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兴大捷之后,太傅诸葛恪受到吴主孙亮的嘉奖,进封诸葛恪为阳都侯,加封丞相、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并赐金一百斤,马二百匹,缯布各万匹。
这次的东兴大捷,是吴国自石亭之战后取得的又一场辉煌胜利,吴国人期待这场胜利,已经整整地等了二十五年,这二十五年来,吴国多次与魏国交战,屡遭败绩,让孙权是痛惜不己。
只是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孙权刚刚驾崩,诸葛恪就在东兴取得了大胜,斩首两万多级,最让诸葛恪高兴的是,斩杀了叛将韩综,终于将这个孙权直到临死还念念不忘的人就地正法,这恐怕也是祭典孙权的最好方式了。
这场胜利也让诸葛恪的声望达到了顶点,原本东吴朝中还有一部分人不服诸葛恪,经此一战之后,佩服地是五体投地,朝中再无质疑之声。
这也难怪,东吴人等这场胜利,已经是等得太久了,得胜的消息传回到建业之后,民众完全沸腾了,载歌载舞地来欢庆胜利,同时也对诸葛恪是歌功颂德,大赞其名。
称赞的多了,诸葛恪难免会飘飘然起来,对待魏军,也不像先前那样谨小慎微,渐渐在些轻敌了,认为魏军也不过尔尔,自己可以打败他们一次,就可以打败他们两次。
所以在东兴大胜之后,诸葛恪就留在了东兴,并没有回到建业去,一直在此筹措兵马,积极备战,准备向魏国发起反攻。
诸葛恪的出征意图遭到了诸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刚刚经历过一场大战,国力不支,军士疲惫,理应休养生息,不应妄动刀兵,便纷纷来信劝阻诸葛恪。
诸葛恪此时早已是一门心思地准备伐魏了,如何还能听得进别人的劝谏,他特意地写了一篇文章来晓喻众人,文中称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不乘此时伐魏,将留下长远的遗憾。
丹杨太守聂友与诸葛恪素有交情,写信劝阻,诸葛恪把自己写的文章送给聂友,并在后面题字说:“你说的虽然也有道理,但没有看到长远大局,仔细看看我的文章,你就会明白了。”
此刻诸葛恪刚愎自用的性格显露无疑,再加上他身为首辅大臣,大权独揽,一意孤行,整个东吴,已经无人可以拦阻于他了。
到了三月间,诸葛恪已经筹措起了二十万的大军,不过仅仅只是号称二十万而已,其实东吴倾国之兵,也不过二十多万,如果诸葛恪全部调来征伐淮南,那么其他各处要塞岂不空虚,所以在这二十万人中,近一多半只是民夫,真正有战斗力的,也不过八九万人而已。
诸葛恪对外号称二十万,主要还是为了吓唬魏国淮南的守军的,东兴之战后,魏军遭受惨重,损失惨重,淮南军心浮动,士气低迷,如果这个时候吴国大举出击的话,光是在气势上,就可以压倒魏军了。
五月初,诸葛恪在东兴誓师,正式地出兵讨伐魏国,大军浩荡而进,气势逼人。
诸葛诞闻讯之后,不敢轻易地应战,下令各地的军队坚守各处的城池和要塞,然后向洛阳急报请援。
东兴战败之后,淮南军的实力大受损失,而司马昭回京之时,又带走了中军,所以淮南的防御兵力大不如前,短时间内是很难恢复的,为了避诸葛恪的锋芒,诸葛诞只能采用稳守为主的策略。
诸葛恪出兵之后,本欲前往淮南各地,驱略百姓,以炫耀其武力,灭寇将军丁奉劝道:“大傅领兵深入魏地,只怕百姓尽皆逃走,我军劳而无功,不如停下来围攻新城,新城乃淮南之要地,如果新城被围,诸葛诞必然会出兵相救,太傅派兵半路击之,必可大获全胜。”
