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彦珂,资望厚重,年事又高,也退了位置。沈遘,都已经亡于任上,死者已矣,也不好再追责。当然,沈遘的死与关中的变乱只怕没有必然的联系,李涛也有为之脱责的意思,毕竟,沈遘属于他李相的人。
转运使阎晋卿,主要负责一道财政,并供给西南及西北边军后勤,下边也控制着一部分蜀俘,但管理得很到位,并且在乱事发生后,也控制到位,未致裹乱。是故,怎么都轮不到阎晋卿身上。
那么,道司大员,只剩下一个赵弘殷了……
“此番乱事之发,赵弘殷积极调动兵马,维持治安,保卫长安,消灭乱军,可称尽力,是有功劳的啊!”想了想,范质说。
李涛显得很平静,说:“功是功,过是过。保证关中治安,本为都司之职责,此次动乱,数日之间,竟祸及十县,更不乏城破,将吏伤亡殆尽,实难逃脱失职之嫌。再者,消灭王顺贼军的,乃是西南边军与盩厔乡勇……”
“看来,李相公心中是已有定议了啊!”范质这么说道。
“此番,受乱最重者,乃京兆府,京兆府下,也当并担其责。”李涛又道。
听此言,范质的脸色终于变了变,比起李涛诿责于赵弘殷反应要大得多。如今担任着京兆府尹的,乃是李崧,而李崧乃是雍王刘承勋的太傅,其任也是辅助雍王镇守长安。
目光微凝,认真地打量着李涛,但见其一脸自信无畏,深吸了一口气,范质恢复了平静,以一种告诫的语气,提醒道:“李相,在下以为,关中之事,陛下那边,当有定议。有些事,还是等待诏旨,勿要自专!”
言罢,起身一礼,说:“在下还有些事务需要处理,先告辞了!”
说完,稳步而去。望着范质的背影,李涛眉头不由皱起,神宇之间,也流露出少许的凝重,但更多的,是不悦。与范质相谈,心情很是不爽。
范质这边,离开政事堂,未有停留,径去刑部察事。一路思及李涛的反应,心中不由哂叹:“李相啊李相,在当今天子治下,擅权自专,早晚自取其祸,好自为之吧!”
多年以来,范质虽屡有犯颜触怒皇帝的言辞与举措,但他始终秉持着一点,依制据理而争。很多事情,从不越线,但当了几年宰相,尤其是主掌相权的这两年多,李涛却是有些失衡了……
“相公!”政事堂,吏部侍郎申文炳入内寻到李涛。
“国华啊!何事?”面对申文炳,李涛满脸的和蔼之色。
申文炳道:“吏部收到淮东的奏章,关于楚、泗二州知州继任人选,王使君有所修表举荐,请吏部核准录用!”
泗州知州王著,调任许州,继张彦卿的楚州知州,也有所调迁,一下子空出两个淮东要职,盯着的人,可不少。
“哦?”李涛脸色微变,接过一览,很快便用力地按在案上,冷声道:“这高弼、张和是何人?”
“二者,皆是南唐的降臣,据王使君的意思,二者政务练达,熟悉淮东民情,降汉以来,忠于王事,可主二州!”申文炳答道。
“岂有此理!”听其言,李涛勃然而怒,斥道:“这个王朴,他想干什么?淮东是朝廷的,还是他王朴的?淮东上下,充斥着他王朴的人,还不满足,又要插手楚、泗之任,其机心如何?”
王朴执掌淮东这些年,确实提拔的不少官吏,尤其是淮南旧吏,并且,他发掘有才的,便向朝廷举荐,任用官职,在刘承祐的宠幸与照顾下,也多允之。
但近两年来,李涛却有些看不惯王朴在淮东的“任人唯亲”、“跋扈敛权”了,对其所请,多有否决。
但王朴是何人,素来强硬,自认一心为公,从无徇私,是以具表固争。去岁,还与李涛隔着千里,在淮东人事任命之上,奏章相争,闹到刘承祐面前。结果嘛,活了个稀泥,各打五十大板,但李涛对于王朴,却是越发厌恶了。此番,王朴又在楚、泗的任命上,插手举荐,他心情哪里能够好得起来。
见李涛大怒,申文炳陪着些小心,请示道:“那依相公之见,当如何回复?”
“不允!”李涛直接道。
申文炳面露迟疑:“如此,只怕王使君那边不会善罢甘休啊!”
