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摸了摸下巴,老老实实的道:
“唔,也不算我提议吧……就是顺口提了一嘴,具体的决定权还是首都那边下达的。”
“毕竟……九月十九临近九月十八号,它本身的纪念意义还是不容忽视的嘛。”
“从哪里跌倒,咱们就应该从哪里站起来——九月十八号就显然是个很典型的时间,全国人民都记着呢。”
正如徐云所说。
在他穿越来的后世。
如果你提及一鸦,很多人可能只会想到1840年这个年份,至于具体的日期、后续的什么马关金陵条约的签订时间,很多人不百度其实是记不得的。
但与一鸦不同。
只要你是个信息接受正常的华夏人,就绝对不会忘掉九月十八号这个节点。
它是华夏近代史上最为悲壮的屈辱日,那日之后东三省迅速沦陷,点燃了长达14年侵华战争的战火。
从此锦绣河山步步沦陷,人民颠沛流离……
这是刻在中华民族心口上的一道伤疤,是永远无法忘却的痛。
按照徐云原本的想法,核爆的时间可以直接选定九月十八号。
三十年前日寇叩开国门,三十年后我们用核爆来证明自己任然屹立不倒,这倒也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但是……
后来徐云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
九月十八号是华夏国殇,是国耻日,也是东北同胞的受难日。
如果核爆的日子与这一天重叠……那么多年后该怎么纪念这一天呢?
庆祝?
这显然不合适。
不庆祝?
那这也太浪费原子弹爆炸的意义了——这可是华夏近代史关键的分割点!
于是想着想着,徐云脑海中又浮现出了他曾经听说过的一句话:
【如果世界在今天毁灭,那我们就活到明天】
于是……
徐云便想到了九月十九这个日子。
在三十年前的那个九月十八号。
日寇或许便是抱着“今天过后再无华夏”的想法,大步踏上了华夏东北的版图,妄图彻底毁灭华夏。
而徐云想让他们看到的则是……
三十年后的“明天”,整个华夏民族依旧还顽强的活着,所谓的毁灭更是痴心妄想!
原子弹高大的发射架就如同一根中指,遥遥的对霓虹发出某个亲切的问候:
【就这】?
当然了。
徐云原本没太指望首都方面能完全理解自己的想法,毕竟他的很多情感必须要有后世各种事件哦加持才能被人体会。
但没想到组织上最终还是接纳了他的意见,将核爆的时间确定在了明年的九月十九号。
破折号,原子的核爆时间。
至于氢弹能否研制成功……说实话,哪怕是徐云和首都也不知道。
因此首都这次给朱光亚的指示是原子弹研制必须全部稳妥落实人选,氢弹则在保证前者生产配置充足的情况下酌情进行任务分配。
“……”
随后朱光亚环视了一圈现场,继续对刚才站起来质疑的那位汪海说道:
“汪海同志,现在你对组织上的安排了解了吗?”
刚刚回过神没多久的汪海闻言,立马胸脯一挺:
“了解了!朱主任,请你分配任务吧!”
“我代表我们421组全体成员表态,不管多艰巨的生产任务都能保证完成!”
看着打了鸡血似的汪海,朱光亚则笑着朝他摇了摇头:
“汪海同志,你的觉悟我很赞赏,不过氢弹研发这种事儿可不是嘴上说几句就行了的。”
“咱们基地里面的物资和设备就那么些,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原子弹生产小组需要的资源,然后再来讨论氢弹部件生产的可能性,这个道理你应该能理解吧?”
