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咳嗽一声,险些呛到喉咙。
    这什么话,都在四郎跟前说!
    杨瓒态度温和,捡着不紧要的事,闲叙两句。
    说话间,杨山和杨岗渐渐消去紧张,话匣子打开,将一路上的见闻,乃至遇到钱宁的过程,一股脑倒了出来。
    “四郎,那个钱百户人可真好,又和气。”
    “对,不是钱百户,咱们还不晓得四郎住在这。”
    “不是长住,只是暂居。”
    想到留在长安伯府的缘由,杨瓒缓缓收起笑容,看得杨山和杨岗都是一愣。
    “四郎?”可是他们说错了话?
    “前些时日,京城起了大火。”杨瓒道,“置办下的宅子毁在火中。”
    “人无事就好。”
    杨庆叹息一声,道:“听祖辈说,成化年间,族中也遭过大火,房子烧了,心疼也有限。几个能读书的后生都伤得不轻,断了前程不说,后半辈子都得躺在榻上。”
    “火烧了整夜,毁掉半座祠堂。有老人证言,看到有人纵火。捕快循着线索查到闫家,偏偏找不到证据,还被闫家反咬一口……遭雷劈的闫家!”
    说到这里,杨庆一拳砸在桌上,整张圆桌都颤了两颤。
    “亏得老天有眼,让他们遭了报应!”
    稳住茶盏,杨瓒不得不感叹,自己这位族叔,力气不是一般的大。
    按照古人的话:真猛士也!
    “四郎在京城,没见到闫家的情形,见了必要拍手称快!”杨山道。
    “对!”
    杨岗接过话头,继续道:“仗着有族人在京城做官,闫家在涿鹿没少糟践人。不只咱们族里,还有几家都遭过闫家的祸害,一家被逼得成了乞丐,两家的闺女被害得跳河。”
    “家里人上告,都被县衙的刘典史暗中瞒下,没能治罪。闫家人充军时,都被揭出了出来!”
    “那一桩桩一件件,足够闫家再死上十回!”
    杨瓒没有出声,只是静静的听着。
    杨山和杨岗说话时的样子,让他想起杨土。
    “四郎,土娃在哪?先前你不在,我没敢问。”杨庆突然道,“这回来,他娘特意做了两双鞋,托我一并带来。”
    “六叔,”杨瓒顿了顿,喉咙发干,艰难道,“杨土……不在了。”
    “不在?”杨庆一时没能反应过来,奇怪道,“去哪了?为何不在四郎身边?这娃也不省心。族长早说,该让个年长的跟在四郎身边,十二三的娃子,能顶什么事……”
    “六叔。”打断杨庆的话,杨瓒道,“那场大火,杨土,没了。”
    不到十个字,杨瓒说得无比费力。
    终于理解话中含义,杨庆当即愣住,刚从包袱里取出的布鞋,啪嗒一声掉在地上。
    “没了?”
    杨瓒用力咬着腮帮,点点头。
    杨庆没说话,好半晌,才滑下圆凳,蹲在地上,捡起布鞋,发出一声哀叹。
    “这、这让我怎么和他爹娘说啊!”
    “六叔,杨土是为了救我,才没能出来,都是我的过错。”
    “四郎别胡说!”杨庆抬起头,揉揉眼眶,“要怪也是老天无情!可查出是怎么起的火?”
    杨瓒摇头,想起锦衣卫查明的消息,压在心底的痛楚又将上涌。只得用力握拳,死死咬住嘴唇。
    还不是时候。
    杨土的仇,终究要报。但不能告诉六叔,至少现在不能。
    乍闻杨土的死讯,堂内轻松的气氛一扫而空。
    杨山和杨岗又成了锯嘴葫芦,杨庆蹲在地上好一会,才搓搓脸,重新站起身,坐回桌旁。
    庄户人心思淳朴。
    名为杨瓒的书童,实际上,杨土多被当做族里后生看。猛然听到人没了,杨庆很是难受。
    “人葬在哪?”
    “在城西郊外。”杨瓒道,“我本想着,等回乡省亲时,将他一起带回去。没想到,事情一件接着一件,直拖到现在。”
    将包袱放到一边,杨庆叹息一声,道:“四郎几次送回书信,族里都晓得你有难处。不提在朝廷当官,就是到店铺做个伙计,也得小心再小心。再者说,不是四郎考中进士,族里的冤情也不会昭雪。”
    “六叔,我有今日,都是仰赖族中。”
    “四郎性子仁厚,族里都晓得。”杨庆的语调终于有了几分轻松,“四郎还不晓得,报喜的差官到了涿鹿,县衙里的二尹亲自到里中道贺。”
    “县衙二尹?”
