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陛下!”范旻忧伤的语气中透着感激。
刘旸兄弟俩并没有在范府停留太久,祭拜之后,便回宫复命了。灵堂之上没人敢喧嚣,但灵堂之外,议论却不少。
“乾祐二十四臣,又去其一啊!”这是有人在叹息,既在惋惜贤臣之逝,也有一丝对乾祐时代追忆与怀念。
乾祐二十四臣中,文臣其九,如今只剩下魏仁溥、薛居正、李谷、李少游了,半数已薨,这才五年的时间。
人大多都是念旧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从上一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对于过去总有无尽的感慨,不管是荣耀,还是遗憾。而范质这种代表着上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也最容易引发人们的感叹。
当然,怀念过去的人终究只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向前看的。而在议论声中,最引人注意的,还是与西京英国公家丧事拿来比较。
这世上,永远不缺吃瓜群众,这一回,他们好奇的是,柴荣与范质,皇帝陛下更重视哪一个。
大部分人都偏向于柴荣,因为其势力更大,并且,柴荣只是死了个爹,刘皇帝就派大皇子亲自前往吊唁。而范质本人薨逝,却只让太子与晋公上门。
然后又谈及刘皇帝的态度,要知道,范质可是在京的,刘皇帝竟然没有驾幸。有人又拿兖国公王朴来对比,要知道,当年王朴病逝前,刘皇帝又是亲自探病,又是临幸吊唁。
而这一回,虽然同样以优渥哀荣对待,但人却待在宫中没有表示。这自然引得好事者猜测了,于是,范质的地位又降低一位……
当然,刘皇帝没有亲自去范府,也是有原因的,很直接的原因,他也病了,同皇后大符病因差不多,劳累忧思过度,再加心情抑郁所致,还有过去透支的身体,也遭到了一定的反噬。
这么多年,刘皇帝不是没染过病,伤风感冒,头疼脑热,也不是没有,但这一回,算是大病了,并且一病难起。但这病来的,也并不奇怪,毕竟早些年,刘皇帝熬得太过了。
少有大病的刘皇帝突然龙体不豫,这就是大事了,为了稳定朝局,以免人心浮动,这个消息被刘皇帝下令封锁了,只有少数人等知道,其他人都不了解,甚至后宫的诸多后妃,都不清楚。
别看太子与政事堂诸公监管着国政,但那是在有刘皇帝从后盯着的情况下,一旦刘皇帝突然出了问题,想要没有波折动荡都难。
大符的病并没有好利索,因此,在御榻前伺候,悉心照料的,乃是高贵妃。
刘旸与刘晞前来复命之时,刘皇帝正靠在一块圆枕上,高贵妃亲自侍药,一勺一勺,一口一口。能够明显地看到,刘皇帝显得虚弱许多,也没有故意逞强,以一副精神振奋的面貌示人。
“可惜了!没能去见范质最后一面,送他最后一程!”听完汇报,刘皇帝叹息道。
沉吟了下,刘皇帝又吩咐道:“出殡之日,再代我出席!”
“是!”
“刘昉呢?”刘皇帝问道。
刘旸答:“兵部清查军籍,四弟正忙于此事!”
“嗯!”应了声之后,刘皇帝道:“范质膝下,就范旻一子吧!”
“正是!”刘旸答道:“范公子嗣,确实单薄,独一子范旻,独一孙范贻孙,年八岁!”
“如此说来,血脉也算单薄了!”刘皇帝叹道。
刘晞则说:“范公尚有二从子,范晞、范杲!”
闻之,刘皇帝还是考虑了一下,对刘旸道:“对范氏子孙,你考察一番,若是合适,能提拔,就提拔一下……”
“是!”
“你们退下吧!”刘皇帝摆了摆手。
兄弟俩告退,刘皇帝的精神头看起来又弱了几分,很是疲惫的样子。高贵妃以为他是在为范质的死难过,还是劝道:“人固有一死,官家不必过于伤感了,还当保重身体啊!”