“哼!”轻哼了声,李涛说道:“以本相的名义,答复王朴,告诉他,官员之委派调迁,自有朝廷考虑,就不劳他费心了,否则有越权之嫌,让他好生管理好淮东的政务吧!天下能吏,何其多也,不是只有他王使君一双慧眼,挖掘贤才!”
“陛下前诏,内外大臣,皆可为国举贤。王使君又多受陛下信任,其若不甘休,再闹到陛下那里,只怕对相公也不利啊!”申文炳提醒道。
“陛下那里,自有我去应对!”李涛语气中,含着些许酸气:“我看呐,就是陛下对这王朴太过宠幸了,以致他恃宠生骄,得寸进尺。淮东照此情形下去,迟早是要出问题的!”
对李涛此言,申文炳不作评价,而再度请示:“那,下官就按相公之意回复?”
“就这么办!”李涛说道。
事实上,李涛的反应,倒也不是纯为一己之私,其所虑,也是有道理的。王朴治淮东的这些年,使得诸州府迅速自战乱中恢复过来,民生安定,人心依附,财税丰足,大治之象。
但同样的,王朴在地方权威日盛,提拔了大批人才,纵使可以用为举贤来解释,并担举主连坐之责,但朝中大臣,仍旧多有非议。并且,王朴性格强势,使得朝廷这边,也难以强压,多有冲突。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皇帝的过分宠信。
对于这些情况,作为首宰的李涛,既是嫉恨,又是不甘。此番,却是不打算再对其有所退让,不管如何,淮东乃朝廷所治,朝廷的权威不容亵渎蔑视,即便你王朴再受天子信任,到了御前,他也有话说。
另一方面,过了这么多年,王朴如此“猖狂”,天子宠信,是否如旧?
第108章 枢密院内
“国华,你到吏部任职,也有半年多了吧!如何,有没有遇到什么麻烦与不顺之处,诸司郎吏可还堪用?”平复心胸之中积压的些许燥气,李涛瞧向申文炳,露出温暖的笑容,对下属的工作表示关切。
闻问,申文炳谦和一笑,不急不躁地拱手应道:“多谢相公关怀!有赖相公威严,一切安好,诸司运转正常,僚属尽力,有相公打下的基础,下官只需照章办事,倒也不曾麻烦。”
对其态度,李涛显然很满意,看着他,说:“国华也出身名门,进士擢第,累任多方,堪为治政良吏,本就该担负重责,为朝廷效力,方可发挥你的才干。
原本,我是举荐你出任开封府的,但是陛下属意李谷。不过,吏部乃天官要职,当朝廷诸部衙之首,权责同样重大,不可轻慢,有你辅助,也减少了我不少负担……”
愣了下,申文炳一脸的谦和,道:“还要多谢相公的提拔!”
“这样,关于楚、泗的任命,你回衙也筛选些合适的人选,毕竟是下淮要州,非才干之吏不足以居之,需要多方考虑。我们否了王朴的举荐,对天子那边,也需有些准备,以免察问起来,道我阻荐才进贤之道!”李涛吩咐道。
“是!”申文炳应了声,稍微迟疑了下,说:“启禀相公,崇政殿那边,近来频繁过问荆湖官吏委任?”
“那二赵,也敢伸手吏部之事了?”李涛有些轻蔑。
申文炳道:“此前选派职吏,遣往荆湖,赵普就曾奉陛下之命,察审南任官吏。”
听其言,李涛眉目微凝,想了想,看着申文炳,有些警惕地问道:“荆湖的吏职调动,是否有什么问题?”
申文炳看起来就是的性慢的人,缓缓应道:“自朝廷及内外选派,一切合乎朝制。然,对荆湖故吏的考核留任……下官也只是耳闻,当初南去考核的官员,有收受贿赂,更改考评者!”
“当真有此事?”李涛身体为之一震。
申文炳应道:“暂无实证,只是有所传闻罢了!”
虽然申文炳这般说,但李涛的脸色变得难看了。去岁,朝廷发兵平定荆湖后,除了自中央及地方抽调官吏之外,还留用了大量的当地旧吏,只是遣专使南下考核、评断。当时安排此事的,就是李涛。
此时,听申文炳这么说,李涛有种被冒犯、被欺骗了的感觉。沉吟几许,李涛对申文炳吩咐说:“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否则,崇政殿二赵,又何必如此留意此事?这样,你暗中使人,调查此事,尤其是当初南下负责考核的吏官职吏,搞清楚问题!”
