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慕林并不介意这几家人心中的算计。都是袁老将军生前最忠实的部属,家中儿孙据说也是从小习武的。如果真有意走燕王府的路子求前程,朱瑞这边正好缺人手,既有体面,又比边军安全。而对于朱瑞与谢慕林而言,从袁家那边推荐过来的军中旧人后代,也比随便从北平周边的军营里挑人更可靠些,不必担心他们是不是哪方势力安插的耳目,又或是更听从其他将军的号令,将朱瑞的意愿放在次要的位置上。这几家人的子弟或许对袁家保持着崇敬之心,但袁家若到了与朱瑞意见相左的地步,永平郡主那边早有察觉了,朱瑞又怎会不提前作防范?
燕王妃在上做了见证,永平郡主与袁燮也与朱瑞一道,帮着拟定了契约的细则,谢慕林与袁夫人当日就签定了契约。袁夫人回北平时,就把几家世交的棉花与押送队伍都带过来了,都住在袁家的地盘上,随时可以将棉花交付到谢慕林手下的人那里。而谢慕林这边早已备好了仓库,只等大量棉花入库,就可以正式开织棉布了。
作坊已经建好,朱瑞麾下的工匠们已经完成了五十台带有飞梭的织布机,剩下五十台也能在腊月前交付,另外还有更精密些的提花机等等,也做好了两三台,质量做工都很不错。
燕王妃命人去招揽的女织工,已经培训好了近百人,个个都能熟练运用飞梭织布机和普通织布机,手艺最差的人也能织出一匹质量不错的粗棉布来,手艺最好的一位,甚至还能自创新花样,织出各色碎花布,提花机也能操作自如。印染匠们都练熟了手,对于谢慕林给出的新染料和固色剂,全都能熟练运用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第1336章 事业
燕王妃非常乐意提供这阵东风。
她给织坊定下了开张的良辰吉日,为此还跟吴琼叶姑姑把通胜书给翻了个遍,才在近期挑了个极好的日子。谢慕林对这种事一向是无可无不可的,见燕王妃兴致正浓,便也由得她去了。
九月初,由燕王妃背书、永安郡王妃谢慕林投资组建的织坊正式开始了运营。开张仪式简单却喜庆,头一天就生产出几十匹上好的棉布来,通时纺纱组与印染组也都各有成果。开张四天,头一批三百匹棉布就被运送到了军中负责被服采买的衙门,几个主事的小官员欢喜得眼泪都要下来了。时下棉花价钱上涨,整个北平地界上棉布吃紧,他们正为采买军服原材料的事犯愁呢。真不愧是王妃与郡王妃建的织坊,才开张没几天,就为军中排忧解难来了!
没什么人说两位王妃与民争利,毕竟如今棉布棉花供不应求是事实。好些没良心的行商见机还哄抬价格呢,气得军中负责采买的人聚在一处就忍不住骂人。若不是布政使谢璞家族的商队时不时就能运几船棉布到北平,价钱也只是照先前定契约时说好的数目来,不曾坐地起价,只怕他们就要抓瞎了!上头哪里会理会棉花价钱波动的事儿,给了你银子,不能采买到足额的棉花棉布,自然就是你的失职。谢家商号守诚信,照着契约卖货,还有商人明里暗里说闲话,骂他们拦人财路呢!
军中采买的人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了。谢大人在北平素有名望,政绩显著,还是永安郡王妃的父亲,如今父女俩都是一片真心为北平与军队着想。既然谢家商号那边定时就有货供给,郡王妃的织坊也能供应不少上好的棉布,那他们还有啥好担心的?那起子坐地起价、利欲熏心的奸商,有多远滚多远吧!他们北地边军几时受过这等窝囊气?难道天下间就只有他们几家商队有棉花棉布不成?!
军中一施压,再加上别家商号见势不妙,俱都一改先前的作法,跟随谢家商队行事,不再哄抬价格,而是照着从前一向交易开的价格将棉花棉布卖给了军队。虽说赚钱比原本预料的少了,但比去年所得要多得多,其实也是大赚的。得了利的商人顿时就心平气和了,看着那几个故意抬高了价格想要发一笔黑心横财的奸商们被架在了半空,下不来台,手中的货又无人肯收,就算运到外地去,也不可能卖出高价,竟然只能烂在他们手里了,众人越发觉得自己做了正确的决定。
最终那几个奸商只能自己打了自己的脸,主动降了价,才把囤积的棉花棉布给卖了出去,不曾亏本,事后因感觉到了军方的排斥态度,他们便都灰溜溜地离开了北平,怕是三两年内都不敢再来了。
军中采买顺利地收到了足够交差的棉花与棉布,之后就算还有不足,永安郡王妃的织坊仍旧能继续出货,他们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了。回到军中后,他们也没忘向上禀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好让上峰及时向燕王府的两位王妃殿下致以谢意。
北平周边的几位将军都非常知情识趣,得了消息便给家中送信,让自家妻子往燕王府送了谢礼。燕王妃一向没少收这些将门女眷送上来的礼物,却觉得这一回收的礼物特别称心意。
她还笑着对儿媳谢慕林道:“等王爷回来,知道了这事儿,一定会很高兴的!我除了照顾好他的衣食起居,原来还能做得更多呢!往日我真是太懒怠了,若不是瑞哥儿媳妇你做了个好示范,我都不知道自己除了主持中馈、生儿育女外,还能为王爷做得更多!”
谢慕林心想这才哪儿到哪儿呀,不过是供应一部分的棉花棉布,解决了军中所需罢了。不过这话当然不能照实告诉燕王妃。燕王妃如今正是有干劲的时候,身边的人需要多鼓励她一下。
于是谢慕林对燕王妃道:“儿媳原也不懂得这些的,是王妃偶然提起了织坊出品的棉布可以卖给军中,儿媳才有了这个打算。能解了军中燃眉之急,完全是误打误撞!”
燕王妃笑道:“也不能说是误打误撞吧,这事儿是王爷吩咐下来,嘱咐瑞哥儿去办的。他办得好,你也帮了大忙,你们小夫妻俩配合得当,都替王府立下了大功劳。既然两人都有功,就不必谦虚了。”
今年北方边军要配发新军服、新被铺,冬夏装皆有,这个命令确实是燕王吩咐下来的。燕王心疼北方边军,尤其是今年年初有大战,边军死伤不少,正该好生补补元气。虽说燕地财政还算不错,但能供应边军粮食与军械就已经很吃力了,不可能全靠燕王的地盘供给整个军队的。趁着今年边军大胜,还献俘太庙,给皇帝大大涨了脸面,燕王正好替边军向皇帝讨要一波封赏。除了军功与赏赐以外,最实际也最不可少的,自然是日常的吃穿用度。粮食、衣被、军马、军械什么的,都要添新的。
接下来几年,边军很可能都没什么大战的机会了。为了避免朝中某些官员认为没有大战就没必要拨太多钱粮,让边军吃了亏,燕王觉得眼下能趁势多讨要些物资,就该多讨要一点。无论是被服还是兵器,都不是一两年就能坏的。今年添了新的,接下来几年都不必再添置了,到时候只要保证了米粮供应,边军就能过得很滋润了,倒也不枉大家这两年拼死拼活地把敌军打残了,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燕王在南下途中没少往京城方向送信,终于得到了皇帝的批准,即将有一笔巨额军资到账。所以他才会给儿子朱瑞写信,让他尽快把钱换成物资,分配到各处卫所。只不过,短时间内军中加大了棉花棉布的采买量,意外造成了物价上涨,就是燕王预料之外的变故了。所幸这个变故影响不大,让他的老婆和儿媳妇以及亲家误打误撞地解决了。等燕王在京城收到信,想必也会很开心吧?
