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和虽没有表现出来,不过沈瑞也感觉到了他对于读书举业的重视。
不管沈瑞是谁家公子、是谁的学生,要是科举无望的话,这门亲事应该都会不了了之。
谁让大明官场之上,勋贵荫官都是摆设,只有正牌子科举出身的,才能青云直上。杨廷和这也是爱女之心,看得不是当下。
沈瑞虽对着九岁的杨恬儿会觉得恶寒,可心里却是乐意结这门亲的。
说现实也好,识实务也好,与杨家结亲,使得沈家站在东宫党人这一边,未来二十年无忧。至于二十年后,沈瑞正值壮年,就不会像现下这样被动。
因此,沈瑞就没有谦虚,直接将沈理搬了出来。
要说杨廷和给人感觉温煦平和,那沈瑞的假面就是“少年持重”、“质朴纯良”。
沈瑞带了几分腼腆道:“小子幼时顽劣,九岁始读书,有幸拜在老师门下……老师当年返乡后,小子从六族兄习文,而后三年。只是小子资质鲁钝,不及六族兄万一……”
杨廷和听到这里,心下一动:“你口中六族兄,可是前几年丁内艰的沈学士?”
沈瑞点头道:“正是六族兄……”
杨慎在旁听着,心中酸的直冒泡了。
杨廷和望向沈瑞的神色柔和下来,他与初见沈瑞时的毛澄一样,在失望过后又觉得惊讶。
读书人家子弟,三、四岁启蒙都有的,读书十年应童子试是寻常。可沈瑞九岁开始读书,四年的时间有如今这样的成绩,足以证明读书资质远超常人。
就是杨廷和自己,要是也同沈瑞这样只读四年书,也不能说自己会比沈瑞强。
对于沈瑞的科举仕途,杨廷和不再担心。
沈家大老爷、二老爷都是进士,沈瑞的族兄是状元、师公是状元,这样群策群力之下,还供不出一个进士来?
只是既然有沈理的教导在前,沈家之前提前的理由就有些站不住脚。
杨廷和能历经四朝、为两朝首辅,自然是比干心窍。
稍一思量,他便悟出沈尚书不欲嗣子继续从沈理读书的缘由,不过是避讳谢阁老。
他望向沈瑞,目光中到了多了几份趣味。
都说名师出高徒,沈瑞有那样的老师、那样的堂兄,会走到哪一步,他心中也有些好奇。
他又看了眼杨慎,决定以后对长子的课业督促的更严些。虽说现下杨慎先一步过了院试,可再过几年乡试上未必能强过沈瑞去……
沈瑞与徐氏用了午饭才从杨家回来,大老爷已经等得有些急了。
虽说他有心结亲,可也晓得“家有贤妻男人不遭横事”的道理,对于未来儿媳妇的品格,大老爷还是颇为关注。
沈瑞先对大老爷、徐氏回禀了与杨廷和对答的细节,随即就回九如院去了。
这次与杨廷和的见面,他面上没什么,可还是很伤自尊。之前的毛澄,现下的杨廷和,都是如此。
现下沈瑞年岁还小,还能用读书时间短来应付旁人,也能用这个借口自欺欺人,再过两年可没脸再用读书时间短来遮羞。
拿着《四书集注》,沈瑞咬牙切齿。
对于后世应试教育小二十年熬出来的人,沈瑞对于自己的科举之路计划的好好的。十五岁之前应童子试,二十岁之前中举人,三十岁之前,中二甲进士入仕途。
可是现下,顶着个名师弟子的名头,压力很大。要是他这样按部就班走下去,在旁人眼中就沦为庸才了……
沈瑞终于明白毛迟的感觉……
正房,大老爷迫不及待地问道:“杨家大娘子人才如何?”
“十分相貌,言谈也爽利,是个大方的小娘子,配得起二哥……”说到这里,徐氏有些踌躇:“只是杨家庶子女太多,三子一女都是同母所出,其中庶次子比杨家大娘子还年长半岁。”
大老爷皱眉想了想:“杨介夫行事周全,不会乱了嫡庶,即便有内宠,也不过是小节。”
徐氏道:“杨家大哥带了傲气,不过十三岁能过院试,足以自傲……”
大老爷淡笑道:“其他人家要是有这样出色子弟,早已宣扬开来,杨家老大却是外头不显,杨介夫是个明白人……
第二百三十五章 金风玉露(四)
沈瑞重新做了一张科举计较表,明年应童子试,参加岁考、科考,取得乡试资格,参加乡试。乡试不像会试鼎甲、二甲、三甲功名有天差地别,只要榜上有名,即便是最后一名也是成功。
二房三太爷当年十五岁中举,二老爷是十六岁中举,沈珞也是十六岁中举,祖孙三代都是少年举人。
沈瑞十五岁那年可下场,即便落第一次也不怕,留出一科余地。
要是运气好,十八岁中举,那就停一科,参加四年后的会试,二十二岁。到时就看功课扎实与否,还有主考官的“脉络”能不能摸准,要是心中有底就下场,否则就再等一科到二十五岁下场。
弘治十四年就要过去,剩下十一年。
沈瑞做完计划表,心中哀叹一声,可也无可奈何。自己之前想的太简单,不说旁的,就是大老爷的年纪在这里摆着,也不容他慢腾腾的。
大明朝官场之上,可不兴那种七、八十岁还恋着权利不放,除了被圣人倚重的阁臣之外,其他官员多是在六十岁就有致仕的。
不管沈瑞是谁家公子、是谁的学生,要是科举无望的话,这门亲事应该都会不了了之。
谁让大明官场之上,勋贵荫官都是摆设,只有正牌子科举出身的,才能青云直上。杨廷和这也是爱女之心,看得不是当下。
沈瑞虽对着九岁的杨恬儿会觉得恶寒,可心里却是乐意结这门亲的。
说现实也好,识实务也好,与杨家结亲,使得沈家站在东宫党人这一边,未来二十年无忧。至于二十年后,沈瑞正值壮年,就不会像现下这样被动。
因此,沈瑞就没有谦虚,直接将沈理搬了出来。
要说杨廷和给人感觉温煦平和,那沈瑞的假面就是“少年持重”、“质朴纯良”。
沈瑞带了几分腼腆道:“小子幼时顽劣,九岁始读书,有幸拜在老师门下……老师当年返乡后,小子从六族兄习文,而后三年。只是小子资质鲁钝,不及六族兄万一……”
杨廷和听到这里,心下一动:“你口中六族兄,可是前几年丁内艰的沈学士?”
