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他那前半句,柳娘子不由就“嘁”了一声,显然对那个刘娇娇很不以为然。再听到他那后半句,她立时笑了起来,“哎呦喂!”她怪叫着,原本只是作势拧在柳二耳朵上的手,顺势用力狠拧了他一把,笑骂道:“这会儿倒自称起男子汉大丈夫了,三十晚上叫你杀只鸡,你跑个什么?!”
    阿愁跟着莫娘子上了柳娘子的马车后,贪看街景的柳青却是不肯坐进车里,只于车外的驭座上坐了。
    第二次坐车的阿愁,忍不住就把柳娘子家的车,跟李穆那豪华的驷马马车给做了个对比——柳家的车虽说也统叫“马车”,可她家拉车的却并不是马,而是一匹骡子。且这车的车顶上也没有李穆那辆马车的“棺材顶”,甚至车壁用的也不是木板,而是竹篾编成的一个篷架,外面涂着暗淡的黑漆。这车既没门也没窗,只于车的前后各挂着一个厚厚的棉帘子。可便是挂着那棉帘子,其实车内依旧是四处透风的。
    被那冷风吹了个透骨寒凉的阿愁,这才知道“等级”二字落在实处时,是一件叫人如何无奈的事——便是柳娘子家里不缺钱,依着她的身份,她也只能坐着这样规格的车。
    坐在马车里的阿愁,一边怀念着李穆那辆豪华马车里的温暖,一边于心里默默暗骂着:万恶的剥削阶级!
    刘主簿家住在城南的永兴坊,和宜嘉夫人所住的兴安坊只隔了一个坊区。当柳家的车于一个宽敞的巷内停下,阿愁下得车来,一抬头,就只见眼前是一段整洁的青砖墙。墙上,从住家的院里伸出一枝正盛开着的梅枝。梅枝旁,是做成垂花廊式样的门廊。廊下,是明显新漆过的双扇黑漆门。那门上贴着大红春联,门楣下方挂着新换的桃符等物。
    阿愁这里好奇张望着时,柳娘子已经唤着她那丫鬟钱串儿前去敲门。
    显然门里的人正等着,钱串儿才刚敲了一下门,那门忽地就被人从里面打开了,一个年约五旬的老汉探头出来看看众人,笑道:“两位娘子终于到了,我家娘子都张望半天了。”说着,殷勤地将众人引进门去。
    阿愁进得门去,就只见眼前只一个几乎叫人错不开身来的小小前院。虽不过三步宽,十来步长,却是能够叫人看出,这家主人是个有巧心思的。只见靠着两边门厅,左侧墙根下种着一株正盛开着的红梅,右边则是几竿修竹。三步宽的前院过去,两级台阶上,是一明两暗的客厅。客厅迎面处的案几上,供着一盆正盛开着的水仙花,左右的果碟子里,放着几只金灿灿的桔子,还有几盘贴着红纸的糕点——以阿愁如今对此间物价的了解,她知道,其实这几样东西都不算贵,可这般摆放起来,看着却处处都透着一种体面。
    之前从莫娘子和柳娘子的字里行间,阿愁就已经隐约听出,便是当年这三人仍于刺史府老太君面前当着差时,这位金兰娘子似乎就是她们三人中的头脑人物,如今看着她这虽小却布置得十分温馨的家,阿愁不禁对这位金兰娘子更感好奇了。
    因刘主簿家里的面积实在算不得大,前院的动静,须臾间便传到了后院里。只眨眼间,客厅板壁后的穿堂里便转出一个妇人。
    妇人一出来,便一脸惊喜地伸手握住莫娘子和柳娘子的手,笑道:“我正算着你们也该到了呢。”
    三个妇人握手寒暄时,阿愁则忍不住好奇地偷眼打量着那位金兰娘子。
    之前阿愁就已经知道,这金兰的岁数是三人中最为年长的,应该已经过了三旬年纪了。可眼前的妇人,看上去便是说她才刚二十出头,也该有人信的。这不仅因为她生得娇小,那个头看着竟都不到一米五,也因为她生着一张孩子似的圆脸圆眼睛。特别是她笑起来的时候,看着竟似还有着几分未脱的稚气一般。
    能这样的笑容,生活一定很如意吧。阿愁忍不住想着。