丁奉所献之计,正是最典型的围城打援之计,诸葛恪闻之,认为不错,于是率兵转而进攻新城,将新城团团包围,并展开了大举攻城,另一方面,则将主力部队布署在新城以北,准备伏击来自寿春的援军。
新城守将是牙门将张特,奉诸葛诞之命率领三千兵马驻守新城,以拒吴军。
合肥新城是满宠在担任扬州都督征东将军时修建的,当时满宠认为吴军的优势在水军,而旧城距离巢湖太近,吴军登岸之后就可以发起进攻了,而新城距离巢湖有三十余里,吴军上岸之后还得再步行三十里,水军的优势大减,补给困难也会增大。
而魏军则可以沿瓦埠水系直通寿春,水上运输方便,有利于提高战斗力,当时曹叡同意了满宠的建议,合肥新城于青龙元年建成。
其后吴国两次对新城发起进攻,企图摧毁魏国新修的这座要塞,但正如满宠所预料的,新城地理上占据优势,吴军屡次进攻,最终只能是铩羽而归。
别看新城只有三千守军,但城池坚固,防御设施齐全,重型的装备如床弩,投石机一应俱全,而攻城又历来是吴军的弱项,所以诸葛恪包围攻城月余,也始终未能攻克新城。
其实丁奉也知道攻打新城的难度,所以此次献计,最主要的还是在打援上,围城攻城只是诱使寿春守军前来增援而已。
但诸葛诞却置新城被围而不顾,根本就没有派出援兵,摆明了就是一副让新城守军自生自灭的态度,诸葛恪看到打援的计划落空,没奈何,只能是将打援的兵力给抽调回来,全力围攻新城。
现在诸葛恪有些骑虎难下了,他以二十万大军围攻新城,而守军只有区区三千人,却奈何不得,颜面上真有些挂不住了。
这个时候,东吴要求退兵的声音又起,认为拿不下新城干脆撤兵得了,但诸葛恪认为,此时撤兵,劳而无功,岂不令天下人都耻笑于他,所以他决定,拿不下新城,决不撤军。
诸葛恪给前线的军队下达死命令,要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发起强攻,务必要拿下合肥新城。
这次的东兴大捷,是吴国自石亭之战后取得的又一场辉煌胜利,吴国人期待这场胜利,已经整整地等了二十五年,这二十五年来,吴国多次与魏国交战,屡遭败绩,让孙权是痛惜不己。
只是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孙权刚刚驾崩,诸葛恪就在东兴取得了大胜,斩首两万多级,最让诸葛恪高兴的是,斩杀了叛将韩综,终于将这个孙权直到临死还念念不忘的人就地正法,这恐怕也是祭典孙权的最好方式了。
这场胜利也让诸葛恪的声望达到了顶点,原本东吴朝中还有一部分人不服诸葛恪,经此一战之后,佩服地是五体投地,朝中再无质疑之声。
这也难怪,东吴人等这场胜利,已经是等得太久了,得胜的消息传回到建业之后,民众完全沸腾了,载歌载舞地来欢庆胜利,同时也对诸葛恪是歌功颂德,大赞其名。
称赞的多了,诸葛恪难免会飘飘然起来,对待魏军,也不像先前那样谨小慎微,渐渐在些轻敌了,认为魏军也不过尔尔,自己可以打败他们一次,就可以打败他们两次。
所以在东兴大胜之后,诸葛恪就留在了东兴,并没有回到建业去,一直在此筹措兵马,积极备战,准备向魏国发起反攻。
诸葛恪的出征意图遭到了诸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刚刚经历过一场大战,国力不支,军士疲惫,理应休养生息,不应妄动刀兵,便纷纷来信劝阻诸葛恪。
诸葛恪此时早已是一门心思地准备伐魏了,如何还能听得进别人的劝谏,他特意地写了一篇文章来晓喻众人,文中称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不乘此时伐魏,将留下长远的遗憾。
