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干都这么好吃,大伙对于新鲜甘薯的滋味自然也很好奇。
    可惜今年种出的这些还得留着种植用,没法拿来给大家吃。
    最后,全县只有几个负责种甘薯的百姓尝了它的味道,这也是为了确认甘薯的品质,浅尝过后,剩下的就要仔细保存起来。
    有熟人实在忍不住,就去询问其中一人,那甘薯具体是什么滋味。
    然后就听对方惋惜道:“你是不知那甘薯有多奇妙!简单烤熟,啥佐料都不用加,就能变得喷香扑鼻。吃起来沙中带着蜜,简直像是甜滋滋的点心,口感酥糯无比……唉,今年大家吃不上真是太可惜了!”
    当这番话在城里传开后,甘薯就彻底成了全县百姓的白月光。
    好在,这次没让大家馋几天,盛珺的生鲜区就发力了。
    大概是这次甘薯种得很成功,达到了生鲜区的要求,解锁了甘薯的供应选项。
    很快,就有大批品质上乘的甘薯出现在盛珺的超市里。
    这可把枣儿她们高兴坏了。
    培育用的甘薯不再紧巴了,多地都能快速铺开甘薯的种植。
    百姓们也都能尝到甘薯的滋味了。
    而且方仙儿这边的甘薯,品种肯定要优良许多,种下去以后,来年的产量一定会再创新高,或许很快就能撑起整个北地的食物消耗。
    对于枣儿她们来说,这足以解决掉压在她们心头最重的一块巨石。
    第153章
    今岁的秋日本就较往年寒冷些,早晚的温度就更低了。
    清晨,天还未完全亮堂起来,宽敞的路道上就传来阵阵马蹄声。
    于同驾着车马,抽手拢了拢身上的呢子外套,又拽了一下头上的薄线帽,暗自庆幸听了自家媳妇的提醒,出门时身上的衣物才穿得足够厚实。
    他身上的呢子外套款式有型,据说是用羊毛和兔毛制成的,质地摸着稍稍有些硬,却足够抗风保暖,在这个季节穿可谓是刚刚好。
    呢子外套是福利铺近期上架的新品,不算便宜。
    好在于同的工作比较特殊,有些补贴,于是便买回去一件,一家人还可以轮着穿,如此就感觉十分划算了。
    提到工作,于同这会儿就是在工作的途中奔波,他正打算往兴和县去。
    他们一大家人本在平泽的一个村庄里生活。
    后来九斗发了水患,村里接到了通知,要招志愿者去做灾后建设。
    于同家中有好几个兄姐,彼时还未分家。
    一大家人在一起过日子,总有些家长里短的摩擦。说来都不是什么大事,但也总鸡飞狗跳,让人不甚痛快。于是,于同在和媳妇商量后,干脆彻底分出家中,一家四口直接报名志愿者搬到九斗去了。
    做出这个决定,除了想解决家庭矛盾以外,也是认为九斗的情况对他们而言是个机遇。
    如今已是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九斗已经慢慢恢复生机,码头也快建好了,于同他们也彻底将这个地方当成了自己的家乡,在九斗过上了稳定幸福的生活。
    于同他媳妇很有术数天赋,这是之前村里扫盲学习时发现的。
    在方军的治地,有本事的人走哪都不愁生计,于是他媳妇刚来到九斗没两天,就被治水部门给招去了,说是在做什么水文方面的统计工作。
    于同自己没媳妇聪明,较为突出的长处就是力气大不偷懒,可惜在方军的地界,这样的人并不出挑。
    好在,他比较幸运,还有重建九斗且自愿落户的经历,顺利找到了一份在九斗与兴和两地运送物资的工作。
    这份工作待遇还不错,有不少人羡慕,可于同对此并不满足。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
    在自家媳妇的鼓励下,他也趁着工作闲暇自学了不少东西,近期就打算参加考试,去九斗的运输分部谋个文职。
    九斗与兴和间的路早已修缮过,比以前好走不少,如今往来一趟的速度飞快。
    眼看着就快到兴和了,于同快马加鞭提起速度,盘算着等进了城先去吃个早饭。
    没过多久,他就到了城门跟前。
    时间虽早,但这会儿进出城的人已经开始排起小队。好在守城的兵士做事很利索,队伍一直在往前动,没怎么停下过。
    过了一会儿,终于轮到于同。
    他从怀里掏出一张“身份证”递过去,兵士扫了一眼,很快就挥手让他进城了。
    这种身份证是近日刚在各地流行开的,每个正经百姓都能在户籍部定制一张。
    这东西的材质和工艺都很特别,上面写着一串数字,每个人的都不一样。
    那数字的部分不知是用了什么手段,竟然是凹进去的,还涂着一种在光下会变色的油墨,简直和法术一样,于同估计没人能有造假证的本事。
    不过,制作身份证也需要时间,每日户籍部都在排队,人满为患,所以目前多数人仍在使用临时户籍。
    眼下只有少数人拿到了证件,于同就是其中之一。
    对此他颇感幸运,也十分自豪。
    每到要出示证件的场合,于同就会下意识将胸挺得像家里养的大公鸡一样鼓。
    这会儿,他收回了证件,便顺顺当当往城里走。
    随着兴和的车马越来越多,城中也重新规划过道路。
    车马都在路的最中间走,往旁边还有专门的自行车道,最边上的就是人行道。
    于同轻车熟路将马车停到运货仓库附近的停车棚里,接着快步往附近的小吃街走去。
    来到小吃街口,抬头一看,空中横着一块儿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兴和甘薯食材节”。
    常来兴和的于同对食材节并不陌生,见状有些激动,忍不住念叨道:“太好了,已经有好一阵没举办食材节,今天终于遇到新的了!”