看向高贵妃,如今的她,可谓徐娘半老,风情犹在,但衰老仍旧是不可逆的。刘皇帝道:“我岂能不知,这些年,走了太多人,也习惯了。”
“我感触深者,是自身也老了,这病也来得突然,毫无征兆,若是哪一天,我也……”
没敢让刘皇帝把话说完,高贵妃十分严肃地打断他:“官家勿要这般讲,你春秋鼎盛,太医也说了,你是负担过重,只要善加调养,总无大碍的。”
说着,高贵妃继续往刘皇帝嘴里唯着汤药。嘴里那般说,但刘皇帝还是听话地用药,哪怕并不好喝。
这一回,刘皇帝是再度感觉到了,他终究不是当年那个精力旺盛,可以连续熬夜的青年了,年近四旬,实在经不住过度的折腾。
“这开宝五年,不顺呐!”憋了一会儿,刘皇帝吐出一个句话,似发泄一般。
闻之,高贵妃不由建议:“不若办一件喜事,冲冲晦气?”
“刘晞也快十九了,确实可以娶亲了!”刘皇帝看着高氏。
“官家英明!”贵妃含笑。
“你有看中的人选?”刘皇帝问。
“永宁公主家的小娘子,也到二八之年了,尚未婚配,你看,是否亲上加亲?”高贵妃说道。
闻之,刘皇帝眉头轻凝,年纪、身份都合适,只是这属于近亲了,然而刘皇帝却不能拿这个理由来拒绝。
考虑了一下,叹息道:“你同姐姐商量吧,他们若同意,我也没意见……”
第115章 两则喜讯
一直到进入十二月,刘皇帝的精神与身体,方才逐渐好转过来,可以出现在人前,并于十二月八日,于万岁殿举行了一场“腊八会”,让公卿重臣陪他一起品粥。当然,聚会的目的,还是为了安抚那些变得浮动的人心。
虽然对于自己的病情,刘皇帝采取了封锁的办法,但是,皇城巍峨,楼高墙厚,但是却永远阻止不了消息的传播,可以抑制流言,却无法控制人心,打消那些时刻关注着宫廷内外变故的人员的猜测。
皇宫从来都是个是非地,刘皇帝的汉宫自然也不例外,同样是在宫中休养,前后表现总有差异。过往的习惯,乃至宫中的气氛,哪怕只是一些细微的变化,不说宫廷内部的人员,就是经常出入皇城的大臣们都能有所察觉。
刘皇帝也是感受到了这一点,方才在身体有所好转之后,举行那么一场腊八会。而效果,自然是立竿见影,哪怕只是露面喝了一碗粥,上下悉安。
事实证明,对于当下的大汉帝国而言,刘皇帝还是那个无可替代的人,而习惯了他统治的臣民们,似乎也无法适应没有他的日子。
当然,这或许只是一种错觉,毕竟,哪怕离了刘皇帝,太阳仍旧正常升起。不过,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刘皇帝还是很受用的,不管如何,就目前为止,还是他刘皇帝的时代。
……
“爹!”越过行礼的一干宫人,太子刘旸入殿,轻唤了声。
时值午后,已经有点晚了,刘承祐正在进食,只是看起来胃口不怎么好。见到刘旸,刘承祐问:“你来了!可曾用膳?一起?”
“儿用过了!”刘旸应道。
注意着刘皇帝的脸色,刘旸关心道:“您身体感觉如何了?”
“好多了!”刘皇帝摆摆手:“一场迟来的病,缓过去就好了!反倒你们,大惊小怪,我只休养一阵,反而闹得人心惶惶的!”
闻言,刘旸应道:“您肩负着江山社稷,万担千均,天下苍生之所系,臣等不能不关切!”
笑了笑,刘皇帝放下筷子,指着食案上的“清汤寡水”,抱怨到:“既少荤味,又少油腥,就吃这些,哪里养得好身体!”
当然,食材所用,都是些滋补珍品,用作养身,只是有些清淡罢了。过去,刘皇帝的口味,还是偏重的。
因此,刘旸温和一笑,说:“这也都是药膳,或许乏味了些,但对您身体有好处。请您在忍耐些许时日……”
刘皇帝则道:“朕胃口渐长,这说明什么?说明恢复得差不多了!”
不过看了看刘旸,摆摆手,罢了:“你来有何事?”
“儿来禀报两则喜讯!”刘旸一直局促着面容舒展开来,露出笑意。
“何事?辽帝死了?”刘皇帝随口问道。
“福建上报,刘光义、张彦卿二将,已然率师返回,流求已下,执方物土产以献朝廷!”刘旸道。
“拿下了?”刘皇帝的反应也算平淡,只是眉毛稍微挑动了一下,也是,拿下如今的流求,并不值得歌功颂德的。
事实上,此前都有人反对出兵,毕竟那是化为之地,又有海峡相隔,跨海远征,劳师弥众,得不偿失,还风险极大。更怕刘皇帝进一步,变得好大喜功,一个隋炀帝的例子,不只是为唐朝提供了经验教训,对如今的大汉帝国也一样。
就连当朝的一些官员们都看出来了,刘皇帝干的事,与那隋炀帝当真相差弗多,运河、西拓、出巡……而安南、流求,隋炀帝同样也出兵收取过。
真的太像了!