    “可不是。大令忙着审案,脱不开身,也派人送来贺仪。”
    想起当时的情形,杨庆和杨山兄弟都是与有荣焉。
    虽在孝中,且族长不许没有张扬,但族人的喜意却是遮掩不住。里中老人都同意,在杨氏祠堂前为立一座功名坊,世代传续,激励后代子孙。
    “功名坊?”
    杨瓒吃惊不小,这事他怎么不知道?
    “已报知县中,族里出钱出人丁,地基打好,这月就能造好。”
    “这……合适吗?”
    对于牌坊,杨瓒的了解不多,仅止于表彰忠义节孝。他从来不晓得,考中进士也能立牌坊。
    “四郎考中探花,别说涿鹿,宣府都是凤毛麟角。”杨庆说着,又搓了搓手,“话是二尹说的。当时,里中老人都在。若是不合适,老人也不会提,二尹当场就会否了。”
    “已经开始动工?”
    杨瓒仍是担心,总觉得这事有些突然,心里不踏实。
    “为何信中未说?”
    “是族长的意思。先瞒着四郎,等建好了,再给四郎准信。”杨庆道,“四郎不必担忧,族长特地让人打听过,造在祠堂前不犯忌讳。前朝,临县有个二甲传胪,就在祠堂前立过功名坊。”
    杨瓒点点头,又听杨庆道:“另有一件事,族长和三叔都惦记着,让我问问四郎。”
    “何事?”
    “四郎的亲事。”
    “亲事?”杨瓒猛的蹙眉,“可是先时来过京城的商家?”
    “当然不是。”杨庆连连摇头,“那家的闺女不好。为这事臊脸,十叔一家出门都抬不起头。”
    杨瓒不解。
    “可是出了变故?”
    “岂止!”杨庆道,“当初分明说好,先不过礼,也不声张,等着除服再商议。四郎可都晓得?”
    杨瓒点点头。
    当初,天子诏令各地,举送美人入京。
    这门亲多是权宜之计。他本以为风头过去,事情就能了结,莫非这里面还有缘故?
    “这是口头约定,族里知道的不多,我也是事情闹起来,才听族长说起。”
    杨庆脸色变得难看,又是一捶桌子。
    “要我说,当初就不该同意!那商人看着不错,谁知心却是黑的!更有个省事的婆娘!那闺女也是面上一套,背地里一行,别说给四郎做妾,端茶倒水都要脏地!”
    “六叔,究竟是怎么回事?”
    “怎么回事?”杨庆道,“事情说定后,那商人是不是来京城见过四郎?”
    “的确到过福来楼。”杨瓒道,“留下两只箱子,言为表礼,并未照面。”
    “那就对了!”杨庆怒道,“商人在外边走货,家里的婆娘不知怎么得到消息,逢人便说,四郎定下家中闺女,明年就要八抬大轿娶进门,做诰命。还说家里男人给四郎送了两箱金银,四郎在京城花用的都是妻家的钱财!”
    杨瓒瞪大双眼,一时之间,竟忘记如何接话。
    世上竟有这样人?
    “十婶见过那闺女,说模样不错,性格也好,结果却是看走了眼!”
    显然是想到什么,杨庆咬牙,黑红的脸膛涌上一层厌恶。
    “黑灯瞎火,被人撞见和外八道的表哥在后院鬼祟。要是知道羞耻,就该悄无声息退了亲,也好保住脸面。偏做了不承认,还要哭天抹泪,说什么杨氏嫌弃商户,要毁亲另结官家,设套陷害!”
    “都是黑了心的,自己做下腌臜事,还要带累四郎的名声!”
    “就是!”杨岗道,“十爷爷当时就摔了拐杖,十奶奶领着几个婶子找上门,抓着那母女要里正做主。”
    “里中的老人都是见证,不是那家的当家男人在外,必是要浸猪笼!”
    事发之时,杨氏族里炸了锅。
    说和此事的杨材一家,因和商户有亲,被全族人戳脊梁骨。
    “后来怎么样?”
    “后来?怕事情闹大,碍到四郎名声,族长做主,暂且把人交给里长,关押在土地庙。谁承想,守夜的没看住,让那两人跑了。那家的婆娘非说是族里害命,撒泼要告上县衙。”
    “告了没有?”
    “没有。”杨庆道,“里中都晓得怎么回事。等那家的男人回来,族里老人就要开祠堂,把他们一家都划出去。”
    古人重名声,尤其是长久扎根一地,族人血脉相连,一家传出坏名声,闹不好就要连累全族。
    先时,行商家同杨氏结亲,知道的人并不多。
    经过行商婆娘长舌,消息传遍十里八乡。有说行商好眼力,定下好女婿,也有说好好的闺女送人做妾,爹娘实在狠心。
    众说纷纭,羡慕的仍占多数。
    没能想到,几月不到,就出了这样的事。

章节目录


帝师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来自远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来自远方并收藏帝师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