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其中还有一层考量,此番回朝,赵普这新官上任,总要烧几把火。而征伐大理,就是一个契机,虽然看起来困难重重,但如果办成功了,那么影响则更大。
并且,这也不是一味的赌博,对西南的情况,赵普也算是洞若观火,他对王全斌南征也是有信心的。赵普,可不是一味逢迎皇帝,而罔顾军政大局的。
再退一步,即便失败了,那也是替刘皇帝背锅。这么多年了,谁能有这种机会?如果是那样,是福是祸,也未可知了。
这其中的弯弯绕绕,显然不是如今的刘旸能够参透的。这趟旅程,父子俩的对话,已经极大地刷新刘旸的三观了,显然还没有回过神来。
“我说过,赵普是个妙人,今后同殿议事,你可以同他好好学学,也看看他与魏仁溥的区别!”刘皇帝微微一笑。
“是!”刘旸应道。
深吸了一口气,刘皇帝再度严肃起来,吩咐道:“征伐大理,我意已决,出兵诏令,回宫即发往西南!此次用兵,你要参与进去,多费心。作为君主,不一定要会带兵打仗、临阵指挥,但一定要了解战争是怎么回事,清楚打的是什么!”
“是!”
开宝六年夏六月,刘皇帝正式下诏,以王全斌为西南招讨使,率领川蜀三道湖南一部军队,计四万军,发兵大理。王仁赡作为招讨副使,两个老将领衔进兵,同时以薛居正负责钱粮筹措转运。
又令卢怀忠率兵,自广南西道进兵,以作策应。此次进兵,可以算是开宝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主战军队,随军民夫以各征发作战的土司军队加起来,总计超过十万。
这还不算上为后勤转运而征召的民夫,那也是以数万计的,因此,此番攻伐大理,翻个倍,号称个三十万人,并不过分。
与此同时,赵普也不出意外夺情起复,还朝任职。从当年被刘词举荐,入朝为官,打拼十五载,赵普总算初步实现了政治抱负。
给赵普封的官职,就和刘旸所言那般,尚书左丞、同平章事,因为他在西南的履历,主要负责大理事务。
第127章 西路奇兵
八月秋高,哪怕是西南僻壤,也已被浓浓的秋意所浸染。大理西北部,高山峡谷之间,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正沿着难以称之为道路的山野小径踽踽前行。
四周都是绝壁险峰,稠密的植被,嶙峋的山石,都是进军的阻碍,行路艰难,在军队前头,足有上千人在进行开辟趟道,一路行来,都是这般。
虽然没有高竖的军旗,但这支军队的身份极容易辨认,汉军。不提服色、甲械,在整个西南,除了大理,也只有大汉能够武装动员数万人的军队。
与汉军的制氏军服装备不同,这支军队,显然是因地制宜,全军少有重型装备,一切以轻便利于山地跋涉行军为主。
除了刀枪弓弩之外,人手一把砍柴刀,一路所过,暴力地破坏着原始的植被,硬生生地开辟出一条可供通行的道路。
也没有专门的辎重队伍,粮食都是随身携带,官兵一体。所幸,随军有大量的马匹、驴骡,尤其是大理马,畜力的运用给军士减轻的不小的负担。
这些年,在在与大理的互市互通之中,在这西南山林之间,大理马的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西南官府与民间引入的大理马数以万计。如今,这些耐力充足的矮脚马,成为了汉军南征的有力臂助。
即便如此,对于翻越高山、穿越峡谷的汉军将士而言,仍旧是一顿艰苦的旅程,若艰苦也就罢了,还要人命。不说步步危机,在南下的过程中,每天都有减员。
如历次汉军作战一般,此番汉军南征大理,仍旧没有集中一路,而是选择兵分东西两路。当然,这其中不算广南西路那支军队,那只是起一个牵着作用,基本属于打酱油。
