肩是失败了的。
面对着殿中一群人的目光,司马师只淡定地回了一句:“臣德薄,仅堪为穰侯!”
作者有话要说: 话说每次看到周公黑肩因为周桓王的遗命要立庶子王子克、弄死正经的太子周庄王的时候,蠢作者就深深地觉得你周药丸不是没有原因的233333
第113章 所迫
司马师回了一句“为穰侯”,曹叡的眼睛里蓦地迸发出亮光来。
殿中的其他朝臣眼观鼻鼻观心, 即使是司马师的亲爹司马懿也没有说话。
穰侯这个侯名并不属于曹魏的侯爷, 而是先秦时期秦昭襄王的舅舅魏冉的封号。
虽然魏冉最后的结局不算太好,但是在正值壮年且无子的秦武王举鼎身死之后, 作为秦昭襄王的母舅、宣太后的弟弟, 他还是为巩固昭襄王嬴稷这一支出过大力的。
司马师以穰侯自比, 就差明着和曹叡说,等到齐王曹芳无子而崩之后,他定当会扶持曹绍继位了。
穰侯和周公黑肩相比, 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可以说, 司马师以穰侯自比,反而比之前曹叡所用的周公黑肩作比要更加令其安心。
可以说,曹叡立曹芳为太子是满心的不情愿的, 他还有自己的亲生儿子, 要是他能再撑两三年, 晋王曹绍年岁再大一点,他定然会立亲子为储君, 但是很可惜, 曹叡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 再也撑不下去了。
若是他执意立曹绍,大权彻底落入辅政之臣的手中的这种可能性暂且不提,怕就只怕年幼的曹绍什么时候就悄无声息地没了,和汉殇帝刘隆一样幼年夭折, 空有皇帝之名,却一点都不安稳。
曹叡临死前又细细嘱托曹芳一定要像他本人孝敬文德皇后郭女王那样孝敬他的皇后,太后是曹叡亲子的生母,可以说只要曹芳遵循孝道,曹绍一定会有足够的保障的。
大概是临死前人不清醒,曹叡将之前公孙家族的辽东地盘以及周围的好地尽数封给了晋王曹绍还不算,还任命司马师为晋王太傅,令其携晋王赴封邑,多加看顾晋王。
最重要的一点是,晋王的一应待遇,“从汉初诸侯王旧例”。
也就是说,和曹魏如今的“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同於囹圄”的宗室诸王们不同,曹绍的待遇和西汉初年推恩令之前的刘氏诸侯王是一个待遇的,在自己的封国内称孤道寡,除了地位没有皇帝高以外,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之内基本上就等同于皇帝,官吏多是诸侯王自己任命的,财赋多半也都入的是诸侯王自己的库房,说得夸张一点,就和当初孙权尚未称帝自立的时候名义上是曹丕的臣子,但是实际上,在江东那地方,他就是无冕之王是一样的情况。
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曹叡拆了曹魏的一部分土地,将那里变成了曹绍的地盘。
作为曹叡的独子,曹绍不能成为皇帝,却也能成为宗室诸王中有着独特地位的无冕之王。
曹叡这样的举动是对刚被封为太子的齐王曹芳的不信任,但是没办法,临死前有些人会愈发清醒,但有些人往往会在临死前做出清醒状态的时候悔之莫及的决定。
曹叡在诸葛亮等大敌皆死后就放松了自己,在他看来,曹魏一统天下只是时间问题。
若不是曹叡后来大肆地修建宫殿,并纳了无数的美女入宫,怕是天下一统的时间还能再早一点。
在放飞自我、为了生孩子——当然,有很大的原因也是他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顾民力广纳美女的曹叡看来,曹绍的地位自然是很重要的。
养子再亲,有自己的亲生儿子亲吗?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句曹叡这种思想的来源——魏文帝曹丕同学了。
司马懿征辽东之前和曹叡两个人分析过各种情况, 最后他表示一年左右就能搞定困扰了大魏这么多年的辽东问题。
司马懿带兵出征之后, 司马家顶门立户的又成了司马师。
