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说话,都是因为没有一个领头人带领着他们,向王谧进攻。
而现在,王恭终于站了出来,在国舅爷老大哥的带领下,谁能不欢欣鼓舞,立刻围拢上来?
不过,他们现在都还憋着呢,因为国舅爷的第二个理由还没说完。
“献俘仪式,古已有之,但是,我朝立足江左已经多年,对于中原古礼知之甚详之人,甚少。老臣知道,王侍郎已经把主持献俘仪式之事交给了范公,范公一向博学,又精通古礼,这本来是没有错的。”
“但是,这种典礼既然已经过时,如今就没有再兴起的必要,仪式也不过是个样子而已,在酣畅淋漓的大胜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有没有,办的好不好,都不会影响北府兵的光荣。我朝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把俘虏的上万氐秦士兵充分的利用起来。”
啊这……
没想到,王恭居然还反手一指,就把王谧给架起来了,替北府唱起了高调。
这样一来,不只是朝廷上附和的人多了,王贞英那边的立场也不能再站稳。
钱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王贞英是如此,对于王谧也是如此。
谁能不喜欢钱呢?
谁能不珍惜钱呢?
朝廷需要钱,北府也需要钱,钱确实是非常抢手的,王恭这一次发挥出色,眼光精准,一刀就劈中了王谧的软肋。
在这个问题上,王贞英的意见都是不重要的。就算是办,王贞英也不会出钱,所有的一切典礼的费用,都是王谧一人包揽。
这样的事,也许说出来会觉得匪夷所思,根本没人相信,放在其他的朝廷也确实是如此。
但是,在大晋朝就不同了。
这里的朝廷确实是困难,这里的皇帝,又刚刚扑街,一个小奶娃,根本什么都决定不了。
在这个尴尬的时间段,大晋朝廷对税赋的掌控就更加薄弱,很多小钱钱都没能成功的上交朝廷,而是转头就流入了世家的口袋。
这种侵吞的过程,甚至都是光明正大的,是摆在明面上的,砸江左,各大世家圈占了,他们的那些田地,以及在田地上干活的农夫,朝廷是根本收不到一分税的。
于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的琅琊王氏确实是要比大晋朝廷还要更有钱。
老司马家的人要想过得好,还要看各大世家的脸色。
需要世家们愿意让渡自己的收益,交给朝廷,老司马家的人才有一口饭吃。
至于奢华的生活,那就更要看世家们的态度了。
王谧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情况,要是想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献俘仪式,就纯属自收自支。
典礼办的越好,各方面都无可指摘,王家的开支也就越大。
王谧现在是琅琊王氏的顶梁柱,人人都知道他有本事,有重权在手,都不敢招惹他。
以至于,王谧已经花了不少钱,而且有很多还是从自家的小金库之中拿出来的,同族的兄弟也不敢吭声。
但是,那只是一时的,不可能持续的下去。
之前大家一直不说话,那都是在忍气吞声,可是献俘仪式这种大事,花费流水一般,又是发生在建康城,就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王家的各位子侄,可就不一定还会装聋作哑。
外患还未解决,内忧就已经拉起来了,这样的挤压,就算是王谧也承受不来。
王恭刺出了一剑,就冷冷的看着他,那表情之中既有得意,也有阴狠。除了他,其他的朝臣,态度也并不算好。
尤其是何无忌这些兄弟,现在可是顶着一口气,就等着王谧反击,他们的这口气才算是顺溜了。
王谧会怎么做?
有那么一段时间,殿堂里十分安静,偶尔会响起一些声音,不是打嗝的,就是咳嗽的。
或许还有咕噜噜的屁声,讲究仪表仪态的大晋朝臣,当然不会承认屁是自己放的,而朝堂上的局势紧绷如此,那些挑剔的同僚,也不敢把他们揪出来。
王恭这边的拥趸,迅速增长,一些原本呈观望态度的大臣,见到王谧半天都不回话,而王恭这边的声势却渐长,便立刻投奔了过来,不时称赞国舅爷英明,国舅爷眼光精准。
而王侍郎,他为什么还不说话?
难道,他真的要退缩吗?
京口众人,还有自家的兄弟王珣,现在是既焦急,又紧张,真的不知道王谧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都到了这个时候,就算是王恭说得对,也不能退啊,要不然这排面可就保不住了!
