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当年苏维年过二十上京赴考,也是来与国公府相看,议论亲事的。
当年国公府得见苏维,才华与外貌并重,自然是十分满意,便有意定下了国公府大房的庶三女,想等着苏维金榜题名之后就洞房之喜。
只是哪曾料到国公府对这门亲事十分满意,然而国公府的姑娘却对此桩亲事不满。
国公府嫡出一脉的,且父亲还是国公爷,就算是庶出,也要比一般官宦人家嫡出的还要金贵。
这样一个金贵的姑娘,又哪看得上一个只是丁家干儿子,又无家世的穷书生苏维,所以后来才有了如今的承恩侯夫人。
国公府重文,虽然被女儿拆台,但是真看中苏维的才学,最后又拿出了一个女儿来,乃是二房的嫡幼女。
二房女当时不过十二,还是等苏维高中探花后,在京城里呆了三年,正好在要外放之时,二房女年满十五,两家才完婚。
随后这些年,苏维在仕途上有自己的能力,也有干爹岳家的提拔,才以十分快的速度,从外放又回了京城,到如今为礼部侍郎。
要只是因当初自己被拒婚,就对承恩侯府落井下石,苏维也当不了礼部侍郎了。但两家也的确是有私仇。
当年国公府的庶三女嫁了承恩侯,二房的嫡幼女嫁了苏维,明面上是长房的庶三女嫁得好,在京城里也算是风光得紧。
可等着两家的孩子都大了,承恩侯夫人就做了件十分不地道的事情。
她自己的儿子不出息,又因承恩侯只得一代,必然还得给自己儿子寻个得力的岳家。
可承恩侯府不过外戚,还是没有什么实权的外戚,承恩侯府的儿子又不出息,一个晒一个的纨绔,谁有权势的人家需要卖女儿去这样的人家?
回自己娘家里选,有了当初那么一件事儿,国公府里的各个嫂子兄长都对之厌烦,百年下来的国公府用得着怕一个没有实力的外戚?就是皇帝也不能逼着他们家嫁女,否则撕破脸闹上朝,丢脸的还不知道是谁。
但承恩侯夫人的眼光又高,还非得往好人家里选,这一选就一直没选到满意的,一直到苏维一家调回京城。
苏维一调回京城就是礼部侍郎,如今的礼部尚书年事已高,用不了几年,他就是礼部的尚书了。
礼部虽然不比吏部、户部等要职,看着清贵没有油水,可能管的也多去了,其中权利也不小。
苏维与国公府二房的嫡幼女成婚后第一子是个姑娘,如今也才十三,性子颜色都极好,正是可以开始相看人家的时候。
一家子人欢欢喜喜的进京,却不知道这一进京就被承恩侯夫人给盯住了。
在承恩侯夫人眼里,二房是挂在大房下面要饭的,当初二房的嫡幼女能嫁给年轻有为的苏维,那也是捡了她的漏。
因此在国公府求亲被拒绝后,又看上了苏家大姑娘,还十分满意,自信满满的就上了苏府,一口一个妹妹的好日子是靠姐姐来的,要感恩云云,又拿承恩侯多得皇帝看重说事儿。
先不说承恩侯夫人当年虽是被家中打算订给苏维,但实际上双方见面并不多,感情也算不上多好,就是国公府二房的这姑娘嫁给苏维,两人多年琴瑟和鸣,感情正好,苏维自己的前程岳家还出力不少,岳家厌烦的姑奶奶他是傻了才会跟之有牵扯,更不用说读书人都有些避嫌的外戚之家。
打自己女儿主意,自己儿子还是个没出息的东西,也算是戳到了苏维的逆鳞了,两家仇怨就此结下。
皇帝想着这两家的仇怨,自然就想起了程谨安,娶妻娶贤,他当年就怎么一时心软,顺着自己那个小舅舅的心意了。
苏维一封弹劾承恩侯府的折子念完,皇帝还未开口,平宁侯夫人娘家哥哥就出了列,自然又是弹劾承恩侯府的。
平宁侯的眼睛经御医查看,还没完全瞎,不过目力受损是必然的了,只是暂时还不知道受损到何种程度。
虽说平宁侯是没出息,也是个纨绔,可人家不纳小妾,不搞出庶子庶女,家里也一应是夫人当家,十足给平宁侯娘家面子,人家当初嫁女也是因看平宁侯没用,好欺负。可被自家人欺负,跟被外人欺负,这是两回事儿。
自己妹婿好心上前去劝导,承恩侯府的儿子却仗着外戚之势把自己妹婿眼睛打瞎了,当大舅子的哪有不给自己妹婿出口气的道理。
这一封弹劾折子,也上得理所当然。
皇帝去看承恩侯,承恩侯还低着头跟木头似地,也不闹话,以前好歹还吭那么一声。
今日这表现,皇帝心里也明白,又恨自己当初心软,害人如今又祸害到自己了。
“承恩侯可有话说。”皇帝不得不问自己小舅舅,这架势好歹也得喊个冤吧。
哪知道承恩侯一出列,张口就是,“是臣之过,没教养好儿子,还请陛下降罪。”
皇帝能给他降罪什么,承恩侯本就是个一代爵位,又没个正经儿的实权官职,每天上朝就混日子,他再罚总不能让自己小舅舅连上朝的资格都罚了,更不可能说是连爵位都不给了,那当年他要死要活给自己母亲争太后的待遇图的是个什么?