燕王妃如今就很开心,她已经在和儿媳妇谢慕林商量:“是不是该多开几家织坊?我看军中采买的人每次都是找商人,其实咱们自己人也可以供货的。军户在自家田地里种棉花的人不少,货源也没有问题。”
谢慕林觉得自己经营两家织坊就已经很忙了,又有别的产业,没必要再花更多的精力在这上头,她又不缺钱。倒是燕王妃,可能更需要有自己的事业。所以谢慕林劝燕王妃:“王妃手中也有私房,不如王妃自己开几家?儿媳那边的熟练工人,全都可以帮王妃教导织工的!就是郡主那边,只怕也有些兴趣呢!”
燕王妃有些心动。
第1337章 茶会
重阳茶会当日,燕王府客似云来。
谢慕林跟随在婆婆燕王妃身边,见了每一位来赴会的客人,正好把燕王妃告诉她的八卦内容与北平城内有名有姓的官员家眷妻女以及世家女眷给对上了号,对城中人事的认识又加深了几分。
而燕王妃把她带在身边,郑重引见给每一位女客,而且明显婆媳相得,又令前来赴会的各家女眷对永安郡王妃谢慕林更添了几分客气与郑重。
人人都知道朱瑞并非燕王妃亲生,而是燕王与已故未婚妻的私生子,近年才认祖归宗的。很多人都猜想燕王妃对这个便宜儿子观感不会太好,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无子,而燕王府再没有子嗣可传承香火,便要从皇家过继嗣子了,她兴许都不会接受丈夫将私生子认回来的举动吧?即使燕王妃处处表现得与朱瑞母子相得,在外人面前还总提起从前与萧明珠的姐妹情谊,也依然会有许多太太奶奶们不相信她是真心的,认为她只是在装模作样而已。
将心比心,换作她们是无子的嫡妻,就不可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丈夫的私生子。一切都不过是不得已罢了。
朱瑞迎娶布政使之女为妻,本地官员与各世家的女眷都有些看好戏的意思。布政使在北平绝对是显赫的高官了,更别说谢璞还深得燕王信重,乃是份量很足的重臣,家境又富裕。朱瑞娶了他的女儿,在燕王府的地位大增,即使暂时只是封了永安郡王,也绝非寻常庶子可比。许多人都在猜想,娘家不显的燕王妃会如何看待谢氏这个儿媳呢?婆媳俩会不会因为中馈大权而明争暗斗?
结果令她们失望了,燕王妃与永安郡王妃相处和睦,后者跟永平郡主姑嫂间也十分亲近,竟是一家和乐的模样。如今燕王妃还领着永安郡王妃认识北平官眷与世家女眷,难不成她们先前真的想错了?
可是……这怎么可能?!燕王妃对于其他女人生的儿子和有可能威胁到自己权柄的儿媳,居然一点儿都不生气?这是哪里来的贤惠妇人?!
再看永安郡王妃谢氏,对燕王妃竟然也是真心敬爱,处处体贴,别说是对婆婆了,对亲娘也不过如此了!众妇人看到谢慕林给燕王妃与谢布政使夫人文氏呈上了同样的菊花枸杞茶、菊花饼和菊花糕,据说都是她亲手做的,还真有些一碗水端平的架势。大家心情都有些复杂,再看向以善待妾室与庶子庶女闻名北平的布政使夫人谢文氏,众人就更纠结了。
虽说众人自己都不大想做贤良妇人,可心里还是乐意给儿孙求娶贤良儿妇的。无奈谢家四位千金,嫁了两位,一位年底就要出嫁,还有一位据说也定了人家,竟是全都有主了。否则,她们还真想要为家中子孙求娶谢家女,好歹是在贤良的母亲教导下长大的姑娘,做了自家媳妇,能叫人省不少心吧?
今年的重阳赏菊茶会少了爱生事的徐夫人,宗室方面才得了大好处,暂时与燕王府相处得十分和睦,茶会上只见亲热,不见挑衅,其余太太奶奶们更是没人没眼色地在这种场合搞事,茶会一直都顺顺利利地进行着。除了仁和县主的婆婆与妯娌脸上的笑容稍微僵硬些,就再也没有一丝不好的地方了。
茶会结束,燕王妃笑着让儿媳谢慕林带上吴琼叶姑姑送走了客人,自己先回了院子。等到谢慕林送完客人回来,带着人收拾了残局,前往正院向她复命时,便满意地笑道:“今日一切顺利。你做得很好。虽说茶会期间也有些小小的差错,但都无伤大雅。没有人走岔了道,也没有人起口角,连王府的侍女们,做事时也精心了许多,没有再毛手毛脚打了杯碗或染了客人的衣裙了。倘若以后王府的茶会、宴会都能进行得如此顺利,那我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谢慕林干笑了几声,也不提自己为了避免各种小说中常见的“意外”桥段做了多少准备工作,只谦虚地表示:“儿媳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还得求王妃多指点呢!这次只是一次茶会而已,儿媳应付得已经颇为吃力了,若是换作正式的宴席,还不知会如何手忙脚乱。”
燕王妃笑道:“你也不必过于妄自菲薄。这就很不错了。比起我刚嫁过来的时候,头一次被老太妃指派去办待客的宴席,你出的差错已经极少了。那时节,我可没少因为各种变故而叫徐夫人嘲笑。”
说起徐夫人,谢慕林有些好奇:“我听说她的病已经好了,怎么今日竟然没有上门?”
“我没有给她下帖子。”燕王妃说得十分轻描淡写,“顺义郡王妃白氏来了,也没有捎带上她,想必是觉得她的身份不合适吧?”
顺义郡王府从前只有徐夫人一位代表,还长期寄住在燕王府中。燕王妃无论举办什么宴席、聚会,就算不给她下帖子,也拦不住她上门来。但如今两家分开住,顺义郡王府又有了正式的男女主人,徐夫人这位前任顺义郡王的妾室,就没理由出现在各家官员世家正室聚集的场合上了。从前大家只盯着她背后所代表的顺义郡王府,想着她还有燕王府老太妃撑腰,都不觉得她的身份有问题,又或是即使觉得,也不敢多言。如今燕王府与顺义郡王府照着规矩礼数来了,谁又能挑理呢?