大抵,也是雄才大略之主的选择,有共通之处吧。只是,杨广个人太自负,操作能力太差,最终成为一代暴君。刘皇帝呢,到目前为止,还是圣主明君,还需要保持下去。
当然,在这个时代,杨广显然无法同刘皇帝相比,甚至难以相提并论,历史地位的差距已然摆在那里了。
事实上,刘皇帝做到如今的程度,哪怕今后干得再差,差到极点,最差也是个苻坚,还是个加强版苻坚。
“告捷了就好!”如今,流求既复,刘皇帝还是露出了点开怀的笑容,说:“功过赏罚,善后事宜,让枢密院、兵部尽快处理!”
“是!”
“刘光义许久没回朝了吧!”刘皇帝提到。
“自平南,随曹彬夺取江西后,便一直坐镇福建!”刘旸道。
“这么多年了,辛苦他了,让他回来吧,福建另外安排人!”刘皇帝吩咐着。
“是!”
略加思索,刘皇帝又问:“流求固然拿下了,你觉得当如何治理,如何巩固,使其永为帝国领土?”
闻问,考虑了下,刘旸道:“流求之地,孤悬海外,化外之地,得之少益,弃之可惜。取之容易,固治之甚难……”
“这就是你的看法?”刘皇帝眉头一凝,明显有所不悦。
事实上,在朝中大部分文武看来,刘皇帝下令出兵,浮海远征,只是为了功业心。而他们没有固执地反对,也只是因为流求力量太过弱小,简直就是尚未开化的蛮荒之地,打起来不难,就当满足皇帝的扩张欲望,就当一次练兵而已。
若说朝廷上下对流求有多么的重视,也是不现实的。
刘皇帝也理解这种想法,不过,作为太子,如果刘旸也仅仅从众考虑到这一层,那他还是会忍不住失望的。
刘旸又岂是蠢人,注意到刘皇帝不悦的神色,又认真地想了想,禀道:“儿以为,不若于流求设府县,置官吏以教育开化,官吏之所选,可由朝廷明文征募,优厚待遇,并发罪犯以实之。
闽浙一带,人口充盈,虽隔海,若能得通航,亦可导民出海置业。另外,这些年,南方海外诸国陆续入朝,通过海路往来闽浙、两广地区的客商也益多,商税激增,儿以为,流求可以成为大汉继续向外海开拓的一处落脚点……”
听刘旸如此说,刘皇帝终于露出了点笑容,虽然刘皇帝知道,这些想法,仍旧有些想当然,但是,他要的,也仅是他的太子能有独立的思考与认识罢了。能够联想到南海诸国,考虑到海上商贸,这就是进步了。
“此事,你自与诸公商议!”刘皇帝又道:“我听结果!”
“是!”
“不是两则喜讯吗?流求收取,这算一则,另外一则呢?”刘皇帝问。
“安南奏,南部已彻底平定。潘美以水陆两路夹击,彻底击溃负隅顽抗的叛军,斩杀四千余级,一战功成,贼众非死即降,贼首多降,几无幸免!”刘旸道。
此前,因为国丧,刘皇帝也没有去挑战礼制,责令潘美进军。不过,潘美仍旧按捺住了进攻的欲望,选择按兵不动,并且一停就是几个月。
当然,实际上是为了休整,也为了迷惑安南贼军。如今,一动,结果就是贼军覆灭,安南尽复,捷报传来。
“那丁部领呢?不会又让此人逃掉了吧!”刘皇帝关心地问道。
“被田钦若麾下阵斩!”刘旸道:“潘美已将其头颅腌制,同捷报送抵东京!”
“好!”刘皇帝抚掌一笑:“此人我听说好几次了,给南征军队添了这么多麻烦,晚点送来,我倒要看看,是怎样一副样貌!”
“是!”