    她正想着,那比金兰娘子高出一头有余的刘主簿也从内院里走了出来,跟众人打着招呼。阿愁也应着莫娘子的招呼,上前向着那对夫妻行了一礼。
    “这便是你的徒弟了?”那金兰娘子笑着把阿愁一阵上下打量。
    顿时,阿愁便感觉到了,这位有着一张稚气笑脸的金兰娘子,显然并不是她看上去那般单纯的人物。
    这边见礼毕,刘主簿便向着内院喊了一声“娇娇”,可他话音落了半天,也不曾见个人影出来。于是刘主簿不禁一阵尴尬,道:“我家娇娇面嫩,不好意思呢。”
    金兰娘子背着那刘主簿冲着两位娘子默默翻了个白眼,嘴里却是笑着劝刘主簿道:“又不是什么外人,特意叫娇娇出来做甚?”又道,“她不是说今儿要去那边的吗?可有说什么时辰过去?我好叫人备了车。”
    刘主簿不禁一阵歉意地看着金兰娘子道:“她不肯一个人过去,非叫我陪着呢。”
    金兰娘子的脸色微变了变,却是笑道:“也没什么,那你便陪她去吧,阿莫和小柳儿又不是外人,我陪着就好。”又问道:“这一去,该是不能回来吃午饭了吧?既这样,你就留在那边用午膳吧,省得来回跑了。”
    刘主簿听了,脸上的歉意不禁更浓了,却是不顾这是在人前,那眼里如能汪出水来一般,浓情蜜意地看着金兰娘子笑道:“还是娘子体贴人。”
    金兰娘子装着个害羞的模样背了背身,却是趁着刘主簿不注意间,向着莫娘子和柳娘子又翻了个白眼儿。
    顿时,阿愁觉得,这位金兰娘子更有意思了。
    金兰娘子将莫娘子和柳娘子等人迎到花厅上,给众人上了茶后,便道了声歉,先出去忙着侍候刘主簿父女两个出门的事了。见人都走了,柳娘子忍不住就冷哼一声,道:“瞧瞧,我们还都在呢,就这样了。”
    莫娘子也冷笑道:“若我们不在,只怕还不会这样呢。”
    柳娘子悄声道:“那丫头,年后该有十四了吧?”又道,“且忍一忍吧,再过个两年,嫁出去,金兰也就好了。”
    莫娘子默了默,也悄声道:“真是个不懂事的,金兰从来没亏待过她,她干嘛……”
    因她不惯说人坏话,不由就住了嘴。
    柳娘子冷笑道:“还不是觉得金兰生了个儿子,抢了属于她的东西。可她也不想想,将来她嫁出去,若是有个什么事,最后还不得她兄弟替她撑腰!”
    莫娘子叹了口气,一抬头,却是只见阿愁和柳青两个都瞪着眼在一旁听着,她这才反应过来,赶紧拦下柳娘子的话头,转移着话题道:“那时候老奶奶就说,金兰最会收拾屋子了,如今看来,还真是她最懂得这个。”
    二人闲话了一会儿后,只听得外面一阵动静,以及一个女孩带着娇蛮跟刘主簿撒娇的声音。阿愁很想好奇看看那刘娇娇生得什么模样,可两位娘子坐着没动,她也不好动作,便只得罢了那好奇心。
    不一会儿,送走了刘主簿父女的金兰娘子便回来了。比起刚才的笑容来,这会儿她脸上的笑容又更盛了三分。
    “你们可千万别往心里去,”她笑道,“跟你们实说了吧,这其实是我故意的。那边总觉得我会亏待了他们的外孙女一样,打年前就说要接了娇娇过去,我故意压着没让,就是想着叫她今儿闹起来呢。有他们父女在家,我们几个连说话都不方便,倒不如趁着这个机会我做个好人,叫他们全都走开,我们也能落个自在。”
    牛!
    阿愁忍不住就在心里冲着这笑得一脸稚气的金兰娘子竖起了拇指。果然谁都不能小看了呢!
    第五十三章·上灯
    前世时,阿愁也不知打哪里听来一个说法,好像说是古人于春节放假可长达一个月的时间。这传闻,直把当初还是个前台接待的秋阳给羡慕得不行。直到如今她也成为古人中的一员,她才发现,传说什么……都是骗人哒!