燕王妃过了几个月没有徐夫人出现在日子,深觉轻松愉快。以后她都不打算给徐夫人下什么正式的请帖了。如果顺义郡王妃白氏有心要把徐夫人带上,那是他们自家的事。反正在燕王妃这里,徐夫人已经是没必要给她下帖子的客人了。
谢慕林对便宜婆婆的想法心领神会,便转换了话题:“儿媳方才瞧见镇国将军夫人几次想要跟王妃说话,偏偏总有人来打断,她看起来好象很是懊恼的样子。”
燕王妃笑了一声:“如今重阳都要过了,她还寻思着,想把外孙女儿再送来王府受教些时日呢,偏又不好意思开口。若是没人来打断她,兴许她就鼓起勇气跟我说了,但有旁人来,她就没脸提了。”
镇国将军夫人最初把外孙女儿李三姑娘送到燕王妃身边“教养”,只是想给孩子镀个金,免得李家随便嫁了她罢了。如今大约是发现外孙女儿在燕王府待了大半个月,还真学了不少东西,言行举止谈吐见识都大有长进,便不满足于只让她镀几天金了,就想把孩子再送到燕王府,认认真真学上一年半载的,将来兴许还真能说一门好亲事。
燕王妃心里其实也有些犹豫:“李三姑娘的性子挺讨人喜欢的。我有时候觉得日子寂寞,也想要个小姑娘陪我说说笑笑呢。”儿媳妇谢慕林是不成的,她闲着的时候,正是儿媳妇忙活的时候呢。再说,她接下来还想跟女儿、亲家商量开织坊的事……
谢慕林见状便笑道:“这有什么好纠结的?王妃想要见李三姑娘时,便打发人接她过来住两日得了,想必李家不会介意。”
第1338章 周三
李家当然不会介意。又或者说,还轮不到他们介意。
燕王妃刚刚跟镇国将军夫人透了个口风,后者就忙不迭答应下了这件事,满心欢喜、迫不及待地问起几时把外孙女儿送到燕王府去。至于李家人是怎么想的,镇国将军夫人完全没有放在心上,谅他们也不会拒绝这样的好事。
燕王妃眼下还有事要做,暂时不需要小姑娘陪伴,所以接李三姑娘入府的日子就没有定下来。不过她回想起往年的习惯,估计等今年冬天头一场雪降下来之后,她就会变得比较闲了。到时候再给镇国将军夫人和李郡君传信,接李三姑娘进府,大冷天的窝在暖乎乎的暖阁里吃茶聊天,再教导小姑娘些诗书、针线,有说有笑的,那日子岂不美哉?反正到了腊月里,需要忙活起来的时候,她再把李三姑娘送回自己家去,也不费什么事。
镇国将军夫人面带遗憾地离开了燕王府。不过,外孙女儿能得燕王妃青睐,时不时接到燕王府去玩耍,于她已经算是惊喜了。她似乎已经可以看到外孙女儿在燕王妃的教养下,长成为北平城里最出众的大家闺秀的模样。就连将来的婚姻,燕王妃也会帮着做主吧?燕王妃能挑中的,必定都是青年才俊,与外孙女儿年貌相当,才不会象李家人那般,随便什么阿猫阿狗,只要能给李家带来利益,就胡乱往外许闺女!
永平郡主回娘家商量开作坊的事时,也听说了燕王妃有心要把李三姑娘接到王府里来小住的消息。她并不吃醋,反而很赞成母亲寻个乖巧的小姑娘回来时时作伴,哪怕是为了解闷也好。
虽说嫂子谢慕林也能给母亲燕王妃做伴,但嫂子这脾气,却不是那种嘴甜会哄人的乖巧小姑娘,况且嫂子还要照顾哥哥的生活起居呢,又要帮着打理王府中馈,甚至忙碌,所以,还是另外找人的好。
不过,永平郡主也建议燕王妃:“母妃也不是非得盯紧了一个李三姑娘,无论是咱们宗室本家,还是亲戚晚辈家的女孩子,只要母妃喜欢,看着顺眼,性情又乖巧听话,不会胡乱闹腾生事的,都可以接到王府来住些日子,陪母妃说说话。她们给母妃解了闷,母妃也能教导她们些眉高眼低,顺便抬抬她们的身价,叫她们父母在给她们说亲的时候更顺利些。这原是两相得宜的好事,别人家想必是不会拒绝的。”
燕王妃不由得哑然失笑:“我哪儿有这么多功夫照看一堆小姑娘?从前只有你一个,就够我忙活的了。”
永平郡主不以为然地说:“那怎么一样?我是您的亲闺女!您在我身上花费的精力自然不比旁人。就算是接了宗室、亲戚家的女孩儿进府小住,您对她们也不可能如对我这般用心。”她主动提了建议,“与我们王府走得近的那几家宗室,几乎都有女儿,当中也有性情好,讨人喜欢的。我出嫁之前,还跟她们当中的一些人交好呢!母妃您就看着挑人,喜欢哪个就接哪个进府。横竖都是自家孩子,有什么好外道的?”
永平郡主指的那几家宗室,近年来跟燕王府走得近,立场上已经与燕王一家十分亲近了,燕王也乐得提拔他们几家的男丁。永平郡主虽然觉得李三姑娘是个挺乖巧懂事的小姑娘,但感情上还是觉得本家的堂妹妹们更讨人喜欢些。
燕王妃对此倒没什么所谓。那几家宗室的太太时不时就会到她这儿来坐一坐,奉承一番,因此她对她们的儿女也颇为熟练。庶出的可能她没怎么见过,但嫡出的差不多每个月都要见上一两回。若真把其中几人接到王府来小住些时日,她们的父母是绝对不会拒绝的,兴许还会感到很荣幸呢!
不过她有些担心,大家热衷于把女儿送来陪她,是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她会为这些女孩子安排显赫体面的婚事似的。苍天可证!燕王妃认为自己完全不是那种喜欢给人做媒的性子,偶然替人说合一下,也就罢了,毕竟她确实知道不少青年才俊还未定亲。可若是每个前来奉承她的小姑娘,都指望她能为她们带来一位理想的贵婿,那就太令人头疼了。
若是她看好的青年才俊,不得小姑娘们以及她们的父母认可,那该怎么办才好?!她心里自然清楚,这些小姑娘的父母,对于“青年才俊”、“乘龙快婿”的定义跟她不大相同。而在她看来,军中就有许多不错的年轻俊才,却未必是什么家世显赫的贵公子。
燕王妃说出了自己的担忧,谢慕林在一旁道:“这有什么?王妃愿意教导这些小姑娘,已经是帮助她们在婚姻市场上提高身价了,具体该说什么对象,还是要看她们父母的意思。婚姻大事,或是父母之命,或是自身意愿,谁还指望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长辈替自己做主吗?要是有哪个小姑娘是冲着一门好亲事才来王府的,王妃不搭理她就是了。又没许过什么诺言,难道谁还有脸哭哭啼啼,说她到王府来做过客了,王妃怎能欠她一个如意郎君?”
永平郡主一听就扑哧笑出声来:“嫂子这话说得有趣。正是如此!母妃爱接什么人进王府来解闷,都是他们的福气。他们不乐意就罢了,谁也没逼着他们非要来。可若是来了,就别以为我们燕王府欠他们什么。母妃若是来了兴致,有心要给哪个女孩儿牵线搭桥,那是您好心肠。可若您没这个想法,谁还逼您呢?真把您当成是媒婆了不成?!”
