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机械化能力还相当低,战略物资的补充主要还是依赖铁路的日军来说,一般战场不能远离主要铁路干线二百五十公里。一旦超过二百五十公里,短时间尚可维持。但是如果陷入长期作战的境地,那么物资的补充将会陷入困境。
这也是关东军历次作战将主要兵力,都集中在铁路更加密集的东满地区,而西满战场上只留下一个二十三师团的主要原因。原因无非是整个西满地区南部,北起南兴安,南到赤峰,东至通辽广大地区,连一米的铁路线都没有。
而没有了铁路,也没有关内战场长江两岸的水运之便,以日本人的战术补给能力,是无力维持大量驻军的。实际上打开七七事变之后的中国地图,不难发现整个抗战期间日本人在大部分时间之内的占领区,都是维持在津浦铁路沿线以及长江两岸和沿海地带。
为什么他们在占领宜昌之后也没有继续向西,就是因为一旦脱离的长江航运和铁路线,其补给能力下降不止一个档次,根本就无力维持大规模的作战能力。粮食他们可以抢,可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你去哪儿抢。
别以为二战中的日本人真的胃口不大,占领中国东南部最发达地区就了事了。别以为日本人真的会太顾及美英的利益,而不敢彻底的占领中国。他们之所以长时间将向西推进的最远距离放在宜昌,无力继续西进,是因为过了宜昌就是三峡。
而眼下还被人称之为鬼门关的三峡,尤其是到处都是激流险滩的西陵峡,限制了日本海军的使用。两岸巫山的崇山峻岭,更加使得日军根本就无法保持一条补给线,同时也限制了其本就不多的机械化和重炮部队的运动。
依靠海军补给?中国军队都不用苦心部署,只要沿着三峡部署几个炮兵连,在将沿江的航标全部拆掉,就足以将他们的海军那些舰艇封锁在三峡里面了。三峡可不是他们万吨级舰艇可以上溯的南京,更不是可以通行日军轻巡洋舰一下舰艇的武汉。
三峡与中国西部很多地区连简易公路都没有的崇山峻岭,犹如一道屏障一样,牢牢的挡住了日军继续西进的企图。开玩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可不单单是为中国人准备的。中国在西撤入川的时候,即便有熟悉航道的人领航,可一个三峡损失了多少船和物资?
不仅仅是在宜昌,陕西、湖南境内都是一样的。西部连绵不绝的山脉,缺乏有利的交通线。使得补给对铁路线和水运依赖性相当大,离开铁路线短期作战可以,长期作战很难坚持的日军,就算无论再想彻底的消灭中国,也只能收住脚步。
至于西北方向,还远不如中南。黄河不是长江。长江上的日本军舰可以上溯到宜昌,深入汉江、湘江、赣江等长江较大的支流,甚至是洞庭湖和鄱阳湖。长江的水量足以支撑日军在宜昌以下江段,两岸周边几百公里内作战。其小型舰艇冒点险,不时也可以深入三峡一下。
但是西北却是不行,黄河的水量使得大型舰艇无法过于深入不说,一个自古就号称黄河鬼门关的三门峡就足可以连日军的小型舰艇都挡在外面。没有了物资补充,又缺乏有效的公路,坦克、重炮都无法运动。
没有了坦克和重炮的支援,真当所有的日本兵,都是以一敌百的神仙?中国军队固然缺乏武器,固然战术落后,但是并不缺乏勇气。要是真的在没有重武器支援的条件下对打,日本人也许并不见得还能能够取得多少战果。
所以对日本人的攻势,并非难以判断以及兵力部署,并非是难以判断。只要对铁路线两侧一琢磨,在大部分的时间之内就可以分析出日军的大致兵力部署情况,尤其是重兵集团的部署情况。在关内战场是这个样子,到了东北还是这个样子。
在抗联出山之前,整天叫嚣北进的关东军,在铁路密集度远高于西满的东满,部署的兵力远远高于西满。就是因为他们的后勤补给,离不开铁路。没有了铁路,他们根本就无力长期作战。此次战役之前,关东军的兵力部署也是按照这个标准来执行的。
主要的重兵集团,最远的距离也不超过铁路沿线周边三百公里以内,整个西满北起王爷庙,南到赤峰一线的兵力,就放了一个半师团。即便是战前突然增加了一个五十一师团,但是整个纵深兵力却是相当的有限。
整个西满地域,自王爷庙以南直到林西境内,广大地域几乎没有日军一兵一卒。如果不是摸透了日军作战的这个特点,杨震又岂会调王光宇所部脱离后方作战,在外蒙境内迂回几百公里直插林西,一拳头打到整个西满日军腰眼之上?
如果日军有美军的战场保障能力,甚至是德军的战场保障能力,以及快速的机动能力,杨震可不敢冒这个险。在北面尚在激战之中,就敢以一个加强步兵师,一个骑兵旅、一个装甲旅组成的集群,敢脱离补给线几百公里去孤军突入?