    过了正月初六,不仅街上的店铺全都开了张,连衙门里的“公务员”们都重新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甚至,后世正放着寒假的学生们,于这个年代里也已经全都恢复了开课——不得不说,就这一点来说,其实还是作为后世人更为幸福一点。好歹后世的学生们都还有个寒暑假呢,可这时代的人们却是讲究个“读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更讲究个“夏练三伏冬练数九”的坚韧,越是伸不出手来的数九寒天里,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就越是要逼着自家孩子去刻苦读书。
    偏大唐是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除非是走科举入仕途或者从军功得官位,否则,每一阶层的人自打出生起就注定了各自将来的职业地位。这便叫许多目光短浅的家长觉得,读书最多不过是让自家儿子不做个“睁眼瞎”,将来不会连钱都数不清,仅此而已。至于说,供养家里的女孩儿们读书识字……且不说在这连个煤气灶都没有的时代里,什么都家务活都得靠着家里大大小小女人们的双手去完成,便是那雇得起下人的富足人家,只要一想到花了大价钱养出来的女儿将来是要嫁到别人家去,就再没一个乐意做这亏本买卖了。
    因此,那被小李婶连打带骂逼去学堂的二木头,这会儿很是羡慕小楼里那些因正月里忌动针线又不需要上学女孩子们。
    不过,这些难得休了个长假的女孩儿中,却是没有阿愁一个。
    因年前行会里就通知了,元宵那天要给各家的学徒排个“选拔赛”,加上阿愁是腊八节后才进了莫娘子的家门,叫莫娘子生怕她比别人落后太多,于是只许阿愁于大年初一歇了一天外,便天天给她加着小灶。
    就如莫娘子曾跟阿愁所说的那样,她并不是个好先生——这说法其实都是客气的——莫娘子完全不会教学,她只知道将她所学的发式一一做给阿愁看,然后命阿愁照着做一遍。至于说,为什么这个发式要这样做,为什么那边的头发要那样处理,莫娘子自个儿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又哪里能教得阿愁,她也只跟当年她师傅填鸭似教她一样,填鸭似地教着阿愁而已。
    所谓“隔行如隔山”,便是阿愁两世为人,便是她骨子里并不是个真小孩,突然接触这前世根本没一点基础的东西,加上还全都是生背硬记,于她来说也颇有难度。何况,随着正月十五在即,莫娘子那里还加快了教学的进度。原本是两天教一个新发式,一天教一天练,到后来,竟是一天一个新发式了,甚至都不给阿愁留下足够的练习时间。
    最后,被逼无奈,阿愁只得拿着她攒下的那些赏钱和压岁钱,于门口的杂货铺子里买了几张普通人家当作手纸用的那种黄道纸,又跟二木头要了一支他正准备扔掉的秃笔,将莫娘子所教的那些发式给一一记成个小笔记。
    直到这时,莫娘子才头一次知道,她这徒弟竟是个识字的。虽然就楼下王夫子的说法,阿愁的字缺胳膊少腿,可这依旧不改她曾被人用心教养过的事实。
    顿时,便是对别人的事从来不好奇的莫娘子,这会儿也忍不住对阿愁的身世好奇起来。偏阿愁之前就曾说过,是她的家人不要她的,莫娘子怕触及她的伤心事,也不好问她,便只得按捺下了那份好奇。
    于这忙忙碌碌中,转眼就是正月十三了。
    元宵节,又叫灯灯。民间都说十三上灯十八落灯,正月十三,正是上灯的时节。
    上灯那天,小楼里的孩子们各自举着家里给备下的花灯于坊间乱窜时,莫娘子才想起来,她忘给阿愁备花灯了。
