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秦并天下,儒家也渐渐地开始想抢占主流话语权了。
皇帝对儒家不感冒,法家才是大秦治国的主流,已经不知道多少年了,法家一直占据着秦国朝堂的大头。
在贵族、官僚子弟的太学之外,通过考试选□□的人才,不能避免地出现了儒家的人才。
令人厌烦的是,有时候,总有些愣头青会逮着公卿权贵的私事不放,若真的是私德有亏也就罢了,但是不知道什么人,盯上了宜阳长公主,还专门参了她几本。
然后太上皇异人和始皇帝嬴政都炸了。
养面首怎么了,我们自家的女孩养面首,是偷你们家饭还是吃你们家大米了,用得着这么上纲上线?!
首先异人不吐脏字儿地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群人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的鄙视,然后,始皇帝回头就和二姐表示虽然你的初恋燕丹是一个渣男,但是千万不要放在心上,有多少面首你就养多少。
男人都可以开后宫,女人怎么就不能开后宫了?
开后宫,随便开,有弟弟我给你撑着呢!
回头这二位就教育扶苏,千万不要把外人的狂吠放在心上。
被灌输了一脑袋要对自家人好的思想的扶苏眨眨眼,他根本就没有对自家二姑开逆后宫养面首表示反对啊。
虽然扶苏的父祖在护短上面无人能及,但是不论私事,从政事方面论,不能说超越古今,与三皇五帝时代的贤王比肩,也能吊打一下同时代的诸多人了。
于是等到太上皇异人崩御,群臣议谥号的时候,无一不是美谥。
嬴政作为始皇帝要废除谥法,但是太上皇异人,他并不是皇帝,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是秦国到秦朝的过度,就像当年的玄帝、昭襄王嬴稷以后,最后他也需要一个谥号,为他自己,乃至于秦的诸侯国时代划上一个句号。
和嬴政记忆里嬴子楚的庄襄王谥号不同,太上皇异人的谥号,最后号为昭明,不是秦昭明王,而是大秦昭明皇帝,作为旧时代的终结与新时代的开端。
明德有功曰昭,圣德嗣服曰昭,德辉内蕴曰昭;照临四方曰明,思虑果远曰明,昭晰群性曰明。
作者有话要说: 果然,满课的时候更文灵感就跑掉了qaq
这一章也崩了……吹大秦的重任只能交给下一章番外里的罗马人了qaq
第64章 番外:一个罗马人的野望
赵慕秦来到大秦已经有六年了。
他原本不叫这个名字, “赵慕秦”是来了大秦以后,自己取的。
要说他原来的身份, 也不算低,他是元老院一位元老的幼子。
仗着父亲的身份, 赵慕秦大小也是个贵族,作为高贵的罗马公民,他在罗马帝国境内的许多地方可以说是能横着走的。
罗马贵族热爱丝绸,对传说中的丝国也很是向往。
赵慕秦是一个有上进心的贵族青年,他知道等到父亲去世之后, 自己的地位就不能再同从前一样煊赫了, 还不如趁着父亲还在, 早点从他手里拿份好处, 出去闯拼。
赵慕秦原本是想走陆路进行游历的, 但是罗马对东方丝绸的大量需求让他想到了前往传说中的丝国——赛里斯——进行淘金。
虽然赛里斯和罗马之间的通道被可恶的波斯人所阻拦, 他们甚至拒绝让罗马和丝国进行接触, 但是总归是有幸运儿成功地跨过重重难关,到达丝国的。
罗马的贵族们因为波斯王朝低价从丝绸的原产国购买丝绸, 再经过重新加工高价卖给罗马而愤愤不平, 但是当他们有机会像波斯人一样赚大钱时, 没有人不愿意。
来到中国之前的赵慕秦——高贵的元老之子科尔涅利乌斯——信心满满地与合伙人一起带着几艘船上路了。