严格来讲,所谓的献俘仪式,本来就没有那么必要,是纯粹的面子产物。
仗也打赢了,封赏也都给到位了,对于北府的将士来讲,只要待遇有所上升,那些花里胡哨的典礼,本就是可有可无的。
这个献俘仪式,本来就是给建康城的百姓们,以及达官贵人们看的,就是要让他们见识北府兵的赫赫功劳,并且承认它。
而现在,面对王恭的挑衅,王谧又将如何应对?
这个所谓的献俘仪式,可一直都是他一个人提出,一个人张罗的,不只是朝臣们在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珠帘后的王贞英,自然也不例外。
如果王谧再不开口,王贞英都要宣布退朝了!
幸亏,在王太后失控的前一刻,王侍郎终于张开了嘴巴。
“王公说得对,这件事是我考虑欠周了,只要朝廷能够保证对北府将士的封赏,一场仪式而已,不搞也罢。”
“稚远!”
“你想清楚了没有?”
“各项准备都已经齐备了,你这个时候要退,老夫的心血,不是都白费了?”
最不能接受这种结局的,就是范老爷子了。
一场献俘仪式,那可是范老爷子的高光时刻,从接下了这个任务开始,他就一直都充满了期待。
以往范老爷子一心做学问,对其他的事情也不是那么的热衷,而朝廷上的人呢,拉拢自己人还都嫌不够,怎么可能想起范老爷子。
更何况,外甥国宝兄被处斩之后,曾经和范宁关系还算不错的很多人,也渐渐远离了他。
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当初接近范宁,本来也只是看在王国宝和司马道子的面子上。
利来则聚,利去则散,这都是很正常的。
王谧退了,王恭就挺起腰板来了。
“王侍郎果然是我大晋的中流砥柱,关键时刻,能够为朝廷考虑,老夫很是欣慰。”
吴迪:我什么时候是为你考虑,我明明是在为自己的钱袋子考虑!
既然表明了态度,王谧就没在做声,范宁这边还不依不饶,唾沫横飞,不过,也被王谧拦住了。
事态没有进一步的发展,何无忌的眼中也流露出了疑惑的光。
“众位爱卿都是我大晋的忠臣良将,今后望卿等继续同心协力,护我大晋。”
“小得儿,着典食备宴。”
说完,王贞英便抱着小小的司马德宗,退到了偏殿,在小得儿的安排下,诸位大臣开始向廊芜下面的阶梯走去。
居然还有赐宴,这可是好久都没有过的待遇了。
虽然能够在朝堂上站一站的大臣,大约都是有头有脸家境殷实的,他们也不在乎这一顿饭,他们家中的伙食,并不一定比皇帝陛下的赐宴差。
但是,能够有一顿免费的也是不错的。更何况,这可是散朝之后,马上就可以吃得上的,谁不稀罕?
和后世差不多,大晋上朝的时间也很早,往往天还没亮,大臣们就要乘坐交通工具前往皇宫。
之所以被称作是交通工具,那都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大臣,比之后世的大臣,在出行这件事上,那是要困难的多了。
比如大唐时候的官员,就算是住的距离大明宫稍远也无所谓,人家可以坐马车,也可以纵马飞奔。
大唐的马源充足,整个长安城的道路平整宽阔,完全可以应付达官贵人们的出行需求。
而大晋的官员呢,上朝的时间也没有比大唐晚多少,几乎都是一样的,但是出行只能乘坐牛车,甚至一些比较贫困的官员,甚至连青牛也置办不起,只能骑驴上下班。
你想想,一个英俊潇洒的世家子弟,不论是仪表还是姿态都是一等一的出挑,却要在建康城的大路上表演倒骑驴,那景象谁看了不说一句非常惹眼。
这样一来,本来在路上耗费的时间就多,还饿着肚皮,还要坚持在朝堂上站萝卜坑。
如果还让这些苦哈哈的朝廷大员们回家吃饭,那挨饿的时间可就更长了。
第974章 小伙伴之争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太后娘娘赐宴,群臣们都那么兴奋了,谁不想把肚子填饱了再回家?