杨震敢这么做,就是瞄准了日军缺乏远离铁路线的长期作战能力。在整个西满洮索铁路以南,赤峰以北,通辽以西的广大地域,只能保障一个师团作战。如果兵力再多一些,以日军的战术补充能力,短时间尚可,但是时间一长他的部队就要饿肚子了。
只要王光宇能在短期之内解决二十三师团,陈翰章能按期穿插到通辽一线,让关东军无暇顾及林西战场那边太多,王光宇那里就几乎没有危险。缺乏卡车的关东军,没有那个能力在远离铁路线的情况之下,保持太多的兵力。
而只要解决了五十一师团,尽管补给线长了一些,但也算打通了给王光宇的补给。再用新京战场,拖住关东军的部分兵力,使其在调整部署的时候迟疑不决,无法在短时间之内大量向西满调集援军。这样一来,就等于在西满打下了两个楔子,让日军吞不下去也赶不走。
日军战术补给能力过于依赖铁路的弱点,在这次会战之中被杨震运用和发挥到了极点。而对于关东军来说,也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即便是后调到通辽的十四师团,也没有能摆脱这个因素,没有离开铁路线。
其实十四师团如果将主力部署到开鲁,通辽战场只放一个联队。对林西战场的策应与支援作用将会更大。而且那里的地形,也更加有利于坚守。但开鲁不通铁路,关东军无力长期维持对十四师团的补给。
其余的各部兵力,也几乎全都部署在铁路线附近。因为以日军的公路运输能力,很难在远离铁路二百五十公里以上的距离,长期维持大兵团作战所需的物资。一旦超过了自身携带给养维持时间,所处地域又很难就地筹措物资的情况之下,日军的战斗力下降的将会极快。
就算粮食可以就地征发,也就是抢。但是弹药和其他的物资,却是没有办法补充。正是有了这个观点,吉本贞一才认为对燃油的来源全部依赖进口的抗联,如果在西满长期保持大量的兵力,后勤补给将会更加难以支撑。
因为整个西满广大地域,除了北面的洮索铁路与双辽境内的郑洮铁路、洮齐铁路部分路线可以供抗联使用之外,西部的纵深地带根本就没有其余的铁路线可以供抗联使用。西满纵深地带,距离铁路线的距离远远的超过了三百公里以上。
虽说此战结束,抗联的补给可以通过铁路直接运到通辽,但是在往西就需要大量使用卡车。就算卡车的数量充足,但是西满的公路条件,还有全部依赖进口的油料,能够满足抗联所需吗?在关东军尚且无此能力的情况之下,吉本贞一并不认为抗联能够达到这个标准。
这种情况关东军是根本无法维持的。而习惯了以己度人,自认为持续战争潜力,远超过抗联的吉本贞一。自然也认为持续作战能力远不如他们的抗联,一样也无法维持大兵团在西满地区长期作战。
西满广大地域再加上恶劣的交通条件,如果维持大量的驻军,就需要大量的卡车用来保证后勤供应。这种消耗别说对工业基础薄弱的抗联,对于身后有现代化工业支撑的关东军都难以承受。否则关东军也不会在整个西满广大地域,也不会只放一个二十三师团了。
即便现在抗联占领整个西满,但是现代战争巨大的消耗,使他们注定无法在西满长期部署大量的兵力。除非他们将全部的公路运输力量,全部转向西满。但是如果真的这样,他们自己也将会被巨大的燃油消耗给拖垮。
更何况只要关东军补充到足够数量的飞机,恢复航空兵的元气,并守住梨树一线。那么距离梨树极近的,充当抗联西满运输线重要组成部分的郑洮铁路,以及大郑铁路与郑洮铁路之间连接段,也随时在关东军火力控制范围之内。
只要关东军愿意,就可以随时切断这条铁路线。而如果没有了这条铁路线,抗联的现有运输能力,能不能保证基本的消耗都是一个问题。吉本贞一并不相信,抗联有那个实力能全凭公路运输就能满足西满大量驻军的需求。在他看来,也许短时间可以,但是时间一长对抗联的威胁才是最致命的。
第1440章 关东军最佳的选择
吉本贞一的态度很明确,与其现在死打硬拼,付出巨大的代价与抗联争夺西满,消灭抗联在西满的兵力。还不如用维持西满驻军所需的巨大消耗,以及交通限制,来一点点的拖垮他们。
西满地区的整体情况,他吉本贞一还是了解的。绝大部分为蒙古族游牧地区为主的西满整个粮食产量,除了通辽和开鲁之外,还不如满洲境内产粮区一个县的产量。大部队作战不算弹药,单单就粮食问题,就够每一个指挥官头疼的了。
而对于眼下的关东军来说,在林西战场的两个师团目前处境越来越艰难,形势也越来越危险的情况之下。面对关东军却又无法抽调足够的兵力增援林西战场的现实,还是将两个师团撤到赤峰至建平一线为好。
只要不被他们打通与关内战场的直接联系,就是困也将他们困死了。拼消耗,地广人稀的北满,能拼过南满吗?就算在正常的年份,北满的粮食和其他物资还需要南满支援。眼下在加上西满,他们还能支撑多久?
如果之前苏联人和德国人的战争没有爆发,或是在苏德战争之中苏联人获胜,关东军倒是可以急一些。但是现在,苏联人已经自顾不暇,德国人连苏联第二大城市基辅都攻占了。基辅一战,合围了近百万的苏军。只要德军在拿下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山穷水尽的苏联还能坚持多长时间?
没有了苏联的支援,就他们搞出的那个什么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地广人稀的北满,他们还能支持多久?即便是他们现在在战场上获胜,但是一场战争的结局,不是靠着一场、两场战役获胜取得的。比拼的是国力和资源,比起这个他们差的远了。
如果说关内战场,支那政府还可以靠着支那内地丰富的人力支持下去。那么在地广人稀的北满,他们攻占的几个省加在一起,总人数还没有关内支那一个省多。现在关东军别怕抗联控制的地域大,只要控制住南满和热河,就可以控制住获得真正发展的空间。
更何况吉本贞一并不认为调动第五师团支援林西战场,是一个更好的决策。在他看来,这个时候第五师团最佳的作用,更多的是威慑而不是实际投入到一线。如果将第五师团投向林西战场,那么等于实际上给在通辽一线的抗联打开一条南下热河的通道。
眼下热河境内的挺进军已经让热河独立守备队难以支撑,没有华北派遣军的配合,恐怕热河全境已丢失。如果抗联在热河在增加部分兵力,热河守军将更加难以支撑。而丢掉了热河,抗联就等于打通与关内的直接联系。
一旦让他们获得关内充足的人力补充,大规模的扩编实力,迅速的膨胀起来。这对于关东军来说,才是灭顶之灾。既然兵员,已经成为阻止抗联壮大的最关键的问题,那么关东军在总体战略上,完全可以从这方面着手。
那么他们占领的地方越多,兵力越分散,对关东军也就越有利。关东军不是多次吃过这方面的亏了吗?现在风水轮流转,对于关东军来说不见得是坏事。而且抗联占领西满地区,需要的不单单是驻军,还有百余万老百姓需要养活。
而这百余万老百姓之中,还有几十万是不会种耕种,只会游牧生活,但是却是需要吃粮食,还有穿衣服。同时关东军可以有大量文章可做,在抗联控制区内部做一些文章,让他们自乱阵脚的蒙古族。外蒙不是一直对内蒙地区有野心吗?这都是关东军可以插手的地方。
关东军只要控制住人力资源丰富的南满和吉林中部地区,以及对整个热河境内严密的封锁,堵住其南下的道路,不让他们打通与关内的联系。那么对于关东军来说,当抗联手伸到极致,内部也出现不稳的时候,就是关东军最佳的实际。
这是从战略角度考虑,其余眼下的战场上,抗联如果将一直暗中潜藏的两个师,以及从东满战场调过来的兵力,全部投入到通辽至梨树一线,那么通辽的抗联机械化部队腾出手来,随时可以或是向南直插北宁铁路,或是向东插向中长铁路。
一旦自己判断被印证,那么出现在通辽、梨树、科尔沁左翼中旗、后旗,甚至是梨树和康平一线的抗联部队,需要几个师团来拦截?几百辆有着空中支援的坦克和装甲车,外加大量重炮部队组成的装甲集群。关东军现在有这么多的兵力和装备,来全线拦截和攻击吗?