“是!”申文炳仍旧淡定地拱手应道:“下官告退!”
“去吧!”
待申文炳去后,李涛忍不住用力地捏了捏鼻梁,独处之时,一抹难以掩饰的疲倦,涌上面庞。自关中乱事之后,他已然没有那么意气风发了,只是在旁人面前,依旧展现着首宰的权威。如今看来,确有诸事不顺的感觉,待在如此高位之上,既享受着权力带来的荣耀与名望,同样的,上下加诸的压力,也是一点也不小的。
当然,李涛若是能像冯道那般,或许会轻松些。但是,他终究不是冯道,再者,对于皇帝刘承祐而言,已不需要另外一个冯道,除非想做苏禹珪,不过那有远离权力中心了……
千头万绪,最终化为一声低沉的呢喃:我李某,可不是这么好谋算的。
李涛似乎感觉到了,有人似乎在谋算他。
申文炳离开政事堂,驻足回望片刻,面色如常,一副恬然温和的表情。只是思索着,与李涛的交往问题。方才,李涛对他,可谓是推心置腹而言,善加叮嘱,倚为心腹。
不可否认,李涛对他,有提携之恩,但是,申文炳脑子也很清醒,他这吏部侍郎的差事,也是皇帝的任用。李相纵使权势昌盛,主管天下吏政,吏部侍郎之职,没有皇帝的首肯,也是办不到的。
申文炳其人,执性舒缓,待人谦和,彬彬有礼,君子之风,但不代表他迂腐。近来,从朝中的风向,也能感受到些许不寻常。
李涛越发强势,威压诸相,朝野内外,党从甚多,各部司衙门,地方要职,安排了不少人,声势一时无两。但同样的,风评也渐下降,朝中非议渐多,而范相与薛相似乎在靠近。
认真地思考几许,申文炳又恢复了平静,脚步从容,虑多无用,于他而言,看得很开,做好分内之事即可……
枢密院内,柴荣背手而立,盯着悬挂在厅内的地图出神。李处耘轻步入内,见了,注意到其目光所向,不由说道:“枢相还在考虑关中之乱?”
“不得不虑啊!”柴荣应道:“虽已平定,但此事影响甚大啊!我在想,道州都司兵力的布置,是否太虚弱了?”
闻言,李处耘摇摇头:“不然,此次变乱,纷起诸县,但前后不足二十日,即告平息,足以证明,官府对地方上的掌控,还是足够严密。只是多年安宁,再加兵力布控,多在边陲,从而失之松懈,为乱军所趁。再者,此番动乱,祸在蜀俘,若是寻常百姓,只怕平灭地更快,断不至生造成如此大的动静!”
“你此言,亦有道理!”柴荣点了点头:“不过,还是当引以为戒,我有意向陛下建议,诸道都司兵马,除了镇守重镇要地之外,还当适时组织营队巡检。诸道的兵马布置,还当做些合理调整,再有此此类乱事险情,要确保地方驻军,能够及时反应。县、镇的乡勇,也当加强组织训练,协助治安,戡乱制暴!”
“枢相所虑,都是谋国致安之言,切中綮肯,陛下自当采纳之!”李处耘不断地点着头,对柴荣所思,很是认可。
“不过这具体条陈,还需我们,细致筹谋一番!”柴荣露出了点笑容。
“是!”
回头看着李处耘,柴荣抬手指了下,问:“正元,你觉得,政事堂那干宰臣们,会提议如何解决剩下的蜀军俘虏?”
“宰臣们老成谋国,自然会想出稳妥的解决之道!”李处耘淡淡道,注意到柴荣明亮的眼神,拱手问道:“枢相有何想法?”
“蜀军历来被我朝,视为弱旅,汉蜀几次交战,都以我朝获胜告终。但若以此而鄙蜀卒,却也有失偏颇。思蜀军历来之败,不过承平多年,兵卒少练,更缺实战,又乏将帅之才,再兼国事委顿,风气使然,影响军队战力……”柴荣却是滔滔而论:
“但是,蜀人之中,不乏壮士,被俘投降的蜀卒,也可称上佳兵源。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将那些俘虏,当奴隶、苦役使,是极大的浪费。当然,形势所限,也不好全然收编。”
“原本,我是有向陛下进言,将所有合适蜀俘,尽数编入伐蜀大军,重新整训。他们受尽苦楚,与其以解放脱苦的机会,定然会爆发出不俗的力量,也可减少禁军及西南边军的损伤……”
说着,柴荣不禁喟然而叹:“然而,关中经此一乱,想要短时间内,复往日之安宁,大不容易。伤亡的百姓,损失的钱粮,毁坏的田亩,固然可惜,但以关中不稳,却是影响到伐蜀备战了。今岁如再提举兵,朝廷上下,反对的大臣,只怕少不了。伐蜀若不成,我对蜀俘的想法,亦属多虑了!”