他的运气很好, 在合适的季节出发, 又有富有经验的老水手掌舵,再加上洋流的作用,虽然历经磨难, 但是总算是到达了南亚次大陆,也就是炎热的印度。
根据老水手的介绍,百余年前,这里还有一个希腊人建立的国度——巴克特利亚,但是现在,这片土地上的统治者已经换成了科尔涅利乌斯心心念念的丝国的诸侯王。
根据本地人介绍,丝国的正统名号是大秦,大秦的前身是秦国,从秦国的初代国王建国一直到秦国一统天下,变为大秦帝国,中间经历了将近七百年,而到科尔涅利乌斯将要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大秦的皇位已经传承到了十世皇帝正和帝,从始皇帝到正和帝,中间又已经过了两百余年。
也就是说,在大秦,统治者家族连绵不断地传承将近一千年。
这是罗马人怎么也不敢想的事情。
即使是伟大的凯撒,以及将罗马从共和国变成了帝国的屋大维,也没能做到这件事。
大秦的人对领土的掌控力超出了罗马人的想象,从这里的居民口中,科尔涅利乌斯得知他们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有大秦的血统,祖辈或者干脆是他们自身,都是受封的诸侯从自己在大秦本土的封地中迁出来的。
在这块大陆上,总共有三十六位大秦的贵族,其中有十二王、二十四侯,虽然名义上,王的地位比侯要尊贵,但是他们在这地方的地盘都是自己打下来治理的,地盘的大小以及繁华程度,一切都要看他们在本土的积累。
可以说,通过这种方式,大秦之人对他们所占据的每一块土地,都有强大的掌控力,在这个方面,疆域同样庞大的罗马帝国远远不及。
大秦人将他们的文明推行到了他们所能统治的每一个地方,即使是在这个远离大秦本土的地方,依然有着无数华美的丝绸等着科尔涅利乌斯和他的同伴们购买。
但是科尔涅利乌斯不甘心就在这个地方止步,他想要往更远的地方,到大秦的本土去见识一下。
他们靠岸的地方,属于一位号为定南侯的侯爵的国土,根据定南国的国民的说法,去往大秦本土的路途不远,走海路的话,少则两月多则半年,就能到达大秦本土的南部地区。
当然了,他们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走陆路。
从定南侯的土地一直到大秦本土,中间要经过三十余位诸侯、王的封地,有些地方是多个诸侯封地的混杂之地,当初僵持不下,只好一同治理,还有些地方,则是一个诸侯的天下。
科尔涅利乌斯的一部分同伴选择了带着从定南侯的土地上买来的各种“传说中的丝国的宝物”离开回国了,而科尔涅利乌斯以及少数的几个同伴,则选择了带着自己的财产以及当初从罗马带来的商品走陆路,一路往大秦本土朝觐。
要不是倚靠着队伍里会华夏语的人才,科尔涅利乌斯之前根本不可能和大秦人通畅地交流。
他们的语言根本就不同!
因此,在慢慢地游历前往大秦本土的时候,科尔涅利乌斯也在努力地学习大秦的华夏语,这个传承了数千年的伟大国度的语言。
令科尔涅利乌斯惊讶的是,大秦语言圈之内的地区——这是他对于大秦本土以及其外的诸侯封地、属国的统称——记载文字内容的书籍,除了那些在古早时期才有的鼎、被许多人奉为传家宝的竹简式书籍之外,剩余的,都是用名为“纸”的东西制作的。
上好的纸摸起来如同被罗马人狂热追捧的丝绸一样顺滑,又是如此的洁白,与罗马帝国的记事物相比,不知先进了多少。
他还听说,至今还有豪奢的贵族像当初纸张尚未出现的时候那样,用华贵的丝绸记载事物,这是多么让人惊讶又羡慕啊!