“另外,潘美上报,因朝廷南征,安南周边的一些蛮夷小国,多存戒惧,根据当地搜集的一些消息,包括真腊、占城这些小国,都在武装,显然在戒备朝廷谋算他们!”刘旸道。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刘旸兄弟俩并没有在范府停留太久,祭拜之后,便回宫复命了。灵堂之上没人敢喧嚣,但灵堂之外,议论却不少。
“乾祐二十四臣,又去其一啊!”这是有人在叹息,既在惋惜贤臣之逝,也有一丝对乾祐时代追忆与怀念。
乾祐二十四臣中,文臣其九,如今只剩下魏仁溥、薛居正、李谷、李少游了,半数已薨,这才五年的时间。
人大多都是念旧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从上一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对于过去总有无尽的感慨,不管是荣耀,还是遗憾。而范质这种代表着上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也最容易引发人们的感叹。
当然,怀念过去的人终究只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向前看的。而在议论声中,最引人注意的,还是与西京英国公家丧事拿来比较。
这世上,永远不缺吃瓜群众,这一回,他们好奇的是,柴荣与范质,皇帝陛下更重视哪一个。
大部分人都偏向于柴荣,因为其势力更大,并且,柴荣只是死了个爹,刘皇帝就派大皇子亲自前往吊唁。而范质本人薨逝,却只让太子与晋公上门。
然后又谈及刘皇帝的态度,要知道,范质可是在京的,刘皇帝竟然没有驾幸。有人又拿兖国公王朴来对比,要知道,当年王朴病逝前,刘皇帝又是亲自探病,又是临幸吊唁。
而这一回,虽然同样以优渥哀荣对待,但人却待在宫中没有表示。这自然引得好事者猜测了,于是,范质的地位又降低一位……
当然,刘皇帝没有亲自去范府,也是有原因的,很直接的原因,他也病了,同皇后大符病因差不多,劳累忧思过度,再加心情抑郁所致,还有过去透支的身体,也遭到了一定的反噬。
这么多年,刘皇帝不是没染过病,伤风感冒,头疼脑热,也不是没有,但这一回,算是大病了,并且一病难起。但这病来的,也并不奇怪,毕竟早些年,刘皇帝熬得太过了。
少有大病的刘皇帝突然龙体不豫,这就是大事了,为了稳定朝局,以免人心浮动,这个消息被刘皇帝下令封锁了,只有少数人等知道,其他人都不了解,甚至后宫的诸多后妃,都不清楚。
别看太子与政事堂诸公监管着国政,但那是在有刘皇帝从后盯着的情况下,一旦刘皇帝突然出了问题,想要没有波折动荡都难。
大符的病并没有好利索,因此,在御榻前伺候,悉心照料的,乃是高贵妃。
刘旸与刘晞前来复命之时,刘皇帝正靠在一块圆枕上,高贵妃亲自侍药,一勺一勺,一口一口。能够明显地看到,刘皇帝显得虚弱许多,也没有故意逞强,以一副精神振奋的面貌示人。
“可惜了!没能去见范质最后一面,送他最后一程!”听完汇报,刘皇帝叹息道。
沉吟了下,刘皇帝又吩咐道:“出殡之日,再代我出席!”
“是!”
“刘昉呢?”刘皇帝问道。
刘旸答:“兵部清查军籍,四弟正忙于此事!”
“嗯!”应了声之后,刘皇帝道:“范质膝下,就范旻一子吧!”
“正是!”刘旸答道:“范公子嗣,确实单薄,独一子范旻,独一孙范贻孙,年八岁!”
“如此说来,血脉也算单薄了!”刘皇帝叹道。
刘晞则说:“范公尚有二从子,范晞、范杲!”
闻之,刘皇帝还是考虑了一下,对刘旸道:“对范氏子孙,你考察一番,若是合适,能提拔,就提拔一下……”
“是!”
“你们退下吧!”刘皇帝摆了摆手。
兄弟俩告退,刘皇帝的精神头看起来又弱了几分,很是疲惫的样子。高贵妃以为他是在为范质的死难过,还是劝道:“人固有一死,官家不必过于伤感了,还当保重身体啊!”
