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目光中,竟然带着少许的期待。刘旸沉吟了一会儿,心中计较着,淡定道:“国家自有法度,依律处置,总归是公平的!”
    说着,抬眼轻笑着对赵匡胤道:“孤也知晓,荣公与故韩武宁侯,关系素来亲厚,近乎兄弟之谊!”
    闻言,赵匡胤叹息一声,也把话说开了:“不瞒殿下,臣也恼怒此子妄为,触犯国法,恨不能执刑。然而,毕竟是子侄,若坐视其赴死,臣心不忍。”
    赵匡胤这话,已经算是坦诚了。刘旸脑子里,则记着刘皇帝的叮嘱,想了想,道:“荣公在军中时,治兵甚严,军纪严明,因而士卒心悦臣服,原意追随死战。如今,子侄犯法,也当知国法森严才是啊!”
    赵匡胤苦笑:“这也正是臣为难之处啊!韩家三郎虽然不肖,但仅剩这一点骨血……”
    见赵匡胤这副模样,刘旸面上闪过一抹迟疑。这么些年来,赵匡胤对他这个太子,还是很恭敬的,也多有辅弼之处。稍加考虑,刘旸还是决定提醒一番:“荣公,此事,还当根据朝廷成法,不可擅加干涉啊!”
    这话,让赵匡胤心头一紧,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刘皇帝那边。拧着眉,思吟几许,认真地看着刘旸:“殿下,难道我那侄儿,就一点活命的希望都没有吗?”
    刘旸默然,他并不能给他一个肯定的答案,而是说道:“此事,要先看洛阳府如何审断了!”
    第142章 公堂之上
    洛阳府衙,府尹、滦国公慕容彦超升堂问案,审问的自然就是昨日牡丹坊韩庆雄杀常侃案,闻讯围观的人也不少,不管是达官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想看看,慕容皇叔会如何审断此事。
    作为西京首府,管辖着整个河洛地区,平日里事务也多,在刑名方面,慕容彦超实则是很少插手的,基本上是由衙署判官负责的。
    不过此次,涉及到勋贵子弟间的杀人戕害,判官也拿不准了,故而上报给慕容彦超。而此事对慕容彦超来说,不算为难,却也麻烦。
    慕容皇叔在推鞠断狱方面,实则是有些天分的,过去不管是在地方节度、开封府还是刑部任上,都是勘破案件的业绩。
    不说为民请命吧,总归是依法办事,案件从来能够搞得清楚。因此,此次案件,对慕容彦超而言,实在称不上挑战,事情清清楚楚,调查取证也简单,最麻烦的,反而是如何判罚了。
    有国法依凭,再加自己的身份,慕容皇叔是不怕得罪人的,但怕不怕,与做不做,是两个概念。于是,在昨夜的时候,慕容彦超就向刘皇帝递交了一份奏章,以此事向刘皇帝请示办法。
    得到的,自然不是刘皇帝的温言细语。来自刘皇帝回应,简单而直接,一件小小的杀人案件,也要来打扰圣躬,并质问慕容彦超,为官多年,案件也处置了不少,如何判案,还需要别人教?