通辽向东、向南,甚至是向北,可都是一马平川的松辽平原。这种地形之下,面对敌军的坦克冲击,关东军需要集中多少兵力,才能在战场取得优势?谁敢保证,眼下投入战场的兵力和火力,已经足够了?
至于在通辽一线身后孤军深入的十八师团,吉本贞一更是认为现在必须立即撤回。如果再不撤回的话,按照现在的战场局面,一旦其陷入四面合围,关东军甚至连救援的兵力都抽调不出来。此战关东军损失已经够多了,就不要再增加一个十八师团了。
现在抗联从新京一线抽调兵力向西扑向十八师团侧翼,再加上抗联在十八师团周边部署的阻击部队,以及大量的炮兵和航空兵组成的火网,十八师团现在自保已经出现问题。而一旦通辽地区已经摆出北进态势的抗联抽调部分装甲集群北上,十八师团将处于被合围的境地。
别看抗联可以从新京战场抽调兵力用到西线,围攻十八师团。但是关东军,却无法一样从新京战场上抽调兵力西进支援十八师团。原因很简单就是抗联一直暗中潜伏的两个师的兵力始终不露面,搞的关东军在新京相当投鼠忌器。
就算没有这两个随时可以威胁新京的师,但抗联在新京战场上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兵力,目前还足以对新京方向给予相当大的压力。从眼下十八师团周边的情况来看,如果关东军想要从新京战场上,就近抽调兵力支援十八师团,这抽调的兵力至少需要两个联队。
而抽调出两个联队的兵力对新京战场来说,将会毁灭性的。通辽现在已经失守,那里腾出手来的抗联,会不会以坦克集群为先导,直插中长铁路沿线,这谁又能保证?中长铁路沿线原来准备用于新京战场预备队的师团,现在为了保证中长铁路的安全,谁又敢调往其他的方向?
新京对关东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家可以不攻,可关东军却是不能不守。抗联可以在新京只留下一部分兵力牵制,但是关东军却就是不敢从新京抽调一兵一卒,调往任何的战场。当面的抗联恐怕也正是看到这一点,才敢如此的放手施为。
关东军哪怕早就明知道,人家有意摆出这个阵型,对新京的攻势,只是整个战场上佯攻的一部分,却就是无可奈何。因为抗联在新京战场上摆出的一溜大口径重炮,鬼知道他们会不会在他们认为需要或是合适的时候,将他们的佯攻变成实打实的进攻?
新京是满洲国的首都,是整个中满地区的交通枢纽,是关东军司令部所在地。如果新京丢了,对整个帝国的士气之杀伤力绝对不是哈尔滨丢失可以相比的。明知道对手在新京极有可能是虚晃一枪,但是关东军就是不敢从新京抽调兵力。
而最让吉本贞一恼火的是,抗联在新京战场上使用超级重炮,都是日本自己制造,原来准备用于东满地区满苏边境要塞群与苏军作战的,现在却砸到了自己的脑袋上。再坚固的工事,也扛不住一发二百四十毫米榴弹炮的轰炸。
除了战术和战略两方面,都认为关东军已经到了非撤军不可的时候之外。为了说服当面的这些关东军高级军官,吉本贞一还相当高屋建瓴的从维持战争所需资源方面,以及当前整个国际形势方面,分析了放弃西满的好处。
在吉本贞一看来不单单是汽车,大量公路运输所需的油料也是抗联根本就无力承担的。除非美国人不惜一切代价的援助抗联,否则自身根本就不产任何一滴石油的抗联,根本就无力承担大量汽车所需的油料。
而苏联如果被自己的盟友德国人战败,美国人就算不惜代价向抗联提供大量的援助,可能运到四面无出海口的抗联?从眼下苏德战场上几乎成一边倒的战局来看,苏联人的失败只是早晚的事情。
没有了外来的援助,他们的飞机、坦克、汽车,就是一堆废铁。而且在自身无法制造的情况之下,打掉一辆少一辆。在苏联人失败后,只要关东军卡住抗联通向关内的通道。再加上结束南下作战的帝国陆军,可以重新将重点转回满洲,那么解决抗联还是问题吗?
吉本贞一相信一旦进入长时间的消耗,要么抗联削减在西满的兵力,要么自己被巨大的运输成本给拖垮。而如果抗联想要打通与关内的联系,西满又是其必争之地。这样一来,抗联只能一点点的被拖垮。
只是让这位自认为关东军都承担不起在西满大量驻军的消耗,抗联更是无法承担这种消耗。抗联如果在西满大量驻军,只能被巨大的消耗拖垮自己。如果不大量的驻军,西满随时可以在拿回来的吉本贞一没有想到的是。
为了保证对西满驻军供应,以及为了保证今后战略目标的实现。在此次会战结束之后,抗联不惜削弱野战部队,专门抽调部分干部、战士,并抽调一千辆卡车,二十辆大马力轨链拖拉机组建了一个铁道兵纵队。
在十月份抵达的郭邴勋父亲这位中国老资格铁路专家等一些铁路专家、各个交通大学铁路专业毕业生的协助之下,利用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缴获的日军囤积,以及美国在四二年援助的几千吨铁轨和枕木。
在军区司令员杨震掌握大局,兼任铁道纵队司令员的副司令杨靖宇亲自指挥之下。采取在两头同时开工,边勘测、边施工,完成勘测一段便开工一段,多路同时施工办法。在四二年中硬是将原本只是向西只通到通辽的铁路,硬生生的延伸到了林西。
第1441章 泾渭分明的两派
尽管这条铁路的运力,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施工过程之中,过于抢进度而质量有些问题等一些原因并不是很高。开通的头一年机车只能牵引最多不超过十二节不满载的车厢,真实的运力只相当于一条小铁路。
甚至相当一部分的路基,由于没有经过仔细的勘测而有这样和那样的毛病。大部分的桥梁,也是用枕木临时先搭建出简易铁路桥。直到四四年完成彻底整修,所有的铁路桥梁完全建成之前,因为路基经常出毛病需要维修,而始终处于半开通的状态。