大秦有不同的学派,教导科尔涅利乌斯的是一名儒家的先生,之所以教导他这个异族人,是因为儒家的祖师爷孔子的教育理念,“有教无类”。
和罗马境内,有资格学习高深的知识的人不多的情况不同,在大秦,始皇帝之前的好几代,秦国内部就开始缓慢普及教育,到了始皇帝和二世皇帝时代,更是往所有的地方大力推行。
在开始学习的第一日,先生就让科尔涅利乌斯取一个华夏名。
在始皇帝将皇室改为单纯的嬴姓以后,渐渐的,华夏族也将姓氏合一,以氏为姓。
因为心慕大秦,而大秦皇室在没有姓氏合一之前,是嬴姓赵氏,所以科尔涅利乌斯为自己取名赵慕秦。
先生显然很满意赵慕秦为自己取的名字,教导起来也用心了许多。
赵慕秦的先生也是从大秦本土出来游历的,正好要回去,赵慕秦和他的那几个同伴也是运气好,才会遇到这位先生。
墨家之人走天下,纵横家的门徒则是多往不稳的边邑之处行走,相比之下,儒家虽然也有许多人出门游历天下,但是范围如此之广的,也不多。
赵慕秦的先生名为王和,号子平,是名门大族王氏的旁支族人,比起赵慕秦和他那几个同伴,对于该怎么回大秦本土,中间经过什么地段最好,路线如何都是门儿清的。
赵慕秦跟着他一路去往大秦,别的不说,光是日常的生活起居都学到了不少新的东西。
秦人坐卧行走,对外的时候,为表仪态,都是跪坐的,和罗马人的坐法完全不同,虽然五世皇帝时期出现了椅、凳,但是多数人还是讲究古法坐卧的。
赵慕秦看着,就觉得秦人的礼仪姿态与他们不同。
听说华夏的礼仪自周朝开始传承,已有千余年了,怪不得和罗马的不同。
不是赵慕秦自卑,而是罗马人,无论是从文化的系统性方面还是礼仪的完整性方面,都不能和大秦这个古老文明的帝国相提并论。
赵慕秦是罗马人,军事方面的器物他还不能随便见到,但是沿途所经,经常能看见出自于墨家的杰作。
便捷快速、常用于江河湖海之地的木牛、流马;便于灌溉的水车、曲辕犁;提高纺织效率的纺织机,以及其他诸多器具,都让赵慕秦颇感新奇。
因为大秦疆域广阔,和罗马帝国不同,大秦至今还在向外扩张,同时大力发展船舰制造。
要不是大秦至今还是以陆地为主,恐怕如今在海上称王称霸的就不是别人了。
其实赵慕秦对大秦的扩张速度还是颇感忧心的,大秦的贵族子弟连绵不绝,只要他们有军功就能拥有自己的封地,从三世皇帝再次开启扩张直至如今,大秦已经不知道并入了多少土地,但是他们的贵族对于战争的狂热、渴望简直令人心惊。
当然,赵慕秦承认,就算是他,看到大秦对于贵族获取本土外封地的法令以及报酬,也会忍不住动心的。
这是一个可怕的民族,可怕的国家,罗马帝国迟早会与这个印象中只是出产丝绸的东方国家一战,那时,罗马将会真正认识到这个庞大帝国可怕的能量。
赵慕秦深吸了一口气。
如果他是有继承爵位资格的长子的话,他或许会更忧心自己的祖国,但是,等到父亲去世之后,他就只能算是破落的贵族子弟了,对于罗马来说,他不过是万千公民里的一个。
而大秦,虽然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但是为了拉拢他国的能人异士,也给出了极为可观的条件。
只要为大秦做出特别的贡献,或者有极大的名声,得到官方承认,就能加入大秦的国籍,正式成为秦人,大秦的淑女也能嫁与此人为妻,等到日后,生下孩子来,再传个几代,就是正宗的华夏族人了。
赵慕秦对罗马本土的贵女本身就没什么心思,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人家看不上他这个元老的“幼子”,所以他对这条路极为看重。
大秦的贵女仪态端美,和正统的罗马人一样都是黑发黑眸的华夏族人无疑让赵慕秦接受得毫无心理压力。
大秦的都城有很多,一直到二世皇帝时代,都城都还是咸阳,后来选天下中央之地,立新都,号为中都,名为长安。
赵慕秦等人跟随先生到达长安的时候,威武的军士一列列地从他们的面前走过,华贵的马车,端坐于上的是身着玄色龙袍的皇帝。
后来赵慕秦才知道,这只是皇帝出巡必备的仪仗与护卫,而这人数,在罗马境内已经能作为一支小型军队了。
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经常使用的数量级和赵慕秦习惯的都不同。
大秦严格地统一了语言、服饰以及文化等种种方面,一路行来,皆是束发右衽、说着华夏语的人,这种景象,赵慕秦就算是在罗马的都城也不一定能经常见到。
大秦在战争中俘获的俘虏,都以能将功折罪,变为良民,与大秦淑女通婚为荣。
所有的大秦女子,在外邦人眼里,都是淑女。
当然了,大秦男子可以多纳几个外邦妾室繁衍血脉,外邦男子想娶一个大秦淑女很难,除非他特别有能力,又或者先行参军为大秦立了功,但是大秦男子想要纳外邦女子为妾是很容易的,无论是她们自己还是她们的家人都以此为荣。
有见识的大秦人都知道,外邦女子和外邦男子互相之间不能繁衍血脉,那外邦的人就越来越少,慢慢的,就兵不血刃地解决了问题,而华夏族又张大一分。
据传这是昭明皇帝和始皇帝留下来的,应该有几分真凭实据,说实话,如此兵不血刃地解决问题,确实很不赖。
赵慕秦走的是文事的路子,结合在罗马的见闻,倒还真给朝廷出了几个不错的点子,在鸿胪寺里得了任用。
但是他也不是不能动武,文官升迁太慢,而且大秦朝中有朝臣须得有战功方得出任丞相的规矩,在封爵方面,文官除非是智计超绝,让所有人佩服,否则的话,封爵速度是绝对比不过武将的。
赵慕秦想着,他明年就要三十岁了,要是还没有大秦淑女愿意嫁给他的话,他就参军挣军功去,好歹有军功傍身以后,即使爵位小,位置不高,但也是本钱啊!