听柴荣之言,李处耘也想了想,说道:“枢相,在下以为,将伐蜀的时间压后,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前年夺秦凤,去岁取荆湖,今秋若再举兵灭蜀,无岁不战,对朝廷、军队、百姓,负担都过重了。如以关中之乱,让陛下暂息灭蜀之心,也是给上下多些喘息之机。即便只多一年的时间,朝廷的备战当更加充分,所取得的效果也当益佳……”
“你所言,倒也得之!”柴荣笑了笑,说:“不过,陛下尚未决议,该做的准备,仍旧不得放松,伐蜀的兵士训练,不得放松。尤其是江陵那边,再制令张彦卿,水师的操练,不得怠慢!”
“是!”
柴荣注意到李处耘手中的奏章,这才问:“何事?”
李处耘将之递呈:“永宁军白重赞上奏,定州军队的整练,已然完成,请枢相审议!”
第109章 在长安
盛夏的长安,各处都透着些热烈留,炽热的阳光,将整座城池,照耀得异常亮堂。最炎热的季节,即将降临,而长安士民,似乎也做好了度过炎夏的准备。
自关中乱起之后,长安动荡了一阵,人心的动荡,民间议论纷纷,不过更像是一种吃瓜谈资。虽然王顺“义军”在京兆闹得很厉害,杀官掠民,凶焰滔天,但对于长安士民而言,还不足为惧,或许是大城的自信吧。
也就在栎阳、渭南相继乱起之后,才有了那么些微的紧张,不过都指挥使赵弘殷率军迅速将之平灭,再加府衙的宣抚,人心尽安。其后果然,掀起兵乱的贼首王顺,也没能逃过官军的剿杀,首级至今悬于西门,警示世人,朝廷威严不可侵犯,造反作乱死路一条。
长安,千年古城,汉唐旧都,一座让人闻之就无限感慨与向往的城池。当年繁华犹可追忆,虽几经战火离殇,但历史的底蕴犹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是沉淀,越显厚重,整座城池也增添了诸多唏嘘与慨叹。
更让人叹惋的,是长安不可避免的衰退,几乎是整个关中的缩影一般。究其根源,战争的破坏,气候的变迁,丝路的衰落,人口的锐减,军事地位的下降,都是要因,但更重要的,还得属于政治与经济中心的东移。
但即便百年沉沦,持续衰落,长安在关中乃至整个大汉西部的地位与影响,仍旧是举足轻重的。十数万人口的城池,在当今之大汉,仍是排得上号的大邑。
刘承祐之至,同样的,有所唏嘘,有所感慨。而随着天子的到来,似乎将整座城池埋藏许久的热情,都给引导出来了,上至官吏将佐,下至工商百姓,都抱有异常积极的态度,恭迎天子的驾临。
銮驾临城之日,全城泰半的百姓,都至城关、街道迎奉观礼,人潮汹涌,沸反盈天。并不是官府下令,而是百姓自发而来,想要一瞻天颜,恭拜于道,山呼万岁,场面十分热烈。
并不是长安的士民,对大汉天子当真有多大的忠诚与敬仰,或是从众,或是猎奇。另外,不知有多少年了,长安城没能迎来一位正统天子的临幸,刘承祐之至,似乎将长安百姓那根植于骨子里的自豪与荣耀激发出来了……
这里是,长安!