但是却大大的减轻了西满地区物资运输,给抗联带来的压力。而随着战局的发展,这条一直向西延伸的铁路于四三年底,在集宁与平绥铁路交汇,成为连接抗联与陕甘宁边区的大动脉。在四三年期间转移从华北地区迁移出来的旱灾灾民,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吉本贞一更不知道的是,就在此时在黄汲清教授的制导之下,东北局在安达境内的杏树岗和肇州高台子,已经完成石油井架的安装,正在抓紧时间争取上冻之前完成后续建设。
按照预定计划,只要不出什么意外在明年开春,铁路专用支线完成之后就要开始钻探。并已经开始铺设连接兰西与安达交界处,现在正在全力兴建,已经开始安装设备的炼油厂之间的输油管道。
而美国人在四二年提供的大量卡车,以及四二年中在抗联炼油厂运转之前提供的大量优质汽油,也使得公路运输带来的负担,一直在抗联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只是这些却不是当初那位自认为算无遗策,认为公路运输沉重的负担,将会最终压垮抗联的吉本贞一,现在能够想得到的。
中国人身上的韧性并不比日本人小,只要他们下定决心想要做好的事情,并不会比日本人差到哪里去。只不过之前几十年无休止的内耗,消耗了中国人太多的精力。一旦中国团结起来,将心思用到该用的地方去,下定决心去做什么事情,就没有做不到的。
当然这些事情,都是在终结此次反击作战之后应该考虑的事情。至于现在对于吉本贞一来说,他建制至少在西满战场所有的反击作战必须立即停止。因为西满战场,已经到了不撤退不行的地步。
在打下去,除非关东军能够在短时间之内为林西战场增加两个师团的兵力,以及重新夺回通辽一线。否则林西的两个师团,将会重蹈十四师团和二十三师团的覆辙。但这两条,任何一条都是眼下的关东军难以做到的。
与其现在勉强硬着头皮打下去,结果可能是搭进去更多的师团。还不如立即停下来,全线采取防御。尽管吉本贞一也认为,这种做法对于关东军来说实在有些丢人。但他坚持的认为,这是目前关东军唯一可以采取的办法。除非梅津美治郎大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解决前面的两个问题。
相对于虽说有些一厢情愿,但是考虑问题极为详尽,无论是战略问题还是战术问题都考虑到的吉本贞一来说。关东军中相当一部分的高级军官,包括他的两位副手来说,对于他的判断很不赞同。主张拼死一搏的人,不仅大有人在,甚至还为数不少。
对于眼下的战局打成了这个局面,却是在难堪到了顶点之余,但还是认同这些行动是抗联在掩盖实力已经耗尽,攻势已经进行不下去的真实情况,希望在拼一把的。这部分人是以关东军两位副参谋长,绫部橘树少将与秦彦三郎少将为主。
除了这二位副参谋长之外,其余认为关东军应该继续打下去的人之中,还包括第一课课长田村义富、第三课课长村中嘉二郎、第四课课长黑川帮辅、第五课课长池田纯久。也就是说坚持打下去的,几乎包括了整个关东军司令部的高级军官。
这些人认为,虽说东满的敌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敌军从朝鲜战场上撤下来的部队,目前去向不明。虽说敌军在牡丹江周边几个火车站内调集了大量的军列,但是眼下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表面,这部分敌军会被投入到西满战场上。
至于在完成对五十一师团作战之后,在战场上消失一直没有露面的那部分敌军,不过两个师的兵力。即便出现在林西或是通辽的战场上,也不见得能够改变战局。林西战场上只要能拖住一段时间,为关东军解决通辽战场创造一定的战机,那么还是有办法的。
而抗联即便在增加两个师,但是想要在短时间之内吞掉林西战场上的这两个师团,也要看他们有没有那个好牙口。更何况关东军在彰武和西阜新一线,还部署有第五师团,随时可以支援林西战场。就算不能支援林西战场,但是也可以牵制通辽一线的敌军无法西调。
同时通辽身后的十八师团,以及正在梨树境内准备向西攻击的一个师团,都完全随时可以投入到反击通辽的战斗之中。关东军目前兵力虽说有一定的不足,但是还远未到完全无法支撑的地步。
而目前已经抵达奉天的第十师团,也可以通过铁路快速的输送到赤峰一线。眼下战役打成了这个结果,关东军已经是颜面扫地。如果再不拼一下,那么关东军的颜面何在?大日本帝国的赫赫军威何在?
除了泾渭分明的这两派之外,最有发言权的关东军主任作战参谋,一手制定了全面反击的连环计,差一点没有让杨震和郭邴勋这二位抗联最高军事主官上套的那位武居清太郎中佐,却始终保持着沉默一直没有表态。除了他之外,列席会议的关东军野战铁道司令官横山镇雄中将也是一言不发。
横山镇雄中将不说话很正常,他是主管关东军辖区内所有铁路警备和野战维护的野战铁道司令官。作战的事情,他插不上嘴。而且这位横山镇雄中将本身就是陆军中的一个少见的,从来不站队的另类。
除了关系到自己的责任之外,不归他管的事情,他从来不发表意见。说白了,就是那种在什么情况之下,明哲保身都是第一位的。所以他虽说做到中将,但是到目前为止却是一直在各种技术岗位上打转转,从来没有担任过师团长或是某一方面军参谋长的重任。
在这次作战会议上,面对着大本营的代表,他干脆来了一个闭口不言。就差没有明说,我是来打酱油的,你们不要询问我的意见。即便是询问我,我也没有任何的意见。我是野战铁道司令官,手下只有几个专门抢修铁路的铁道联队。不是手下拥有众多装备精良野战师团的关东军司令官,这种事情轮不到我发表意见。
但是那位武居清太郎中佐的沉默,就让所有的人感觉到意外了。此次整个计划,由他一手起草和制定。战役打成眼下的这个局面该怎么调整,他是最有发言权的一个人。但是偏偏这个时候他却选择了沉默,就在那里看着别人争论,倒是很让人意外。