这么想着,赵慕秦放下了手中的毛笔,嗯,他有些饿了,而且正好到饭点了。
他如今住的是官方租给他们这些在大秦朝廷中任职的“外臣”抑或是“使者”的官舍,吃的还是官舍提供的饭菜,不像他从前在罗马一样,在自己在外面租的房子里,吃饭好歹算是能随心所欲。
但是让现在的赵慕秦回去过以前的生活,他是绝对不愿意的,即使把他和大哥的位置换一下他也不愿意。
先不说大秦其他远超罗马的方面好了,就只说这饭菜,大秦的饭菜就极为美味。
据说大秦的昭明皇帝留下了许多遗旨,始皇帝也有,他们留下来的许多训诫一直到十世皇帝这个时候了还让人受用无穷。
饭菜方面,大秦有各种烹饪方式,菜品也因为运输的便利而显得多样起来。
调味品更是多种多样,比罗马的调味料的种类不知道多出多少。
皇帝对儒家不感冒,法家才是大秦治国的主流,已经不知道多少年了,法家一直占据着秦国朝堂的大头。
在贵族、官僚子弟的太学之外,通过考试选□□的人才,不能避免地出现了儒家的人才。
令人厌烦的是,有时候,总有些愣头青会逮着公卿权贵的私事不放,若真的是私德有亏也就罢了,但是不知道什么人,盯上了宜阳长公主,还专门参了她几本。
然后太上皇异人和始皇帝嬴政都炸了。
养面首怎么了,我们自家的女孩养面首,是偷你们家饭还是吃你们家大米了,用得着这么上纲上线?!
首先异人不吐脏字儿地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群人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的鄙视,然后,始皇帝回头就和二姐表示虽然你的初恋燕丹是一个渣男,但是千万不要放在心上,有多少面首你就养多少。
男人都可以开后宫,女人怎么就不能开后宫了?
开后宫,随便开,有弟弟我给你撑着呢!