皇帝不求外家出息,可也没想过自己当皇帝,让外家吃糠咽菜不是。
承恩侯这模样,着实让皇帝火了,可这火还不知道找谁发,只盯着下面众臣道:“继续!”
可这么继续怎么继续下去?
承恩侯乖乖认错也有认错的好处,就是接下来的官员想弹劾承恩侯府的不太好动作了。
人家都认罪了,也不是什么颠覆朝纲造反之类的事情,继续追究下去就是他们当臣子的太无趣。
这会儿就是手里有弹劾折子的,也悄悄收进了袖子里,也一声不吭了。
可这事儿还不好收尾,承恩侯年年都那么个样儿,除了儿子纨绔一点,也没做多大的恶事,皇帝要继续,可不是要别人继续弹劾承恩侯府,而是他不想罚人,得有人给他圆这个场,要拿出个主意来看怎么处置才让他觉得好。
承恩侯实在是没什么值得罚的,再罚连爵位都没了,可皇帝的外家,又无大恶,怎么可能没有爵位在那。
皇帝一句继续,知晓圣心的哑巴了,倒是给要弹劾程谨安的给了机会。
年少轻狂,以武犯禁,不敬天子,这最后一条可比弹劾承恩侯府的都要狠,可见恨程谨安的还是比恨承恩侯府的要毒辣。
程谨安也在那当哑巴不吭声,只是瞥了那出列弹劾的人一眼,然后勾唇一笑,继续垂头当聋子。
程谨安以武犯禁,难道跟程谨安打的承恩侯长子不是?程谨安打架要是不敬天子,难不成承恩侯府也得算?
弹劾都弹劾不到点上,程谨安是真信了魏氏所言,这朝廷里有人见不得萧安掌三关,已经开始有所动作了。
随后有几人附议,文臣有,武官也有。
太孙站在太子身后,明显看得出皇帝脸色不好,知道这是弹劾程谨安的没弹劾到让皇帝满意。
程谨安是皇帝要用的,弹劾他的罪名太过,就自然失了圣心。
当年国公府得见苏维,才华与外貌并重,自然是十分满意,便有意定下了国公府大房的庶三女,想等着苏维金榜题名之后就洞房之喜。
只是哪曾料到国公府对这门亲事十分满意,然而国公府的姑娘却对此桩亲事不满。
国公府嫡出一脉的,且父亲还是国公爷,就算是庶出,也要比一般官宦人家嫡出的还要金贵。
这样一个金贵的姑娘,又哪看得上一个只是丁家干儿子,又无家世的穷书生苏维,所以后来才有了如今的承恩侯夫人。
国公府重文,虽然被女儿拆台,但是真看中苏维的才学,最后又拿出了一个女儿来,乃是二房的嫡幼女。
二房女当时不过十二,还是等苏维高中探花后,在京城里呆了三年,正好在要外放之时,二房女年满十五,两家才完婚。
随后这些年,苏维在仕途上有自己的能力,也有干爹岳家的提拔,才以十分快的速度,从外放又回了京城,到如今为礼部侍郎。
要只是因当初自己被拒婚,就对承恩侯府落井下石,苏维也当不了礼部侍郎了。但两家也的确是有私仇。
当年国公府的庶三女嫁了承恩侯,二房的嫡幼女嫁了苏维,明面上是长房的庶三女嫁得好,在京城里也算是风光得紧。
可等着两家的孩子都大了,承恩侯夫人就做了件十分不地道的事情。
她自己的儿子不出息,又因承恩侯只得一代,必然还得给自己儿子寻个得力的岳家。
可承恩侯府不过外戚,还是没有什么实权的外戚,承恩侯府的儿子又不出息,一个晒一个的纨绔,谁有权势的人家需要卖女儿去这样的人家?