不过现在那些真正掌握关东军命运的将军们,眼下这个时候还没有人去关心一个中佐主任参谋究竟在想着什么。尽管这位中佐的位置很重要,也是关东军整个作战计划的制定人,但是将军们还是认为自己才是真正决定关东军命运的人。
除了这二位一言不发之外,另外一个铁青着脸坐在主位上没有说话人正是梅津美治郎。这位关东军司令官看着会议室内一众争吵的面红耳赤军官,也是一句话都没有说。不过如果仔细看的话,这位一向以意志坚定著称的关东军司令官,眼神之中此刻却是有着一丝的迷茫。
至于因为负责指挥参战海军航空兵,而列席会议的大西泷治郎少将。看着在座的诸位陆军将官,虽说一样没有说话,但是眼神之中那一丝幸灾乐祸的神色,却是表露无遗。只不过这个时候,没有人有心情和他一个海军将领计较而已。
这位大西泷治郎少将如此的幸灾乐祸,不是没有原因的。此次作战关东军不顾海军的反对,坚持调集大批的轰炸机要炸掉松花江沿江大堤,以水代兵切断抗联的退路。结果怎么样,一无所获不说,调集来的陆军航空兵轰炸机在敌军航空兵拼命的拦截之中损失惨重。
更为惨重的是这些原本在抗联空地拦截之中,本就损失惨重的陆军轰炸机在返航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时候混进了几架,也许是被抗联缴获的陆军九七式中型轰炸机和九八式轻型轰炸机。
这也是关东军历次作战将主要兵力,都集中在铁路更加密集的东满地区,而西满战场上只留下一个二十三师团的主要原因。原因无非是整个西满地区南部,北起南兴安,南到赤峰,东至通辽广大地区,连一米的铁路线都没有。
而没有了铁路,也没有关内战场长江两岸的水运之便,以日本人的战术补给能力,是无力维持大量驻军的。实际上打开七七事变之后的中国地图,不难发现整个抗战期间日本人在大部分时间之内的占领区,都是维持在津浦铁路沿线以及长江两岸和沿海地带。
为什么他们在占领宜昌之后也没有继续向西,就是因为一旦脱离的长江航运和铁路线,其补给能力下降不止一个档次,根本就无力维持大规模的作战能力。粮食他们可以抢,可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你去哪儿抢。
别以为二战中的日本人真的胃口不大,占领中国东南部最发达地区就了事了。别以为日本人真的会太顾及美英的利益,而不敢彻底的占领中国。他们之所以长时间将向西推进的最远距离放在宜昌,无力继续西进,是因为过了宜昌就是三峡。
而眼下还被人称之为鬼门关的三峡,尤其是到处都是激流险滩的西陵峡,限制了日本海军的使用。两岸巫山的崇山峻岭,更加使得日军根本就无法保持一条补给线,同时也限制了其本就不多的机械化和重炮部队的运动。
依靠海军补给?中国军队都不用苦心部署,只要沿着三峡部署几个炮兵连,在将沿江的航标全部拆掉,就足以将他们的海军那些舰艇封锁在三峡里面了。三峡可不是他们万吨级舰艇可以上溯的南京,更不是可以通行日军轻巡洋舰一下舰艇的武汉。
三峡与中国西部很多地区连简易公路都没有的崇山峻岭,犹如一道屏障一样,牢牢的挡住了日军继续西进的企图。开玩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可不单单是为中国人准备的。中国在西撤入川的时候,即便有熟悉航道的人领航,可一个三峡损失了多少船和物资?
不仅仅是在宜昌,陕西、湖南境内都是一样的。西部连绵不绝的山脉,缺乏有利的交通线。使得补给对铁路线和水运依赖性相当大,离开铁路线短期作战可以,长期作战很难坚持的日军,就算无论再想彻底的消灭中国,也只能收住脚步。
至于西北方向,还远不如中南。黄河不是长江。长江上的日本军舰可以上溯到宜昌,深入汉江、湘江、赣江等长江较大的支流,甚至是洞庭湖和鄱阳湖。长江的水量足以支撑日军在宜昌以下江段,两岸周边几百公里内作战。其小型舰艇冒点险,不时也可以深入三峡一下。
但是西北却是不行,黄河的水量使得大型舰艇无法过于深入不说,一个自古就号称黄河鬼门关的三门峡就足可以连日军的小型舰艇都挡在外面。没有了物资补充,又缺乏有效的公路,坦克、重炮都无法运动。
没有了坦克和重炮的支援,真当所有的日本兵,都是以一敌百的神仙?中国军队固然缺乏武器,固然战术落后,但是并不缺乏勇气。要是真的在没有重武器支援的条件下对打,日本人也许并不见得还能能够取得多少战果。
所以对日本人的攻势,并非难以判断以及兵力部署,并非是难以判断。只要对铁路线两侧一琢磨,在大部分的时间之内就可以分析出日军的大致兵力部署情况,尤其是重兵集团的部署情况。在关内战场是这个样子,到了东北还是这个样子。
在抗联出山之前,整天叫嚣北进的关东军,在铁路密集度远高于西满的东满,部署的兵力远远高于西满。就是因为他们的后勤补给,离不开铁路。没有了铁路,他们根本就无力长期作战。此次战役之前,关东军的兵力部署也是按照这个标准来执行的。
主要的重兵集团,最远的距离也不超过铁路沿线周边三百公里以内,整个西满北起王爷庙,南到赤峰一线的兵力,就放了一个半师团。即便是战前突然增加了一个五十一师团,但是整个纵深兵力却是相当的有限。
整个西满地域,自王爷庙以南直到林西境内,广大地域几乎没有日军一兵一卒。如果不是摸透了日军作战的这个特点,杨震又岂会调王光宇所部脱离后方作战,在外蒙境内迂回几百公里直插林西,一拳头打到整个西满日军腰眼之上?
如果日军有美军的战场保障能力,甚至是德军的战场保障能力,以及快速的机动能力,杨震可不敢冒这个险。在北面尚在激战之中,就敢以一个加强步兵师,一个骑兵旅、一个装甲旅组成的集群,敢脱离补给线几百公里去孤军突入?