燕王妃也不由得笑了,笑完了才道:“我原也不打算接太多人进府。若真要寻个乖巧懂事又聪明明理的女孩子来与我作伴,除了李家三姑娘,我倒是对周家三姑娘还有几分兴趣。”
周家三姑娘?
谢慕林怔了一怔,才反应过来那是谁。
周老布政使第三个儿子的长女,如今随父母回了保定老家守孝去了。谢慕林依稀记得这姑娘,是个长相秀雅、气质文静的小姑娘,却挺有勇气的。当初徐夫人上门逼周家二房把宝贝女儿周四姑娘送给袁燮做外室,好笼络袁燮,图谋北方军权,周三姑娘和她的父母一同把徐夫人给骂出了周家大门。
周老布政使乃是老太妃的亲外甥,周三姑娘的母亲则是宗室女所生,燕王妃会熟悉也很正常。没想到,她竟然会如此欣赏周三姑娘。
第1339章 原因
燕王妃给女儿永平郡主与儿媳妇谢慕林解释自己产生这个念头的原因。
原来早在镇国将军夫人起意把外孙女儿李三姑娘送到燕王府中,想促成外孙女儿成为四皇子未来的侧妃却计划失败,还叫不忿被她忽视的徐夫人宣扬得满城风雨的时候,燕王妃就留意到了,是周家三太太写信给镇国将军夫人,说服后者改变主意兼改口,不再打四皇子主意,而是改而为外孙女儿的未来着想,顺道还反打了徐夫人一耙。
其实燕王妃当时也不是不恼怒的,更不希望有人觉得燕王府是他们接近四皇子的工具。但看到镇国将军夫人主动收手,还打击了造谣的徐夫人一干人等,便也对背后劝说有功的周三太太大有好感了。
周家本就是老太妃的娘家亲戚,与燕王府时有往来。但在周家几位老爷太太少爷姑娘中,燕王妃独独觉得三房一家还算靠谱。长房里的周雅正为人还罢了,只是才智有限,无力支撑大局罢了。可三房夫妻都是明理懂分寸的人,养出的女儿们也都聪明果决,而且还有行动力,能阻止二房做出错误的决定。若不是周三老爷脚上有伤,耽误了前程,他们这一房早就出人头地了,那样周家新一代领头人就不会是周大老爷这等优柔寡断的平庸之辈,他家兴许也不会沦落为徐夫人的工具,导致了今日的衰败了。
燕王妃把周三太太来信劝说镇国将军夫人之事告诉了太后娘娘,太后娘娘也觉得周三太太不容易。得知他们夫妻二人的往事,太后并不介意周三太太是兴平老郡王的嫡亲外孙女儿,反而觉得以她的出身,还能保持冷静从容,理智地做出决定,相当了不起了。这样的人倘若因为丈夫有残疾而断了前程,只能做一辈子的寻常士绅人家,实在太过可惜。太后娘娘还嘱咐燕王妃,倘若周家三房日后回北平,她能帮衬些,就帮衬一把呢!
燕王妃如今回想起来,也有心要帮周家三房一把。
算算时间,眼下已经是九月,转眼就是年底了。周家老布政使与老夫人的丧事都是在年底,周三老爷夫妻要守三年孝,但孙辈只有一年孝期。而周家已经分了家,长房未来多半会守在保定老家,全力供第三代最有出息的举人周雅正苦读,好让他在某年春闱一举高中,重新把全家带回到官宦圈子里去;周家二房分到了京城的产业,又一心想要借女求荣,大概率会迁往京城方向;周家四房的产业主要分布在通州,而三房则分到了北平内城的房产。再加上周三太太的娘家就在北平,还是宗室后裔,他们孝满后迁会北平居住,几乎是不用质疑的。
燕王妃打算要跟镇国将军夫人那边通个气,让后者写信劝周家三房在一年孝期过后便提前搬回北平来。周三老爷与周三太太夫妻俩可以继续闭门守孝,但两个女儿的婚事却不好因为守孝而耽搁太久。做父母的不方便出门为女儿相看,那又何妨把儿女婚事托付给信得过的亲友?燕王妃愿意把周三姑娘姐妹俩都带在身边,指点些规矩礼仪,再替她们相看一门靠谱的亲事。只等周三老爷夫妻俩出孝,随时都可以正式定婚、成亲。那岂不是比他们夫妻出孝之后再给女儿相看,要节省许多时间?
周三老爷腿上有疾,出仕已经不可能了,但他还有才智见识,他的妻子也是贤淑聪慧的女子。若能借着女儿的亲事,在北平城里重新找回自己的定位,最好是能给燕王府出一分力,那无论是对他们夫妻,还是燕王夫妇,都是一件大好事。
燕王妃觉得,如此一来,她也不用担心将来到了九泉之下,见到老太妃,会让老太妃失望他们夫妻不曾照看她的娘家亲眷与小辈了。
徐夫人那是意外,自己作的,不值得燕王府庇护。而周家人中有人品正直的人,燕王夫妇也照样会关照有加。
燕王妃一番话听得谢慕林与永平郡主都大点其头。她们能理解燕王妃的想法,也不觉得这是什么难事。永平郡主还笑道:“周三老爷虽说不方便出仕,但他年轻的时候听说学问很好,不然也不会有人说他是周家的千里驹了。他若回了北平,无论是做学问、开馆授徒,还是只做个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士林大家,都无妨的。永宁姑妈家的马姑父何尝不是人人敬重的书画大家?谁也没觉得马家人不考取功名做官有什么问题。等周三老爷离了周家的桎棝,却打出了自己的名声,他的女儿又都是实实在在的淑女、才女,母妃还担心会没办法替她们相看到好亲事么?”
而谢慕林则道:“我也听说周三姑娘是个明事理的好姑娘。若王妃接她入府,我必会把她与李三姑娘同样对待,绝不会怠慢她半分的。”
燕王妃听得笑了:“好,既然你们都没有异议,那我回头就给镇国将军夫人捎话了。时近年关,倘若周家三房有意回归北平,年前开始考虑、做准备,年后差不多就可以启行了,不会耽误事儿。”
接下来她们三人又讨论了一下开织坊的事。谢慕林开的那两家织坊运转正常,但毕竟开张时日还短,燕王妃虽有些心动,却还是想稍稍观望一下,免得自家开了新织坊,却抢了儿媳妇的生意就不好了。谢慕林觉得这种事没必要担心,不过是一两个织坊,一年能出个几千匹棉布罢了,随便一条船就能运走了。谢家就有商队,她还怕织出来的布卖不出去?
北平出品的棉布,也不代表只能在北平卖呀!九边重镇,哪一处不是人口繁茂?
不过,燕王妃想要谨慎一点再做决定,也不是坏事。谢慕林自然不会催婆婆干什么事,只说照燕王妃的心意来即可。
倒是永平郡主觉得有些遗憾,她还以为能跟母亲合办织坊呢,如今赚私房的渠道暂时中断了,她只能重新打起了跟嫂子讨论过的糕点铺子的主意。
谢慕林便告诉她,新的糕点铺子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只是店里的白案师傅还在培训中,在他们学会十几二十种南北细点之前,铺子还不方便开张,请她帮着挑个好日子,若有得用的人手推荐,也多多欢迎。
永平郡主连忙打了包票:“这有何难?回头我去问问婆婆,袁家可有合适的人手。他们家在真定家大业大的,我就不信,找不出几个靠谱的白案厨子来!”