东面一路五万余人,由招讨副使王仁赡率领,自川南的邛部县出发,意图经建昌、会川、弄栋,而后西进攻打大理都城羊苴咩城。这是主力,也是正路,是两国来往最主要的道路,同时也是大理军队的主要防御方向。
有出正道的,自然也有走奇路的,而这支奇兵也就是上述军队,合两万五千余人,由招讨使王全斌亲自率领,自川藏交界的大渡县出发,轻装而行,目标同样是大理国都。
西路这两万五千汉军,基本都是精干的官兵,包括王全斌在西南多年训练的成果,五千余众都是从各土司征召的部卒,论实际战力,比起王仁赡那大张旗鼓的东路军还要强不少。
这注定是一场漫长而艰险的旅程,渡过大渡河之后,顺着河谷走了一段时间后,便一头扎入滇藏高原的高山峡谷间,沿途基本都是无人区,当然,不走寻常路的代价,大抵如此。
自大渡县至羊苴咩城,直线距离约八百里,然而真正走下来,仅穿越那些高山峡谷,所行路途就翻了一倍不止。
奉诏之时,才入初秋,王全斌花了半个月的时间调集兵马,安排出征事宜,随后便开启进兵。到如今,近一个月过去,这一段艰苦的旅程仍旧没有终点。
军心士气,都有所削弱,将士们不敢口吐怨言,但烦躁的情绪已然弥漫开来了。也就军法森严,再加王全斌以身作则,方才默默坚持着。六十高龄的老将军,亲自带领,其他人还能有何话说。
当然,不坚持也没有别的办法,当逃兵,不说军纪的惩处,脱离了大队,在这深山之中,大概率也只有暴尸荒野。
唯一能让人稍稍安心的,这并不是一条绝路。在坐镇西南练兵的这些年中,王全斌可派人,把大理国内的地理形势堪探了个遍,而西路的进军路线,也是遣人走过几次了。仅仅为了走出一条进军路线,前后就损失了三百多人。
王全斌用兵再胆大,也不敢真的拿这两万五千多军士的安危开玩笑,要在西南地区聚集起如此规模一支军队,也是不容易的。而两路军队,不管哪一路出了问题,这次南征大理也就可以宣告失败了。
又是一段险仄的山道,王全斌也下马牵着步行,不足三里长的距离,自巳初起,耗费了几乎一个白日的时间,全军方才穿过。然后,又有损失掉了上百名士卒以及骡马。
黄昏时分,残阳发出的柔和光芒铺在茫茫山岭之间,各营将士,就地休整,受地形限制,埋锅造饭也是不可能的,从军官到军士,都只能饮着清水,啃着干粮。
长时间的行军,已让汉军将士身心疲惫,连抱怨的力气都没有了,压抑的气氛中,各抱着行军毯就地入睡。
王全斌休息的地方,相对空旷些,但也没有特殊布置,就地取材,摆了一堆柴草。快走出去了,连篝火都不生了。
同将士们都一样,王全斌也啃着又硬又干的饼子,对于一个年过六旬的老将来说,这样的一场行军,也确实艰苦了。如果同出发前相对比,整个人都几乎消瘦了一圈,浑身上下都是污秽,靠近都能闻到一股几乎化为实质的铜臭。
不过,在这种情况下,谁还能介意谁?分兵之前,王仁赡以王全斌年老,还建议由他走西路,让王全斌坐镇东路指挥。
结果自然被王全斌固执地拒绝了,这也不是他逞强。南征之事,筹备多年,连进兵方略都是他主导制定的,王全斌自然要肩负起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任务。
当然,也在于,按照他对战事的推演,平灭大理,最具威胁的,还在西路军。只要出了大山,兵临金沙江,渡江之后,便可直趋羊苴咩城了。
大理国内,地势险要,道路难行,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些地理优势,也往往容易迷惑人,大理所仰仗的,不过大渡河、金沙江之险,再兼东北部诸多的部族,这些都将成为汉军进军的阻碍。而王全斌所选的,就是一条可以极大程度避免这些掣肘的路线,至于正面,交给王仁赡,他则亲自去打要害。
“这路,比老夫想象中的还要难走啊!”不过,将近一个月的行军下来,哪怕意志强悍的王老将军,也不由发出这样的感慨。
“都帅!”在他感慨间,一名中年将领走了过来,身后还跟着一名矮小精悍的下属:“向导官带来了!”