杨震敢这么做,就是瞄准了日军缺乏远离铁路线的长期作战能力。在整个西满洮索铁路以南,赤峰以北,通辽以西的广大地域,只能保障一个师团作战。如果兵力再多一些,以日军的战术补充能力,短时间尚可,但是时间一长他的部队就要饿肚子了。
只要王光宇能在短期之内解决二十三师团,陈翰章能按期穿插到通辽一线,让关东军无暇顾及林西战场那边太多,王光宇那里就几乎没有危险。缺乏卡车的关东军,没有那个能力在远离铁路线的情况之下,保持太多的兵力。
而只要解决了五十一师团,尽管补给线长了一些,但也算打通了给王光宇的补给。再用新京战场,拖住关东军的部分兵力,使其在调整部署的时候迟疑不决,无法在短时间之内大量向西满调集援军。这样一来,就等于在西满打下了两个楔子,让日军吞不下去也赶不走。
日军战术补给能力过于依赖铁路的弱点,在这次会战之中被杨震运用和发挥到了极点。而对于关东军来说,也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即便是后调到通辽的十四师团,也没有能摆脱这个因素,没有离开铁路线。
其实十四师团如果将主力部署到开鲁,通辽战场只放一个联队。对林西战场的策应与支援作用将会更大。而且那里的地形,也更加有利于坚守。但开鲁不通铁路,关东军无力长期维持对十四师团的补给。
其余的各部兵力,也几乎全都部署在铁路线附近。因为以日军的公路运输能力,很难在远离铁路二百五十公里以上的距离,长期维持大兵团作战所需的物资。一旦超过了自身携带给养维持时间,所处地域又很难就地筹措物资的情况之下,日军的战斗力下降的将会极快。
就算粮食可以就地征发,也就是抢。但是弹药和其他的物资,却是没有办法补充。正是有了这个观点,吉本贞一才认为对燃油的来源全部依赖进口的抗联,如果在西满长期保持大量的兵力,后勤补给将会更加难以支撑。
因为整个西满广大地域,除了北面的洮索铁路与双辽境内的郑洮铁路、洮齐铁路部分路线可以供抗联使用之外,西部的纵深地带根本就没有其余的铁路线可以供抗联使用。西满纵深地带,距离铁路线的距离远远的超过了三百公里以上。
虽说此战结束,抗联的补给可以通过铁路直接运到通辽,但是在往西就需要大量使用卡车。就算卡车的数量充足,但是西满的公路条件,还有全部依赖进口的油料,能够满足抗联所需吗?在关东军尚且无此能力的情况之下,吉本贞一并不认为抗联能够达到这个标准。
这种情况关东军是根本无法维持的。而习惯了以己度人,自认为持续战争潜力,远超过抗联的吉本贞一。自然也认为持续作战能力远不如他们的抗联,一样也无法维持大兵团在西满地区长期作战。
西满广大地域再加上恶劣的交通条件,如果维持大量的驻军,就需要大量的卡车用来保证后勤供应。这种消耗别说对工业基础薄弱的抗联,对于身后有现代化工业支撑的关东军都难以承受。否则关东军也不会在整个西满广大地域,也不会只放一个二十三师团了。
即便现在抗联占领整个西满,但是现代战争巨大的消耗,使他们注定无法在西满长期部署大量的兵力。除非他们将全部的公路运输力量,全部转向西满。但是如果真的这样,他们自己也将会被巨大的燃油消耗给拖垮。
更何况只要关东军补充到足够数量的飞机,恢复航空兵的元气,并守住梨树一线。那么距离梨树极近的,充当抗联西满运输线重要组成部分的郑洮铁路,以及大郑铁路与郑洮铁路之间连接段,也随时在关东军火力控制范围之内。
只要关东军愿意,就可以随时切断这条铁路线。而如果没有了这条铁路线,抗联的现有运输能力,能不能保证基本的消耗都是一个问题。吉本贞一并不相信,抗联有那个实力能全凭公路运输就能满足西满大量驻军的需求。在他看来,也许短时间可以,但是时间一长对抗联的威胁才是最致命的。
第1440章 关东军最佳的选择
吉本贞一的态度很明确,与其现在死打硬拼,付出巨大的代价与抗联争夺西满,消灭抗联在西满的兵力。还不如用维持西满驻军所需的巨大消耗,以及交通限制,来一点点的拖垮他们。
西满地区的整体情况,他吉本贞一还是了解的。绝大部分为蒙古族游牧地区为主的西满整个粮食产量,除了通辽和开鲁之外,还不如满洲境内产粮区一个县的产量。大部队作战不算弹药,单单就粮食问题,就够每一个指挥官头疼的了。
而对于眼下的关东军来说,在林西战场的两个师团目前处境越来越艰难,形势也越来越危险的情况之下。面对关东军却又无法抽调足够的兵力增援林西战场的现实,还是将两个师团撤到赤峰至建平一线为好。
只要不被他们打通与关内战场的直接联系,就是困也将他们困死了。拼消耗,地广人稀的北满,能拼过南满吗?就算在正常的年份,北满的粮食和其他物资还需要南满支援。眼下在加上西满,他们还能支撑多久?
如果之前苏联人和德国人的战争没有爆发,或是在苏德战争之中苏联人获胜,关东军倒是可以急一些。但是现在,苏联人已经自顾不暇,德国人连苏联第二大城市基辅都攻占了。基辅一战,合围了近百万的苏军。只要德军在拿下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山穷水尽的苏联还能坚持多长时间?
没有了苏联的支援,就他们搞出的那个什么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地广人稀的北满,他们还能支持多久?即便是他们现在在战场上获胜,但是一场战争的结局,不是靠着一场、两场战役获胜取得的。比拼的是国力和资源,比起这个他们差的远了。
如果说关内战场,支那政府还可以靠着支那内地丰富的人力支持下去。那么在地广人稀的北满,他们攻占的几个省加在一起,总人数还没有关内支那一个省多。现在关东军别怕抗联控制的地域大,只要控制住南满和热河,就可以控制住获得真正发展的空间。
更何况吉本贞一并不认为调动第五师团支援林西战场,是一个更好的决策。在他看来,这个时候第五师团最佳的作用,更多的是威慑而不是实际投入到一线。如果将第五师团投向林西战场,那么等于实际上给在通辽一线的抗联打开一条南下热河的通道。
眼下热河境内的挺进军已经让热河独立守备队难以支撑,没有华北派遣军的配合,恐怕热河全境已丢失。如果抗联在热河在增加部分兵力,热河守军将更加难以支撑。而丢掉了热河,抗联就等于打通与关内的直接联系。
一旦让他们获得关内充足的人力补充,大规模的扩编实力,迅速的膨胀起来。这对于关东军来说,才是灭顶之灾。既然兵员,已经成为阻止抗联壮大的最关键的问题,那么关东军在总体战略上,完全可以从这方面着手。
那么他们占领的地方越多,兵力越分散,对关东军也就越有利。关东军不是多次吃过这方面的亏了吗?现在风水轮流转,对于关东军来说不见得是坏事。而且抗联占领西满地区,需要的不单单是驻军,还有百余万老百姓需要养活。
而这百余万老百姓之中,还有几十万是不会种耕种,只会游牧生活,但是却是需要吃粮食,还有穿衣服。同时关东军可以有大量文章可做,在抗联控制区内部做一些文章,让他们自乱阵脚的蒙古族。外蒙不是一直对内蒙地区有野心吗?这都是关东军可以插手的地方。
关东军只要控制住人力资源丰富的南满和吉林中部地区,以及对整个热河境内严密的封锁,堵住其南下的道路,不让他们打通与关内的联系。那么对于关东军来说,当抗联手伸到极致,内部也出现不稳的时候,就是关东军最佳的实际。
这是从战略角度考虑,其余眼下的战场上,抗联如果将一直暗中潜藏的两个师,以及从东满战场调过来的兵力,全部投入到通辽至梨树一线,那么通辽的抗联机械化部队腾出手来,随时可以或是向南直插北宁铁路,或是向东插向中长铁路。
一旦自己判断被印证,那么出现在通辽、梨树、科尔沁左翼中旗、后旗,甚至是梨树和康平一线的抗联部队,需要几个师团来拦截?几百辆有着空中支援的坦克和装甲车,外加大量重炮部队组成的装甲集群。关东军现在有这么多的兵力和装备,来全线拦截和攻击吗?
通辽向东、向南,甚至是向北,可都是一马平川的松辽平原。这种地形之下,面对敌军的坦克冲击,关东军需要集中多少兵力,才能在战场取得优势?谁敢保证,眼下投入战场的兵力和火力,已经足够了?