    刘皇帝的回应,让慕容皇叔稍感郁闷,当然他也能体会到,皇帝并非针对他。不过,皮球又踢回了慕容彦超这边。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引起事端的涉案者,不管是杀人的韩庆雄,还是被杀的常侃,慕容彦超都十分厌恶了。
    这些膏粱子弟,干点什么事情不好,即便是打架斗殴,欺压良善,他说办就办了,处置起来也绝不会手软,偏偏闹出了人命。
    依照大汉如今的法律,人命也是一条最基本的底线,民间矛盾冲突,只要闹出了人命,就是性质的升级改变,大事难以化了。
    这么多年下来,民间涉及人命的案件,不算多,然而一旦上升到这种恶性结果,涉事人员也基本逃不脱一个死字,基本没有例外。
    年过花甲的慕容皇叔,如今已然彻底褪变成为一个干瘦的小老头,不过,一顶嵌玉的官帽、一身朱紫的朝服衬托下,仍满是威严,令人不敢小视。
    公堂外的吃瓜群众,被严格地拦在外边,粗略地瞄过几眼,能够看到一些比较熟悉的面孔。出了纯粹看热闹的人之外,剩下的多是与韩常两家有关系的人,两家之间,泾渭分明。而常家人多些,男女老少似乎都来了,并且各个穿着丧服,一副义愤填膺的模样,默默地盯着公堂之上,不发声,却带来了实质的压力。
    慕容彦超没怎么看堂外的“闲杂人等”,当然,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别扭的,这架势搞得他要徇私枉法一样。昨夜,常氏人曾求上衙门,希望能迎回常侃尸体,被慕容彦超以案件尚未了结而拒绝了。
    此番升堂,慕容彦超也没有像过去审案那般,抽丝剥茧,细致盘问,甚至与嫌疑人斗智斗法。他只是当堂,把事情的经过流程式地问明并做通报,然后就看着两家的讼师辩论了……
    于是,堂上的情形是这样的,两排衙役手执杀威棒,一身赭衣的韩庆雄,镣铐加身,失魂落魄地跪在那里。一身素服的常侃之父常德,作为原告,同样老实地跪着,只是丧子的悲伤流于表面,令人不忍。
    两名讼师,各引法典,据事实,详过程,激烈舌辩争锋。二人都是在东京就闯出了名头的讼师,朝廷西迁至洛阳,自然也跟着到西京来谋发展。
    这一场官司,对于两个人来说,都是一场难得的机遇,不只是因为同权贵们有了联系,也是展示自己法律能力,扩展业务,深入打入上层社会的一个契机。
    这些年,大汉朝是呈现出一种全面发展的状态,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进步,其中就包括讼师这门行当。
    随着天下一统,南北汇流,大汉的商品经济已然彻底进入快车道,民间商民的交易往来也日趋频繁,而涉及到利益,就往往容易产生矛盾、冲突,而打官司往往是解决争端的最终也是最重要的途径。
    市场在壮大,那相应的职业也就迎来了大发展。大汉的法律条文,此前就经过系统的简化整理,以利于理解推行,后来经删改、调整、增补,到如今,各项律例,已然十分完善了。
    而完善,也代表着复杂。对当下的大汉百姓而言,可以说基本都是法盲,只有一些朴素的价值观念,除了对造反、杀人、偷盗、抢劫,诈骗、通奸这些情况有着基本的认知外,对其他方面,都是模糊乃至无知的。
    哪怕是大汉的官员也一样,《刑统》是必修的,但是能深入钻研,熟悉汉律的官员,可就是不多。因此,不管是官府审判,还是民间诉讼,都需要一定专注于法律研究的人才辅助,在官府,就是刑名、监察、刀笔吏,在民间,就是讼师了。
    讼师这个行当,古来有之,但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一直没有形成规模,直到当今大汉,呈现井喷。当然,这是也是社会、经济、政治综合发展,提供了其壮大的土壤。并且,还有刘皇帝的肯定与引导。