况且,廊下设宴,也算是南朝的一个风俗了。
在占地并不算大的大殿廊下小屋里,各位朝廷大员挤在一起,捧着热乎乎的饭菜,还有汤羹,一边用饭,一边观察局势,一边交流情报,顺便再挤兑一下不合群的大臣,绝对是乐事一件。
唯一的遗憾或许在于,如今大殿上的皇帝陛下,无法亲临现场与群臣同乐。
这也是个朝廷上的规矩了,一般皇帝赐宴之后,群臣会在小太监们的带领下,来到廊下小殿入座,当然了,大臣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吃饭的,气氛自然也会轻松的多,没有朝堂上需要严守诸多的规矩。
甚至可以打破官职的限制,相熟的大臣们三五成群的凑在一堆,也没有人会说三道四。
饭菜端上来,伴着徐徐的热气,殿堂之中的气氛也越来越轻松,热烈。
等到大家伙解决了肚皮的保障问题之后,过一段时间,皇帝陛下就会绕到廊下,走进小殿和大臣们坐在一起,端起饭碗,君臣同乐。
这也算是促进君臣和谐的一种活动了,一般来讲,效果都很不错。
只要是皇帝陛下脑子正常,有一定的朝堂经验,这种小活动其实并不难把握,还能在大臣那里博得一个美名。
但是,现在,赐宴是有了,皇帝陛下却还在吃奶,无法亲临现场,白白浪费了一次机会,实在是可惜。
要是太后娘娘也能莅临就好了!
太后娘娘自己也是这样想的,可惜啊,现在的朝廷能允许她出现在珠帘后面都已经是很开明了,还想和大臣们坐在一起吃饭,简直是做梦!
这就是女子的悲哀啊!
明明掌管着朝廷,但是,也只是名义上的,这些口口声声大晋天下,要为大晋誓死效力的大臣,他们效忠的还是司马家。
虽然事情都是王贞英在管理,但是,这些大臣也没有一个是属于她的。
这就可以拉出唯一的女皇帝武媚娘来对比一下,如果是武媚娘赐宴,那么现在的廊下该是什么样的景象?
必定是陛下武媚娘坐在御座上,目视的下方群臣毕集,他们一边吃饭,一边恭颂皇帝陛下圣明。
若是武媚娘心情好,还可以和他们开几个玩笑,说一说当年和太宗皇帝之间的趣事。
啊!
而现在,王恭终于站了出来,在国舅爷老大哥的带领下,谁能不欢欣鼓舞,立刻围拢上来?
不过,他们现在都还憋着呢,因为国舅爷的第二个理由还没说完。
“献俘仪式,古已有之,但是,我朝立足江左已经多年,对于中原古礼知之甚详之人,甚少。老臣知道,王侍郎已经把主持献俘仪式之事交给了范公,范公一向博学,又精通古礼,这本来是没有错的。”
“但是,这种典礼既然已经过时,如今就没有再兴起的必要,仪式也不过是个样子而已,在酣畅淋漓的大胜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有没有,办的好不好,都不会影响北府兵的光荣。我朝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把俘虏的上万氐秦士兵充分的利用起来。”
啊这……
没想到,王恭居然还反手一指,就把王谧给架起来了,替北府唱起了高调。
这样一来,不只是朝廷上附和的人多了,王贞英那边的立场也不能再站稳。
钱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王贞英是如此,对于王谧也是如此。
谁能不喜欢钱呢?
谁能不珍惜钱呢?
