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封驳,即如果阁臣认为皇帝的谕旨不妥,或者是太监假传圣旨,可以封还不受,或拒绝草拟,由于诏敕需由内阁出,这就意味着皇帝的意志无法向下传达,也就不可能予以贯彻执行。
顾问咨询、劝谏之职,大约分为两种,一是召对顾问、咨询;二是密疏进言。
对于密疏进言者,有专印,加盖即专呈皇帝,一般必有答复。由于一般的奏章,都需传抄邸报,发于诸大臣知道,而密疏则可以留中不发。
密疏就给了进言的大臣以极大的发言权,使其能够言他人所不能言,极大拉近了皇帝与密疏进言者的关系,因此密疏进言是一种极大的特权,也屡遭人诟病。
会议决策与会审之职,内阁权力由内廷转向外廷的一种体现。
内阁会议由内阁、六部、六科、九卿等共同参与,定期商讨日常重大事务的决策,其建于内阁建立之初。
由于政务“必下内阁而后行”,内阁的日常行政权力由此得到巩固,简单来说,则朝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内阁不仅仅参与其中,而且还是内阁大臣们起决策审议的作用。
经筵,即为皇帝讲解治国、施政、立身、正心之道,每月三次。另有日讲。
这个职权就不算重要了,特别是这经常讲来讲去的,时间久了也就没有什么可讲的了,不过这等于是时常陪伴天子左右,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能够给天子讲一讲治国之道,那也是获得提拔的大好机会,翰林院的人为什么提拔快。
还不是因为他们都是天子的近臣,天天在天子面前晃来晃去的,表示好一些,提拔就跟坐火箭一样。
从内阁大臣所拥有的主动职权来看,这内阁大臣的权力是非常大的,自然而然,这做官都想要成为内阁阁老,大权在握,位极人臣。
第1567章 刘晋入阁
内阁大臣权力极大,并且还享有极高的荣誉,自然是人人都想要当内阁大臣了,只是这内阁大臣也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够做的。
首先来说,在大明有一条大家都默认的规则,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也就是说想要当内阁大臣,首先就是要从翰林院出来的。
翰林院一向都是大明王朝最重要的人才储备池,只有进士才能够进翰林,而且也只有头甲和二甲的进士才可以,三甲的进士是没有资格进翰林。
这也就意味着你在科举考试之中,至少也要考进二甲才能够进翰林院,先在里面修书,给皇帝当秘书、讲学什么的,得到天子赏识之后,立刻就可以成为六部的重要大臣,再干上几年差不多就可以做六部的尚书、侍郎,有合适的机会之后就可以入内阁当内阁阁老。
现在朝中的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都是这样的路子,科举高中,进翰林院,任庶吉士,编修、修撰、左庶子,詹事府少詹事、侍讲学士,六部侍郎、六部尚书、内阁大臣,都是一条路走出来的。
由此可见,在明朝,你要是能够进翰林院,这出来之后,基本上一个六部侍郎、尚书是绝对走不掉的,天子赏识的话,入内阁也不是什么难事。
妥妥的高级人才储备池,进了翰林,那就不用担心以后仕途的事情了。
当然了,其中也是有所差别的,如果科举考试的时候,是头几名,特别是状元的话,一进翰林院就是修撰干起,升起来就特别快。
像谢迁是状元出身,年纪轻轻,品级就已经相当高了。
谢迁五十多就入内阁了,很多大臣,五十多岁的时候连三品、四品都没有,更别说入内阁,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科考之中成为状元,也是可以让很多大臣服气的,快速升迁起来,别人也没什么话可说。
就像刘晋,年纪轻轻就是状元,翰林院随便待了一下,立即就被弘治皇帝提拔重用,三十岁就已经是吏部尚书了。
尽管很多大臣觉得刘晋太过年轻,提拔的速度太快了,颇有微词,但是因为刘晋是状元,这提拔快一些,升迁快一些,大家心里面其实也是认可和接受的。
毕竟这古代状元实在是太难、太难了,三年一次的科考,几千人参加,想要夺得第一,是个人都知道有多难,朝野上下的大臣都是从科班出身的,大家都很清楚。
状元、状元,那是天上的文曲星,升迁快一点,大家也认可,状元都升迁慢的话,那其他人不是更慢了?
入内阁的要求虽然很高,不过对于朝中大臣来说,符合要求的人还是一抓一大把,毕竟都是科班出身的,朝中随便点个人出来可能都是状元、探花、榜眼什么的。
至于这六部的尚书、侍郎、詹事府的詹事、天子的侍讲学士什么的,那随便都是状元了,都是有资格入选内阁大臣的。
现在谢迁回家养老了,朝中的大臣们心思也都放在这上面了,有人想要争着入内阁,有人则是想要等上面的位置腾出来了之后,自己是不是有希望可以往上面挪一下。
一时之间,朝中的大臣们都在私底下不断的讨论起来。
“谢公回乡颐养天年,谁最有可能入阁?”