“还有多久能出山?”王全斌点了点头,也不废话,直接质问向导。
逐渐暗淡的天色笼罩在王全斌身上,仿佛给他增添了几分戾气,向导官是名彝人,紧张之余,也迅速地回答道:“回都帅,此地已在大理境内,东面就是如库部,用不了两日,就可出山,就可见到大理的城甸了。”
“你确定?”王全斌两眼先是一亮,而后语气更加严厉。
向导官操着一口滇音,肯定地答道:“小的走过两遍了,肯定!”
“都帅,前营已然发现了一些山民,向导所说,应当无假!”那名汉军将领,也开口道。
如此,王全斌的表情终于缓和下来,问:“那些山民都控制住了?”
将领淡定地道:“都解决了!”
颔首,表情再松,看着向导官,王全斌少有地露出一抹笑意:“尔等向导有大功,待走出去,克定大理,老夫给你们请功,不,直接给你升三级!”
“谢都帅!”彝族向导官大喜过望。
第128章 东路进展
天黑得很快,在这高原绝岭之间,很快便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了。从向导官口中得到了确切的消息,王全斌也稍稍放松了些心情,这一路走来,别说麾下的将士们,他这个统帅,又何尝不焦虑,只是隐藏在严肃刚毅的面孔下罢了。
方才那名将领又走近前,王全斌指了指屁股下的柴草堆,道:“常清,坐!”
将领同样被狼狈所笼罩,有些看不出年岁,但绝对正当壮年,并且是读过书的,气质都不一样,只是阴影之下的表情显得有些僵硬。
此人名叫上官正,是此次西路汉军的行军都监,文武双全,或者说是文职出身,毕竟是进士出身。这么多年来,在大汉军队中,有进士身份的将领,也算是凤毛麟角了。
见王全斌指示,上官正拱手道:“末将站着就好!”
“在这高山峡谷中走了这么久,腿脚不酸吗?”王全斌笑了笑,语气变得强硬:“坐!”
“是!”
还是老老实实地坐下了,是真的臭味相投了,不过二人嗅觉似乎已经失灵了,毫无感觉的样子。
“快中秋了吧!”王全斌说。
“今夜正是十五!”上官正答道:“方才末将查看过,月盈光皎,几可照路!如果不是在这深山老林,或许可以借着月光趁夜行军!”
抬眼看了看,从此处的视角,并不能见到明月,但是依稀能够感受到那些山壁反射出清辉。王全斌有点骂骂咧咧的:“此时京师之中,或许正在举行中秋夜宴,吃那小饼吧!等此战功成还朝,一定得让陛下好生犒劳我等……”
发泄了一番,王全斌又问上官正:“你当年也曾跟随潘美平定两广,南岭山路,与此次相比如何?”
闻问,上官正很肯定地道:“岭南山道固然崎岖,但终究与湖南相通,再是坎坷,也有成熟的路径可以利用。但此次,我西路军,跋于高山,涉于峡谷,一路一径,几乎都要重新开辟,其中艰险漫长,实非岭南可相提并论!”
听其回答,王全斌点了下头,似乎对他的回答很满意。
“同样的,进军的时间以及将士的死伤,也更严重!”上官正又补了一句,语气却显得很平静,仿佛对此并不是太在意。
王全斌的表情则变得肃重起来,语气都阴沉几许,问道:“将士损失如何?”
上官正回道:“根据各军、营汇报,死亡、受伤、染病、失踪者,加起来已有三千余人,这只是个大概数目,如需确切的损失,还需寻一个开阔地,重新整军,方才可知!”
“也就是说,实际损失可能还要更大?”王全斌道。
“是的!”上官正道:“我们走的路,太长、太险了,数百里了无人烟。也就是都帅提前勘探,准备充足,否则,半数的将士或许都将折在途中,甚至覆没于这荒山之中……”
听其言,王全斌老脸抽搐了几下,感慨着,语气既有可惜又带哀伤:“这么多儿郎,没有伤亡在战场,却殁于进军途中,老夫对不住他们啊!”