燕王妃在上做了见证,永平郡主与袁燮也与朱瑞一道,帮着拟定了契约的细则,谢慕林与袁夫人当日就签定了契约。袁夫人回北平时,就把几家世交的棉花与押送队伍都带过来了,都住在袁家的地盘上,随时可以将棉花交付到谢慕林手下的人那里。而谢慕林这边早已备好了仓库,只等大量棉花入库,就可以正式开织棉布了。
作坊已经建好,朱瑞麾下的工匠们已经完成了五十台带有飞梭的织布机,剩下五十台也能在腊月前交付,另外还有更精密些的提花机等等,也做好了两三台,质量做工都很不错。
燕王妃命人去招揽的女织工,已经培训好了近百人,个个都能熟练运用飞梭织布机和普通织布机,手艺最差的人也能织出一匹质量不错的粗棉布来,手艺最好的一位,甚至还能自创新花样,织出各色碎花布,提花机也能操作自如。印染匠们都练熟了手,对于谢慕林给出的新染料和固色剂,全都能熟练运用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第1336章 事业
燕王妃非常乐意提供这阵东风。
她给织坊定下了开张的良辰吉日,为此还跟吴琼叶姑姑把通胜书给翻了个遍,才在近期挑了个极好的日子。谢慕林对这种事一向是无可无不可的,见燕王妃兴致正浓,便也由得她去了。
九月初,由燕王妃背书、永安郡王妃谢慕林投资组建的织坊正式开始了运营。开张仪式简单却喜庆,头一天就生产出几十匹上好的棉布来,通时纺纱组与印染组也都各有成果。开张四天,头一批三百匹棉布就被运送到了军中负责被服采买的衙门,几个主事的小官员欢喜得眼泪都要下来了。时下棉花价钱上涨,整个北平地界上棉布吃紧,他们正为采买军服原材料的事犯愁呢。真不愧是王妃与郡王妃建的织坊,才开张没几天,就为军中排忧解难来了!
没什么人说两位王妃与民争利,毕竟如今棉布棉花供不应求是事实。好些没良心的行商见机还哄抬价格呢,气得军中负责采买的人聚在一处就忍不住骂人。若不是布政使谢璞家族的商队时不时就能运几船棉布到北平,价钱也只是照先前定契约时说好的数目来,不曾坐地起价,只怕他们就要抓瞎了!上头哪里会理会棉花价钱波动的事儿,给了你银子,不能采买到足额的棉花棉布,自然就是你的失职。谢家商号守诚信,照着契约卖货,还有商人明里暗里说闲话,骂他们拦人财路呢!
军中采买的人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了。谢大人在北平素有名望,政绩显著,还是永安郡王妃的父亲,如今父女俩都是一片真心为北平与军队着想。既然谢家商号那边定时就有货供给,郡王妃的织坊也能供应不少上好的棉布,那他们还有啥好担心的?那起子坐地起价、利欲熏心的奸商,有多远滚多远吧!他们北地边军几时受过这等窝囊气?难道天下间就只有他们几家商队有棉花棉布不成?!
军中一施压,再加上别家商号见势不妙,俱都一改先前的作法,跟随谢家商队行事,不再哄抬价格,而是照着从前一向交易开的价格将棉花棉布卖给了军队。虽说赚钱比原本预料的少了,但比去年所得要多得多,其实也是大赚的。得了利的商人顿时就心平气和了,看着那几个故意抬高了价格想要发一笔黑心横财的奸商们被架在了半空,下不来台,手中的货又无人肯收,就算运到外地去,也不可能卖出高价,竟然只能烂在他们手里了,众人越发觉得自己做了正确的决定。
最终那几个奸商只能自己打了自己的脸,主动降了价,才把囤积的棉花棉布给卖了出去,不曾亏本,事后因感觉到了军方的排斥态度,他们便都灰溜溜地离开了北平,怕是三两年内都不敢再来了。
军中采买顺利地收到了足够交差的棉花与棉布,之后就算还有不足,永安郡王妃的织坊仍旧能继续出货,他们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了。回到军中后,他们也没忘向上禀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好让上峰及时向燕王府的两位王妃殿下致以谢意。
北平周边的几位将军都非常知情识趣,得了消息便给家中送信,让自家妻子往燕王府送了谢礼。燕王妃一向没少收这些将门女眷送上来的礼物,却觉得这一回收的礼物特别称心意。
她还笑着对儿媳谢慕林道:“等王爷回来,知道了这事儿,一定会很高兴的!我除了照顾好他的衣食起居,原来还能做得更多呢!往日我真是太懒怠了,若不是瑞哥儿媳妇你做了个好示范,我都不知道自己除了主持中馈、生儿育女外,还能为王爷做得更多!”
谢慕林心想这才哪儿到哪儿呀,不过是供应一部分的棉花棉布,解决了军中所需罢了。不过这话当然不能照实告诉燕王妃。燕王妃如今正是有干劲的时候,身边的人需要多鼓励她一下。
于是谢慕林对燕王妃道:“儿媳原也不懂得这些的,是王妃偶然提起了织坊出品的棉布可以卖给军中,儿媳才有了这个打算。能解了军中燃眉之急,完全是误打误撞!”
燕王妃笑道:“也不能说是误打误撞吧,这事儿是王爷吩咐下来,嘱咐瑞哥儿去办的。他办得好,你也帮了大忙,你们小夫妻俩配合得当,都替王府立下了大功劳。既然两人都有功,就不必谦虚了。”
今年北方边军要配发新军服、新被铺,冬夏装皆有,这个命令确实是燕王吩咐下来的。燕王心疼北方边军,尤其是今年年初有大战,边军死伤不少,正该好生补补元气。虽说燕地财政还算不错,但能供应边军粮食与军械就已经很吃力了,不可能全靠燕王的地盘供给整个军队的。趁着今年边军大胜,还献俘太庙,给皇帝大大涨了脸面,燕王正好替边军向皇帝讨要一波封赏。除了军功与赏赐以外,最实际也最不可少的,自然是日常的吃穿用度。粮食、衣被、军马、军械什么的,都要添新的。
接下来几年,边军很可能都没什么大战的机会了。为了避免朝中某些官员认为没有大战就没必要拨太多钱粮,让边军吃了亏,燕王觉得眼下能趁势多讨要些物资,就该多讨要一点。无论是被服还是兵器,都不是一两年就能坏的。今年添了新的,接下来几年都不必再添置了,到时候只要保证了米粮供应,边军就能过得很滋润了,倒也不枉大家这两年拼死拼活地把敌军打残了,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燕王在南下途中没少往京城方向送信,终于得到了皇帝的批准,即将有一笔巨额军资到账。所以他才会给儿子朱瑞写信,让他尽快把钱换成物资,分配到各处卫所。只不过,短时间内军中加大了棉花棉布的采买量,意外造成了物价上涨,就是燕王预料之外的变故了。所幸这个变故影响不大,让他的老婆和儿媳妇以及亲家误打误撞地解决了。等燕王在京城收到信,想必也会很开心吧?