    坐在灯下研究着笔记的阿愁倒是不以为意,只笑道:“花那个钱做什么?有这个时间,我多练一会儿了。”
    她的懂事,不由就叫莫娘子看向她的眼眸更加柔和了三分。
    她这里正对着笔记练习着反绾的手法时,那门上响了起敲门声。却原来是李姐和她儿子小栓子。李姐打年初二起就回娘家了,今儿才刚从乡下回来,这是给莫娘子送伴礼来了。那小栓子虽是个男孩,却被李姐养得跟个女孩儿般腼腆,几乎分分钟都黏在李姐的裙子后面。见小栓子手里提着只兔子灯,莫娘子便猜到,大概是李姐想托阿愁带这孩子出去游街放花灯的。
    果然,李姐笑道:“我才刚家来,家里正乱着,偏这孩子闹着要出去放灯,我也只能麻烦阿愁了。”
    莫娘子想了想,便回头对阿愁笑道:“今儿就到这里吧,你带小栓去玩会儿。”又从腰间掏出一把铜子儿,道:“若是看到有你喜欢的灯,你也买一盏吧。”
    自认为是个大人的阿愁立时笑道:“不要,我都这么大了,那是栓子这个年纪的孩子玩的。”
    虽然栓子腼腆,不过因李姐跟莫娘子交好,倒叫他跟阿愁颇为亲近。便是由她带着下楼去玩耍,这孩子也是能够接受的,便拉了阿愁的手,二人下了楼。
    出了门,阿愁才发现,于这没个光害的“旧社会”里,那些游走于黑暗巷道里的各色彩灯,看着竟有着一种别样的情调。
    他们出来时,二木头他们正在巷口附近转悠着。见阿愁手里没灯,几个孩子看着她一副颇为同情的模样。自认为是个大姐姐的招弟,还主动要把她手里的那个花篮灯给阿愁玩会儿。阿愁可是个大人了,哪能跟孩子争这玩意儿,便笑着拒绝了。于是,二木头便提议大家一同结伴去坊间的大道上逛逛。
    四丫立时就戳穿了他的用心,冷哼道:“你不过是想拿你那老虎灯,跟人比灯去。”
    和二木头的阿爷肯给他花钱,年年都给他买不一样的新灯不同,包括他堂姐孙楠在内,几个女孩儿的灯却都是今年玩了收起来,明年拿出来接着玩的旧灯。而,一个街坊里住着,又有谁家不知道谁家的事,几个孩子这年年不换新的灯,拿出去跟人比也没个新鲜感,所以女孩们都不感兴趣。可架不住二木头的生拖硬拽,到底还是拉着众人上了街。
    于秋阳小的时候,她也是玩过花灯的。可因她奶奶节俭,觉得比起传统纸糊的灯笼来,那种塑料做的灯又结实又耐用还不怕烧掉,所以便拿那种灯糊弄了秋阳一个童年。不过,便是在秋阳的那个年代里,会扎纸灯的手艺人也已经不多了,街面上能看到的纸灯,竟是除了什么兔子灯、青蛙灯、球灯几种传统样式外,就再没什么新鲜花样了。
    而于这个年代里,那手艺人的手艺,似乎要比后世的人们强了许多。跟在二木头他们身后出了巷口,阿愁立时就被满街各种造型的灯给小小惊了一下。
    和二木头那画得有些似是而非的老虎灯不同,坊间那些孩子手里提着的灯,有些做得简直可称得上是活灵活现——当然,那种花灯的价格自也不菲的。
    所以,自以为自己的花灯算是不错的二木头,才刚一出巷口就哑了,也再不说跟人比灯的话了。
    不过,比灯一事,原就只是元宵节其中的一种乐趣罢了,便是没这一项,提着那灯,看着满街被花花绿绿的彩灯照得如琉璃世界一般的街道,这也是另一项乐趣。
    阿愁手里牵着小栓,悠游跟在众人的后面时,忽然就听到身后有人喊着她的名字。一回头,就只见冬哥手里提着个西瓜灯,晃晃悠悠地向着她跑了过来。
    这孩子倒也热情,只笑眯眯地叫了声“阿愁姐”,便伸手过去握住了阿愁空着的那只手。
    阿愁回头看了看冬哥身后,却是没看到季银匠,倒看到一帮不认得的孩子。她便猜到,那些孩子应该都是八德巷里的住户了。
    果然,便有人上前问着冬哥,“这是谁啊?”