对于长安臣民的热情欢呼,刘承祐感到喜悦的同时,也不禁讶然,初来乍到,他还是以十分的热忱对臣民们表示回馈,身现銮驾之外,招手相应。并亲自接见了多名士民代表,其中还有一名人瑞老者,直接被他赐以勋官、粟禄。
有个小插曲,就是接见的一干士民代表,向刘承祐请愿,希望能够恢复陪都的地位。对此,刘承祐含笑掠过,作为一个多疑多思的皇帝,这等提议背后,若没人推动,他是决计不信的。
当然,也不会同意,至少暂时不会同意,再设长安为辅都,就是和洛阳在争地位,于刘承祐而言,实在没必要生此波澜。要知道,大名府元城的邺都名分,才被刘承祐废置不久。
如今,大汉是三京制,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北京晋阳,足以镇压天下,保证朝廷的权威得以张扬。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转运使阎晋卿,主要负责一道财政,并供给西南及西北边军后勤,下边也控制着一部分蜀俘,但管理得很到位,并且在乱事发生后,也控制到位,未致裹乱。是故,怎么都轮不到阎晋卿身上。
那么,道司大员,只剩下一个赵弘殷了……
“此番乱事之发,赵弘殷积极调动兵马,维持治安,保卫长安,消灭乱军,可称尽力,是有功劳的啊!”想了想,范质说。
李涛显得很平静,说:“功是功,过是过。保证关中治安,本为都司之职责,此次动乱,数日之间,竟祸及十县,更不乏城破,将吏伤亡殆尽,实难逃脱失职之嫌。再者,消灭王顺贼军的,乃是西南边军与盩厔乡勇……”
“看来,李相公心中是已有定议了啊!”范质这么说道。
“此番,受乱最重者,乃京兆府,京兆府下,也当并担其责。”李涛又道。
听此言,范质的脸色终于变了变,比起李涛诿责于赵弘殷反应要大得多。如今担任着京兆府尹的,乃是李崧,而李崧乃是雍王刘承勋的太傅,其任也是辅助雍王镇守长安。
目光微凝,认真地打量着李涛,但见其一脸自信无畏,深吸了一口气,范质恢复了平静,以一种告诫的语气,提醒道:“李相,在下以为,关中之事,陛下那边,当有定议。有些事,还是等待诏旨,勿要自专!”
言罢,起身一礼,说:“在下还有些事务需要处理,先告辞了!”
说完,稳步而去。望着范质的背影,李涛眉头不由皱起,神宇之间,也流露出少许的凝重,但更多的,是不悦。与范质相谈,心情很是不爽。
范质这边,离开政事堂,未有停留,径去刑部察事。一路思及李涛的反应,心中不由哂叹:“李相啊李相,在当今天子治下,擅权自专,早晚自取其祸,好自为之吧!”
多年以来,范质虽屡有犯颜触怒皇帝的言辞与举措,但他始终秉持着一点,依制据理而争。很多事情,从不越线,但当了几年宰相,尤其是主掌相权的这两年多,李涛却是有些失衡了……
“相公!”政事堂,吏部侍郎申文炳入内寻到李涛。
“国华啊!何事?”面对申文炳,李涛满脸的和蔼之色。
申文炳道:“吏部收到淮东的奏章,关于楚、泗二州知州继任人选,王使君有所修表举荐,请吏部核准录用!”
泗州知州王著,调任许州,继张彦卿的楚州知州,也有所调迁,一下子空出两个淮东要职,盯着的人,可不少。
“哦?”李涛脸色微变,接过一览,很快便用力地按在案上,冷声道:“这高弼、张和是何人?”
“二者,皆是南唐的降臣,据王使君的意思,二者政务练达,熟悉淮东民情,降汉以来,忠于王事,可主二州!”申文炳答道。
“岂有此理!”听其言,李涛勃然而怒,斥道:“这个王朴,他想干什么?淮东是朝廷的,还是他王朴的?淮东上下,充斥着他王朴的人,还不满足,又要插手楚、泗之任,其机心如何?”
王朴执掌淮东这些年,确实提拔的不少官吏,尤其是淮南旧吏,并且,他发掘有才的,便向朝廷举荐,任用官职,在刘承祐的宠幸与照顾下,也多允之。
但近两年来,李涛却有些看不惯王朴在淮东的“任人唯亲”、“跋扈敛权”了,对其所请,多有否决。
但王朴是何人,素来强硬,自认一心为公,从无徇私,是以具表固争。去岁,还与李涛隔着千里,在淮东人事任命之上,奏章相争,闹到刘承祐面前。结果嘛,活了个稀泥,各打五十大板,但李涛对于王朴,却是越发厌恶了。此番,王朴又在楚、泗的任命上,插手举荐,他心情哪里能够好得起来。
见李涛大怒,申文炳陪着些小心,请示道:“那依相公之见,当如何回复?”
“不允!”李涛直接道。
申文炳面露迟疑:“如此,只怕王使君那边不会善罢甘休啊!”
“哼!”轻哼了声,李涛说道:“以本相的名义,答复王朴,告诉他,官员之委派调迁,自有朝廷考虑,就不劳他费心了,否则有越权之嫌,让他好生管理好淮东的政务吧!天下能吏,何其多也,不是只有他王使君一双慧眼,挖掘贤才!”