回头这二位就教育扶苏,千万不要把外人的狂吠放在心上。
被灌输了一脑袋要对自家人好的思想的扶苏眨眨眼,他根本就没有对自家二姑开逆后宫养面首表示反对啊。
虽然扶苏的父祖在护短上面无人能及,但是不论私事,从政事方面论,不能说超越古今,与三皇五帝时代的贤王比肩,也能吊打一下同时代的诸多人了。
于是等到太上皇异人崩御,群臣议谥号的时候,无一不是美谥。
嬴政作为始皇帝要废除谥法,但是太上皇异人,他并不是皇帝,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是秦国到秦朝的过度,就像当年的玄帝、昭襄王嬴稷以后,最后他也需要一个谥号,为他自己,乃至于秦的诸侯国时代划上一个句号。
和嬴政记忆里嬴子楚的庄襄王谥号不同,太上皇异人的谥号,最后号为昭明,不是秦昭明王,而是大秦昭明皇帝,作为旧时代的终结与新时代的开端。
明德有功曰昭,圣德嗣服曰昭,德辉内蕴曰昭;照临四方曰明,思虑果远曰明,昭晰群性曰明。
作者有话要说: 果然,满课的时候更文灵感就跑掉了qaq
这一章也崩了……吹大秦的重任只能交给下一章番外里的罗马人了qaq
第64章 番外:一个罗马人的野望
赵慕秦来到大秦已经有六年了。
他原本不叫这个名字, “赵慕秦”是来了大秦以后,自己取的。
要说他原来的身份, 也不算低,他是元老院一位元老的幼子。
仗着父亲的身份, 赵慕秦大小也是个贵族,作为高贵的罗马公民,他在罗马帝国境内的许多地方可以说是能横着走的。
罗马贵族热爱丝绸,对传说中的丝国也很是向往。
赵慕秦是一个有上进心的贵族青年,他知道等到父亲去世之后, 自己的地位就不能再同从前一样煊赫了, 还不如趁着父亲还在, 早点从他手里拿份好处, 出去闯拼。
赵慕秦原本是想走陆路进行游历的, 但是罗马对东方丝绸的大量需求让他想到了前往传说中的丝国——赛里斯——进行淘金。
虽然赛里斯和罗马之间的通道被可恶的波斯人所阻拦, 他们甚至拒绝让罗马和丝国进行接触, 但是总归是有幸运儿成功地跨过重重难关,到达丝国的。
罗马的贵族们因为波斯王朝低价从丝绸的原产国购买丝绸, 再经过重新加工高价卖给罗马而愤愤不平, 但是当他们有机会像波斯人一样赚大钱时, 没有人不愿意。
来到中国之前的赵慕秦——高贵的元老之子科尔涅利乌斯——信心满满地与合伙人一起带着几艘船上路了。
他的运气很好, 在合适的季节出发, 又有富有经验的老水手掌舵,再加上洋流的作用,虽然历经磨难, 但是总算是到达了南亚次大陆,也就是炎热的印度。
根据老水手的介绍,百余年前,这里还有一个希腊人建立的国度——巴克特利亚,但是现在,这片土地上的统治者已经换成了科尔涅利乌斯心心念念的丝国的诸侯王。
根据本地人介绍,丝国的正统名号是大秦,大秦的前身是秦国,从秦国的初代国王建国一直到秦国一统天下,变为大秦帝国,中间经历了将近七百年,而到科尔涅利乌斯将要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大秦的皇位已经传承到了十世皇帝正和帝,从始皇帝到正和帝,中间又已经过了两百余年。
也就是说,在大秦,统治者家族连绵不断地传承将近一千年。
这是罗马人怎么也不敢想的事情。
即使是伟大的凯撒,以及将罗马从共和国变成了帝国的屋大维,也没能做到这件事。
大秦的人对领土的掌控力超出了罗马人的想象,从这里的居民口中,科尔涅利乌斯得知他们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有大秦的血统,祖辈或者干脆是他们自身,都是受封的诸侯从自己在大秦本土的封地中迁出来的。
在这块大陆上,总共有三十六位大秦的贵族,其中有十二王、二十四侯,虽然名义上,王的地位比侯要尊贵,但是他们在这地方的地盘都是自己打下来治理的,地盘的大小以及繁华程度,一切都要看他们在本土的积累。
可以说,通过这种方式,大秦之人对他们所占据的每一块土地,都有强大的掌控力,在这个方面,疆域同样庞大的罗马帝国远远不及。
大秦人将他们的文明推行到了他们所能统治的每一个地方,即使是在这个远离大秦本土的地方,依然有着无数华美的丝绸等着科尔涅利乌斯和他的同伴们购买。
但是科尔涅利乌斯不甘心就在这个地方止步,他想要往更远的地方,到大秦的本土去见识一下。
他们靠岸的地方,属于一位号为定南侯的侯爵的国土,根据定南国的国民的说法,去往大秦本土的路途不远,走海路的话,少则两月多则半年,就能到达大秦本土的南部地区。
当然了,他们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走陆路。
从定南侯的土地一直到大秦本土,中间要经过三十余位诸侯、王的封地,有些地方是多个诸侯封地的混杂之地,当初僵持不下,只好一同治理,还有些地方,则是一个诸侯的天下。
科尔涅利乌斯的一部分同伴选择了带着从定南侯的土地上买来的各种“传说中的丝国的宝物”离开回国了,而科尔涅利乌斯以及少数的几个同伴,则选择了带着自己的财产以及当初从罗马带来的商品走陆路,一路往大秦本土朝觐。
要不是倚靠着队伍里会华夏语的人才,科尔涅利乌斯之前根本不可能和大秦人通畅地交流。
他们的语言根本就不同!