    冬哥笑着道:“这是我姐姐。”
    有记性好的,便笑道:“什么你姐姐呀,你少乱认亲了,这是九如巷梳头的莫娘子家那个小养娘嘛,跟你一样,都打慈幼院里出来的。”
    “慈幼院里出来的又怎的了?!”那为首的一个大男孩忽地就伸手往那说话的男孩头上拍了一巴掌,道:“季叔可把冬哥交给我带着的,不许你们欺负他。”
    于是阿愁便知道,冬哥于季银匠家里应该过得不错。
    可冬哥拉着阿愁的手,却是不知怎么,就惹得小栓子一阵不高兴了。他放开阿愁的手,过去硬是扯着冬哥拉着阿愁的那只手,带着一种奶声奶气道:“你放手,不许你拉着我阿愁姐姐。”
    ——哟!这一向不敢于人前说话的小不点儿,居然因着她跟冬哥争风吃醋了?!
    阿愁立时就笑了起来,蹲在小栓子的面前,忍不住伸手揉着他那小脸蛋,笑道:“可不兴这样。这是冬哥,你得叫他哥哥呢。”又抬头对冬哥笑道:“这是小栓子,今年五岁……”
    “六岁了!”小栓子立时不满道。
    阿愁哈哈笑道:“是呢,过了个年,你六岁了。”
    她抬起头,正要再跟冬哥说话时,忽然就听到一个声音在她身后道:“这不是阿愁吗?”
    阿愁扭头,就只见王大娘的女儿王小妹领着一些她不认识的女孩走了过来。
    “你的灯呢?”王小妹看着她空空的两手问道。却是不等阿愁答话,就笑道:“不会是你师傅没给你钱买灯吧?也是呢,只怕你家里有钱也不敢叫你沾了手,谁都知道,慈幼院里出来的都是贼偷。”
    她说这话时,是带着股恶意故意放大着音量的。
    不想刚才护着冬哥的那个半大小子听到这“慈幼院”三个字,立时误会了她这是在嘲着冬哥了。这正处于中二年纪的小子,当下便觉得自己的权威遭人故意挑衅了,便猛地于王小妹的背后推了她一把,喝道:“你放什么屁呢?!”
    王小妹没个防备,踉跄了一下,手里的花灯一晃,便叫那蜡烛的火苗就这么舔上灯笼壁。顿时,一只好好的蝴蝶灯,就这么化作了一个火球。
    王小妹呆了呆,尖叫着回头时,只见推她的那男孩生得人高马大,她不敢惹,便愤愤地回头就抢过栓子手里的兔子灯,狠狠往地上一摔。
    随着那兔子灯也化作一团火球,栓子“哇”地一声就哭开了。
    冬哥见了,把手里的西瓜灯往地上一放,扑过去也推了王小妹一把。王小妹一个立足不稳,撞到旁边跟她同来的一个女孩身上。就只见那女孩手里的荷花灯,顿时也化作了一团火球。女孩立时也哭了起来。
    女孩的哭声,引来了她的两位兄长。那王小妹不说这灯是被她撞燃起来的,却指着阿愁说:“是她!”
    两个男孩不问青红皂白,挽了衣袖就要来找阿愁的麻烦。
    冬哥见了,赶紧上前挡在阿愁的面前。二木头、四丫,还有八德巷里那些家住仁丰里后半条街上的孩子们见了,立时都拧成一股绳儿,纷纷围了过来,跟王小妹他们这些家住前半条街的孩子们对峙着。先是吵,吵着吵着,也不知道是哪个急了眼,于是就这么打了起来。顿时,坊间这一段街面上一片混乱。
    阿愁见状,只得护着小栓子和冬哥等几个年纪小的孩子远远退出战圈之外,却是看着那打成一团的孩子们一阵干跺脚。
    四丫倒颇不以为然,一边机灵地吹灭了她的花灯,以免叫人使坏给一把火烧了,一边道:“我早说了,迟早要打这一架的。”
    直到这时,阿愁才知道,原来这里面还夹杂着一些往日的旧恩怨——所谓“人以群分”,哪怕是些孩子,哪怕同住在一个坊里,也因着各自的地盘而分了几个不同的帮派。平常这些分住着前后街的孩子们就相互不对付了,今儿也不过是挑着这个事由,扩大了事端而已。
    而,和后世那些总不放心自家孩子单独上街的家长们不同,这个年代里的孩子都是散养的,身后少有大人跟着。所以,便是这会儿一群孩子打翻了天,一时竟都没个大人知道。

章节目录


梳头娘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竹西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竹西并收藏梳头娘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