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进士齐聚皇宫。
    殿试结束后,很快,一份圣旨便拟好了。
    胡广捧着圣旨走到了殿外,朗声念了出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辞足以达意,学足以明理,兄弟齐名,古今罕比,擢尔第一,勉其未至。罔俾二苏,专美于世,钦哉.”
    永乐二年甲申科一甲状元,周孟简;榜眼,周述;探花,宋子环。
    二甲第一名,曾棨;第二名,杨相。
    显然,朱棣这份谁都没猜对的名单,主打的就是一个叛逆。
    圣旨宣布完毕,众人纷纷起立致贺。
    看着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们,在旁边的姜星火也是默默唏嘘。
    可惜,自己就没有东华门外状元唱名的人生经历。
    宴会上,看着前来敬酒,岁数不大的状元郎周孟简,姜星火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好好努力,未来是你们的。”
    周孟简和周述兄弟,看着年纪比自己还小的国师大人,都不约而同地愣了。
    看着已经是一品文臣(特进荣禄大夫)的姜星火,有那么一瞬间,他们忽然觉得,名列一甲,好像也没光鲜。
    此时的沉默,震耳欲聋。
    不过不管怎么说,甲申科的这一届进士,一共四百多号人,这里面的大多数,都是要投入变法派麾下的,或许眼下这帮人还都是宦场后辈,起不到什么大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积累和他们自身的成长,终有一日,会变成一股可靠的力量。
    宴会之后,便是各种拜码头,拉关系,姚广孝和宋礼府邸的门槛都要被踏破了,这个自不必多说。
    姜星火虽然没有自己去当主考官,但甲申科科举,最终起到的效果,却是相差不大的。
    “这些新科进士,除去进翰林院的,其他该用都得用,不管地域,不管出身,旧的士绅地主阶层,也不是铁板一块,在利益面前,同样可以转化成新的阶层。”
    “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变法中取得足够的影响力,并将这股影响力散播出去,吸引到天下各府各县的人才。”
    “只有这些人才源源不断地加入我们,变法才能真正形成气候,而掌握科举代表着,从今往后,有志于仕途的读书人,就会研究变法。”
    “甚至,在未来某一日,这些人会成为变法的中流砥柱。”
    看着这些即将出任基层官员的进士名单,姜星火喃喃低语。
    他的目光越来越亮,整个人也变得有些激动。
    就像是培养了很久的一亩地,不断地浇水施肥,在今天,终于结出了第一颗果子。
    他仿佛已经看见,在未来某一天,一群志向远大的人汇聚一堂,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拼搏,那画面,必然无比绚丽壮阔。
    这让他忍不住热血沸腾起来。
    这个目标太遥远,而且也太艰巨,但却值得姜星火努力。
    ——————
    时间悄然逝去。
    转瞬之间,三个月的时间过去,时间来到了永乐二年的四月。
    随着变法的展开,整个南方也变得越来越繁荣。
    往来于日本、朝鲜的商船,在宁波市舶司络绎不绝,而泉州市舶司和广州市舶司,则有安南、占城、吕宋等国的商船往来其中,收上来的关税,呈现出逐月递增的状态,并且还是爆发式递增的那种。
    保险业和期货业,这两个新兴行业,也都逐渐发展了起来。
    同时,来自新港的汉人商船,也证实了陈祖义团伙被剿灭,现在南洋贸易航线安全性大大提高的消息。
    郑和的舰队,这时候估计已经驶出了满剌加海峡,离开了锡兰,正在前往天竺沿海。
    而对于百姓来说,太学之会的影响是极为深远和广泛的,再加上甲申科会试题目的影响,随着《明报》上不断地宣传“四民皆本”和“开海裕国”的国策,百姓也开始渐渐接受了这种官方口径的转型。
    保守派的官员们,对此有些无可奈何,毕竟姜星火提前完成了二百一十万两商税的对赌,这时候总是不能赖帐不认的。
    而随着这些改变同时发生的,就是审法寺出台了越来越多的法律修改条文,同时涉及到的盐法之类的,也开始了重新整顿,产销区统一的政策下,过去牟取暴利的盐商,开始越来越难做了,而朝廷收上来的盐税也显着地提高了。
    而诸如香水、显微镜等潮流专营商品,也在市民阶层中获得了广泛的欢迎,同样赚取了不菲的利润。
    财政状况的好转,直接导致了一个后果,那就是朝廷又有钱出兵打仗了。
    大皇子朱高炽结束了闭门思过后不久,在南方憋了两年的二十几万燕军主力,也在今年历时上百天,完成了三大营军改,开始拔营北上。
    太学之会、甲申科科举,这些事情都搞定了以后,朱棣自觉了无牵挂。
    正所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伐草原”.朱棣体内的战斗热血已经熊熊燃烧了起来,北方还有那么多的敌人等着他收拾,眼下南方各方面的局势已经基本稳定下来,朱棣自然是要率兵北上的。
    不过在北上之前,朱棣还得做些布置。
    “父皇!”