看向高贵妃,如今的她,可谓徐娘半老,风情犹在,但衰老仍旧是不可逆的。刘皇帝道:“我岂能不知,这些年,走了太多人,也习惯了。”
“我感触深者,是自身也老了,这病也来得突然,毫无征兆,若是哪一天,我也……”
没敢让刘皇帝把话说完,高贵妃十分严肃地打断他:“官家勿要这般讲,你春秋鼎盛,太医也说了,你是负担过重,只要善加调养,总无大碍的。”
说着,高贵妃继续往刘皇帝嘴里唯着汤药。嘴里那般说,但刘皇帝还是听话地用药,哪怕并不好喝。
这一回,刘皇帝是再度感觉到了,他终究不是当年那个精力旺盛,可以连续熬夜的青年了,年近四旬,实在经不住过度的折腾。
“这开宝五年,不顺呐!”憋了一会儿,刘皇帝吐出一个句话,似发泄一般。
闻之,高贵妃不由建议:“不若办一件喜事,冲冲晦气?”
“刘晞也快十九了,确实可以娶亲了!”刘皇帝看着高氏。
“官家英明!”贵妃含笑。
“你有看中的人选?”刘皇帝问。
“永宁公主家的小娘子,也到二八之年了,尚未婚配,你看,是否亲上加亲?”高贵妃说道。
闻之,刘皇帝眉头轻凝,年纪、身份都合适,只是这属于近亲了,然而刘皇帝却不能拿这个理由来拒绝。
考虑了一下,叹息道:“你同姐姐商量吧,他们若同意,我也没意见……”
第115章 两则喜讯
一直到进入十二月,刘皇帝的精神与身体,方才逐渐好转过来,可以出现在人前,并于十二月八日,于万岁殿举行了一场“腊八会”,让公卿重臣陪他一起品粥。当然,聚会的目的,还是为了安抚那些变得浮动的人心。
虽然对于自己的病情,刘皇帝采取了封锁的办法,但是,皇城巍峨,楼高墙厚,但是却永远阻止不了消息的传播,可以抑制流言,却无法控制人心,打消那些时刻关注着宫廷内外变故的人员的猜测。
皇宫从来都是个是非地,刘皇帝的汉宫自然也不例外,同样是在宫中休养,前后表现总有差异。过往的习惯,乃至宫中的气氛,哪怕只是一些细微的变化,不说宫廷内部的人员,就是经常出入皇城的大臣们都能有所察觉。
刘皇帝也是感受到了这一点,方才在身体有所好转之后,举行那么一场腊八会。而效果,自然是立竿见影,哪怕只是露面喝了一碗粥,上下悉安。
事实证明,对于当下的大汉帝国而言,刘皇帝还是那个无可替代的人,而习惯了他统治的臣民们,似乎也无法适应没有他的日子。
当然,这或许只是一种错觉,毕竟,哪怕离了刘皇帝,太阳仍旧正常升起。不过,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刘皇帝还是很受用的,不管如何,就目前为止,还是他刘皇帝的时代。
……
“爹!”越过行礼的一干宫人,太子刘旸入殿,轻唤了声。
时值午后,已经有点晚了,刘承祐正在进食,只是看起来胃口不怎么好。见到刘旸,刘承祐问:“你来了!可曾用膳?一起?”
“儿用过了!”刘旸应道。
注意着刘皇帝的脸色,刘旸关心道:“您身体感觉如何了?”
“好多了!”刘皇帝摆摆手:“一场迟来的病,缓过去就好了!反倒你们,大惊小怪,我只休养一阵,反而闹得人心惶惶的!”
闻言,刘旸应道:“您肩负着江山社稷,万担千均,天下苍生之所系,臣等不能不关切!”
笑了笑,刘皇帝放下筷子,指着食案上的“清汤寡水”,抱怨到:“既少荤味,又少油腥,就吃这些,哪里养得好身体!”
当然,食材所用,都是些滋补珍品,用作养身,只是有些清淡罢了。过去,刘皇帝的口味,还是偏重的。
因此,刘旸温和一笑,说:“这也都是药膳,或许乏味了些,但对您身体有好处。请您在忍耐些许时日……”
刘皇帝则道:“朕胃口渐长,这说明什么?说明恢复得差不多了!”
不过看了看刘旸,摆摆手,罢了:“你来有何事?”
“儿来禀报两则喜讯!”刘旸一直局促着面容舒展开来,露出笑意。
“何事?辽帝死了?”刘皇帝随口问道。
“福建上报,刘光义、张彦卿二将,已然率师返回,流求已下,执方物土产以献朝廷!”刘旸道。
“拿下了?”刘皇帝的反应也算平淡,只是眉毛稍微挑动了一下,也是,拿下如今的流求,并不值得歌功颂德的。
事实上,此前都有人反对出兵,毕竟那是化为之地,又有海峡相隔,跨海远征,劳师弥众,得不偿失,还风险极大。更怕刘皇帝进一步,变得好大喜功,一个隋炀帝的例子,不只是为唐朝提供了经验教训,对如今的大汉帝国也一样。
就连当朝的一些官员们都看出来了,刘皇帝干的事,与那隋炀帝当真相差弗多,运河、西拓、出巡……而安南、流求,隋炀帝同样也出兵收取过。
真的太像了!