回自己娘家里选,有了当初那么一件事儿,国公府里的各个嫂子兄长都对之厌烦,百年下来的国公府用得着怕一个没有实力的外戚?就是皇帝也不能逼着他们家嫁女,否则撕破脸闹上朝,丢脸的还不知道是谁。
但承恩侯夫人的眼光又高,还非得往好人家里选,这一选就一直没选到满意的,一直到苏维一家调回京城。
苏维一调回京城就是礼部侍郎,如今的礼部尚书年事已高,用不了几年,他就是礼部的尚书了。
礼部虽然不比吏部、户部等要职,看着清贵没有油水,可能管的也多去了,其中权利也不小。
苏维与国公府二房的嫡幼女成婚后第一子是个姑娘,如今也才十三,性子颜色都极好,正是可以开始相看人家的时候。
一家子人欢欢喜喜的进京,却不知道这一进京就被承恩侯夫人给盯住了。
在承恩侯夫人眼里,二房是挂在大房下面要饭的,当初二房的嫡幼女能嫁给年轻有为的苏维,那也是捡了她的漏。
因此在国公府求亲被拒绝后,又看上了苏家大姑娘,还十分满意,自信满满的就上了苏府,一口一个妹妹的好日子是靠姐姐来的,要感恩云云,又拿承恩侯多得皇帝看重说事儿。
先不说承恩侯夫人当年虽是被家中打算订给苏维,但实际上双方见面并不多,感情也算不上多好,就是国公府二房的这姑娘嫁给苏维,两人多年琴瑟和鸣,感情正好,苏维自己的前程岳家还出力不少,岳家厌烦的姑奶奶他是傻了才会跟之有牵扯,更不用说读书人都有些避嫌的外戚之家。
打自己女儿主意,自己儿子还是个没出息的东西,也算是戳到了苏维的逆鳞了,两家仇怨就此结下。
皇帝想着这两家的仇怨,自然就想起了程谨安,娶妻娶贤,他当年就怎么一时心软,顺着自己那个小舅舅的心意了。
苏维一封弹劾承恩侯府的折子念完,皇帝还未开口,平宁侯夫人娘家哥哥就出了列,自然又是弹劾承恩侯府的。
平宁侯的眼睛经御医查看,还没完全瞎,不过目力受损是必然的了,只是暂时还不知道受损到何种程度。
虽说平宁侯是没出息,也是个纨绔,可人家不纳小妾,不搞出庶子庶女,家里也一应是夫人当家,十足给平宁侯娘家面子,人家当初嫁女也是因看平宁侯没用,好欺负。可被自家人欺负,跟被外人欺负,这是两回事儿。
自己妹婿好心上前去劝导,承恩侯府的儿子却仗着外戚之势把自己妹婿眼睛打瞎了,当大舅子的哪有不给自己妹婿出口气的道理。
这一封弹劾折子,也上得理所当然。
皇帝去看承恩侯,承恩侯还低着头跟木头似地,也不闹话,以前好歹还吭那么一声。
今日这表现,皇帝心里也明白,又恨自己当初心软,害人如今又祸害到自己了。
“承恩侯可有话说。”皇帝不得不问自己小舅舅,这架势好歹也得喊个冤吧。
哪知道承恩侯一出列,张口就是,“是臣之过,没教养好儿子,还请陛下降罪。”
皇帝能给他降罪什么,承恩侯本就是个一代爵位,又没个正经儿的实权官职,每天上朝就混日子,他再罚总不能让自己小舅舅连上朝的资格都罚了,更不可能说是连爵位都不给了,那当年他要死要活给自己母亲争太后的待遇图的是个什么?
皇帝不求外家出息,可也没想过自己当皇帝,让外家吃糠咽菜不是。
承恩侯这模样,着实让皇帝火了,可这火还不知道找谁发,只盯着下面众臣道:“继续!”
可这么继续怎么继续下去?
承恩侯乖乖认错也有认错的好处,就是接下来的官员想弹劾承恩侯府的不太好动作了。
人家都认罪了,也不是什么颠覆朝纲造反之类的事情,继续追究下去就是他们当臣子的太无趣。
这会儿就是手里有弹劾折子的,也悄悄收进了袖子里,也一声不吭了。
可这事儿还不好收尾,承恩侯年年都那么个样儿,除了儿子纨绔一点,也没做多大的恶事,皇帝要继续,可不是要别人继续弹劾承恩侯府,而是他不想罚人,得有人给他圆这个场,要拿出个主意来看怎么处置才让他觉得好。
承恩侯实在是没什么值得罚的,再罚连爵位都没了,可皇帝的外家,又无大恶,怎么可能没有爵位在那。
皇帝一句继续,知晓圣心的哑巴了,倒是给要弹劾程谨安的给了机会。
年少轻狂,以武犯禁,不敬天子,这最后一条可比弹劾承恩侯府的都要狠,可见恨程谨安的还是比恨承恩侯府的要毒辣。
程谨安也在那当哑巴不吭声,只是瞥了那出列弹劾的人一眼,然后勾唇一笑,继续垂头当聋子。
程谨安以武犯禁,难道跟程谨安打的承恩侯长子不是?程谨安打架要是不敬天子,难不成承恩侯府也得算?
弹劾都弹劾不到点上,程谨安是真信了魏氏所言,这朝廷里有人见不得萧安掌三关,已经开始有所动作了。
随后有几人附议,文臣有,武官也有。
太孙站在太子身后,明显看得出皇帝脸色不好,知道这是弹劾程谨安的没弹劾到让皇帝满意。
程谨安是皇帝要用的,弹劾他的罪名太过,就自然失了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