燕王妃如今就很开心,她已经在和儿媳妇谢慕林商量:“是不是该多开几家织坊?我看军中采买的人每次都是找商人,其实咱们自己人也可以供货的。军户在自家田地里种棉花的人不少,货源也没有问题。”
谢慕林觉得自己经营两家织坊就已经很忙了,又有别的产业,没必要再花更多的精力在这上头,她又不缺钱。倒是燕王妃,可能更需要有自己的事业。所以谢慕林劝燕王妃:“王妃手中也有私房,不如王妃自己开几家?儿媳那边的熟练工人,全都可以帮王妃教导织工的!就是郡主那边,只怕也有些兴趣呢!”
燕王妃有些心动。
第1337章 茶会
重阳茶会当日,燕王府客似云来。
谢慕林跟随在婆婆燕王妃身边,见了每一位来赴会的客人,正好把燕王妃告诉她的八卦内容与北平城内有名有姓的官员家眷妻女以及世家女眷给对上了号,对城中人事的认识又加深了几分。
而燕王妃把她带在身边,郑重引见给每一位女客,而且明显婆媳相得,又令前来赴会的各家女眷对永安郡王妃谢慕林更添了几分客气与郑重。
人人都知道朱瑞并非燕王妃亲生,而是燕王与已故未婚妻的私生子,近年才认祖归宗的。很多人都猜想燕王妃对这个便宜儿子观感不会太好,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无子,而燕王府再没有子嗣可传承香火,便要从皇家过继嗣子了,她兴许都不会接受丈夫将私生子认回来的举动吧?即使燕王妃处处表现得与朱瑞母子相得,在外人面前还总提起从前与萧明珠的姐妹情谊,也依然会有许多太太奶奶们不相信她是真心的,认为她只是在装模作样而已。
将心比心,换作她们是无子的嫡妻,就不可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丈夫的私生子。一切都不过是不得已罢了。
朱瑞迎娶布政使之女为妻,本地官员与各世家的女眷都有些看好戏的意思。布政使在北平绝对是显赫的高官了,更别说谢璞还深得燕王信重,乃是份量很足的重臣,家境又富裕。朱瑞娶了他的女儿,在燕王府的地位大增,即使暂时只是封了永安郡王,也绝非寻常庶子可比。许多人都在猜想,娘家不显的燕王妃会如何看待谢氏这个儿媳呢?婆媳俩会不会因为中馈大权而明争暗斗?
结果令她们失望了,燕王妃与永安郡王妃相处和睦,后者跟永平郡主姑嫂间也十分亲近,竟是一家和乐的模样。如今燕王妃还领着永安郡王妃认识北平官眷与世家女眷,难不成她们先前真的想错了?
可是……这怎么可能?!燕王妃对于其他女人生的儿子和有可能威胁到自己权柄的儿媳,居然一点儿都不生气?这是哪里来的贤惠妇人?!
再看永安郡王妃谢氏,对燕王妃竟然也是真心敬爱,处处体贴,别说是对婆婆了,对亲娘也不过如此了!众妇人看到谢慕林给燕王妃与谢布政使夫人文氏呈上了同样的菊花枸杞茶、菊花饼和菊花糕,据说都是她亲手做的,还真有些一碗水端平的架势。大家心情都有些复杂,再看向以善待妾室与庶子庶女闻名北平的布政使夫人谢文氏,众人就更纠结了。
虽说众人自己都不大想做贤良妇人,可心里还是乐意给儿孙求娶贤良儿妇的。无奈谢家四位千金,嫁了两位,一位年底就要出嫁,还有一位据说也定了人家,竟是全都有主了。否则,她们还真想要为家中子孙求娶谢家女,好歹是在贤良的母亲教导下长大的姑娘,做了自家媳妇,能叫人省不少心吧?
今年的重阳赏菊茶会少了爱生事的徐夫人,宗室方面才得了大好处,暂时与燕王府相处得十分和睦,茶会上只见亲热,不见挑衅,其余太太奶奶们更是没人没眼色地在这种场合搞事,茶会一直都顺顺利利地进行着。除了仁和县主的婆婆与妯娌脸上的笑容稍微僵硬些,就再也没有一丝不好的地方了。
茶会结束,燕王妃笑着让儿媳谢慕林带上吴琼叶姑姑送走了客人,自己先回了院子。等到谢慕林送完客人回来,带着人收拾了残局,前往正院向她复命时,便满意地笑道:“今日一切顺利。你做得很好。虽说茶会期间也有些小小的差错,但都无伤大雅。没有人走岔了道,也没有人起口角,连王府的侍女们,做事时也精心了许多,没有再毛手毛脚打了杯碗或染了客人的衣裙了。倘若以后王府的茶会、宴会都能进行得如此顺利,那我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谢慕林干笑了几声,也不提自己为了避免各种小说中常见的“意外”桥段做了多少准备工作,只谦虚地表示:“儿媳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还得求王妃多指点呢!这次只是一次茶会而已,儿媳应付得已经颇为吃力了,若是换作正式的宴席,还不知会如何手忙脚乱。”
燕王妃笑道:“你也不必过于妄自菲薄。这就很不错了。比起我刚嫁过来的时候,头一次被老太妃指派去办待客的宴席,你出的差错已经极少了。那时节,我可没少因为各种变故而叫徐夫人嘲笑。”
说起徐夫人,谢慕林有些好奇:“我听说她的病已经好了,怎么今日竟然没有上门?”
“我没有给她下帖子。”燕王妃说得十分轻描淡写,“顺义郡王妃白氏来了,也没有捎带上她,想必是觉得她的身份不合适吧?”
顺义郡王府从前只有徐夫人一位代表,还长期寄住在燕王府中。燕王妃无论举办什么宴席、聚会,就算不给她下帖子,也拦不住她上门来。但如今两家分开住,顺义郡王府又有了正式的男女主人,徐夫人这位前任顺义郡王的妾室,就没理由出现在各家官员世家正室聚集的场合上了。从前大家只盯着她背后所代表的顺义郡王府,想着她还有燕王府老太妃撑腰,都不觉得她的身份有问题,又或是即使觉得,也不敢多言。如今燕王府与顺义郡王府照着规矩礼数来了,谁又能挑理呢?