汪海原本兴奋的神色闻言霎时一僵,不过最终还是认同的点了点头。
朱光亚的说法确实很现实。
如今221基地拥有的生产设备不多,其中一些精度很高的仪器甚至可能只有一两台。
这种情况下肯定要先统计原子弹生产小组需要的资源,然后再根据余下的设备来讨论氢弹的生产了。
如果剩下的设备多,那么氢弹或许就有同步研发的机会。
但要是剩下的设备少,那么氢弹就只能先生产一些零部件,起爆时间也需要随之推迟。
待汪海坐下后。
朱光亚便又走到了原先挂着原子弹构造图边上,小心翼翼的将构造图收好,并且重新拉来了一块黑板。
接着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点火中子源的字样,同时看向了王方定:
“方定同志,老规矩,咱们还是从你这边开始吧。”
“你们研发小组需要多少人手以及哪些设备都先报上来,张郃同志会同步对设备库进行录入。”
朱光亚说完。
位于他左手边一位绑着马尾辫的中年女子也朝王方定点了点头。
她便是朱光亚口中的张郃,一个和《三国演义》中某名将质检器同名的女性,目前负责基地设备方面的调度。
王方定闻言也朝张郃点头回了个礼,随后便认真思考了起来:
“人员的话倒是够了……我们原本的9501项目组一共有快二十个人,刚好可以无缝对接中子源研发。”
“哦对了,射线方面的专家倒是可以选派一位,这方面确实是我们小组的薄弱项。”
“射线方面的专家吗……”
朱光亚闻言摸了摸下巴:
“方定同志,现在负责串列式加速器射线校准的刘子旭同志怎么样?”
朱光亚所说的刘子旭今年36岁,津门毕业,师从华夏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的胡刚复,专业和能力都符合王方定的要求。
王方定此前也和刘子旭打过交道,对于这位同志还算了解,于是便当即同意了朱光亚的安排:
“没问题。”
朱光亚在黑板上写下了刘子旭的名字,继续问道:
“那么设备呢?”
“设备啊……”
王方定在很短的时间里其实有少报些设备的想法,但考虑到原子弹的重要性,他还是决定不再“节俭”了:
“朱主任,不瞒你说,我们组设备的缺口倒是蛮大的。”
“首先是那台氦质谱检漏仪,这玩意儿虽然放在我们项目组的实验室里,但实际上平时都是四个小组分着用的。”
“如今要研发原子弹部件,这台设备我们每天的使用时间最少要保证八个小时。”
“另外铀样品靶也必须足量,否则我们没法分析中子源的轰击效果——一个月最少要20克。”
“另外还有有一些抗辐射的液体药品——虽然大家都已经写下了绝命书,但能让同志们多活两年也好嘛。”
听到王方定最后这句话。
徐云又忍不住看向了老郭,问道:
“郭工,方定同志说的绝命书是什么东西?”
老郭转头看了他一眼,低声解释道:
“提炼浓缩铀不是有反射性和危险性嘛,所以涉及辐射、炸药这些项目的同志都会提前征求他们的意见。”
“如果不愿意承受这种风险组织就会委派他们去负责其他研究,如果愿意的话就要写一封绝命书……说白了其实就是遗书吧。”
“这种绝命书分成两份,一份是给家里人的话,比如老婆孩子父母这些。”
“另一份一般记着自己的经济情况,一般隔三个月可以更新一次,上头会记着某某同志借给过自己多少钱,或者自己借出去多少钱。”
“六分厂爆轰实验场的高晓同志你知道吧?魔都人,喜欢精打细算,信上连谁欠他几根烟都记得清清楚楚呢。”
老郭的这番话说的很随意,但徐云听起来却莫名有些不是滋味。
正如老郭所言。
核武器的研制过程充满了危害性。
虽然在徐云的协助下爆轰试验场那边已经不用人力收集数据了,但浓缩铀这个生产环节却依旧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在原本历史中。
504厂有不少职工因为长期缺乏足够的条件而遭遇了辐射,虽然当时没什么问题,但晚年身体却出了各种毛病。