    御书房中,三皇子朱高燧躬身禀报导:“大哥那边似乎有些蠢蠢欲动了,刚刚结束闭门思过,最近就有不少人都在登门拜访。”
    朱棣闻言,嘴角勾勒出一丝弧度。
    自己这个大儿子,终究还是坐不住了。
    “你大哥这是眼看进度落后,有些着急了,这也是难免的事情。”
    朱棣轻描淡写地说道:“朕让他在家里休息仨月,他也是坐得久了,静极思动嘛。”
    三皇子朱高燧道:“儿臣只是担心.”
    朱棣摆手笑道:“你放心,你大哥那点小把戏瞒不过朕,你别忘记了,这些日子你大哥都干了什么,朕早就知道了。”
    朱高燧闻言顿时一凛。
    父皇这是话中有话,实际上,虽然上次妖书揭帖的事情,纪纲并没有能把那些暴昭余党彻底地给揪出来,只是抓了一些凑数,但朱棣并没有因此问罪于纪纲,反而加大了对锦衣卫编制的扩充力度。
    姚广孝手里的情报组织,已经全部交了出来,而负责监察王公大臣的朱高燧,也开始被锦衣卫接管部分权力。
    “这次北征草原,很多大臣都要随行,就让老大留在南京,朕倒要看看他能掀起怎样的风浪。”
    在这个语境里,风浪显然不是贬义词,朱棣是想看看,被憋了三个月的大儿子,能不能不辜负他的期待,干出点政绩来。
    “对了,朕听国师说,你想去吕宋?”
    朱高燧忙道:“上次听国师说吕宋的消息,就提了一句.父皇您也知道,国师在诏狱里就讲过,那时候儿臣就觉得,吕宋这地方挺不错的,要是能当藩国,也比在大明本土自在一些。”
    “你真是这么想的?”朱棣看着三儿子问道。
    “真的,比金子还真!”
    朱高燧信誓旦旦地说道:“儿臣听说三宝太监在外面跑了快半年,见识过异域风光,儿臣认为,那儿确实是一块宝地,如果能收为大明国土,那该多好啊!”
