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丰看到不远处有一墙垣,就要扶着袁绍过去,袁绍一把推开田丰,将头盔抛在地上,持剑喝道:“大丈夫当战死沙场,岂能躲入墙垣,苟且求生!”
当即挥剑向前,连砍两名敌人,浑身染血,吼道:“死战不退!”
众人看袁绍如此气势,登时热血沸腾,反杀过去,数十个强弩兵也镇定下来,弩箭飞shè。
那围过来的公孙瓒部队并不知道袁绍的身份,见这些人马抵抗强烈,便退去其他方向。
反观公孙瓒,一路后退,直到界桥桥头,想要回头迎战,却见麴义盾阵紧追而来,后面更有颜良、文丑两员大将紧追,不由憋屈的大吼一声,再次后退。
此时磐河尚且冰冻,袁绍大军直追过磐河,公孙瓒丢了大营,一路北退。
界桥之战,袁绍以弱胜强,震惊四方。
而正在关东劫掠的李傕、郭汜、张济等校尉也得知了吕布反叛杀死董卓的消息,愤怒的羌胡兵杀死了原本被打散在凉州军中的并州兵,迅速带兵回到了函谷关内,又得知董越死于河东,牛辅不知去向,又惊又恐。
关中大赦,他们并不知道,李傕、郭汜等校尉又上书求赦,王允本已下过赦令,看到他们又求赦,还以为他们要挟朝廷,刚烈的他当即以“一岁不再赦”为由,将此事拖了下来。
而李傕、郭汜这边,他们还没等到赦令,就又听到了王允将蔡邕下狱之事,登时绝了求赦之念,王允连董卓强征的蔡邕这个士人都问罪了,何况他们这些董卓嫡系。
他们想解散军队逃回凉州,但又怕失去兵权被朝廷加害,李傕、郭汜等人都知道贾诩多谋,便去渑池求贾诩。
贾诩提出建议,率众向西,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若能事成,安危可保,当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成,便回凉州,也有退路可保。
李傕、郭汜、张济等人一听,登时聚拢兵马,杀向长安,沿途又遇到樊稠和其他一些将领,一路西行,至京兆尹之时,已有八万余众。他们之所以能这么快聚拢兵马,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王允要诛蔡邕之事,令凉州人无不绝望,无不同仇敌忾。
世事就是这样,作为最高当政者,一个不慎的态度和行为,往往就会令下面的人惊惶不定。王允执意诛杀蔡邕,看似一件不大的事,但造成的后果却是极为严重的。或许凉州人迟早要乱,但此事无疑加快了这一进程。
而贾诩建议凉州人反抗,一者是为了张辽的大计,二者也是为了十万凉州人,朝堂争斗,凶险万分,若是凉州人真的束手就擒,在袁氏势力的撺掇下,王允未必不会将这些董卓部将赶尽杀绝,落个凄惨的下场。
贾诩毕竟是凉州人,他也要为凉州人谋划条出路,至于后果,他一时无法得知,但他却知道张辽早已占据了左冯翊,可以善后。
第四百零八章 长安乱(一)
长安城未央宫,尚书台中,司徒王允正与司隶校尉黄琬议事,王允当政之后,大批启用关东士人,尤其是一些重要职务,令光禄大夫黄琬担任司隶校尉,族人王颀担任越骑校尉,崔烈担任城门校尉。其中崔烈曾被董卓下了郿县大狱,张辽当初应崔钧的要求,在郿县救董白时曾专门去了趟郿狱,将他救出来,不过此人是个官迷,并没有更随张辽,而是去了长安。
而张辽对崔烈也看不中,没有挽留。此人虽然是崔钧的父亲,但人品一般,他本是冀州名士,中平年间灵帝卖官鬻爵,三公之位标价一千万钱,此人通过灵帝的傅母程夫人,只花费五百万钱便买来司徒一职,而后转为太尉,名声顿时衰退,为世人不齿。崔烈也心里不安,他问儿子崔钧,我位居三公,众人如何议论?崔钧答,大人少有英称,历位卿守,论者认为当为三公,而今登其位,却天下失望。崔烈追问,这是为何?崔钧道,论者嫌其铜臭。崔烈大怒,举杖击之,崔钧狼狈而走。崔烈骂道,死卒,父楇而走,孝乎?崔钧道,舜之事父,小杖则受,大杖则走,非不孝也。崔烈惭愧,但从此父子关系就没那么融洽了。
后世铜臭一说
www
当即挥剑向前,连砍两名敌人,浑身染血,吼道:“死战不退!”