朝廷需要钱,北府也需要钱,钱确实是非常抢手的,王恭这一次发挥出色,眼光精准,一刀就劈中了王谧的软肋。
在这个问题上,王贞英的意见都是不重要的。就算是办,王贞英也不会出钱,所有的一切典礼的费用,都是王谧一人包揽。
这样的事,也许说出来会觉得匪夷所思,根本没人相信,放在其他的朝廷也确实是如此。
但是,在大晋朝就不同了。
这里的朝廷确实是困难,这里的皇帝,又刚刚扑街,一个小奶娃,根本什么都决定不了。
在这个尴尬的时间段,大晋朝廷对税赋的掌控就更加薄弱,很多小钱钱都没能成功的上交朝廷,而是转头就流入了世家的口袋。
这种侵吞的过程,甚至都是光明正大的,是摆在明面上的,砸江左,各大世家圈占了,他们的那些田地,以及在田地上干活的农夫,朝廷是根本收不到一分税的。
于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的琅琊王氏确实是要比大晋朝廷还要更有钱。
老司马家的人要想过得好,还要看各大世家的脸色。
需要世家们愿意让渡自己的收益,交给朝廷,老司马家的人才有一口饭吃。
至于奢华的生活,那就更要看世家们的态度了。
王谧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情况,要是想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献俘仪式,就纯属自收自支。
典礼办的越好,各方面都无可指摘,王家的开支也就越大。
王谧现在是琅琊王氏的顶梁柱,人人都知道他有本事,有重权在手,都不敢招惹他。
以至于,王谧已经花了不少钱,而且有很多还是从自家的小金库之中拿出来的,同族的兄弟也不敢吭声。
但是,那只是一时的,不可能持续的下去。
之前大家一直不说话,那都是在忍气吞声,可是献俘仪式这种大事,花费流水一般,又是发生在建康城,就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王家的各位子侄,可就不一定还会装聋作哑。
外患还未解决,内忧就已经拉起来了,这样的挤压,就算是王谧也承受不来。
王恭刺出了一剑,就冷冷的看着他,那表情之中既有得意,也有阴狠。除了他,其他的朝臣,态度也并不算好。
尤其是何无忌这些兄弟,现在可是顶着一口气,就等着王谧反击,他们的这口气才算是顺溜了。
王谧会怎么做?
有那么一段时间,殿堂里十分安静,偶尔会响起一些声音,不是打嗝的,就是咳嗽的。
或许还有咕噜噜的屁声,讲究仪表仪态的大晋朝臣,当然不会承认屁是自己放的,而朝堂上的局势紧绷如此,那些挑剔的同僚,也不敢把他们揪出来。
王恭这边的拥趸,迅速增长,一些原本呈观望态度的大臣,见到王谧半天都不回话,而王恭这边的声势却渐长,便立刻投奔了过来,不时称赞国舅爷英明,国舅爷眼光精准。
而王侍郎,他为什么还不说话?
难道,他真的要退缩吗?
京口众人,还有自家的兄弟王珣,现在是既焦急,又紧张,真的不知道王谧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都到了这个时候,就算是王恭说得对,也不能退啊,要不然这排面可就保不住了!
严格来讲,所谓的献俘仪式,本来就没有那么必要,是纯粹的面子产物。
仗也打赢了,封赏也都给到位了,对于北府的将士来讲,只要待遇有所上升,那些花里胡哨的典礼,本就是可有可无的。
这个献俘仪式,本来就是给建康城的百姓们,以及达官贵人们看的,就是要让他们见识北府兵的赫赫功劳,并且承认它。
而现在,面对王恭的挑衅,王谧又将如何应对?
这个所谓的献俘仪式,可一直都是他一个人提出,一个人张罗的,不只是朝臣们在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珠帘后的王贞英,自然也不例外。
如果王谧再不开口,王贞英都要宣布退朝了!
幸亏,在王太后失控的前一刻,王侍郎终于张开了嘴巴。
“王公说得对,这件事是我考虑欠周了,只要朝廷能够保证对北府将士的封赏,一场仪式而已,不搞也罢。”
“稚远!”
“你想清楚了没有?”
“各项准备都已经齐备了,你这个时候要退,老夫的心血,不是都白费了?”
最不能接受这种结局的,就是范老爷子了。
一场献俘仪式,那可是范老爷子的高光时刻,从接下了这个任务开始,他就一直都充满了期待。
以往范老爷子一心做学问,对其他的事情也不是那么的热衷,而朝廷上的人呢,拉拢自己人还都嫌不够,怎么可能想起范老爷子。
更何况,外甥国宝兄被处斩之后,曾经和范宁关系还算不错的很多人,也渐渐远离了他。
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当初接近范宁,本来也只是看在王国宝和司马道子的面子上。
利来则聚,利去则散,这都是很正常的。
王谧退了,王恭就挺起腰板来了。
“王侍郎果然是我大晋的中流砥柱,关键时刻,能够为朝廷考虑,老夫很是欣慰。”
吴迪:我什么时候是为你考虑,我明明是在为自己的钱袋子考虑!