虽然国家对于这部分职工以及他们的后代都有补偿,而且他们当初也都写下过绝命书,但至少在徐云看来,这些都不足以弥补他们的付出。
甚至由于保密问题,其中有些人直到后世都无法被揭秘。
例如504厂有一位叫做喻秉诚的浓缩铀提炼工程师,他和妻子因为沾染了放射物的缘故在两年后就牺牲了。
后来喻秉诚的儿子给他生了个孙女,并且长期得到了抚优处的经济补助,但因为喻秉诚的儿子还活着,喻秉诚的明面上又没有从军经历,所以一家人愣是被从九十年代投诉到了新世纪。
直到10年221基地第七次档案解密,喻秉诚的儿子和孙女才摆脱了【关系户】的帽子。
“唔,也不算我提议吧……就是顺口提了一嘴,具体的决定权还是首都那边下达的。”
“毕竟……九月十九临近九月十八号,它本身的纪念意义还是不容忽视的嘛。”
“从哪里跌倒,咱们就应该从哪里站起来——九月十八号就显然是个很典型的时间,全国人民都记着呢。”
正如徐云所说。
在他穿越来的后世。
如果你提及一鸦,很多人可能只会想到1840年这个年份,至于具体的日期、后续的什么马关金陵条约的签订时间,很多人不百度其实是记不得的。
但与一鸦不同。
只要你是个信息接受正常的华夏人,就绝对不会忘掉九月十八号这个节点。
它是华夏近代史上最为悲壮的屈辱日,那日之后东三省迅速沦陷,点燃了长达14年侵华战争的战火。
从此锦绣河山步步沦陷,人民颠沛流离……
这是刻在中华民族心口上的一道伤疤,是永远无法忘却的痛。
按照徐云原本的想法,核爆的时间可以直接选定九月十八号。
三十年前日寇叩开国门,三十年后我们用核爆来证明自己任然屹立不倒,这倒也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但是……
后来徐云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
九月十八号是华夏国殇,是国耻日,也是东北同胞的受难日。
如果核爆的日子与这一天重叠……那么多年后该怎么纪念这一天呢?
庆祝?
这显然不合适。
不庆祝?
那这也太浪费原子弹爆炸的意义了——这可是华夏近代史关键的分割点!
于是想着想着,徐云脑海中又浮现出了他曾经听说过的一句话:
【如果世界在今天毁灭,那我们就活到明天】
于是……
徐云便想到了九月十九这个日子。
在三十年前的那个九月十八号。
日寇或许便是抱着“今天过后再无华夏”的想法,大步踏上了华夏东北的版图,妄图彻底毁灭华夏。
而徐云想让他们看到的则是……
三十年后的“明天”,整个华夏民族依旧还顽强的活着,所谓的毁灭更是痴心妄想!
原子弹高大的发射架就如同一根中指,遥遥的对霓虹发出某个亲切的问候:
【就这】?
当然了。
徐云原本没太指望首都方面能完全理解自己的想法,毕竟他的很多情感必须要有后世各种事件哦加持才能被人体会。
但没想到组织上最终还是接纳了他的意见,将核爆的时间确定在了明年的九月十九号。
破折号,原子的核爆时间。
至于氢弹能否研制成功……说实话,哪怕是徐云和首都也不知道。
因此首都这次给朱光亚的指示是原子弹研制必须全部稳妥落实人选,氢弹则在保证前者生产配置充足的情况下酌情进行任务分配。
“……”
随后朱光亚环视了一圈现场,继续对刚才站起来质疑的那位汪海说道:
“汪海同志,现在你对组织上的安排了解了吗?”
刚刚回过神没多久的汪海闻言,立马胸脯一挺:
“了解了!朱主任,请你分配任务吧!”
“我代表我们421组全体成员表态,不管多艰巨的生产任务都能保证完成!”
看着打了鸡血似的汪海,朱光亚则笑着朝他摇了摇头:
“汪海同志,你的觉悟我很赞赏,不过氢弹研发这种事儿可不是嘴上说几句就行了的。”
“咱们基地里面的物资和设备就那么些,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原子弹生产小组需要的资源,然后再来讨论氢弹部件生产的可能性,这个道理你应该能理解吧?”