至于在通辽一线身后孤军深入的十八师团,吉本贞一更是认为现在必须立即撤回。如果再不撤回的话,按照现在的战场局面,一旦其陷入四面合围,关东军甚至连救援的兵力都抽调不出来。此战关东军损失已经够多了,就不要再增加一个十八师团了。
现在抗联从新京一线抽调兵力向西扑向十八师团侧翼,再加上抗联在十八师团周边部署的阻击部队,以及大量的炮兵和航空兵组成的火网,十八师团现在自保已经出现问题。而一旦通辽地区已经摆出北进态势的抗联抽调部分装甲集群北上,十八师团将处于被合围的境地。
别看抗联可以从新京战场抽调兵力用到西线,围攻十八师团。但是关东军,却无法一样从新京战场上抽调兵力西进支援十八师团。原因很简单就是抗联一直暗中潜伏的两个师的兵力始终不露面,搞的关东军在新京相当投鼠忌器。
就算没有这两个随时可以威胁新京的师,但抗联在新京战场上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兵力,目前还足以对新京方向给予相当大的压力。从眼下十八师团周边的情况来看,如果关东军想要从新京战场上,就近抽调兵力支援十八师团,这抽调的兵力至少需要两个联队。
而抽调出两个联队的兵力对新京战场来说,将会毁灭性的。通辽现在已经失守,那里腾出手来的抗联,会不会以坦克集群为先导,直插中长铁路沿线,这谁又能保证?中长铁路沿线原来准备用于新京战场预备队的师团,现在为了保证中长铁路的安全,谁又敢调往其他的方向?
新京对关东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家可以不攻,可关东军却是不能不守。抗联可以在新京只留下一部分兵力牵制,但是关东军却就是不敢从新京抽调一兵一卒,调往任何的战场。当面的抗联恐怕也正是看到这一点,才敢如此的放手施为。
关东军哪怕早就明知道,人家有意摆出这个阵型,对新京的攻势,只是整个战场上佯攻的一部分,却就是无可奈何。因为抗联在新京战场上摆出的一溜大口径重炮,鬼知道他们会不会在他们认为需要或是合适的时候,将他们的佯攻变成实打实的进攻?
新京是满洲国的首都,是整个中满地区的交通枢纽,是关东军司令部所在地。如果新京丢了,对整个帝国的士气之杀伤力绝对不是哈尔滨丢失可以相比的。明知道对手在新京极有可能是虚晃一枪,但是关东军就是不敢从新京抽调兵力。
而最让吉本贞一恼火的是,抗联在新京战场上使用超级重炮,都是日本自己制造,原来准备用于东满地区满苏边境要塞群与苏军作战的,现在却砸到了自己的脑袋上。再坚固的工事,也扛不住一发二百四十毫米榴弹炮的轰炸。
除了战术和战略两方面,都认为关东军已经到了非撤军不可的时候之外。为了说服当面的这些关东军高级军官,吉本贞一还相当高屋建瓴的从维持战争所需资源方面,以及当前整个国际形势方面,分析了放弃西满的好处。
在吉本贞一看来不单单是汽车,大量公路运输所需的油料也是抗联根本就无力承担的。除非美国人不惜一切代价的援助抗联,否则自身根本就不产任何一滴石油的抗联,根本就无力承担大量汽车所需的油料。
而苏联如果被自己的盟友德国人战败,美国人就算不惜代价向抗联提供大量的援助,可能运到四面无出海口的抗联?从眼下苏德战场上几乎成一边倒的战局来看,苏联人的失败只是早晚的事情。
没有了外来的援助,他们的飞机、坦克、汽车,就是一堆废铁。而且在自身无法制造的情况之下,打掉一辆少一辆。在苏联人失败后,只要关东军卡住抗联通向关内的通道。再加上结束南下作战的帝国陆军,可以重新将重点转回满洲,那么解决抗联还是问题吗?
吉本贞一相信一旦进入长时间的消耗,要么抗联削减在西满的兵力,要么自己被巨大的运输成本给拖垮。而如果抗联想要打通与关内的联系,西满又是其必争之地。这样一来,抗联只能一点点的被拖垮。
只是让这位自认为关东军都承担不起在西满大量驻军的消耗,抗联更是无法承担这种消耗。抗联如果在西满大量驻军,只能被巨大的消耗拖垮自己。如果不大量的驻军,西满随时可以在拿回来的吉本贞一没有想到的是。
为了保证对西满驻军供应,以及为了保证今后战略目标的实现。在此次会战结束之后,抗联不惜削弱野战部队,专门抽调部分干部、战士,并抽调一千辆卡车,二十辆大马力轨链拖拉机组建了一个铁道兵纵队。
在十月份抵达的郭邴勋父亲这位中国老资格铁路专家等一些铁路专家、各个交通大学铁路专业毕业生的协助之下,利用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缴获的日军囤积,以及美国在四二年援助的几千吨铁轨和枕木。
在军区司令员杨震掌握大局,兼任铁道纵队司令员的副司令杨靖宇亲自指挥之下。采取在两头同时开工,边勘测、边施工,完成勘测一段便开工一段,多路同时施工办法。在四二年中硬是将原本只是向西只通到通辽的铁路,硬生生的延伸到了林西。
第1441章 泾渭分明的两派
尽管这条铁路的运力,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施工过程之中,过于抢进度而质量有些问题等一些原因并不是很高。开通的头一年机车只能牵引最多不超过十二节不满载的车厢,真实的运力只相当于一条小铁路。
甚至相当一部分的路基,由于没有经过仔细的勘测而有这样和那样的毛病。大部分的桥梁,也是用枕木临时先搭建出简易铁路桥。直到四四年完成彻底整修,所有的铁路桥梁完全建成之前,因为路基经常出毛病需要维修,而始终处于半开通的状态。
但是却大大的减轻了西满地区物资运输,给抗联带来的压力。而随着战局的发展,这条一直向西延伸的铁路于四三年底,在集宁与平绥铁路交汇,成为连接抗联与陕甘宁边区的大动脉。在四三年期间转移从华北地区迁移出来的旱灾灾民,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吉本贞一更不知道的是,就在此时在黄汲清教授的制导之下,东北局在安达境内的杏树岗和肇州高台子,已经完成石油井架的安装,正在抓紧时间争取上冻之前完成后续建设。
按照预定计划,只要不出什么意外在明年开春,铁路专用支线完成之后就要开始钻探。并已经开始铺设连接兰西与安达交界处,现在正在全力兴建,已经开始安装设备的炼油厂之间的输油管道。
而美国人在四二年提供的大量卡车,以及四二年中在抗联炼油厂运转之前提供的大量优质汽油,也使得公路运输带来的负担,一直在抗联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只是这些却不是当初那位自认为算无遗策,认为公路运输沉重的负担,将会最终压垮抗联的吉本贞一,现在能够想得到的。