大抵,也是雄才大略之主的选择,有共通之处吧。只是,杨广个人太自负,操作能力太差,最终成为一代暴君。刘皇帝呢,到目前为止,还是圣主明君,还需要保持下去。
当然,在这个时代,杨广显然无法同刘皇帝相比,甚至难以相提并论,历史地位的差距已然摆在那里了。
事实上,刘皇帝做到如今的程度,哪怕今后干得再差,差到极点,最差也是个苻坚,还是个加强版苻坚。
“告捷了就好!”如今,流求既复,刘皇帝还是露出了点开怀的笑容,说:“功过赏罚,善后事宜,让枢密院、兵部尽快处理!”
“是!”
“刘光义许久没回朝了吧!”刘皇帝提到。
“自平南,随曹彬夺取江西后,便一直坐镇福建!”刘旸道。
“这么多年了,辛苦他了,让他回来吧,福建另外安排人!”刘皇帝吩咐着。
“是!”
略加思索,刘皇帝又问:“流求固然拿下了,你觉得当如何治理,如何巩固,使其永为帝国领土?”
闻问,考虑了下,刘旸道:“流求之地,孤悬海外,化外之地,得之少益,弃之可惜。取之容易,固治之甚难……”
“这就是你的看法?”刘皇帝眉头一凝,明显有所不悦。
事实上,在朝中大部分文武看来,刘皇帝下令出兵,浮海远征,只是为了功业心。而他们没有固执地反对,也只是因为流求力量太过弱小,简直就是尚未开化的蛮荒之地,打起来不难,就当满足皇帝的扩张欲望,就当一次练兵而已。
若说朝廷上下对流求有多么的重视,也是不现实的。
刘皇帝也理解这种想法,不过,作为太子,如果刘旸也仅仅从众考虑到这一层,那他还是会忍不住失望的。
刘旸又岂是蠢人,注意到刘皇帝不悦的神色,又认真地想了想,禀道:“儿以为,不若于流求设府县,置官吏以教育开化,官吏之所选,可由朝廷明文征募,优厚待遇,并发罪犯以实之。
闽浙一带,人口充盈,虽隔海,若能得通航,亦可导民出海置业。另外,这些年,南方海外诸国陆续入朝,通过海路往来闽浙、两广地区的客商也益多,商税激增,儿以为,流求可以成为大汉继续向外海开拓的一处落脚点……”
听刘旸如此说,刘皇帝终于露出了点笑容,虽然刘皇帝知道,这些想法,仍旧有些想当然,但是,他要的,也仅是他的太子能有独立的思考与认识罢了。能够联想到南海诸国,考虑到海上商贸,这就是进步了。
“此事,你自与诸公商议!”刘皇帝又道:“我听结果!”
“是!”
“不是两则喜讯吗?流求收取,这算一则,另外一则呢?”刘皇帝问。
“安南奏,南部已彻底平定。潘美以水陆两路夹击,彻底击溃负隅顽抗的叛军,斩杀四千余级,一战功成,贼众非死即降,贼首多降,几无幸免!”刘旸道。
此前,因为国丧,刘皇帝也没有去挑战礼制,责令潘美进军。不过,潘美仍旧按捺住了进攻的欲望,选择按兵不动,并且一停就是几个月。
当然,实际上是为了休整,也为了迷惑安南贼军。如今,一动,结果就是贼军覆灭,安南尽复,捷报传来。
“那丁部领呢?不会又让此人逃掉了吧!”刘皇帝关心地问道。
“被田钦若麾下阵斩!”刘旸道:“潘美已将其头颅腌制,同捷报送抵东京!”
“好!”刘皇帝抚掌一笑:“此人我听说好几次了,给南征军队添了这么多麻烦,晚点送来,我倒要看看,是怎样一副样貌!”
“是!”
“另外,潘美上报,因朝廷南征,安南周边的一些蛮夷小国,多存戒惧,根据当地搜集的一些消息,包括真腊、占城这些小国,都在武装,显然在戒备朝廷谋算他们!”刘旸道。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