    朱棣看了眼朱高燧,反而低头不语,陷入了沉默。
    从内心上来讲,老三没有争储之心,他是很欣慰的,这样不管老大老二怎么争,老三总能是全身而退的,他不怕老大和老二争,反而怕老三不自量力,起了不该有的心思。
    但旋即,朱棣就有些悲哀。
    朱棣很清楚,老三说的这些其实都没错,他自己的本心,恐怕也是远离大明国内的是是非非,在海外封藩,那就是自己的独立王国,是实打实有财权、军权的藩王,而不是国内被圈养起来的猪。
    但作为父亲,一想到自己从小一手养大,长大了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着自己造反的儿子,以后就要离开自己,前往数千里之外的地方生活,朱棣这个老父亲,心里还是有些不是滋味。
    “可惜了,朕没有空闲与你一起去。”
    朱棣摇头道:“不过你若是想去吕宋,可以等下次郑和的舰队回来,跟着出海一趟,别人说的跟自己亲眼见的,终究不是一回事,你去吕宋看看再决定吧,要是觉得是蛮荒之地,朕给你在国内找个好地方封藩也是一样的不论如何,南洋路途远,让郑和陪着你一同过去,也有个照应,否则朕也不放心。”
    “谢谢父皇关怀,儿臣明白了。”朱高燧忙道。
    朱棣挥了挥手,示意朱高燧可以滚了。
    看着老三领命告退,朱棣想到自己的这些儿子,顿时就感觉头疼了起来,其实朱高煦是他自己最喜欢的儿子,可偏偏性格比较冲动,不够稳重,以前朱棣觉得这是一个缺点,但现在从北京传回来的消息显示,朱高煦做事已经稳重有条理多了,一个莽夫读起兵法了,这反倒让朱棣觉得有些无所适从。
    但不管怎样,现在这大明的江山,方方面面,还需要自己的亲儿子们出力。
    所以该用还得用,该画饼还得画饼。
    很快,宫里就传出消息,朱高炽重新恢复了领导内阁的职责。
    而在庙堂中,太学之会后,姜星火的表现,也极为优秀。
    他在政务上的敏锐触觉,以及对于时局的把握,还有对于变法的理解,都使得他在这段时间实际秉国的过程中非常稳妥,获得了朝野不错的表彰和赞誉。
    不过这些,都只是一个开始。
    “来人,召大皇子入宫。”
    并没有人知道皇帝和复出的大皇子,究竟在奉天殿里谈了些什么。
    不久之后,朱高炽坐着一辆马车从皇宫离开。
    车厢内的朱高炽,正襟危坐,默默地闭着眼睛,似乎睡着了,可他的脑海里,却是翻腾不止。
    他突然睁开了眼睛,露出了愤懑的神情。
    他本以为,被冷落了三个月,父皇会重新重用他,但迎接他的,还是令他烦躁的敲打。
    朱棣的意思,朱高炽其实很清楚,无非就是帝王制衡术的那些把戏,他自己也懂。
    但被用在他身上,朱高炽就难免有些异样的情绪。
    朱高炽明白,父皇从小就不喜欢他这个肥胖又有腿疾的儿子,但很多事情,并不是他能改变的,朱高炽的肥胖,是属于那种喝白开水都会胖的类型,他也尝试过减肥,但根本就成功不了,把自己饿晕了,也瘦不下去.而且朱高炽有腿疾,跟正常人还不一样,你让他运动,也确实运动不了。
    这些身体条件,是朱高炽无法改变的。
    朱高炽明白,父皇作为一个武将出身的马上天子,生来就喜欢同样能提刀上马的朱高煦。
    因此,朱高炽在其他努力地做出改变,他在政务上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朱高炽也想成为大明未来的皇帝,在朱高炽看来,马上能打江山,却没有马上坐江山的道理,自己无论是在法理上,还是能力上,都比二弟朱高煦更适合成为大明的下一任皇帝。
    可现在看来,父皇显然不这么想。
    他想到这里,越发地烦闷起来。
    回到府邸,杨士奇已经在等他了,听说了大概的过程后,杨士奇却是劝慰道:“殿下,您不要太在意,或许这只是陛下惯用的激将之法。”
    “是吗?”朱高炽迟疑了一阵后,叹息道:“或许吧。”
    朱高炽又说了说奉天殿里发生的事情,杨士奇听后,接着又道:“所以陛下有意在北征期间,让国师代为主政?”
    朱高炽点头道:“这个消息倒是确凿无比,陛下昨夜召集吏部尚书蹇义商量此事,看起来陛下已经打定了注意,不过国师也没答应,估计是顾忌朝野的态度吧。”
    “殿下,这岂不是更麻烦?太学之会后,国师在士林的声望如日中天,甲申科这届举子,又都是荣国公的门生,荣国公这个您的半个老师,是与国师是一条心的,那您岂不是成了孤家寡人?”杨士奇担忧道。
    朱高炽皱眉道:“什么孤家寡人?不要说不该说的话。”
    说到这里,他不禁陷入了沉默。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章节目录


大明国师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西湖遇雨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西湖遇雨并收藏大明国师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