“陛下前诏,内外大臣,皆可为国举贤。王使君又多受陛下信任,其若不甘休,再闹到陛下那里,只怕对相公也不利啊!”申文炳提醒道。
“陛下那里,自有我去应对!”李涛语气中,含着些许酸气:“我看呐,就是陛下对这王朴太过宠幸了,以致他恃宠生骄,得寸进尺。淮东照此情形下去,迟早是要出问题的!”
对李涛此言,申文炳不作评价,而再度请示:“那,下官就按相公之意回复?”
“就这么办!”李涛说道。
事实上,李涛的反应,倒也不是纯为一己之私,其所虑,也是有道理的。王朴治淮东的这些年,使得诸州府迅速自战乱中恢复过来,民生安定,人心依附,财税丰足,大治之象。
但同样的,王朴在地方权威日盛,提拔了大批人才,纵使可以用为举贤来解释,并担举主连坐之责,但朝中大臣,仍旧多有非议。并且,王朴性格强势,使得朝廷这边,也难以强压,多有冲突。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皇帝的过分宠信。
对于这些情况,作为首宰的李涛,既是嫉恨,又是不甘。此番,却是不打算再对其有所退让,不管如何,淮东乃朝廷所治,朝廷的权威不容亵渎蔑视,即便你王朴再受天子信任,到了御前,他也有话说。
另一方面,过了这么多年,王朴如此“猖狂”,天子宠信,是否如旧?
第108章 枢密院内
“国华,你到吏部任职,也有半年多了吧!如何,有没有遇到什么麻烦与不顺之处,诸司郎吏可还堪用?”平复心胸之中积压的些许燥气,李涛瞧向申文炳,露出温暖的笑容,对下属的工作表示关切。
闻问,申文炳谦和一笑,不急不躁地拱手应道:“多谢相公关怀!有赖相公威严,一切安好,诸司运转正常,僚属尽力,有相公打下的基础,下官只需照章办事,倒也不曾麻烦。”
对其态度,李涛显然很满意,看着他,说:“国华也出身名门,进士擢第,累任多方,堪为治政良吏,本就该担负重责,为朝廷效力,方可发挥你的才干。
原本,我是举荐你出任开封府的,但是陛下属意李谷。不过,吏部乃天官要职,当朝廷诸部衙之首,权责同样重大,不可轻慢,有你辅助,也减少了我不少负担……”
愣了下,申文炳一脸的谦和,道:“还要多谢相公的提拔!”
“这样,关于楚、泗的任命,你回衙也筛选些合适的人选,毕竟是下淮要州,非才干之吏不足以居之,需要多方考虑。我们否了王朴的举荐,对天子那边,也需有些准备,以免察问起来,道我阻荐才进贤之道!”李涛吩咐道。
“是!”申文炳应了声,稍微迟疑了下,说:“启禀相公,崇政殿那边,近来频繁过问荆湖官吏委任?”
“那二赵,也敢伸手吏部之事了?”李涛有些轻蔑。
申文炳道:“此前选派职吏,遣往荆湖,赵普就曾奉陛下之命,察审南任官吏。”
听其言,李涛眉目微凝,想了想,看着申文炳,有些警惕地问道:“荆湖的吏职调动,是否有什么问题?”
申文炳看起来就是的性慢的人,缓缓应道:“自朝廷及内外选派,一切合乎朝制。然,对荆湖故吏的考核留任……下官也只是耳闻,当初南去考核的官员,有收受贿赂,更改考评者!”
“当真有此事?”李涛身体为之一震。
申文炳应道:“暂无实证,只是有所传闻罢了!”
虽然申文炳这般说,但李涛的脸色变得难看了。去岁,朝廷发兵平定荆湖后,除了自中央及地方抽调官吏之外,还留用了大量的当地旧吏,只是遣专使南下考核、评断。当时安排此事的,就是李涛。
此时,听申文炳这么说,李涛有种被冒犯、被欺骗了的感觉。沉吟几许,李涛对申文炳吩咐说:“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否则,崇政殿二赵,又何必如此留意此事?这样,你暗中使人,调查此事,尤其是当初南下负责考核的吏官职吏,搞清楚问题!”
“是!”申文炳仍旧淡定地拱手应道:“下官告退!”
“去吧!”