因此,在慢慢地游历前往大秦本土的时候,科尔涅利乌斯也在努力地学习大秦的华夏语,这个传承了数千年的伟大国度的语言。
令科尔涅利乌斯惊讶的是,大秦语言圈之内的地区——这是他对于大秦本土以及其外的诸侯封地、属国的统称——记载文字内容的书籍,除了那些在古早时期才有的鼎、被许多人奉为传家宝的竹简式书籍之外,剩余的,都是用名为“纸”的东西制作的。
上好的纸摸起来如同被罗马人狂热追捧的丝绸一样顺滑,又是如此的洁白,与罗马帝国的记事物相比,不知先进了多少。
他还听说,至今还有豪奢的贵族像当初纸张尚未出现的时候那样,用华贵的丝绸记载事物,这是多么让人惊讶又羡慕啊!
大秦有不同的学派,教导科尔涅利乌斯的是一名儒家的先生,之所以教导他这个异族人,是因为儒家的祖师爷孔子的教育理念,“有教无类”。
和罗马境内,有资格学习高深的知识的人不多的情况不同,在大秦,始皇帝之前的好几代,秦国内部就开始缓慢普及教育,到了始皇帝和二世皇帝时代,更是往所有的地方大力推行。
在开始学习的第一日,先生就让科尔涅利乌斯取一个华夏名。
在始皇帝将皇室改为单纯的嬴姓以后,渐渐的,华夏族也将姓氏合一,以氏为姓。
因为心慕大秦,而大秦皇室在没有姓氏合一之前,是嬴姓赵氏,所以科尔涅利乌斯为自己取名赵慕秦。
先生显然很满意赵慕秦为自己取的名字,教导起来也用心了许多。
赵慕秦的先生也是从大秦本土出来游历的,正好要回去,赵慕秦和他的那几个同伴也是运气好,才会遇到这位先生。
墨家之人走天下,纵横家的门徒则是多往不稳的边邑之处行走,相比之下,儒家虽然也有许多人出门游历天下,但是范围如此之广的,也不多。
赵慕秦的先生名为王和,号子平,是名门大族王氏的旁支族人,比起赵慕秦和他那几个同伴,对于该怎么回大秦本土,中间经过什么地段最好,路线如何都是门儿清的。
赵慕秦跟着他一路去往大秦,别的不说,光是日常的生活起居都学到了不少新的东西。
秦人坐卧行走,对外的时候,为表仪态,都是跪坐的,和罗马人的坐法完全不同,虽然五世皇帝时期出现了椅、凳,但是多数人还是讲究古法坐卧的。
赵慕秦看着,就觉得秦人的礼仪姿态与他们不同。
听说华夏的礼仪自周朝开始传承,已有千余年了,怪不得和罗马的不同。
不是赵慕秦自卑,而是罗马人,无论是从文化的系统性方面还是礼仪的完整性方面,都不能和大秦这个古老文明的帝国相提并论。
赵慕秦是罗马人,军事方面的器物他还不能随便见到,但是沿途所经,经常能看见出自于墨家的杰作。
便捷快速、常用于江河湖海之地的木牛、流马;便于灌溉的水车、曲辕犁;提高纺织效率的纺织机,以及其他诸多器具,都让赵慕秦颇感新奇。
因为大秦疆域广阔,和罗马帝国不同,大秦至今还在向外扩张,同时大力发展船舰制造。
要不是大秦至今还是以陆地为主,恐怕如今在海上称王称霸的就不是别人了。
其实赵慕秦对大秦的扩张速度还是颇感忧心的,大秦的贵族子弟连绵不绝,只要他们有军功就能拥有自己的封地,从三世皇帝再次开启扩张直至如今,大秦已经不知道并入了多少土地,但是他们的贵族对于战争的狂热、渴望简直令人心惊。
当然,赵慕秦承认,就算是他,看到大秦对于贵族获取本土外封地的法令以及报酬,也会忍不住动心的。
这是一个可怕的民族,可怕的国家,罗马帝国迟早会与这个印象中只是出产丝绸的东方国家一战,那时,罗马将会真正认识到这个庞大帝国可怕的能量。
赵慕秦深吸了一口气。
如果他是有继承爵位资格的长子的话,他或许会更忧心自己的祖国,但是,等到父亲去世之后,他就只能算是破落的贵族子弟了,对于罗马来说,他不过是万千公民里的一个。