    大汉的法典,确立多年了,并且不断扩大权威,公信力也越来越强,然而如何利用法典,却不是单纯依靠官员就行了的,讼师就是一个不错的补充。
    就当下而言,讼师在民间的声誉并不好,普通百姓一般用不到,而其也主要的服务对象,也是针对一些有产、中产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无法避免勾结行贿、偷文换状、欺压恐吓等斑斑劣迹,但也不掩饰其积极意义。
    只是,人们往往只看到那些劣迹恶行,而忽略其积极意义。尤其在如今大汉整体政治环境清明的情况下,讼师行业的爆发,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这也给一些不得志的文人,提供了一个发展就业的新方向,毕竟,大汉的官,也是越来越难当了,首先一个门槛,就在持续拔高中。
    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一群道德低下、虚化俗丽的人,勾结奸商,蝇营狗苟,完全是败坏社会风气的行为。
    但是,哪怕名声并不怎么好,投身其间的人却在逐渐增多,一是朝廷态度明确,包容支持,二则是名利了,当然其中也不乏尊法维权、为民请命的清明人士。
    在过去,讼师能够参与的,一般都是些民事案件,涉及的也都是些利益纠葛,严重点,也就是伤人了。
    但凡牵扯到人命,就基本没有他们发言的权力了,在这方面,各地的官员们都很重视,调查审问判罚,也轮不到讼师之类挑词架讼。
    不过,这一次,显然打破了此前那种约定俗成的规矩,韩家请来名讼要求脱罪减刑,常家也请了“大状”,定要判韩庆雄死罪。而慕容彦超了,也默认了,并且饶有兴趣地看着双方激辩。
    这场官司结果如何,尚无定论,但讼师这个职业的天花板,通过这场诉讼,或许又要提高许多了。
    从慕容彦超本心来讲,他是瞧不上这些讼师的,官府断案,大堂之上,岂容得这一二无职无权的书生,卖弄口舌,狡词诡辩,长此以往,官府官员权威何在?
    事实上,刘皇帝对骤然兴起的讼师,持支持态度,就是为了遏制一下类似慕容皇叔这样的官吏心理。
    针对于黎民百姓时,法律的解释权,不能完全掌握在官员的手里,这大概是刘皇帝最单纯的初衷。然而,讼师这个行业想要继续发展,想要规范,也是需要再经历一些曲折的。
    公堂上,关于韩庆雄杀常侃一案,双方就相关《刑统》条例,进行了一场全面的解析争论。被告方呢,将事件始末,原原本本地还原出来,提出几点情况,想要作为减刑减罚的依据,比如常侃先行挑衅,涉及到人格侮辱,蔑视先人,再加酒醉麻痹等等。
    意图证明,韩庆雄并非蓄意杀人,而是激情发作,拔剑雪耻。在大汉,很多道德层面的认识是会影响判罚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不少案件,都会伴随着情有可原,一念之间,等主官因素,而影响判罚结果。
    而常家的讼师,则任你如何狡辩,就盯准了一点,韩庆雄杀人,常侃大庭广众被杀。死咬这一点,就是要钉死韩庆雄。
    毕竟,常侃只是逞口舌之利,既非大逆不道,更谈不上大奸大恶。哪怕有侮辱到韩家的地方,也属言辞过激失当。即便韩庆雄真的是一时激愤,他可以拔剑伤人杀人,但造成了恶劣后果,就得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汉法,终究是不诛心的。而韩庆雄杀人,却是不争的事实,罪证确凿。
    双方争辩了许久,意图影响慕容彦超的判断,公堂之上,是没有陪审团的,哪怕有判官、主簿、属吏等僚佐,最终的判罚权还是在慕容皇叔手里。
    而欣赏了一场精彩的辩论后,身体既累,精神既疲,心理也有些厌烦的慕容皇叔,终是决定,结束这场的堂审了。