“都帅年过花甲,仍旧不辞辛苦,不畏艰险,与将士同甘共苦,横穿绝岭,将士们都钦佩不已,愿意赴死!”上官正拱手道。
“如不能灭了大理,何以告慰英灵!”王全斌的语气,透着杀意。
上官正道:“都帅奇兵出高原,必能起邓艾平蜀汉之效!”
对此,王全斌没有作话,而是认真地考虑了一会儿,对上官正吩咐道:“让康保裔带人,去找一个合适的山谷,供大军入驻休整!休息两日,再行出山!”
“是!”应命的同时,上官正不由疑惑道:“这一路走来,都帅屡次催促,恨不能飞越山峡,如今快走完了,何以反而不急了?”
王全斌淡淡地道:“等出这原岭,你们想再停下休息,也没时间了!”
上官正去传令了,王全斌则闭上了双眼,倚在柴堆上,把行军毯裹紧了些,这秋夜,也是寒冷,这也是官兵染病的原因之一。
眼睛虽然闭上,但脑筋可活跃着,反复不断地思考着此番进兵,是否有什么遗漏,大理反应如何,在西北部有没有防备?还有,王仁赡那边的进展如何?
在王全斌率领大军,于西北高原山岭间披荆斩棘,艰难前行时,东路汉军的进展,可以说用神速来形容。
自发兵进入大理国境后,可谓顺风顺水,自建昌府至会川,几无抵挡。面声势浩大,来势汹汹的大汉军队,大理的边防军队完全措手不及,哪怕汉军南征的消息,早已传开了,当兵锋真正降临时,许多人仍旧没有多少抵抗的决心。
大理朝廷,对国内的掌控并不严密,尤其东部、北部这些地区,部族众多,平日里几乎自治其地。而靠近大汉国境的建昌、会川地区,在与大汉交通的过程中,也被收买分化得厉害。
王仁赡领军南下,人多势雄,兵强马壮,一路是望风披靡,大理布置戍守的军队,或降鲜有留下死战抗击者。
而密布于二府辖地的诸部族,反应则更加真实,都结寨据城,一点攻击威胁都不表现出来,并且都遣使向大汉输诚,表明中立的心意,丝毫没有被入侵的觉悟,更别提为大理国抗敌死战了。
而王仁赡,对此也乐见其成,收了各部族的礼物,并且表明朝廷态度与目的,将其境内部族与大理朝廷区别对待,以达到分化的目的。
因此,东路军大部分时间,也是花费在进军以及招抚途中部族上面。并且,根据进兵方略,王仁赡也显得不急不徐,稳步推进,半数的精力也放在巩固粮道,保证与后方的联系上。
一直到会川境内,才遭到比较激烈的反抗。会川府的守将,纠集辖境内的军队部族,据府城而守。对此,王仁赡也毫不手软,连劝降都省了,下令攻城。
东路军中,虽然没有那些大型的攻城器械,但终究是完备的,尤其是那些攻城防护军械,在加上临时组建的霹雳车,只花了一日的时间,守军便崩溃,城池被破。汉军以伤亡四百余人的代价,斩杀三千余众。
夺取会川后,王仁赡就地休整了两日后,方才继续提兵南下,兵进弄栋府。弄栋府,乃是交通要衢,已处大理腹心,沟通内外,这里也是大理抵御准备最充分的地方。
刘皇帝下诏讨伐大理,并没有过多地隐瞒,而在汉军发兵后,大理君臣也已经收到。面对这飞来的横祸,满朝哗然,大理王段思聪的病情都被吓得严重了许多。
大汉对西南的征伐动员,可以说只是动动手指头,但在大理看来,却是亡国危机,没法不重视。自大汉平定川蜀后,胆战心惊地过了这么多年,又是献方物,又是表通好,最终还是没能躲过。
事实上,这些年,王全斌在西南的动作,大理君臣也不是不知道,也有所准备。因此,在经过几日的忙乱与扯皮后,断然决定,出兵抵御。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并且,这也不是一味的赌博,对西南的情况,赵普也算是洞若观火,他对王全斌南征也是有信心的。赵普,可不是一味逢迎皇帝,而罔顾军政大局的。
再退一步,即便失败了,那也是替刘皇帝背锅。这么多年了,谁能有这种机会?如果是那样,是福是祸,也未可知了。
这其中的弯弯绕绕,显然不是如今的刘旸能够参透的。这趟旅程,父子俩的对话,已经极大地刷新刘旸的三观了,显然还没有回过神来。
“我说过,赵普是个妙人,今后同殿议事,你可以同他好好学学,也看看他与魏仁溥的区别!”刘皇帝微微一笑。
“是!”刘旸应道。
深吸了一口气,刘皇帝再度严肃起来,吩咐道:“征伐大理,我意已决,出兵诏令,回宫即发往西南!此次用兵,你要参与进去,多费心。作为君主,不一定要会带兵打仗、临阵指挥,但一定要了解战争是怎么回事,清楚打的是什么!”