而大秦,虽然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但是为了拉拢他国的能人异士,也给出了极为可观的条件。
只要为大秦做出特别的贡献,或者有极大的名声,得到官方承认,就能加入大秦的国籍,正式成为秦人,大秦的淑女也能嫁与此人为妻,等到日后,生下孩子来,再传个几代,就是正宗的华夏族人了。
赵慕秦对罗马本土的贵女本身就没什么心思,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人家看不上他这个元老的“幼子”,所以他对这条路极为看重。
大秦的贵女仪态端美,和正统的罗马人一样都是黑发黑眸的华夏族人无疑让赵慕秦接受得毫无心理压力。
大秦的都城有很多,一直到二世皇帝时代,都城都还是咸阳,后来选天下中央之地,立新都,号为中都,名为长安。
赵慕秦等人跟随先生到达长安的时候,威武的军士一列列地从他们的面前走过,华贵的马车,端坐于上的是身着玄色龙袍的皇帝。
后来赵慕秦才知道,这只是皇帝出巡必备的仪仗与护卫,而这人数,在罗马境内已经能作为一支小型军队了。
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经常使用的数量级和赵慕秦习惯的都不同。
大秦严格地统一了语言、服饰以及文化等种种方面,一路行来,皆是束发右衽、说着华夏语的人,这种景象,赵慕秦就算是在罗马的都城也不一定能经常见到。
大秦在战争中俘获的俘虏,都以能将功折罪,变为良民,与大秦淑女通婚为荣。
所有的大秦女子,在外邦人眼里,都是淑女。
当然了,大秦男子可以多纳几个外邦妾室繁衍血脉,外邦男子想娶一个大秦淑女很难,除非他特别有能力,又或者先行参军为大秦立了功,但是大秦男子想要纳外邦女子为妾是很容易的,无论是她们自己还是她们的家人都以此为荣。
有见识的大秦人都知道,外邦女子和外邦男子互相之间不能繁衍血脉,那外邦的人就越来越少,慢慢的,就兵不血刃地解决了问题,而华夏族又张大一分。
据传这是昭明皇帝和始皇帝留下来的,应该有几分真凭实据,说实话,如此兵不血刃地解决问题,确实很不赖。
赵慕秦走的是文事的路子,结合在罗马的见闻,倒还真给朝廷出了几个不错的点子,在鸿胪寺里得了任用。
但是他也不是不能动武,文官升迁太慢,而且大秦朝中有朝臣须得有战功方得出任丞相的规矩,在封爵方面,文官除非是智计超绝,让所有人佩服,否则的话,封爵速度是绝对比不过武将的。
赵慕秦想着,他明年就要三十岁了,要是还没有大秦淑女愿意嫁给他的话,他就参军挣军功去,好歹有军功傍身以后,即使爵位小,位置不高,但也是本钱啊!
这么想着,赵慕秦放下了手中的毛笔,嗯,他有些饿了,而且正好到饭点了。
他如今住的是官方租给他们这些在大秦朝廷中任职的“外臣”抑或是“使者”的官舍,吃的还是官舍提供的饭菜,不像他从前在罗马一样,在自己在外面租的房子里,吃饭好歹算是能随心所欲。
但是让现在的赵慕秦回去过以前的生活,他是绝对不愿意的,即使把他和大哥的位置换一下他也不愿意。
先不说大秦其他远超罗马的方面好了,就只说这饭菜,大秦的饭菜就极为美味。
据说大秦的昭明皇帝留下了许多遗旨,始皇帝也有,他们留下来的许多训诫一直到十世皇帝这个时候了还让人受用无穷。
饭菜方面,大秦有各种烹饪方式,菜品也因为运输的便利而显得多样起来。
调味品更是多种多样,比罗马的调味料的种类不知道多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