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钟会回信答复了司马师,由于钟会不知道这主意是别人提议的,还是司马师自己想出来的,所以钟会在信中说得比较委婉,屯田之举,利国利民,但是目前冀州新军初创,并不适合采用屯田之法,请求司马师暂缓执行,等待将来条件成熟之时,再执行不迟。
钟会的回信让司马师有些发热的头脑变得冷静了一些,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操练和屯田,也是难以兼顾的,既要让冀州的新军训练出战斗力来,又要进行屯田保证粮草供应,这显然是不太现实的考虑。
冀州军有没有屯田的能力,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农民出身的士兵不会种田,那岂不是一个笑话?
但现在冀州军的首要任务却不是种田,而是解决冀州的防务问题,此刻疏于操练军队而去屯田,根本就是本末倒置,丧失了此次大募军队的初衷。
钟会分析的头头是道,司马师自然是暗暗地点头,钟会身处冀州前线,对那儿的情况了如指掌,所以他的意见才是最为中肯的,朝中的这些大臣,闭门造车,凭着想当然行事,他们的提议,往往很不靠谱。
自从司马师提出冀州募兵三十万的计划,就不断地听到了反对之声,反对的人当然是言之凿凿,理由充分,甚至站在社稷的制高点上公然驳斥,认为穷兵黩武就是败亡之道。
可是冀州的局面就摆在那儿,无兵可御,无险可守,难道要任由并州骑兵长驱直入,饮马黄河?
在军队质量达不到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数量来弥补差距了,司马伦虽然只是一个孩子,却站得比任何人都高,看得比任何人都远,想要守住冀州,广募军队,人海战术,是唯一的一条出路,舍此之外,别无二径。
实施战略防御,是司马师迫不得已的策略,并州丢了,幽州也丢了,冀州便不能再出事了,一旦冀州沦陷,整个黄河以北,寸土无存,半壁江山沦丧,那才是最为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保住冀州才是目前的重中之重,司马师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保证冀州的安全,募兵三十万,在许多人看来这是穷兵黩武涸泽而渔,但司马师清楚,这是迫不得已的一个法子,也只有利用冀州的人力资源,全民皆兵,才能在冀州构筑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钟会的回信坚定了司马师的想法,看来任命钟会为河北都督,是一个最为正确的决定,冀州的事务,司马师决定放手让钟会去做,自己这方面不再干涉。
至于朝中的那些不和谐之声,司马师也决定置之不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那些朝中大臣根本就不了解冀州的情况,闭门造车,妄加议论,有害无益。
幽州军的全军覆灭对冀州的防御将是带来新的考验,先前卫瓘和王颀镇守临渝关之时,最起码对并州军还可以起到牵制作用,现在幽州全境失守,并州军再无后顾之忧,可以肆无忌惮地南下,冀州的形势陡然变得紧张起来。
这个时候,再去谈论屯田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了,敌人都快兵临城下了,还让士兵磨磨噌噌地去种田,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集中一切力量做好冀州的防御才是现在的要务,好在司马师手中,还有数个州的资源可以利用,稍微增加一点赋税,就可以解决冀州的燃眉之急,尽管民怨会有所上升,但这也是迫不得已的法子。
司马师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稍微地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一些,老子都说了,治大国如烹小鲜,掌握好火候才是治国理政的关键,司马师主政之后,才发现治国之不易,别人只看到了你的高高在上,却看不到你的心力交瘁。
司马师站了起来,决定出去走走,到外面透透气,这时,司马昭从外面匆匆而来,神色之间,显得有些愤怒。
司马师道:“子上,你这急匆匆的,所为何事?”
司马昭拱手道:“兄长,刚刚得到的消息,卫瓘被俘之后,屈节而降,如今竟做了曹亮的幽州刺史,枉费我们如此待他,他竟然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小弟建议抄没卫家,其家眷流放千里,以为惩诫。”
司马昭也是刚刚听到了这个消息,幽州军在章武全军覆灭,王颀战死,卫瓘被俘,所有人都认为这将会是一个结局了,卫瓘是司马氏的嫡系,曾得到过司马懿的重用,因为平定幽州之叛有功,被司马师提拨到了幽州都督的高位之上,按理说,他应该同王颀一样杀身成仁,这样才不负司马家的恩德。
但没想到卫瓘竟然是如此地没有骨气,不但屈膝投降,而且摇身一变,成为了曹亮的幽州刺史,助纣为虐,真是可恶之极。
前几天得到了幽州军兵败的消息,司马师还特意地召见了卫瓘的儿子和兄弟,以为嘉勉,可转眼卫瓘就变节了,这不是赤果果的打司马师的脸吗?
所以司马昭显得特别的气愤,认为只有严惩卫家,才能挽回司马家的尊严来,同时也能威慑其他的将领,投敌有风险,变节需谨慎。
司马师脸色却是比较平静,显然他对这个结果并不感到意外,卫瓘原本就不是那种视死如归忠心不二的人,一但被俘,肯定会贪生怕死,屈膝变节的。
只是让司马师很意外的是,曹亮居然对卫瓘这样的降将如此地重用,竟然会委任他为幽州刺史,像卫瓘这样的墙头草,一旦形势不利,变节投降就如同是家常便饭,这样的人,值得重用吗?