“是!”
开宝六年夏六月,刘皇帝正式下诏,以王全斌为西南招讨使,率领川蜀三道湖南一部军队,计四万军,发兵大理。王仁赡作为招讨副使,两个老将领衔进兵,同时以薛居正负责钱粮筹措转运。
又令卢怀忠率兵,自广南西道进兵,以作策应。此次进兵,可以算是开宝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主战军队,随军民夫以各征发作战的土司军队加起来,总计超过十万。
这还不算上为后勤转运而征召的民夫,那也是以数万计的,因此,此番攻伐大理,翻个倍,号称个三十万人,并不过分。
与此同时,赵普也不出意外夺情起复,还朝任职。从当年被刘词举荐,入朝为官,打拼十五载,赵普总算初步实现了政治抱负。
给赵普封的官职,就和刘旸所言那般,尚书左丞、同平章事,因为他在西南的履历,主要负责大理事务。
第127章 西路奇兵
八月秋高,哪怕是西南僻壤,也已被浓浓的秋意所浸染。大理西北部,高山峡谷之间,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正沿着难以称之为道路的山野小径踽踽前行。
四周都是绝壁险峰,稠密的植被,嶙峋的山石,都是进军的阻碍,行路艰难,在军队前头,足有上千人在进行开辟趟道,一路行来,都是这般。
虽然没有高竖的军旗,但这支军队的身份极容易辨认,汉军。不提服色、甲械,在整个西南,除了大理,也只有大汉能够武装动员数万人的军队。
与汉军的制氏军服装备不同,这支军队,显然是因地制宜,全军少有重型装备,一切以轻便利于山地跋涉行军为主。
除了刀枪弓弩之外,人手一把砍柴刀,一路所过,暴力地破坏着原始的植被,硬生生地开辟出一条可供通行的道路。
也没有专门的辎重队伍,粮食都是随身携带,官兵一体。所幸,随军有大量的马匹、驴骡,尤其是大理马,畜力的运用给军士减轻的不小的负担。
这些年,在在与大理的互市互通之中,在这西南山林之间,大理马的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西南官府与民间引入的大理马数以万计。如今,这些耐力充足的矮脚马,成为了汉军南征的有力臂助。
即便如此,对于翻越高山、穿越峡谷的汉军将士而言,仍旧是一顿艰苦的旅程,若艰苦也就罢了,还要人命。不说步步危机,在南下的过程中,每天都有减员。
如历次汉军作战一般,此番汉军南征大理,仍旧没有集中一路,而是选择兵分东西两路。当然,这其中不算广南西路那支军队,那只是起一个牵着作用,基本属于打酱油。
东面一路五万余人,由招讨副使王仁赡率领,自川南的邛部县出发,意图经建昌、会川、弄栋,而后西进攻打大理都城羊苴咩城。这是主力,也是正路,是两国来往最主要的道路,同时也是大理军队的主要防御方向。
有出正道的,自然也有走奇路的,而这支奇兵也就是上述军队,合两万五千余人,由招讨使王全斌亲自率领,自川藏交界的大渡县出发,轻装而行,目标同样是大理国都。
西路这两万五千汉军,基本都是精干的官兵,包括王全斌在西南多年训练的成果,五千余众都是从各土司征召的部卒,论实际战力,比起王仁赡那大张旗鼓的东路军还要强不少。