众人看袁绍如此气势,登时热血沸腾,反杀过去,数十个强弩兵也镇定下来,弩箭飞shè。
那围过来的公孙瓒部队并不知道袁绍的身份,见这些人马抵抗强烈,便退去其他方向。
反观公孙瓒,一路后退,直到界桥桥头,想要回头迎战,却见麴义盾阵紧追而来,后面更有颜良、文丑两员大将紧追,不由憋屈的大吼一声,再次后退。
此时磐河尚且冰冻,袁绍大军直追过磐河,公孙瓒丢了大营,一路北退。
界桥之战,袁绍以弱胜强,震惊四方。
而正在关东劫掠的李傕、郭汜、张济等校尉也得知了吕布反叛杀死董卓的消息,愤怒的羌胡兵杀死了原本被打散在凉州军中的并州兵,迅速带兵回到了函谷关内,又得知董越死于河东,牛辅不知去向,又惊又恐。
关中大赦,他们并不知道,李傕、郭汜等校尉又上书求赦,王允本已下过赦令,看到他们又求赦,还以为他们要挟朝廷,刚烈的他当即以“一岁不再赦”为由,将此事拖了下来。
而李傕、郭汜这边,他们还没等到赦令,就又听到了王允将蔡邕下狱之事,登时绝了求赦之念,王允连董卓强征的蔡邕这个士人都问罪了,何况他们这些董卓嫡系。
他们想解散军队逃回凉州,但又怕失去兵权被朝廷加害,李傕、郭汜等人都知道贾诩多谋,便去渑池求贾诩。
贾诩提出建议,率众向西,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若能事成,安危可保,当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成,便回凉州,也有退路可保。
李傕、郭汜、张济等人一听,登时聚拢兵马,杀向长安,沿途又遇到樊稠和其他一些将领,一路西行,至京兆尹之时,已有八万余众。他们之所以能这么快聚拢兵马,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王允要诛蔡邕之事,令凉州人无不绝望,无不同仇敌忾。
世事就是这样,作为最高当政者,一个不慎的态度和行为,往往就会令下面的人惊惶不定。王允执意诛杀蔡邕,看似一件不大的事,但造成的后果却是极为严重的。或许凉州人迟早要乱,但此事无疑加快了这一进程。
而贾诩建议凉州人反抗,一者是为了张辽的大计,二者也是为了十万凉州人,朝堂争斗,凶险万分,若是凉州人真的束手就擒,在袁氏势力的撺掇下,王允未必不会将这些董卓部将赶尽杀绝,落个凄惨的下场。
贾诩毕竟是凉州人,他也要为凉州人谋划条出路,至于后果,他一时无法得知,但他却知道张辽早已占据了左冯翊,可以善后。
第四百零八章 长安乱(一)
长安城未央宫,尚书台中,司徒王允正与司隶校尉黄琬议事,王允当政之后,大批启用关东士人,尤其是一些重要职务,令光禄大夫黄琬担任司隶校尉,族人王颀担任越骑校尉,崔烈担任城门校尉。其中崔烈曾被董卓下了郿县大狱,张辽当初应崔钧的要求,在郿县救董白时曾专门去了趟郿狱,将他救出来,不过此人是个官迷,并没有更随张辽,而是去了长安。
而张辽对崔烈也看不中,没有挽留。此人虽然是崔钧的父亲,但人品一般,他本是冀州名士,中平年间灵帝卖官鬻爵,三公之位标价一千万钱,此人通过灵帝的傅母程夫人,只花费五百万钱便买来司徒一职,而后转为太尉,名声顿时衰退,为世人不齿。崔烈也心里不安,他问儿子崔钧,我位居三公,众人如何议论?崔钧答,大人少有英称,历位卿守,论者认为当为三公,而今登其位,却天下失望。崔烈追问,这是为何?崔钧道,论者嫌其铜臭。崔烈大怒,举杖击之,崔钧狼狈而走。崔烈骂道,死卒,父楇而走,孝乎?崔钧道,舜之事父,小杖则受,大杖则走,非不孝也。崔烈惭愧,但从此父子关系就没那么融洽了。
后世铜臭一说
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