至于惩处卫家的人,司马师倒是没有什么想法,卫瓘投敌固然有其可恶的一面,但究其原因,却也不能全部怪罪于他,这个时候罪及家人,反倒显得司马师的胸襟有些小了。
司马师叹了一口气道:“卫伯玉势穷降敌,某之过也,何苦累及家人,传令下去,一切继往不咎,其俸禄仍按旧例供给。”
钟会的回信让司马师有些发热的头脑变得冷静了一些,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操练和屯田,也是难以兼顾的,既要让冀州的新军训练出战斗力来,又要进行屯田保证粮草供应,这显然是不太现实的考虑。
冀州军有没有屯田的能力,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农民出身的士兵不会种田,那岂不是一个笑话?
但现在冀州军的首要任务却不是种田,而是解决冀州的防务问题,此刻疏于操练军队而去屯田,根本就是本末倒置,丧失了此次大募军队的初衷。
钟会分析的头头是道,司马师自然是暗暗地点头,钟会身处冀州前线,对那儿的情况了如指掌,所以他的意见才是最为中肯的,朝中的这些大臣,闭门造车,凭着想当然行事,他们的提议,往往很不靠谱。
自从司马师提出冀州募兵三十万的计划,就不断地听到了反对之声,反对的人当然是言之凿凿,理由充分,甚至站在社稷的制高点上公然驳斥,认为穷兵黩武就是败亡之道。
可是冀州的局面就摆在那儿,无兵可御,无险可守,难道要任由并州骑兵长驱直入,饮马黄河?
在军队质量达不到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数量来弥补差距了,司马伦虽然只是一个孩子,却站得比任何人都高,看得比任何人都远,想要守住冀州,广募军队,人海战术,是唯一的一条出路,舍此之外,别无二径。
实施战略防御,是司马师迫不得已的策略,并州丢了,幽州也丢了,冀州便不能再出事了,一旦冀州沦陷,整个黄河以北,寸土无存,半壁江山沦丧,那才是最为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保住冀州才是目前的重中之重,司马师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保证冀州的安全,募兵三十万,在许多人看来这是穷兵黩武涸泽而渔,但司马师清楚,这是迫不得已的一个法子,也只有利用冀州的人力资源,全民皆兵,才能在冀州构筑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钟会的回信坚定了司马师的想法,看来任命钟会为河北都督,是一个最为正确的决定,冀州的事务,司马师决定放手让钟会去做,自己这方面不再干涉。
至于朝中的那些不和谐之声,司马师也决定置之不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那些朝中大臣根本就不了解冀州的情况,闭门造车,妄加议论,有害无益。
幽州军的全军覆灭对冀州的防御将是带来新的考验,先前卫瓘和王颀镇守临渝关之时,最起码对并州军还可以起到牵制作用,现在幽州全境失守,并州军再无后顾之忧,可以肆无忌惮地南下,冀州的形势陡然变得紧张起来。
这个时候,再去谈论屯田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了,敌人都快兵临城下了,还让士兵磨磨噌噌地去种田,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集中一切力量做好冀州的防御才是现在的要务,好在司马师手中,还有数个州的资源可以利用,稍微增加一点赋税,就可以解决冀州的燃眉之急,尽管民怨会有所上升,但这也是迫不得已的法子。
司马师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稍微地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一些,老子都说了,治大国如烹小鲜,掌握好火候才是治国理政的关键,司马师主政之后,才发现治国之不易,别人只看到了你的高高在上,却看不到你的心力交瘁。
司马师站了起来,决定出去走走,到外面透透气,这时,司马昭从外面匆匆而来,神色之间,显得有些愤怒。
司马师道:“子上,你这急匆匆的,所为何事?”
司马昭拱手道:“兄长,刚刚得到的消息,卫瓘被俘之后,屈节而降,如今竟做了曹亮的幽州刺史,枉费我们如此待他,他竟然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小弟建议抄没卫家,其家眷流放千里,以为惩诫。”
司马昭也是刚刚听到了这个消息,幽州军在章武全军覆灭,王颀战死,卫瓘被俘,所有人都认为这将会是一个结局了,卫瓘是司马氏的嫡系,曾得到过司马懿的重用,因为平定幽州之叛有功,被司马师提拨到了幽州都督的高位之上,按理说,他应该同王颀一样杀身成仁,这样才不负司马家的恩德。
但没想到卫瓘竟然是如此地没有骨气,不但屈膝投降,而且摇身一变,成为了曹亮的幽州刺史,助纣为虐,真是可恶之极。
前几天得到了幽州军兵败的消息,司马师还特意地召见了卫瓘的儿子和兄弟,以为嘉勉,可转眼卫瓘就变节了,这不是赤果果的打司马师的脸吗?
所以司马昭显得特别的气愤,认为只有严惩卫家,才能挽回司马家的尊严来,同时也能威慑其他的将领,投敌有风险,变节需谨慎。
司马师脸色却是比较平静,显然他对这个结果并不感到意外,卫瓘原本就不是那种视死如归忠心不二的人,一但被俘,肯定会贪生怕死,屈膝变节的。
只是让司马师很意外的是,曹亮居然对卫瓘这样的降将如此地重用,竟然会委任他为幽州刺史,像卫瓘这样的墙头草,一旦形势不利,变节投降就如同是家常便饭,这样的人,值得重用吗?
至于惩处卫家的人,司马师倒是没有什么想法,卫瓘投敌固然有其可恶的一面,但究其原因,却也不能全部怪罪于他,这个时候罪及家人,反倒显得司马师的胸襟有些小了。
司马师叹了一口气道:“卫伯玉势穷降敌,某之过也,何苦累及家人,传令下去,一切继往不咎,其俸禄仍按旧例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