沈瑞点头道:“正是六族兄……”
杨慎在旁听着,心中酸的直冒泡了。
杨廷和望向沈瑞的神色柔和下来,他与初见沈瑞时的毛澄一样,在失望过后又觉得惊讶。
读书人家子弟,三、四岁启蒙都有的,读书十年应童子试是寻常。可沈瑞九岁开始读书,四年的时间有如今这样的成绩,足以证明读书资质远超常人。
就是杨廷和自己,要是也同沈瑞这样只读四年书,也不能说自己会比沈瑞强。
对于沈瑞的科举仕途,杨廷和不再担心。
沈家大老爷、二老爷都是进士,沈瑞的族兄是状元、师公是状元,这样群策群力之下,还供不出一个进士来?
只是既然有沈理的教导在前,沈家之前提前的理由就有些站不住脚。
杨廷和能历经四朝、为两朝首辅,自然是比干心窍。
稍一思量,他便悟出沈尚书不欲嗣子继续从沈理读书的缘由,不过是避讳谢阁老。
他望向沈瑞,目光中到了多了几份趣味。
都说名师出高徒,沈瑞有那样的老师、那样的堂兄,会走到哪一步,他心中也有些好奇。
他又看了眼杨慎,决定以后对长子的课业督促的更严些。虽说现下杨慎先一步过了院试,可再过几年乡试上未必能强过沈瑞去……
沈瑞与徐氏用了午饭才从杨家回来,大老爷已经等得有些急了。
虽说他有心结亲,可也晓得“家有贤妻男人不遭横事”的道理,对于未来儿媳妇的品格,大老爷还是颇为关注。
沈瑞先对大老爷、徐氏回禀了与杨廷和对答的细节,随即就回九如院去了。
这次与杨廷和的见面,他面上没什么,可还是很伤自尊。之前的毛澄,现下的杨廷和,都是如此。
现下沈瑞年岁还小,还能用读书时间短来应付旁人,也能用这个借口自欺欺人,再过两年可没脸再用读书时间短来遮羞。
拿着《四书集注》,沈瑞咬牙切齿。
对于后世应试教育小二十年熬出来的人,沈瑞对于自己的科举之路计划的好好的。十五岁之前应童子试,二十岁之前中举人,三十岁之前,中二甲进士入仕途。
可是现下,顶着个名师弟子的名头,压力很大。要是他这样按部就班走下去,在旁人眼中就沦为庸才了……
沈瑞终于明白毛迟的感觉……
正房,大老爷迫不及待地问道:“杨家大娘子人才如何?”
“十分相貌,言谈也爽利,是个大方的小娘子,配得起二哥……”说到这里,徐氏有些踌躇:“只是杨家庶子女太多,三子一女都是同母所出,其中庶次子比杨家大娘子还年长半岁。”
大老爷皱眉想了想:“杨介夫行事周全,不会乱了嫡庶,即便有内宠,也不过是小节。”
徐氏道:“杨家大哥带了傲气,不过十三岁能过院试,足以自傲……”
大老爷淡笑道:“其他人家要是有这样出色子弟,早已宣扬开来,杨家老大却是外头不显,杨介夫是个明白人……
第二百三十五章 金风玉露(四)
沈瑞重新做了一张科举计较表,明年应童子试,参加岁考、科考,取得乡试资格,参加乡试。乡试不像会试鼎甲、二甲、三甲功名有天差地别,只要榜上有名,即便是最后一名也是成功。
二房三太爷当年十五岁中举,二老爷是十六岁中举,沈珞也是十六岁中举,祖孙三代都是少年举人。
沈瑞十五岁那年可下场,即便落第一次也不怕,留出一科余地。
要是运气好,十八岁中举,那就停一科,参加四年后的会试,二十二岁。到时就看功课扎实与否,还有主考官的“脉络”能不能摸准,要是心中有底就下场,否则就再等一科到二十五岁下场。
弘治十四年就要过去,剩下十一年。
沈瑞做完计划表,心中哀叹一声,可也无可奈何。自己之前想的太简单,不说旁的,就是大老爷的年纪在这里摆着,也不容他慢腾腾的。
大明朝官场之上,可不兴那种七、八十岁还恋着权利不放,除了被圣人倚重的阁臣之外,其他官员多是在六十岁就有致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