曹叡让司马师抚养皇子之后,并不是说对这个儿子不闻不问了, 还是经常到司马家来看他, 但就是不把他带回皇宫去养。
养在司马家的小皇子也确实很健康可爱,健康状况与他的兄长、出生一年就夭折了的安平哀王曹殷相比更是称得上极好。
曹叡原本对司马家的态度还是犹豫不定的,前头故意以周公作比、屡次试探作为曹魏老臣的司马懿,后头又改变了态度,对司马懿极尽赞美, 说什么“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还有什么“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
渊指的就是公孙渊, 计日可待姑且可以算作是曹叡对司马懿的信心,但是“得司马懿二人, 复何忧哉”, 也就是“如果能给我两个司马懿, 那我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 这就真的是对司马懿的极大夸赞以及曹叡对司马懿的信任了。
但是有曹叡的儿子在司马家养着, 司马师敢保证这把感情牌还是能打好的。
事实上,和历史上一直属意末代曹魏之帝曹奂的父亲燕王曹宇做大将军的魏明帝不同, 如今的曹叡不需要身边的心腹游说,就准备重用司马懿,托付其后事了。
有趣。
司马师勾起了嘴角, 经过确认那个在宫中依然颇得圣宠,在曹绍出生之后就显得更加煊赫的梦仙子是穿越女以后,他把很多与历史不符的事情的改变与那个女人的存在画上了等号。
说来也是可笑,作为穿越者的司马师只能让自己生活得更好,大幅度地改变历史居然要通过一个对改变历史没有太大的兴趣的女子之手。
不过没关系,反正这被改变的历史,走向也是按照司马师原定的规划来的。
景初二年,司马懿平定辽东,杀死公孙渊及其子公孙修,并释放了被公孙渊软禁的公孙恭。
公孙恭好歹还背着曹魏的平郭侯之位,而且谁都知道他没有子嗣,他在位的时候都已经被手底下的人联同侄儿背叛了,更何况是他不在位的时候。
公孙恭没有威胁性,正是因为他没有威胁性,才能让曹魏毫无顾虑地拿他刷自己待人宽厚的声望。
司马师冷笑着不说话,真要是待人宽厚的话,浮华诸士现在都还蹉跎着呢。
不过等到他试探着和曹叡提了这个问题之后,曹叡居然真的就准备网开一面了,他还特意下了圣旨。
曹叡的原话太官方了,但是大意很清楚,浮华士人的毛病就是不务实,和大魏官方提倡的经学不符。
不过没关系,现在他可以稍稍解禁,大魏除了文职之外不是还有武职嘛,这个时代依然是文武不分家,有很大一部分的人任了文职之后又能任武职。
晋朝也有这个毛病,世称王右军的王羲之官任右将军,然而大部分对他的印象都是一个书道大家,一个文化人。
虽然也有一部分经学传家的老派书香门第,就是只任文职,但是被浮华案牵连的小年轻们想有这样的自由都不可能了。
以军功晋身,其实是个快速起家的方式。
很快,曹叡就下旨,司马师转为军司马,为其父司马懿属官,秩比千石。
曹叡算是以司马师为例,向一群人展现了他们的出路,一时之间,贵勋之后入行伍的情况明显多了起来。
不过虽然是三国时代,但是这个时期几方都还算是相安无事,司马懿手下统领的大军算是大魏如今征战最多的大军了。
即使是想挣军功,也不是那么好挣的。
司马师作为他爹的属官,终于和他爹一样长年领军在外不着家了。
没有了长时间的灵泉水供应的小皇子曹绍底子还算不错,虽然不如司马师在家的时候看起来白嫩,也是非常健康的一个孩子。
景初二年,曹叡在又一次看过了儿子之后,终于放心了,宣布要封刚刚年满三岁的曹绍为韩王。
又三月,景初三年正月,转封韩王绍为晋王。
虽然七岁以下的孩子依然有很大的可能会夭折,但是曹绍这么个大胖孩子,看起来就不是短命相,曹叡自然对他寄予了无限的希望。
曹叡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亲生儿子身上了,作为他的养子的秦王曹询和齐王曹芳地位就有些尴尬了。
虽然司马师知道未来,知道未来他们司马家很牛,但是只看他爹司马懿这位太尉常年领兵在外不着家就知道了,他们家依然是外官,也就比太守之类的外官稍微好一点,实际上也差不了多少,如果不是命运捉弄的话,司马氏真的不会变成晋朝皇族。