这注定是一场漫长而艰险的旅程,渡过大渡河之后,顺着河谷走了一段时间后,便一头扎入滇藏高原的高山峡谷间,沿途基本都是无人区,当然,不走寻常路的代价,大抵如此。
自大渡县至羊苴咩城,直线距离约八百里,然而真正走下来,仅穿越那些高山峡谷,所行路途就翻了一倍不止。
奉诏之时,才入初秋,王全斌花了半个月的时间调集兵马,安排出征事宜,随后便开启进兵。到如今,近一个月过去,这一段艰苦的旅程仍旧没有终点。
军心士气,都有所削弱,将士们不敢口吐怨言,但烦躁的情绪已然弥漫开来了。也就军法森严,再加王全斌以身作则,方才默默坚持着。六十高龄的老将军,亲自带领,其他人还能有何话说。
当然,不坚持也没有别的办法,当逃兵,不说军纪的惩处,脱离了大队,在这深山之中,大概率也只有暴尸荒野。
唯一能让人稍稍安心的,这并不是一条绝路。在坐镇西南练兵的这些年中,王全斌可派人,把大理国内的地理形势堪探了个遍,而西路的进军路线,也是遣人走过几次了。仅仅为了走出一条进军路线,前后就损失了三百多人。
王全斌用兵再胆大,也不敢真的拿这两万五千多军士的安危开玩笑,要在西南地区聚集起如此规模一支军队,也是不容易的。而两路军队,不管哪一路出了问题,这次南征大理也就可以宣告失败了。
又是一段险仄的山道,王全斌也下马牵着步行,不足三里长的距离,自巳初起,耗费了几乎一个白日的时间,全军方才穿过。然后,又有损失掉了上百名士卒以及骡马。
黄昏时分,残阳发出的柔和光芒铺在茫茫山岭之间,各营将士,就地休整,受地形限制,埋锅造饭也是不可能的,从军官到军士,都只能饮着清水,啃着干粮。
长时间的行军,已让汉军将士身心疲惫,连抱怨的力气都没有了,压抑的气氛中,各抱着行军毯就地入睡。
王全斌休息的地方,相对空旷些,但也没有特殊布置,就地取材,摆了一堆柴草。快走出去了,连篝火都不生了。
同将士们都一样,王全斌也啃着又硬又干的饼子,对于一个年过六旬的老将来说,这样的一场行军,也确实艰苦了。如果同出发前相对比,整个人都几乎消瘦了一圈,浑身上下都是污秽,靠近都能闻到一股几乎化为实质的铜臭。
不过,在这种情况下,谁还能介意谁?分兵之前,王仁赡以王全斌年老,还建议由他走西路,让王全斌坐镇东路指挥。
结果自然被王全斌固执地拒绝了,这也不是他逞强。南征之事,筹备多年,连进兵方略都是他主导制定的,王全斌自然要肩负起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任务。
当然,也在于,按照他对战事的推演,平灭大理,最具威胁的,还在西路军。只要出了大山,兵临金沙江,渡江之后,便可直趋羊苴咩城了。
大理国内,地势险要,道路难行,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些地理优势,也往往容易迷惑人,大理所仰仗的,不过大渡河、金沙江之险,再兼东北部诸多的部族,这些都将成为汉军进军的阻碍。而王全斌所选的,就是一条可以极大程度避免这些掣肘的路线,至于正面,交给王仁赡,他则亲自去打要害。
“这路,比老夫想象中的还要难走啊!”不过,将近一个月的行军下来,哪怕意志强悍的王老将军,也不由发出这样的感慨。
“都帅!”在他感慨间,一名中年将领走了过来,身后还跟着一名矮小精悍的下属:“向导官带来了!”