待申文炳去后,李涛忍不住用力地捏了捏鼻梁,独处之时,一抹难以掩饰的疲倦,涌上面庞。自关中乱事之后,他已然没有那么意气风发了,只是在旁人面前,依旧展现着首宰的权威。如今看来,确有诸事不顺的感觉,待在如此高位之上,既享受着权力带来的荣耀与名望,同样的,上下加诸的压力,也是一点也不小的。
当然,李涛若是能像冯道那般,或许会轻松些。但是,他终究不是冯道,再者,对于皇帝刘承祐而言,已不需要另外一个冯道,除非想做苏禹珪,不过那有远离权力中心了……
千头万绪,最终化为一声低沉的呢喃:我李某,可不是这么好谋算的。
李涛似乎感觉到了,有人似乎在谋算他。
申文炳离开政事堂,驻足回望片刻,面色如常,一副恬然温和的表情。只是思索着,与李涛的交往问题。方才,李涛对他,可谓是推心置腹而言,善加叮嘱,倚为心腹。
不可否认,李涛对他,有提携之恩,但是,申文炳脑子也很清醒,他这吏部侍郎的差事,也是皇帝的任用。李相纵使权势昌盛,主管天下吏政,吏部侍郎之职,没有皇帝的首肯,也是办不到的。
申文炳其人,执性舒缓,待人谦和,彬彬有礼,君子之风,但不代表他迂腐。近来,从朝中的风向,也能感受到些许不寻常。
李涛越发强势,威压诸相,朝野内外,党从甚多,各部司衙门,地方要职,安排了不少人,声势一时无两。但同样的,风评也渐下降,朝中非议渐多,而范相与薛相似乎在靠近。
认真地思考几许,申文炳又恢复了平静,脚步从容,虑多无用,于他而言,看得很开,做好分内之事即可……
枢密院内,柴荣背手而立,盯着悬挂在厅内的地图出神。李处耘轻步入内,见了,注意到其目光所向,不由说道:“枢相还在考虑关中之乱?”
“不得不虑啊!”柴荣应道:“虽已平定,但此事影响甚大啊!我在想,道州都司兵力的布置,是否太虚弱了?”
闻言,李处耘摇摇头:“不然,此次变乱,纷起诸县,但前后不足二十日,即告平息,足以证明,官府对地方上的掌控,还是足够严密。只是多年安宁,再加兵力布控,多在边陲,从而失之松懈,为乱军所趁。再者,此番动乱,祸在蜀俘,若是寻常百姓,只怕平灭地更快,断不至生造成如此大的动静!”
“你此言,亦有道理!”柴荣点了点头:“不过,还是当引以为戒,我有意向陛下建议,诸道都司兵马,除了镇守重镇要地之外,还当适时组织营队巡检。诸道的兵马布置,还当做些合理调整,再有此此类乱事险情,要确保地方驻军,能够及时反应。县、镇的乡勇,也当加强组织训练,协助治安,戡乱制暴!”
“枢相所虑,都是谋国致安之言,切中綮肯,陛下自当采纳之!”李处耘不断地点着头,对柴荣所思,很是认可。
“不过这具体条陈,还需我们,细致筹谋一番!”柴荣露出了点笑容。
“是!”
回头看着李处耘,柴荣抬手指了下,问:“正元,你觉得,政事堂那干宰臣们,会提议如何解决剩下的蜀军俘虏?”
“宰臣们老成谋国,自然会想出稳妥的解决之道!”李处耘淡淡道,注意到柴荣明亮的眼神,拱手问道:“枢相有何想法?”
“蜀军历来被我朝,视为弱旅,汉蜀几次交战,都以我朝获胜告终。但若以此而鄙蜀卒,却也有失偏颇。思蜀军历来之败,不过承平多年,兵卒少练,更缺实战,又乏将帅之才,再兼国事委顿,风气使然,影响军队战力……”柴荣却是滔滔而论:
“但是,蜀人之中,不乏壮士,被俘投降的蜀卒,也可称上佳兵源。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将那些俘虏,当奴隶、苦役使,是极大的浪费。当然,形势所限,也不好全然收编。”
“原本,我是有向陛下进言,将所有合适蜀俘,尽数编入伐蜀大军,重新整训。他们受尽苦楚,与其以解放脱苦的机会,定然会爆发出不俗的力量,也可减少禁军及西南边军的损伤……”
说着,柴荣不禁喟然而叹:“然而,关中经此一乱,想要短时间内,复往日之安宁,大不容易。伤亡的百姓,损失的钱粮,毁坏的田亩,固然可惜,但以关中不稳,却是影响到伐蜀备战了。今岁如再提举兵,朝廷上下,反对的大臣,只怕少不了。伐蜀若不成,我对蜀俘的想法,亦属多虑了!”