燕王妃过了几个月没有徐夫人出现在日子,深觉轻松愉快。以后她都不打算给徐夫人下什么正式的请帖了。如果顺义郡王妃白氏有心要把徐夫人带上,那是他们自家的事。反正在燕王妃这里,徐夫人已经是没必要给她下帖子的客人了。
谢慕林对便宜婆婆的想法心领神会,便转换了话题:“儿媳方才瞧见镇国将军夫人几次想要跟王妃说话,偏偏总有人来打断,她看起来好象很是懊恼的样子。”
燕王妃笑了一声:“如今重阳都要过了,她还寻思着,想把外孙女儿再送来王府受教些时日呢,偏又不好意思开口。若是没人来打断她,兴许她就鼓起勇气跟我说了,但有旁人来,她就没脸提了。”
镇国将军夫人最初把外孙女儿李三姑娘送到燕王妃身边“教养”,只是想给孩子镀个金,免得李家随便嫁了她罢了。如今大约是发现外孙女儿在燕王府待了大半个月,还真学了不少东西,言行举止谈吐见识都大有长进,便不满足于只让她镀几天金了,就想把孩子再送到燕王府,认认真真学上一年半载的,将来兴许还真能说一门好亲事。
燕王妃心里其实也有些犹豫:“李三姑娘的性子挺讨人喜欢的。我有时候觉得日子寂寞,也想要个小姑娘陪我说说笑笑呢。”儿媳妇谢慕林是不成的,她闲着的时候,正是儿媳妇忙活的时候呢。再说,她接下来还想跟女儿、亲家商量开织坊的事……
谢慕林见状便笑道:“这有什么好纠结的?王妃想要见李三姑娘时,便打发人接她过来住两日得了,想必李家不会介意。”
第1338章 周三
李家当然不会介意。又或者说,还轮不到他们介意。
燕王妃刚刚跟镇国将军夫人透了个口风,后者就忙不迭答应下了这件事,满心欢喜、迫不及待地问起几时把外孙女儿送到燕王府去。至于李家人是怎么想的,镇国将军夫人完全没有放在心上,谅他们也不会拒绝这样的好事。
燕王妃眼下还有事要做,暂时不需要小姑娘陪伴,所以接李三姑娘入府的日子就没有定下来。不过她回想起往年的习惯,估计等今年冬天头一场雪降下来之后,她就会变得比较闲了。到时候再给镇国将军夫人和李郡君传信,接李三姑娘进府,大冷天的窝在暖乎乎的暖阁里吃茶聊天,再教导小姑娘些诗书、针线,有说有笑的,那日子岂不美哉?反正到了腊月里,需要忙活起来的时候,她再把李三姑娘送回自己家去,也不费什么事。
镇国将军夫人面带遗憾地离开了燕王府。不过,外孙女儿能得燕王妃青睐,时不时接到燕王府去玩耍,于她已经算是惊喜了。她似乎已经可以看到外孙女儿在燕王妃的教养下,长成为北平城里最出众的大家闺秀的模样。就连将来的婚姻,燕王妃也会帮着做主吧?燕王妃能挑中的,必定都是青年才俊,与外孙女儿年貌相当,才不会象李家人那般,随便什么阿猫阿狗,只要能给李家带来利益,就胡乱往外许闺女!
永平郡主回娘家商量开作坊的事时,也听说了燕王妃有心要把李三姑娘接到王府里来小住的消息。她并不吃醋,反而很赞成母亲寻个乖巧的小姑娘回来时时作伴,哪怕是为了解闷也好。
虽说嫂子谢慕林也能给母亲燕王妃做伴,但嫂子这脾气,却不是那种嘴甜会哄人的乖巧小姑娘,况且嫂子还要照顾哥哥的生活起居呢,又要帮着打理王府中馈,甚至忙碌,所以,还是另外找人的好。
不过,永平郡主也建议燕王妃:“母妃也不是非得盯紧了一个李三姑娘,无论是咱们宗室本家,还是亲戚晚辈家的女孩子,只要母妃喜欢,看着顺眼,性情又乖巧听话,不会胡乱闹腾生事的,都可以接到王府来住些日子,陪母妃说说话。她们给母妃解了闷,母妃也能教导她们些眉高眼低,顺便抬抬她们的身价,叫她们父母在给她们说亲的时候更顺利些。这原是两相得宜的好事,别人家想必是不会拒绝的。”
燕王妃不由得哑然失笑:“我哪儿有这么多功夫照看一堆小姑娘?从前只有你一个,就够我忙活的了。”
永平郡主不以为然地说:“那怎么一样?我是您的亲闺女!您在我身上花费的精力自然不比旁人。就算是接了宗室、亲戚家的女孩儿进府小住,您对她们也不可能如对我这般用心。”她主动提了建议,“与我们王府走得近的那几家宗室,几乎都有女儿,当中也有性情好,讨人喜欢的。我出嫁之前,还跟她们当中的一些人交好呢!母妃您就看着挑人,喜欢哪个就接哪个进府。横竖都是自家孩子,有什么好外道的?”
永平郡主指的那几家宗室,近年来跟燕王府走得近,立场上已经与燕王一家十分亲近了,燕王也乐得提拔他们几家的男丁。永平郡主虽然觉得李三姑娘是个挺乖巧懂事的小姑娘,但感情上还是觉得本家的堂妹妹们更讨人喜欢些。
燕王妃对此倒没什么所谓。那几家宗室的太太时不时就会到她这儿来坐一坐,奉承一番,因此她对她们的儿女也颇为熟练。庶出的可能她没怎么见过,但嫡出的差不多每个月都要见上一两回。若真把其中几人接到王府来小住些时日,她们的父母是绝对不会拒绝的,兴许还会感到很荣幸呢!
不过她有些担心,大家热衷于把女儿送来陪她,是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她会为这些女孩子安排显赫体面的婚事似的。苍天可证!燕王妃认为自己完全不是那种喜欢给人做媒的性子,偶然替人说合一下,也就罢了,毕竟她确实知道不少青年才俊还未定亲。可若是每个前来奉承她的小姑娘,都指望她能为她们带来一位理想的贵婿,那就太令人头疼了。
若是她看好的青年才俊,不得小姑娘们以及她们的父母认可,那该怎么办才好?!她心里自然清楚,这些小姑娘的父母,对于“青年才俊”、“乘龙快婿”的定义跟她不大相同。而在她看来,军中就有许多不错的年轻俊才,却未必是什么家世显赫的贵公子。
燕王妃说出了自己的担忧,谢慕林在一旁道:“这有什么?王妃愿意教导这些小姑娘,已经是帮助她们在婚姻市场上提高身价了,具体该说什么对象,还是要看她们父母的意思。婚姻大事,或是父母之命,或是自身意愿,谁还指望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长辈替自己做主吗?要是有哪个小姑娘是冲着一门好亲事才来王府的,王妃不搭理她就是了。又没许过什么诺言,难道谁还有脸哭哭啼啼,说她到王府来做过客了,王妃怎能欠她一个如意郎君?”
永平郡主一听就扑哧笑出声来:“嫂子这话说得有趣。正是如此!母妃爱接什么人进王府来解闷,都是他们的福气。他们不乐意就罢了,谁也没逼着他们非要来。可若是来了,就别以为我们燕王府欠他们什么。母妃若是来了兴致,有心要给哪个女孩儿牵线搭桥,那是您好心肠。可若您没这个想法,谁还逼您呢?真把您当成是媒婆了不成?!”
燕王妃也不由得笑了,笑完了才道:“我原也不打算接太多人进府。若真要寻个乖巧懂事又聪明明理的女孩子来与我作伴,除了李家三姑娘,我倒是对周家三姑娘还有几分兴趣。”
周家三姑娘?