中国人身上的韧性并不比日本人小,只要他们下定决心想要做好的事情,并不会比日本人差到哪里去。只不过之前几十年无休止的内耗,消耗了中国人太多的精力。一旦中国团结起来,将心思用到该用的地方去,下定决心去做什么事情,就没有做不到的。
当然这些事情,都是在终结此次反击作战之后应该考虑的事情。至于现在对于吉本贞一来说,他建制至少在西满战场所有的反击作战必须立即停止。因为西满战场,已经到了不撤退不行的地步。
在打下去,除非关东军能够在短时间之内为林西战场增加两个师团的兵力,以及重新夺回通辽一线。否则林西的两个师团,将会重蹈十四师团和二十三师团的覆辙。但这两条,任何一条都是眼下的关东军难以做到的。
与其现在勉强硬着头皮打下去,结果可能是搭进去更多的师团。还不如立即停下来,全线采取防御。尽管吉本贞一也认为,这种做法对于关东军来说实在有些丢人。但他坚持的认为,这是目前关东军唯一可以采取的办法。除非梅津美治郎大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解决前面的两个问题。
相对于虽说有些一厢情愿,但是考虑问题极为详尽,无论是战略问题还是战术问题都考虑到的吉本贞一来说。关东军中相当一部分的高级军官,包括他的两位副手来说,对于他的判断很不赞同。主张拼死一搏的人,不仅大有人在,甚至还为数不少。
对于眼下的战局打成了这个局面,却是在难堪到了顶点之余,但还是认同这些行动是抗联在掩盖实力已经耗尽,攻势已经进行不下去的真实情况,希望在拼一把的。这部分人是以关东军两位副参谋长,绫部橘树少将与秦彦三郎少将为主。
除了这二位副参谋长之外,其余认为关东军应该继续打下去的人之中,还包括第一课课长田村义富、第三课课长村中嘉二郎、第四课课长黑川帮辅、第五课课长池田纯久。也就是说坚持打下去的,几乎包括了整个关东军司令部的高级军官。
这些人认为,虽说东满的敌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敌军从朝鲜战场上撤下来的部队,目前去向不明。虽说敌军在牡丹江周边几个火车站内调集了大量的军列,但是眼下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表面,这部分敌军会被投入到西满战场上。
至于在完成对五十一师团作战之后,在战场上消失一直没有露面的那部分敌军,不过两个师的兵力。即便出现在林西或是通辽的战场上,也不见得能够改变战局。林西战场上只要能拖住一段时间,为关东军解决通辽战场创造一定的战机,那么还是有办法的。
而抗联即便在增加两个师,但是想要在短时间之内吞掉林西战场上的这两个师团,也要看他们有没有那个好牙口。更何况关东军在彰武和西阜新一线,还部署有第五师团,随时可以支援林西战场。就算不能支援林西战场,但是也可以牵制通辽一线的敌军无法西调。
同时通辽身后的十八师团,以及正在梨树境内准备向西攻击的一个师团,都完全随时可以投入到反击通辽的战斗之中。关东军目前兵力虽说有一定的不足,但是还远未到完全无法支撑的地步。
而目前已经抵达奉天的第十师团,也可以通过铁路快速的输送到赤峰一线。眼下战役打成了这个结果,关东军已经是颜面扫地。如果再不拼一下,那么关东军的颜面何在?大日本帝国的赫赫军威何在?
除了泾渭分明的这两派之外,最有发言权的关东军主任作战参谋,一手制定了全面反击的连环计,差一点没有让杨震和郭邴勋这二位抗联最高军事主官上套的那位武居清太郎中佐,却始终保持着沉默一直没有表态。除了他之外,列席会议的关东军野战铁道司令官横山镇雄中将也是一言不发。
横山镇雄中将不说话很正常,他是主管关东军辖区内所有铁路警备和野战维护的野战铁道司令官。作战的事情,他插不上嘴。而且这位横山镇雄中将本身就是陆军中的一个少见的,从来不站队的另类。
除了关系到自己的责任之外,不归他管的事情,他从来不发表意见。说白了,就是那种在什么情况之下,明哲保身都是第一位的。所以他虽说做到中将,但是到目前为止却是一直在各种技术岗位上打转转,从来没有担任过师团长或是某一方面军参谋长的重任。
在这次作战会议上,面对着大本营的代表,他干脆来了一个闭口不言。就差没有明说,我是来打酱油的,你们不要询问我的意见。即便是询问我,我也没有任何的意见。我是野战铁道司令官,手下只有几个专门抢修铁路的铁道联队。不是手下拥有众多装备精良野战师团的关东军司令官,这种事情轮不到我发表意见。
但是那位武居清太郎中佐的沉默,就让所有的人感觉到意外了。此次整个计划,由他一手起草和制定。战役打成眼下的这个局面该怎么调整,他是最有发言权的一个人。但是偏偏这个时候他却选择了沉默,就在那里看着别人争论,倒是很让人意外。
不过现在那些真正掌握关东军命运的将军们,眼下这个时候还没有人去关心一个中佐主任参谋究竟在想着什么。尽管这位中佐的位置很重要,也是关东军整个作战计划的制定人,但是将军们还是认为自己才是真正决定关东军命运的人。
除了这二位一言不发之外,另外一个铁青着脸坐在主位上没有说话人正是梅津美治郎。这位关东军司令官看着会议室内一众争吵的面红耳赤军官,也是一句话都没有说。不过如果仔细看的话,这位一向以意志坚定著称的关东军司令官,眼神之中此刻却是有着一丝的迷茫。
至于因为负责指挥参战海军航空兵,而列席会议的大西泷治郎少将。看着在座的诸位陆军将官,虽说一样没有说话,但是眼神之中那一丝幸灾乐祸的神色,却是表露无遗。只不过这个时候,没有人有心情和他一个海军将领计较而已。
这位大西泷治郎少将如此的幸灾乐祸,不是没有原因的。此次作战关东军不顾海军的反对,坚持调集大批的轰炸机要炸掉松花江沿江大堤,以水代兵切断抗联的退路。结果怎么样,一无所获不说,调集来的陆军航空兵轰炸机在敌军航空兵拼命的拦截之中损失惨重。
更为惨重的是这些原本在抗联空地拦截之中,本就损失惨重的陆军轰炸机在返航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时候混进了几架,也许是被抗联缴获的陆军九七式中型轰炸机和九八式轻型轰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