“还有多久能出山?”王全斌点了点头,也不废话,直接质问向导。
逐渐暗淡的天色笼罩在王全斌身上,仿佛给他增添了几分戾气,向导官是名彝人,紧张之余,也迅速地回答道:“回都帅,此地已在大理境内,东面就是如库部,用不了两日,就可出山,就可见到大理的城甸了。”
“你确定?”王全斌两眼先是一亮,而后语气更加严厉。
向导官操着一口滇音,肯定地答道:“小的走过两遍了,肯定!”
“都帅,前营已然发现了一些山民,向导所说,应当无假!”那名汉军将领,也开口道。
如此,王全斌的表情终于缓和下来,问:“那些山民都控制住了?”
将领淡定地道:“都解决了!”
颔首,表情再松,看着向导官,王全斌少有地露出一抹笑意:“尔等向导有大功,待走出去,克定大理,老夫给你们请功,不,直接给你升三级!”
“谢都帅!”彝族向导官大喜过望。
第128章 东路进展
天黑得很快,在这高原绝岭之间,很快便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了。从向导官口中得到了确切的消息,王全斌也稍稍放松了些心情,这一路走来,别说麾下的将士们,他这个统帅,又何尝不焦虑,只是隐藏在严肃刚毅的面孔下罢了。
方才那名将领又走近前,王全斌指了指屁股下的柴草堆,道:“常清,坐!”
将领同样被狼狈所笼罩,有些看不出年岁,但绝对正当壮年,并且是读过书的,气质都不一样,只是阴影之下的表情显得有些僵硬。
此人名叫上官正,是此次西路汉军的行军都监,文武双全,或者说是文职出身,毕竟是进士出身。这么多年来,在大汉军队中,有进士身份的将领,也算是凤毛麟角了。
见王全斌指示,上官正拱手道:“末将站着就好!”
“在这高山峡谷中走了这么久,腿脚不酸吗?”王全斌笑了笑,语气变得强硬:“坐!”
“是!”
还是老老实实地坐下了,是真的臭味相投了,不过二人嗅觉似乎已经失灵了,毫无感觉的样子。
“快中秋了吧!”王全斌说。
“今夜正是十五!”上官正答道:“方才末将查看过,月盈光皎,几可照路!如果不是在这深山老林,或许可以借着月光趁夜行军!”
抬眼看了看,从此处的视角,并不能见到明月,但是依稀能够感受到那些山壁反射出清辉。王全斌有点骂骂咧咧的:“此时京师之中,或许正在举行中秋夜宴,吃那小饼吧!等此战功成还朝,一定得让陛下好生犒劳我等……”
发泄了一番,王全斌又问上官正:“你当年也曾跟随潘美平定两广,南岭山路,与此次相比如何?”
闻问,上官正很肯定地道:“岭南山道固然崎岖,但终究与湖南相通,再是坎坷,也有成熟的路径可以利用。但此次,我西路军,跋于高山,涉于峡谷,一路一径,几乎都要重新开辟,其中艰险漫长,实非岭南可相提并论!”
听其回答,王全斌点了下头,似乎对他的回答很满意。
“同样的,进军的时间以及将士的死伤,也更严重!”上官正又补了一句,语气却显得很平静,仿佛对此并不是太在意。
王全斌的表情则变得肃重起来,语气都阴沉几许,问道:“将士损失如何?”
上官正回道:“根据各军、营汇报,死亡、受伤、染病、失踪者,加起来已有三千余人,这只是个大概数目,如需确切的损失,还需寻一个开阔地,重新整军,方才可知!”
“也就是说,实际损失可能还要更大?”王全斌道。
“是的!”上官正道:“我们走的路,太长、太险了,数百里了无人烟。也就是都帅提前勘探,准备充足,否则,半数的将士或许都将折在途中,甚至覆没于这荒山之中……”
听其言,王全斌老脸抽搐了几下,感慨着,语气既有可惜又带哀伤:“这么多儿郎,没有伤亡在战场,却殁于进军途中,老夫对不住他们啊!”