谢慕林怔了一怔,才反应过来那是谁。
周老布政使第三个儿子的长女,如今随父母回了保定老家守孝去了。谢慕林依稀记得这姑娘,是个长相秀雅、气质文静的小姑娘,却挺有勇气的。当初徐夫人上门逼周家二房把宝贝女儿周四姑娘送给袁燮做外室,好笼络袁燮,图谋北方军权,周三姑娘和她的父母一同把徐夫人给骂出了周家大门。
周老布政使乃是老太妃的亲外甥,周三姑娘的母亲则是宗室女所生,燕王妃会熟悉也很正常。没想到,她竟然会如此欣赏周三姑娘。
第1339章 原因
燕王妃给女儿永平郡主与儿媳妇谢慕林解释自己产生这个念头的原因。
原来早在镇国将军夫人起意把外孙女儿李三姑娘送到燕王府中,想促成外孙女儿成为四皇子未来的侧妃却计划失败,还叫不忿被她忽视的徐夫人宣扬得满城风雨的时候,燕王妃就留意到了,是周家三太太写信给镇国将军夫人,说服后者改变主意兼改口,不再打四皇子主意,而是改而为外孙女儿的未来着想,顺道还反打了徐夫人一耙。
其实燕王妃当时也不是不恼怒的,更不希望有人觉得燕王府是他们接近四皇子的工具。但看到镇国将军夫人主动收手,还打击了造谣的徐夫人一干人等,便也对背后劝说有功的周三太太大有好感了。
周家本就是老太妃的娘家亲戚,与燕王府时有往来。但在周家几位老爷太太少爷姑娘中,燕王妃独独觉得三房一家还算靠谱。长房里的周雅正为人还罢了,只是才智有限,无力支撑大局罢了。可三房夫妻都是明理懂分寸的人,养出的女儿们也都聪明果决,而且还有行动力,能阻止二房做出错误的决定。若不是周三老爷脚上有伤,耽误了前程,他们这一房早就出人头地了,那样周家新一代领头人就不会是周大老爷这等优柔寡断的平庸之辈,他家兴许也不会沦落为徐夫人的工具,导致了今日的衰败了。
燕王妃把周三太太来信劝说镇国将军夫人之事告诉了太后娘娘,太后娘娘也觉得周三太太不容易。得知他们夫妻二人的往事,太后并不介意周三太太是兴平老郡王的嫡亲外孙女儿,反而觉得以她的出身,还能保持冷静从容,理智地做出决定,相当了不起了。这样的人倘若因为丈夫有残疾而断了前程,只能做一辈子的寻常士绅人家,实在太过可惜。太后娘娘还嘱咐燕王妃,倘若周家三房日后回北平,她能帮衬些,就帮衬一把呢!
燕王妃如今回想起来,也有心要帮周家三房一把。
算算时间,眼下已经是九月,转眼就是年底了。周家老布政使与老夫人的丧事都是在年底,周三老爷夫妻要守三年孝,但孙辈只有一年孝期。而周家已经分了家,长房未来多半会守在保定老家,全力供第三代最有出息的举人周雅正苦读,好让他在某年春闱一举高中,重新把全家带回到官宦圈子里去;周家二房分到了京城的产业,又一心想要借女求荣,大概率会迁往京城方向;周家四房的产业主要分布在通州,而三房则分到了北平内城的房产。再加上周三太太的娘家就在北平,还是宗室后裔,他们孝满后迁会北平居住,几乎是不用质疑的。
燕王妃打算要跟镇国将军夫人那边通个气,让后者写信劝周家三房在一年孝期过后便提前搬回北平来。周三老爷与周三太太夫妻俩可以继续闭门守孝,但两个女儿的婚事却不好因为守孝而耽搁太久。做父母的不方便出门为女儿相看,那又何妨把儿女婚事托付给信得过的亲友?燕王妃愿意把周三姑娘姐妹俩都带在身边,指点些规矩礼仪,再替她们相看一门靠谱的亲事。只等周三老爷夫妻俩出孝,随时都可以正式定婚、成亲。那岂不是比他们夫妻出孝之后再给女儿相看,要节省许多时间?
周三老爷腿上有疾,出仕已经不可能了,但他还有才智见识,他的妻子也是贤淑聪慧的女子。若能借着女儿的亲事,在北平城里重新找回自己的定位,最好是能给燕王府出一分力,那无论是对他们夫妻,还是燕王夫妇,都是一件大好事。
燕王妃觉得,如此一来,她也不用担心将来到了九泉之下,见到老太妃,会让老太妃失望他们夫妻不曾照看她的娘家亲眷与小辈了。
徐夫人那是意外,自己作的,不值得燕王府庇护。而周家人中有人品正直的人,燕王夫妇也照样会关照有加。
燕王妃一番话听得谢慕林与永平郡主都大点其头。她们能理解燕王妃的想法,也不觉得这是什么难事。永平郡主还笑道:“周三老爷虽说不方便出仕,但他年轻的时候听说学问很好,不然也不会有人说他是周家的千里驹了。他若回了北平,无论是做学问、开馆授徒,还是只做个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士林大家,都无妨的。永宁姑妈家的马姑父何尝不是人人敬重的书画大家?谁也没觉得马家人不考取功名做官有什么问题。等周三老爷离了周家的桎棝,却打出了自己的名声,他的女儿又都是实实在在的淑女、才女,母妃还担心会没办法替她们相看到好亲事么?”
而谢慕林则道:“我也听说周三姑娘是个明事理的好姑娘。若王妃接她入府,我必会把她与李三姑娘同样对待,绝不会怠慢她半分的。”
燕王妃听得笑了:“好,既然你们都没有异议,那我回头就给镇国将军夫人捎话了。时近年关,倘若周家三房有意回归北平,年前开始考虑、做准备,年后差不多就可以启行了,不会耽误事儿。”
接下来她们三人又讨论了一下开织坊的事。谢慕林开的那两家织坊运转正常,但毕竟开张时日还短,燕王妃虽有些心动,却还是想稍稍观望一下,免得自家开了新织坊,却抢了儿媳妇的生意就不好了。谢慕林觉得这种事没必要担心,不过是一两个织坊,一年能出个几千匹棉布罢了,随便一条船就能运走了。谢家就有商队,她还怕织出来的布卖不出去?
北平出品的棉布,也不代表只能在北平卖呀!九边重镇,哪一处不是人口繁茂?
不过,燕王妃想要谨慎一点再做决定,也不是坏事。谢慕林自然不会催婆婆干什么事,只说照燕王妃的心意来即可。
倒是永平郡主觉得有些遗憾,她还以为能跟母亲合办织坊呢,如今赚私房的渠道暂时中断了,她只能重新打起了跟嫂子讨论过的糕点铺子的主意。
谢慕林便告诉她,新的糕点铺子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只是店里的白案师傅还在培训中,在他们学会十几二十种南北细点之前,铺子还不方便开张,请她帮着挑个好日子,若有得用的人手推荐,也多多欢迎。
永平郡主连忙打了包票:“这有何难?回头我去问问婆婆,袁家可有合适的人手。他们家在真定家大业大的,我就不信,找不出几个靠谱的白案厨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