虽然司马师心中有一些想法,也在做一些筹备,但是真的不算显眼。
如今整个曹魏最有权势的人,不是曹叡的那些心腹爱臣——譬如秦朗、曹肇之流——也不是曹魏的宗室,而是中书监、令刘放与孙资。
这两位从曹魏初建之时就在中央任职,从曹操的时代开始就掌握皇帝的诏令与书信,如果非要拿人作比的话,大概只有汉末的十常侍的权力能够与之相比。
而他们又偏偏很谨慎,除了当时因为儿子——三豫里的刘熙和孙密就分别是他们俩的儿子——牵扯到了浮华案的风波里弄得有点灰头土脸外,旁的错处几乎抓不到。
司马懿与他们也很友善,不过倒不是因为司马懿自己结交朋党,司马懿自己是个常年驻外的领军外臣,他让曹叡疑心的地方不是所谓的有不臣之心,而是每个皇帝对名气大的将领的防备心理,疑心病近年来越发重的曹叡可以作证,司马懿真的是个孤臣级别的好大臣。
所以说,司马懿和刘放、孙资两位大人的关系好,还是那两位自己结交的。
要不是司马师自己确实有想法把晋代魏变成现实,只怕要吐槽老曹家近在眼前的祸害都看不见,也真的是药丸了。
话说回来,曹魏皇室最信任的两个大臣居然分别和他们的对头是同样的姓什么的,只能说历史就是这么的神奇。
司马师之所以要提到这两位,不过是因为久未联系的刘熙和孙密某日突然致信与他联络,话里话外让他们三家以后要好好联系的意思真的是把有问题这三个字儿都写在面上了。
景初三年都已经到了二月份了,曹叡已经摆脱了病逝于正月初一的魔咒,司马师还以为他会为了亲生儿子继续坚持几年呢,想不到就坚持了个把月。
主要是那位明明应该像史册上记载的那样因为神水对曹叡没有效果而被愤怒的曹叡宰了的梦仙子还活蹦乱跳,司马师就以为曹叡的死期会有很大的改变。
不过如果他的身体条件很差的话,短短三月就将曹绍由韩王转封为晋王的原因就很明显了。
晋王的王爵号比韩王的王号要贵重一些,虽然这两个都是一字的王爵,然而晋的逼格就是比韩要高一些,总而言之,就是提身份铺路呗。
曹绍过了年才勉强满了四岁,和秦王曹询、齐王曹芳的年龄差不算太大,但以幼童的年龄阶段来看,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曹叡养着这两个孩子也算是废了心思了,朝中唯一能肯定的就是这俩娃肯定是宗室子,但是具体是谁的孩子,还真的说不准,只是说有模模糊糊的猜测。
曹叡明旨诏司马懿入京,顺带还提了如今职务在一众朝堂大佬面前根本不能看的司马师,让司马懿带着司马师一起来。
虽然不知道曹叡会不会像历史上那样,选个顾命大臣还几番更改,但是司马师和他爹司马懿还是选择了昼夜疾驰,回到洛阳。
可怜司马懿这个年纪也算是老骨头了,还要奔驰那么久,可见是真的豁出去了。
到了地方,曹叡的意识还算是清醒。
他选定的顾命大臣的人选比历史上最后确定的单纯就是曹爽和司马懿要多一点,还加上了秦朗、曹肇这个他一直很宠信的心腹。
和正史上的曹叡两次确定的托孤人选相比,少了原本就请辞的燕王曹宇,还少了一个后台背景没那么硬的夏侯献,但是四个顾命大臣的数量已经够多了。
最后只剩下一个司马师,既不是托孤的,早年虽然也和曹叡是好基友,但是浮华案后就形同陌路了,在曹叡的九龙殿之中,真的有些尴尬。
孰料曹叡命人将秦王与齐王召过来之后,又让一女子将曹绍抱了过来。
虽然司马师不认识那个女子,但是看她的衣饰就知道,这位是晋王曹绍的生母,皇后郭氏。
曹叡之前已经交托好了一切事务,立二王之中年幼的齐王曹芳为太子,嘱托顾命大臣们要帮助幼主稳固曹魏的江山。
交代完了,又向司马师伸出手,等到司马师握住了,另一只手朝曹绍招了招,等曹绍也伸出手之后,就将他们两个的手放在一起:“晋王年幼,昔年将其托于卿家,如今还望子元你多加看顾。”
司马师了然,用力地回握了曹叡的手之后,才抱起曹绍:“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那边的司马懿抱着曹叡在临死前才确立的太子曹芳,这边司马师抱着曹叡的亲生子曹绍,场面相似,内里却是不同。
曹叡又气息奄奄地唤道:“太子,太子,朕今以晋王相托,日后定要善待太后与晋王!”