    惊堂木一拍,全场肃静,一番套话过后,在所有人的见证下,慕容彦超神情肃然地宣布了判罚结果。
    结果一出来,失魂落魄的韩庆雄,彻底没了精气神。
    第143章 园苑中弥漫着自在的气息
    西京与东京的不同,体现在方方面面,而宫苑则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面。过去在开封时,刘皇帝想要外出郊游,几乎找不到什么好地方,如去狩猎,也需出走个上百里。而真正能够放松的地方,想来想去,也只有一个琼林苑让他满意。
    洛阳这边则不同,西苑这个皇家园林,十分庞大,自王晏时期起,就有意识地加以保护修复,禁耕禁牧,十多年下来,植被丰茂,动物活动也日趋频繁。
    也就是刘皇帝不喜修离宫,不然洛阳西苑,还要更像样些。当然,建筑虽然少些,相对而言,野外原始的气息也就更浓厚些,游于其间,也更自在些。
    而除了西苑之外,北至邙山的大片土地,同样是刘皇帝驰骋纵横的场所,自西迁至洛阳,刘皇帝每个月都至少两次外出纵马、游玩、狩猎。
    这一回出宫,刘皇帝似乎是单纯为了游猎,因为没有后宫的嫔妃随驾时候。当然,刘皇帝身边,也不会缺少侍驾的人。
    此番,陪着刘皇帝的,两子两女,五子刘昀、六子刘旻以及长、次女刘葭、刘蒹。随驾的这四名儿女中,年纪最小的乃是六子刘旻,也已经快满十五岁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刘皇帝的其他子女,也陆续长大长开了。最疼爱的,当属于长女刘葭,而始终带有一丝愧疚与怜爱的,就是刘旻了。
    毕竟过继给已故的大哥了,虽然这些年,刘旻也是经常被带入宫中,参拜刘皇帝与符皇后,但由于成长环境的限制,骨肉之间,关系是走向疏远的。
    大符那边还好,刘皇帝呢,过去操劳操心的事情太多,少有闲暇顾及到自己的儿子,何况过继出去的刘旻。
    因此,到如今,在见到刘旻时,那种疏离感格外明显,刘旻对他这个生父,也难以做到亲近。早些年,刘皇帝还想过把刘旻要回来,另外给大哥找个宗室之子继承香火,如今,这种想法也淡了。
    当初,为了体现他对大哥刘承训的感情,刘皇帝大方地把嫡子给过继出去,注定是后悔的。而早年,为了立人设,类似的引起悔疚心理的事情,他也缺是干了不少。
    碍于这些因素,刘皇帝对于刘旻,可谓是疼爱有加,与其他皇子相比,也失之严厉。曾经还引起了大符的不满,对于自己亲生的儿子,符皇后同样疼爱,却不喜刘皇帝溺爱,也就是大嫂魏王太妃贤明,对刘旻管束得还算严厉,即便如此,仍旧养成了骄气、傲气。
    不得不说,哪怕英明、严刻如刘皇帝,很多事情,也是做得不那么妥当的。而有一说一,在诸子之中,刘旻也算是瞩目的,不只朝野尽知的帝后嫡子,还继承了刘承训的爵位与财产。
    要知道,年长的四位皇子,除了太子刘旸之外,其他三人也才封国公爵。至于财产,刘承训遗留不多,但架不住刘皇帝连续二十年的各种赏赐,积少成多,如今也是一笔庞大的资产了……
    行在处,周边以长枪、黄绸,简单地围搭成一片营地,大内卫士们严密地守备在周边。随行的内侍宫娥们,则小心紧张地侍立一旁,并随时准备听候吩咐。
    其间,刘皇帝同长女、次女,正忙碌着,亲自搬柴火、立烤架,再准备各种调料。秋风瑟瑟,卷草袭人,父女三人忙得是热火朝天的。
    刘葭尤其积极,也顾不得脏,陪刘皇帝干着“粗活”,发髻挂着枯叶,脸蛋沾着泥灰,毫无所觉。刘皇帝还为老不尊,故意把她的脸弄得更花,惹得长女娇嗔不已。
    相比于活泼的长女,次女刘蒹要文静地多,虽然还未彻底长成,但是端淑娴雅,一举一动,都是贵胄淑女的表现。比起刘皇帝与刘蒹这边的风风火火,她只是慢条斯理地铺设着席位,陈设杯盘碗筷……
    不得不说,高贵妃一共就生了一儿一女,但这兄妹,没有一个性格上像她的。而刘蒹不如姐姐那般耀眼,却也从来不在意。