“都帅年过花甲,仍旧不辞辛苦,不畏艰险,与将士同甘共苦,横穿绝岭,将士们都钦佩不已,愿意赴死!”上官正拱手道。
“如不能灭了大理,何以告慰英灵!”王全斌的语气,透着杀意。
上官正道:“都帅奇兵出高原,必能起邓艾平蜀汉之效!”
对此,王全斌没有作话,而是认真地考虑了一会儿,对上官正吩咐道:“让康保裔带人,去找一个合适的山谷,供大军入驻休整!休息两日,再行出山!”
“是!”应命的同时,上官正不由疑惑道:“这一路走来,都帅屡次催促,恨不能飞越山峡,如今快走完了,何以反而不急了?”
王全斌淡淡地道:“等出这原岭,你们想再停下休息,也没时间了!”
上官正去传令了,王全斌则闭上了双眼,倚在柴堆上,把行军毯裹紧了些,这秋夜,也是寒冷,这也是官兵染病的原因之一。
眼睛虽然闭上,但脑筋可活跃着,反复不断地思考着此番进兵,是否有什么遗漏,大理反应如何,在西北部有没有防备?还有,王仁赡那边的进展如何?
在王全斌率领大军,于西北高原山岭间披荆斩棘,艰难前行时,东路汉军的进展,可以说用神速来形容。
自发兵进入大理国境后,可谓顺风顺水,自建昌府至会川,几无抵挡。面声势浩大,来势汹汹的大汉军队,大理的边防军队完全措手不及,哪怕汉军南征的消息,早已传开了,当兵锋真正降临时,许多人仍旧没有多少抵抗的决心。
大理朝廷,对国内的掌控并不严密,尤其东部、北部这些地区,部族众多,平日里几乎自治其地。而靠近大汉国境的建昌、会川地区,在与大汉交通的过程中,也被收买分化得厉害。
王仁赡领军南下,人多势雄,兵强马壮,一路是望风披靡,大理布置戍守的军队,或降鲜有留下死战抗击者。
而密布于二府辖地的诸部族,反应则更加真实,都结寨据城,一点攻击威胁都不表现出来,并且都遣使向大汉输诚,表明中立的心意,丝毫没有被入侵的觉悟,更别提为大理国抗敌死战了。
而王仁赡,对此也乐见其成,收了各部族的礼物,并且表明朝廷态度与目的,将其境内部族与大理朝廷区别对待,以达到分化的目的。
因此,东路军大部分时间,也是花费在进军以及招抚途中部族上面。并且,根据进兵方略,王仁赡也显得不急不徐,稳步推进,半数的精力也放在巩固粮道,保证与后方的联系上。
一直到会川境内,才遭到比较激烈的反抗。会川府的守将,纠集辖境内的军队部族,据府城而守。对此,王仁赡也毫不手软,连劝降都省了,下令攻城。
东路军中,虽然没有那些大型的攻城器械,但终究是完备的,尤其是那些攻城防护军械,在加上临时组建的霹雳车,只花了一日的时间,守军便崩溃,城池被破。汉军以伤亡四百余人的代价,斩杀三千余众。
夺取会川后,王仁赡就地休整了两日后,方才继续提兵南下,兵进弄栋府。弄栋府,乃是交通要衢,已处大理腹心,沟通内外,这里也是大理抵御准备最充分的地方。
刘皇帝下诏讨伐大理,并没有过多地隐瞒,而在汉军发兵后,大理君臣也已经收到。面对这飞来的横祸,满朝哗然,大理王段思聪的病情都被吓得严重了许多。
大汉对西南的征伐动员,可以说只是动动手指头,但在大理看来,却是亡国危机,没法不重视。自大汉平定川蜀后,胆战心惊地过了这么多年,又是献方物,又是表通好,最终还是没能躲过。
事实上,这些年,王全斌在西南的动作,大理君臣也不是不知道,也有所准备。因此,在经过几日的忙乱与扯皮后,断然决定,出兵抵御。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