    念完,他就加快脚步走进小吃街。
    这会儿快到上工时间了,小吃街也热闹起来。卖餐点的人嗓门响亮地喊着话,空中不时飘来勾人的香气,于同很喜欢这样有人气的地方。
    他走到自己常吃的一家早点摊跟前问道:“江小娘子,我看咱这又办食材节了,你摊上有啥新鲜的好吃食吗?”
    江小娘子一笑:“原来是于大哥啊,你算是来对地方了,最近甘薯的新食谱有不少,但我家摊子做出的花样可是最快做多的!”
    “像是什么甘薯馒头、甘薯粉、甘薯面条、炒甘薯粉……我们这都有!哦,不过炒甘薯粉只中午和晚上卖,这会儿不做。”
    于同听得头晕目眩。
    甘薯,方地的人都不陌生,那是一种产量很高又能当干粮吃的好东西。但那东西之前宝贵,都只是听过,很少有人亲眼见过。
    于同连甘薯长什么样都不清楚,更别说什么甘薯粉了,完全想不到是啥样啥味道。
    刚才江小娘子说的那些,于同都想尝尝看,不过肚量有限,一顿肯定吃不满足,看来得分好几顿来吃了。
    馒头和面条,都是于同熟悉的饱腹主食。想到等会儿要干重活,中午忙起来说不定就顾不上吃饭了,他便打算在这两样里挑。
    但馒头还得配点小菜吃,他迟疑片刻说道:“那就来碗甘薯面条吧!”
    “好嘞!”
    江小娘子手脚麻利,没多久就将面条端了上来。
    敦实的大碗中,灰褐色的宽面条里搀着翠绿的菜叶,碗底有少量汤水,看上去晶亮亮的一碗,让人很有食欲。于同搅拌了一下,面已经放过了调味料汁,江家小摊的调味可以说是一绝,保准好吃。
    于同口味重些,又从桌上的小罐子里舀了两勺辣子浇进面里,再搅拌一番,这下要正式开吃了。
    面条不烫,温热的刚好入口。
    吃起来比寻常吃的面要软,却也带着一丝韧劲,或许甘薯本身带些甜意,调味后的甘薯面条也是甜咸适中,是于同从未吃过的风味。
    于同大口吸溜着,没多久就把碗吃了个干净。
    饭后十分满足。
    于同擦完嘴,刚要说些什么,就见江小娘子正给一个客人装外带的面条。
    以前外带,面碗都要自个儿带过来的,这次她却是从摊位上直接拿了个质地奇怪的小圆碗装好了,还盖了个盖子,放到客人带来的塑料袋里。
    塑料袋于同认识,也是近期开始流行的东西,很神奇,明明是个兜袋,装汤水却也不会漏。
    那小圆碗却没见过,看着还挺新鲜。
    “这种碗是新进来的货吗,什么材料做的啊?”他好奇地问。
    江小娘子转头笑道:“是,这是城里新弄出来的一次性纸碗,今天才刚用上。当临时的饭盒很方便,还能帮大家省下洗碗的时间。”
    等后面哪有新的灾情了,这种纸碗也轻巧干净,方便运输,可供受灾百姓使用。
    用过的纸碗和塑料袋兜都需要丢到专门的回收桶里,每天会有人集中回收。
    据说经过处理,那些材料又能用到其它地方去,也不会浪费掉。
    如果有人在城里乱丢塑料袋,是会收到处罚的。不过,像塑料袋这样的东西,家家户户一般都会留下来接着用,最不济都能用来装个垃圾,没人乱丢。
    反倒是纸碗不好洗,丢得就比较勤快。
    之前没有塑料袋的时候,城里也不让乱丢东西,还不能随地吐痰大小便。最开始大伙还不太自在,但日子久了,习惯了,就都觉得城里干干净净的很畅快。
    不止是垃圾,其实在兴和生活还有很多规则。
    但正是因为这些规则存在,大伙才会感到安心和舒服,因为人人都会遵守规则做事。
    江小娘子一边忙活,一边说着一次性碗的事,于同也边听边点头。
    出于工作需要,他自认来兴和城也算频繁,却仍追不上县里新鲜东西出现的速度。
    最近,兴和的福利铺正在升级中,空间似乎要再扩大许多。
    虽然还没正式升完,但仓库这边已经多了不少好东西,他也得同步往九斗运货,忙得不可开交。
    不过,看起来辛苦,却也能增长许多见识,回去可以讲给媳妇听,于同觉得甘之如饴。
    想到这里,他不再耽误时间。
    飞快起身告别江小娘子,于同又去临近的摊位上买了个烤红薯揣在怀里。这东西闻着香喷喷的,听说也顶饱,饿了垫巴几口再合适不过,很适合工作间隙拿出来吃。
    买完,就要赶紧去安排运货的事。
    这次要运的重点物品,就是一批“塑料制品”。
    此前,塑料这东西是谁都没听过的,但后来福利铺一上新,大家一用,就察觉到了其中的便捷之处。

章节目录


自动售货机的古代生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圆月柚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圆月柚子并收藏自动售货机的古代生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