    两个女儿年纪相仿,都快满十六周岁了,若在民间,也是可以嫁人了。在当下,刘皇帝已然废除了国初之时,在男女婚姻年龄上的强制政策,听民自愿。
    不过,在民间,尤其是乡里农村,女子十六七岁嫁人的情况,仍旧属于常态。同样,也有人选择拖延时间,毕竟,十六岁的女子也算半个劳动力了。
    对自家女儿,刘皇帝当然放得很宽,能拖多久是多久,但心里实则挺不爽的,他总感觉,那些功臣勋贵们,只怕都已经惦记着自己女儿了,他们似乎更关心她们的年纪……
    虽然,对于联姻,刘皇帝并不抵触,否则当初也不会向柴荣表露这个意思。赵匡胤的儿子,也在考虑范围之内。
    忙活完了,喦脱带人取来热水,供刘皇帝父女洗净。营地外传来一阵隆隆的马蹄声,听起来人马不算多,但气势很足,一直靠近拒马,方才停下。
    听得这动静,刘蒹来了精神,牵着妹妹,兴冲冲地便迎了上去。
    回来的足有三四十名骑士,当头的是两名少年,五皇子刘昀以及魏王刘旻,二人都是一身武装,很是干练的样子,刘旻还把弓背在身上。
    “五哥、六哥,我们和爹爹可把烤架、调料、席位都准备好了,就等你们的猎物了,快让我看看,有什么收获?”刘蒹笑吟吟的,面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
    刘昀性子跳脱,顿时嘿嘿一笑,见着妹妹,忍不住探手去挠她头发,被刘蒹敏捷地躲开了。刘昀也不恼,拍着胸脯回答道:“放心,自然不会空手而归,我和六郎可是满载而归!”
    然后同刘旻一道,从马上解下挂着的猎物。刘昀猎获了一只鸡,刘旻则有两只兔子,三只鸡,后面还有卫士抬来一头梅花鹿。
    收获之对比,格外鲜明,引得姐妹俩侧目。迎着刘蒹那双会说话的眼眸,刘昀难得地有些尴尬,道:“我是看六郎猎获太多,故而收手,多了也吃不了!”
    打量了兄弟俩几眼,刘蒹眨眨眼睛,道:“五哥,你手里这只野鸡,不会也是六哥射的吧!”
    “怎么会,哥哥我虽然不长于武功,猎只鸡,还是容易的!”刘昀有些跳脚,顿时否认道,不过却故意地朝刘旻挤眉弄眼地示意。
    刘旻站在那里,就像一根旗杆一般,浑身透着一股子傲意,脑门上似乎都写着生人勿近。不过见着这骨肉兄妹之间的玩笑,也矜持地笑了笑,对刘蒹道:“大姐,那只野鸡,确实是五哥猎获的。”
    兄弟姐妹四人,一起进入营地,见到刘皇帝,气氛也没有多少改变,他们此番出宫,父子女关系要多于君臣关系。
    刘旻还是老样子,面对刘皇帝,规规矩矩,一板一眼的。看着这个显得有些孤傲的儿子,刘皇帝有那么刹那的恍惚,长久的记忆中,有这个儿子小时候扭怩着说要撒尿的情景……如今,个头已经快赶上自己了。
    “结果出来了?如何判罚的?”营地内,篝火已然生起,烤架上架着一大块处理过的鹿肉,刘皇帝拿着菜油、佐料,往上涂抹,嘴里则漫不经心地问道。
    虽然还没烤熟,但味道已然开始飘散了,刘皇帝过去在军中,可学会了不少东西,比如剥皮拆骨,篝火烧烤,虽然手法已经很生疏了,但还是能够勉为之。
    张德钧佝着腰,在旁协助着,听到刘皇帝问话,恭敬地答道:“韩家请的讼师,虽然奋力争辩,但杀人事实难以更改,经过思量,滦国公最终当堂将韩庆雄判死!”
    “哦!”刘皇帝的反应很平淡,道:“杀了人,判死也正常!各人反应如何?”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章节目录


汉世祖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芈黍离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芈黍离并收藏汉世祖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