曹叡已经改了称呼,不称郭氏为皇后而称其为太后了,真的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
曹芳自然应是,而九龙殿中的一众人也都红了眼眶,纷纷跪倒在地。
又过了一会儿,曹叡大抵是又迷糊了,忽然叫人将置在边上的“神水”端来与他。
司马师离得最近,便伸手去端,就着跪着的姿势把水端给他,曹叡伸手非要自己拿着,不料大半碗水都倾倒而出,落到了司马师的肩上,前襟也湿了一大半。
曹叡看着司马师肩膀,喃喃了句“天意”,但是殿中寂静无声,一群大臣站得离他也不远,自然都听到了,除了少不更事的几个孩子之外,其余人听到都变了脸色。
司马师穿着深色的袍服——毕竟皇帝都这个状态了,穿得太喜庆也不好,但是过于素淡的颜色也不好——水打湿了之后,颜色趋于黑色,黑色的肩膀,是为“黑肩”。
周朝有周召二公世代相传,周桓王时期的周公即名为黑肩,桓王爱幼子克,在临终前将此子托付给周公黑肩,让他在太子姬佗继位之后“大力成全”周桓王所希望看到的“兄终弟及”,让王子克成为周王。
等到周庄王登基三年之后,周公黑肩就准备实行先帝的遗命,拱立王子克为周王,弄死周庄王。
当然,最后周公黑肩是失败了的。
面对着殿中一群人的目光,司马师只淡定地回了一句:“臣德薄,仅堪为穰侯!”
作者有话要说: 话说每次看到周公黑肩因为周桓王的遗命要立庶子王子克、弄死正经的太子周庄王的时候,蠢作者就深深地觉得你周药丸不是没有原因的233333
第113章 所迫
司马师回了一句“为穰侯”,曹叡的眼睛里蓦地迸发出亮光来。
殿中的其他朝臣眼观鼻鼻观心, 即使是司马师的亲爹司马懿也没有说话。
穰侯这个侯名并不属于曹魏的侯爷, 而是先秦时期秦昭襄王的舅舅魏冉的封号。
虽然魏冉最后的结局不算太好,但是在正值壮年且无子的秦武王举鼎身死之后, 作为秦昭襄王的母舅、宣太后的弟弟, 他还是为巩固昭襄王嬴稷这一支出过大力的。
司马师以穰侯自比, 就差明着和曹叡说,等到齐王曹芳无子而崩之后,他定当会扶持曹绍继位了。
穰侯和周公黑肩相比, 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可以说, 司马师以穰侯自比,反而比之前曹叡所用的周公黑肩作比要更加令其安心。
可以说,曹叡立曹芳为太子是满心的不情愿的, 他还有自己的亲生儿子, 要是他能再撑两三年, 晋王曹绍年岁再大一点,他定然会立亲子为储君, 但是很可惜, 曹叡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 再也撑不下去了。
若是他执意立曹绍,大权彻底落入辅政之臣的手中的这种可能性暂且不提,怕就只怕年幼的曹绍什么时候就悄无声息地没了,和汉殇帝刘隆一样幼年夭折, 空有皇帝之名,却一点都不安稳。
曹叡临死前又细细嘱托曹芳一定要像他本人孝敬文德皇后郭女王那样孝敬他的皇后,太后是曹叡亲子的生母,可以说只要曹芳遵循孝道,曹绍一定会有足够的保障的。
大概是临死前人不清醒,曹叡将之前公孙家族的辽东地盘以及周围的好地尽数封给了晋王曹绍还不算,还任命司马师为晋王太傅,令其携晋王赴封邑,多加看顾晋王。
最重要的一点是,晋王的一应待遇,“从汉初诸侯王旧例”。
也就是说,和曹魏如今的“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同於囹圄”的宗室诸王们不同,曹绍的待遇和西汉初年推恩令之前的刘氏诸侯王是一个待遇的,在自己的封国内称孤道寡,除了地位没有皇帝高以外,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之内基本上就等同于皇帝,官吏多是诸侯王自己任命的,财赋多半也都入的是诸侯王自己的库房,说得夸张一点,就和当初孙权尚未称帝自立的时候名义上是曹丕的臣子,但是实际上,在江东那地方,他就是无冕之王是一样的情况。
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曹叡拆了曹魏的一部分土地,将那里变成了曹绍的地盘。
作为曹叡的独子,曹绍不能成为皇帝,却也能成为宗室诸王中有着独特地位的无冕之王。
曹叡这样的举动是对刚被封为太子的齐王曹芳的不信任,但是没办法,临死前有些人会愈发清醒,但有些人往往会在临死前做出清醒状态的时候悔之莫及的决定。
曹叡在诸葛亮等大敌皆死后就放松了自己,在他看来,曹魏一统天下只是时间问题。
若不是曹叡后来大肆地修建宫殿,并纳了无数的美女入宫,怕是天下一统的时间还能再早一点。
在放飞自我、为了生孩子——当然,有很大的原因也是他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顾民力广纳美女的曹叡看来,曹绍的地位自然是很重要的。
养子再亲,有自己的亲生儿子亲吗?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句曹叡这种思想的来源——魏文帝曹丕同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