听柴荣之言,李处耘也想了想,说道:“枢相,在下以为,将伐蜀的时间压后,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前年夺秦凤,去岁取荆湖,今秋若再举兵灭蜀,无岁不战,对朝廷、军队、百姓,负担都过重了。如以关中之乱,让陛下暂息灭蜀之心,也是给上下多些喘息之机。即便只多一年的时间,朝廷的备战当更加充分,所取得的效果也当益佳……”
“你所言,倒也得之!”柴荣笑了笑,说:“不过,陛下尚未决议,该做的准备,仍旧不得放松,伐蜀的兵士训练,不得放松。尤其是江陵那边,再制令张彦卿,水师的操练,不得怠慢!”
“是!”
柴荣注意到李处耘手中的奏章,这才问:“何事?”
李处耘将之递呈:“永宁军白重赞上奏,定州军队的整练,已然完成,请枢相审议!”
第109章 在长安
盛夏的长安,各处都透着些热烈留,炽热的阳光,将整座城池,照耀得异常亮堂。最炎热的季节,即将降临,而长安士民,似乎也做好了度过炎夏的准备。
自关中乱起之后,长安动荡了一阵,人心的动荡,民间议论纷纷,不过更像是一种吃瓜谈资。虽然王顺“义军”在京兆闹得很厉害,杀官掠民,凶焰滔天,但对于长安士民而言,还不足为惧,或许是大城的自信吧。
也就在栎阳、渭南相继乱起之后,才有了那么些微的紧张,不过都指挥使赵弘殷率军迅速将之平灭,再加府衙的宣抚,人心尽安。其后果然,掀起兵乱的贼首王顺,也没能逃过官军的剿杀,首级至今悬于西门,警示世人,朝廷威严不可侵犯,造反作乱死路一条。
长安,千年古城,汉唐旧都,一座让人闻之就无限感慨与向往的城池。当年繁华犹可追忆,虽几经战火离殇,但历史的底蕴犹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是沉淀,越显厚重,整座城池也增添了诸多唏嘘与慨叹。
更让人叹惋的,是长安不可避免的衰退,几乎是整个关中的缩影一般。究其根源,战争的破坏,气候的变迁,丝路的衰落,人口的锐减,军事地位的下降,都是要因,但更重要的,还得属于政治与经济中心的东移。
但即便百年沉沦,持续衰落,长安在关中乃至整个大汉西部的地位与影响,仍旧是举足轻重的。十数万人口的城池,在当今之大汉,仍是排得上号的大邑。
刘承祐之至,同样的,有所唏嘘,有所感慨。而随着天子的到来,似乎将整座城池埋藏许久的热情,都给引导出来了,上至官吏将佐,下至工商百姓,都抱有异常积极的态度,恭迎天子的驾临。
銮驾临城之日,全城泰半的百姓,都至城关、街道迎奉观礼,人潮汹涌,沸反盈天。并不是官府下令,而是百姓自发而来,想要一瞻天颜,恭拜于道,山呼万岁,场面十分热烈。
并不是长安的士民,对大汉天子当真有多大的忠诚与敬仰,或是从众,或是猎奇。另外,不知有多少年了,长安城没能迎来一位正统天子的临幸,刘承祐之至,似乎将长安百姓那根植于骨子里的自豪与荣耀激发出来了……
这里是,长安!
对于长安臣民的热情欢呼,刘承祐感到喜悦的同时,也不禁讶然,初来乍到,他还是以十分的热忱对臣民们表示回馈,身现銮驾之外,招手相应。并亲自接见了多名士民代表,其中还有一名人瑞老者,直接被他赐以勋官、粟禄。
有个小插曲,就是接见的一干士民代表,向刘承祐请愿,希望能够恢复陪都的地位。对此,刘承祐含笑掠过,作为一个多疑多思的皇帝,这等提议背后,若没人推动,他是决计不信的。
当然,也不会同意,至少暂时不会同意,再设长安为辅都,就是和洛阳在争地位,于刘承祐而言,实在没必要生此波澜。要知道,大名府元城的邺都名分,才被刘承祐废置不久。
如今,大汉是三京制,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北京晋阳,足以镇压天下,保证朝廷的权威得以张扬。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