既然表明了态度,王谧就没在做声,范宁这边还不依不饶,唾沫横飞,不过,也被王谧拦住了。
事态没有进一步的发展,何无忌的眼中也流露出了疑惑的光。
“众位爱卿都是我大晋的忠臣良将,今后望卿等继续同心协力,护我大晋。”
“小得儿,着典食备宴。”
说完,王贞英便抱着小小的司马德宗,退到了偏殿,在小得儿的安排下,诸位大臣开始向廊芜下面的阶梯走去。
居然还有赐宴,这可是好久都没有过的待遇了。
虽然能够在朝堂上站一站的大臣,大约都是有头有脸家境殷实的,他们也不在乎这一顿饭,他们家中的伙食,并不一定比皇帝陛下的赐宴差。
但是,能够有一顿免费的也是不错的。更何况,这可是散朝之后,马上就可以吃得上的,谁不稀罕?
和后世差不多,大晋上朝的时间也很早,往往天还没亮,大臣们就要乘坐交通工具前往皇宫。
之所以被称作是交通工具,那都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大臣,比之后世的大臣,在出行这件事上,那是要困难的多了。
比如大唐时候的官员,就算是住的距离大明宫稍远也无所谓,人家可以坐马车,也可以纵马飞奔。
大唐的马源充足,整个长安城的道路平整宽阔,完全可以应付达官贵人们的出行需求。
而大晋的官员呢,上朝的时间也没有比大唐晚多少,几乎都是一样的,但是出行只能乘坐牛车,甚至一些比较贫困的官员,甚至连青牛也置办不起,只能骑驴上下班。
你想想,一个英俊潇洒的世家子弟,不论是仪表还是姿态都是一等一的出挑,却要在建康城的大路上表演倒骑驴,那景象谁看了不说一句非常惹眼。
这样一来,本来在路上耗费的时间就多,还饿着肚皮,还要坚持在朝堂上站萝卜坑。
如果还让这些苦哈哈的朝廷大员们回家吃饭,那挨饿的时间可就更长了。
第974章 小伙伴之争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太后娘娘赐宴,群臣们都那么兴奋了,谁不想把肚子填饱了再回家?
况且,廊下设宴,也算是南朝的一个风俗了。
在占地并不算大的大殿廊下小屋里,各位朝廷大员挤在一起,捧着热乎乎的饭菜,还有汤羹,一边用饭,一边观察局势,一边交流情报,顺便再挤兑一下不合群的大臣,绝对是乐事一件。
唯一的遗憾或许在于,如今大殿上的皇帝陛下,无法亲临现场与群臣同乐。
这也是个朝廷上的规矩了,一般皇帝赐宴之后,群臣会在小太监们的带领下,来到廊下小殿入座,当然了,大臣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吃饭的,气氛自然也会轻松的多,没有朝堂上需要严守诸多的规矩。
甚至可以打破官职的限制,相熟的大臣们三五成群的凑在一堆,也没有人会说三道四。
饭菜端上来,伴着徐徐的热气,殿堂之中的气氛也越来越轻松,热烈。
等到大家伙解决了肚皮的保障问题之后,过一段时间,皇帝陛下就会绕到廊下,走进小殿和大臣们坐在一起,端起饭碗,君臣同乐。
这也算是促进君臣和谐的一种活动了,一般来讲,效果都很不错。
只要是皇帝陛下脑子正常,有一定的朝堂经验,这种小活动其实并不难把握,还能在大臣那里博得一个美名。
但是,现在,赐宴是有了,皇帝陛下却还在吃奶,无法亲临现场,白白浪费了一次机会,实在是可惜。
要是太后娘娘也能莅临就好了!
太后娘娘自己也是这样想的,可惜啊,现在的朝廷能允许她出现在珠帘后面都已经是很开明了,还想和大臣们坐在一起吃饭,简直是做梦!
这就是女子的悲哀啊!
明明掌管着朝廷,但是,也只是名义上的,这些口口声声大晋天下,要为大晋誓死效力的大臣,他们效忠的还是司马家。
虽然事情都是王贞英在管理,但是,这些大臣也没有一个是属于她的。
这就可以拉出唯一的女皇帝武媚娘来对比一下,如果是武媚娘赐宴,那么现在的廊下该是什么样的景象?
必定是陛下武媚娘坐在御座上,目视的下方群臣毕集,他们一边吃饭,一边恭颂皇帝陛下圣明。
若是武媚娘心情好,还可以和他们开几个玩笑,说一说当年和太宗皇帝之间的趣事。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