汪海原本兴奋的神色闻言霎时一僵,不过最终还是认同的点了点头。
朱光亚的说法确实很现实。
如今221基地拥有的生产设备不多,其中一些精度很高的仪器甚至可能只有一两台。
这种情况下肯定要先统计原子弹生产小组需要的资源,然后再根据余下的设备来讨论氢弹的生产了。
如果剩下的设备多,那么氢弹或许就有同步研发的机会。
但要是剩下的设备少,那么氢弹就只能先生产一些零部件,起爆时间也需要随之推迟。
待汪海坐下后。
朱光亚便又走到了原先挂着原子弹构造图边上,小心翼翼的将构造图收好,并且重新拉来了一块黑板。
接着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点火中子源的字样,同时看向了王方定:
“方定同志,老规矩,咱们还是从你这边开始吧。”
“你们研发小组需要多少人手以及哪些设备都先报上来,张郃同志会同步对设备库进行录入。”
朱光亚说完。
位于他左手边一位绑着马尾辫的中年女子也朝王方定点了点头。
她便是朱光亚口中的张郃,一个和《三国演义》中某名将质检器同名的女性,目前负责基地设备方面的调度。
王方定闻言也朝张郃点头回了个礼,随后便认真思考了起来:
“人员的话倒是够了……我们原本的9501项目组一共有快二十个人,刚好可以无缝对接中子源研发。”
“哦对了,射线方面的专家倒是可以选派一位,这方面确实是我们小组的薄弱项。”
“射线方面的专家吗……”
朱光亚闻言摸了摸下巴:
“方定同志,现在负责串列式加速器射线校准的刘子旭同志怎么样?”
朱光亚所说的刘子旭今年36岁,津门毕业,师从华夏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的胡刚复,专业和能力都符合王方定的要求。
王方定此前也和刘子旭打过交道,对于这位同志还算了解,于是便当即同意了朱光亚的安排:
“没问题。”
朱光亚在黑板上写下了刘子旭的名字,继续问道:
“那么设备呢?”
“设备啊……”
王方定在很短的时间里其实有少报些设备的想法,但考虑到原子弹的重要性,他还是决定不再“节俭”了:
“朱主任,不瞒你说,我们组设备的缺口倒是蛮大的。”
“首先是那台氦质谱检漏仪,这玩意儿虽然放在我们项目组的实验室里,但实际上平时都是四个小组分着用的。”
“如今要研发原子弹部件,这台设备我们每天的使用时间最少要保证八个小时。”
“另外铀样品靶也必须足量,否则我们没法分析中子源的轰击效果——一个月最少要20克。”
“另外还有有一些抗辐射的液体药品——虽然大家都已经写下了绝命书,但能让同志们多活两年也好嘛。”
听到王方定最后这句话。
徐云又忍不住看向了老郭,问道:
“郭工,方定同志说的绝命书是什么东西?”
老郭转头看了他一眼,低声解释道:
“提炼浓缩铀不是有反射性和危险性嘛,所以涉及辐射、炸药这些项目的同志都会提前征求他们的意见。”
“如果不愿意承受这种风险组织就会委派他们去负责其他研究,如果愿意的话就要写一封绝命书……说白了其实就是遗书吧。”
“这种绝命书分成两份,一份是给家里人的话,比如老婆孩子父母这些。”
“另一份一般记着自己的经济情况,一般隔三个月可以更新一次,上头会记着某某同志借给过自己多少钱,或者自己借出去多少钱。”
“六分厂爆轰实验场的高晓同志你知道吧?魔都人,喜欢精打细算,信上连谁欠他几根烟都记得清清楚楚呢。”
老郭的这番话说的很随意,但徐云听起来却莫名有些不是滋味。
正如老郭所言。
核武器的研制过程充满了危害性。
虽然在徐云的协助下爆轰试验场那边已经不用人力收集数据了,但浓缩铀这个生产环节却依旧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在原本历史中。
504厂有不少职工因为长期缺乏足够的条件而遭遇了辐射,虽然当时没什么问题,但晚年身体却出了各种毛病。
虽然国家对于这部分职工以及他们的后代都有补偿,而且他们当初也都写下过绝命书,但至少在徐云看来,这些都不足以弥补他们的付出。
甚至由于保密问题,其中有些人直到后世都无法被揭秘。
例如504厂有一位叫做喻秉诚的浓缩铀提炼工程师,他和妻子因为沾染了放射物的缘故在两年后就牺牲了。
后来喻秉诚的儿子给他生了个孙女,并且长期得到了抚优处的经济补助,但因为喻秉诚的儿子还活着,喻秉诚的明面上又没有从军经历,所以一家人愣是被从九十年代投诉到了新世纪。
直到10年221基地第七次档案解密,喻秉诚的儿子和孙女才摆脱了【关系户】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