“我看最有可能是吏部尚书刘晋,他深受天子信任,又是高人子弟,能力出众,入阁也是众望所归。”
“刘公确实是最有希望入阁的,不过我觉得兵部尚书刘大夏刘公也是极有希望入阁的。”
顾问咨询、劝谏之职,大约分为两种,一是召对顾问、咨询;二是密疏进言。
对于密疏进言者,有专印,加盖即专呈皇帝,一般必有答复。由于一般的奏章,都需传抄邸报,发于诸大臣知道,而密疏则可以留中不发。
密疏就给了进言的大臣以极大的发言权,使其能够言他人所不能言,极大拉近了皇帝与密疏进言者的关系,因此密疏进言是一种极大的特权,也屡遭人诟病。
会议决策与会审之职,内阁权力由内廷转向外廷的一种体现。
内阁会议由内阁、六部、六科、九卿等共同参与,定期商讨日常重大事务的决策,其建于内阁建立之初。
由于政务“必下内阁而后行”,内阁的日常行政权力由此得到巩固,简单来说,则朝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内阁不仅仅参与其中,而且还是内阁大臣们起决策审议的作用。
经筵,即为皇帝讲解治国、施政、立身、正心之道,每月三次。另有日讲。
这个职权就不算重要了,特别是这经常讲来讲去的,时间久了也就没有什么可讲的了,不过这等于是时常陪伴天子左右,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能够给天子讲一讲治国之道,那也是获得提拔的大好机会,翰林院的人为什么提拔快。
还不是因为他们都是天子的近臣,天天在天子面前晃来晃去的,表示好一些,提拔就跟坐火箭一样。
从内阁大臣所拥有的主动职权来看,这内阁大臣的权力是非常大的,自然而然,这做官都想要成为内阁阁老,大权在握,位极人臣。
第1567章 刘晋入阁
内阁大臣权力极大,并且还享有极高的荣誉,自然是人人都想要当内阁大臣了,只是这内阁大臣也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够做的。
首先来说,在大明有一条大家都默认的规则,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也就是说想要当内阁大臣,首先就是要从翰林院出来的。
翰林院一向都是大明王朝最重要的人才储备池,只有进士才能够进翰林,而且也只有头甲和二甲的进士才可以,三甲的进士是没有资格进翰林。
这也就意味着你在科举考试之中,至少也要考进二甲才能够进翰林院,先在里面修书,给皇帝当秘书、讲学什么的,得到天子赏识之后,立刻就可以成为六部的重要大臣,再干上几年差不多就可以做六部的尚书、侍郎,有合适的机会之后就可以入内阁当内阁阁老。
现在朝中的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都是这样的路子,科举高中,进翰林院,任庶吉士,编修、修撰、左庶子,詹事府少詹事、侍讲学士,六部侍郎、六部尚书、内阁大臣,都是一条路走出来的。
由此可见,在明朝,你要是能够进翰林院,这出来之后,基本上一个六部侍郎、尚书是绝对走不掉的,天子赏识的话,入内阁也不是什么难事。
妥妥的高级人才储备池,进了翰林,那就不用担心以后仕途的事情了。
当然了,其中也是有所差别的,如果科举考试的时候,是头几名,特别是状元的话,一进翰林院就是修撰干起,升起来就特别快。
像谢迁是状元出身,年纪轻轻,品级就已经相当高了。
谢迁五十多就入内阁了,很多大臣,五十多岁的时候连三品、四品都没有,更别说入内阁,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科考之中成为状元,也是可以让很多大臣服气的,快速升迁起来,别人也没什么话可说。
就像刘晋,年纪轻轻就是状元,翰林院随便待了一下,立即就被弘治皇帝提拔重用,三十岁就已经是吏部尚书了。
尽管很多大臣觉得刘晋太过年轻,提拔的速度太快了,颇有微词,但是因为刘晋是状元,这提拔快一些,升迁快一些,大家心里面其实也是认可和接受的。
毕竟这古代状元实在是太难、太难了,三年一次的科考,几千人参加,想要夺得第一,是个人都知道有多难,朝野上下的大臣都是从科班出身的,大家都很清楚。
状元、状元,那是天上的文曲星,升迁快一点,大家也认可,状元都升迁慢的话,那其他人不是更慢了?
入内阁的要求虽然很高,不过对于朝中大臣来说,符合要求的人还是一抓一大把,毕竟都是科班出身的,朝中随便点个人出来可能都是状元、探花、榜眼什么的。
至于这六部的尚书、侍郎、詹事府的詹事、天子的侍讲学士什么的,那随便都是状元了,都是有资格入选内阁大臣的。
现在谢迁回家养老了,朝中的大臣们心思也都放在这上面了,有人想要争着入内阁,有人则是想要等上面的位置腾出来了之后,自己是不是有希望可以往上面挪一下。
一时之间,朝中的大臣们都在私底下不断的讨论起来。
“谢公回乡颐养天年,谁最有可能入阁?”
“我看最有可能是吏部尚书刘晋,他深受天子信任,又是高人子弟,能力出众,入阁也是众望所归。”
“刘公确实是最有希望入阁的,不过我觉得兵部尚书刘大夏刘公也是极有希望入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