丹杨太守聂友与诸葛恪素有交情,写信劝阻,诸葛恪把自己写的文章送给聂友,并在后面题字说:“你说的虽然也有道理,但没有看到长远大局,仔细看看我的文章,你就会明白了。”
此刻诸葛恪刚愎自用的性格显露无疑,再加上他身为首辅大臣,大权独揽,一意孤行,整个东吴,已经无人可以拦阻于他了。
到了三月间,诸葛恪已经筹措起了二十万的大军,不过仅仅只是号称二十万而已,其实东吴倾国之兵,也不过二十多万,如果诸葛恪全部调来征伐淮南,那么其他各处要塞岂不空虚,所以在这二十万人中,近一多半只是民夫,真正有战斗力的,也不过八九万人而已。
诸葛恪对外号称二十万,主要还是为了吓唬魏国淮南的守军的,东兴之战后,魏军遭受惨重,损失惨重,淮南军心浮动,士气低迷,如果这个时候吴国大举出击的话,光是在气势上,就可以压倒魏军了。
五月初,诸葛恪在东兴誓师,正式地出兵讨伐魏国,大军浩荡而进,气势逼人。
诸葛诞闻讯之后,不敢轻易地应战,下令各地的军队坚守各处的城池和要塞,然后向洛阳急报请援。
东兴战败之后,淮南军的实力大受损失,而司马昭回京之时,又带走了中军,所以淮南的防御兵力大不如前,短时间内是很难恢复的,为了避诸葛恪的锋芒,诸葛诞只能采用稳守为主的策略。
诸葛恪出兵之后,本欲前往淮南各地,驱略百姓,以炫耀其武力,灭寇将军丁奉劝道:“大傅领兵深入魏地,只怕百姓尽皆逃走,我军劳而无功,不如停下来围攻新城,新城乃淮南之要地,如果新城被围,诸葛诞必然会出兵相救,太傅派兵半路击之,必可大获全胜。”
丁奉所献之计,正是最典型的围城打援之计,诸葛恪闻之,认为不错,于是率兵转而进攻新城,将新城团团包围,并展开了大举攻城,另一方面,则将主力部队布署在新城以北,准备伏击来自寿春的援军。
新城守将是牙门将张特,奉诸葛诞之命率领三千兵马驻守新城,以拒吴军。
合肥新城是满宠在担任扬州都督征东将军时修建的,当时满宠认为吴军的优势在水军,而旧城距离巢湖太近,吴军登岸之后就可以发起进攻了,而新城距离巢湖有三十余里,吴军上岸之后还得再步行三十里,水军的优势大减,补给困难也会增大。
而魏军则可以沿瓦埠水系直通寿春,水上运输方便,有利于提高战斗力,当时曹叡同意了满宠的建议,合肥新城于青龙元年建成。
其后吴国两次对新城发起进攻,企图摧毁魏国新修的这座要塞,但正如满宠所预料的,新城地理上占据优势,吴军屡次进攻,最终只能是铩羽而归。
别看新城只有三千守军,但城池坚固,防御设施齐全,重型的装备如床弩,投石机一应俱全,而攻城又历来是吴军的弱项,所以诸葛恪包围攻城月余,也始终未能攻克新城。
其实丁奉也知道攻打新城的难度,所以此次献计,最主要的还是在打援上,围城攻城只是诱使寿春守军前来增援而已。
但诸葛诞却置新城被围而不顾,根本就没有派出援兵,摆明了就是一副让新城守军自生自灭的态度,诸葛恪看到打援的计划落空,没奈何,只能是将打援的兵力给抽调回来,全力围攻新城。
现在诸葛恪有些骑虎难下了,他以二十万大军围攻新城,而守军只有区区三千人,却奈何不得,颜面上真有些挂不住了。
这个时候,东吴要求退兵的声音又起,认为拿不下新城干脆撤兵得了,但诸葛恪认为,此时撤兵,劳而无功,岂不令天下人都耻笑于他,所以他决定,拿不下新城,决不撤军。
诸葛恪给前线的军队下达死命令,要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发起强攻,务必要拿下合肥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