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十三房的砖窑改成了水泥窑后,水泥作坊草创完成,老贾头就作为谢家三房的代表,入驻了这个作坊。他带上了一个儿子贾二,另外还有原本就在作坊里工作的侄儿贾富昌,很快就上手了作坊里的工作。
由于文氏与谢慕林有言在先,老贾头并没有成为作坊的主管,而是与十三房谢谨华原本就用惯的管事一起合作,协助对方进行日常经营。这一个多月以来,他二人合作还算愉快,偶有一些争执,也都很快解决了,似乎一切都还顺利。
据老贾头报上来的账目字显示,目前谢家三房每月能分到的利润虽然还不足五十两银子,但已经在缓慢提升中。在湖阴县城范围内,知道水泥并且接受这种建筑材料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与作坊合作的那些工匠几乎都忙得不可开交,生意是一桩接着一桩地来了,可见这个行业前景还是非常看好的。
无论是老贾头还是那位十三房的管事,都不止一次为这门生意不能发扬光大,只能局限在县内而惋惜不已。
除了利润前景,水泥的用法如今也有了不少改进和“创新”,除了最传统的铺地和筑砖墙以外,工匠们也想出了好几种新用法,比如筑堤坝的,筑水沟的,不用砖头来筑墙的……甚至还有人想到,预先把水泥浇灌成一块块中空的砖,再运到建筑现场将它们组装起来,更方便用来建二楼、阁楼等等。
老贾头还提到,有一个老工匠,竟能用水泥做亭子顶,做得好象茅草顶一般的形状,也不知道是如何想出来的。只是这其中的窍门,那位老工匠就拒绝透露了,大概是打算作为独门秘方,传给子孙后代。
为此老贾头颇为生气:“所谓饮水不忘掘井人,这老家伙受了我们谢家的恩典,从我们谢家这里得了水泥这样的好东西,有了新的营生,就该知道感恩才是,更别说他还与作坊签了契约,便算是作坊的人了。他想出的任何水泥新用法,都该告诉作坊里的人才对。谁知他竟然反过来瞒着我们,不但自个儿私下从外头接活计,就连谢家的族人想要他去建亭子,他也同样要赚我们谢家的银子,就跟别人家一般价钱,真真是岂有此理!若是轻易饶了他,其他人见了也跟着学,那还得了?!二姑娘放心,我定会叫这老东西知道什么是规矩,看他日后还敢不敢再这样忘恩负义了!”
谢慕林听了还挺有兴趣的,用水泥做亭子顶……以现有的工艺条件,那位老工匠是如何解决技术难题的?该不会是用了木板去塑形,再把木板拆掉的吧?
不过她对于那个老工匠敝帚自珍的做法并不是太生气,还对老贾头说:“不要做得太过分了,老人家思想保守些,有了个独门技艺就觉得是宝贝,不愿意让外人知道,在如今这个时代,也算是正常的。你跟作坊的管事商量一下,好好跟那老工匠谈,看能不能给我们谢家谈一个优惠些的价钱。另外再告诉他,既然与作坊签了契约,他想出来的法子就该优先给我们谢家用才是。他不愿意透露其中秘密也无妨,但作坊需要他用这种技术帮顾客建亭子时,他就要去做,不能丢下作坊的活计不管,只顾着做私家生意,大不了作坊方面多分他些银子就是了。除此之外,他最好确保这门手艺有人传承,不能带到棺材里去。如果有其他人自行想到了类似的法子,他也不能打压人家。”
老贾头有些不敢置信:“二姑娘的意思是……他不但能保住秘方,不用告诉作坊和其他的工匠,就连外头的生意,他也可以自己去接,只要不耽误作坊的活计就行?!”
谢慕林点头:“其他工匠,也同样是照此例办理。我只盼着每个人都能积极做出工艺改良,想出自己的独门秘法,为此多给他们些好处也无妨。只要他们想出来的东西,能让作坊受惠,让一点利又有什么要紧呢?水泥工艺有改进,我们还能赚更多的钱。”
老贾头咽了咽口水,有些犹豫:“这样真的合适么?二姑娘,水泥本来就是我们家的秘方……”
谢慕林摇头:“水泥不是我们家的秘方,且不说京中的内务府和北边的燕王府,就连边境一带,也多的是军中工匠知道这东西怎么做。我们只不过是偶然知道了几种土法水泥的配方,做出来方便一下族人亲友,乡里乡亲而已。这东西是要大规模传扬开来,才能发挥真正的好处,我们自个儿敝帚自珍,没什么意义。”
老贾头听明白了,苦笑了下:“二姑娘说得是,那我回去就跟管事商量。”
谢慕林见他还有些不情愿,便笑着说:“别把这事儿看得太重了。我原也没指望水泥作坊能赚什么大钱。这东西本就是用来帮十三房暂时度过难关的而已。如今这门生意只能在县城周边做,也方便谨华哥照看家里。等到十三婶的病好了,谨华哥行动自由些了,能到外地去时,他有多少生意不能做呢?更何况,那两三个窑,能烧多少水泥?光是县城一地,都未必供应得上,想那么多做什么?但如果工匠们能发掘出更多的水泥用法,让它派上更多的用场,迟早会有见识深远的高官贵人向朝廷上书,重新大规模推广水泥的。那才是你们大展身手的时候。”
老贾头听得向往无比,笑道:“若果真能如二姑娘所言,那就太好了。老贾头只盼着那一天能早日到来。”
谢慕林点头,又道:“如果真有那一天,光靠我们谢家角这个小小的水泥作坊,可做不了多少生意。改日你得跟作坊的管事商量一下,让他提醒提醒谨华哥,最好是另外找个地方,扩建水泥窑,要是当地本身就有煤矿又或是粘土、陶土,那就更好了,也省得我们还得从别处运原材料过来,费时费力又费钱。那地方最好偏远一些,有水路可运货就行,别离城镇太近。”
水泥作坊的污染问题还是挺严重的。
老贾头忙赔笑道:“二姑娘说得是,这才是最要紧的大计呢!至于那糊涂老工匠,就当便宜他了。不是有个词,叫什么……千金买骨么?就拿他当个范例,好叫所有工匠都知道我们谢家是多么的仁义,投到我们谢家的作坊来做事,才算是真正过上好日子了!反正那老头子只会这一种秘技,也不见得能多赚多少钱。若真的发了财,他还未必能保住这秘方呢。咱们老爷是三品的高官,家里参股个水泥作坊,挣点小钱,都有人眼红,想要来偷配方,更何况是区区一个老工匠?”
谢慕林挑了挑眉:“谁来偷水泥配方了?”
第341章 杨四
说起这件事,老贾头就有些欲言又止,犹豫了一下,才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说来这人……还是咱们谢家的亲戚,本身更不是什么没名没姓的小户人家,谁也没想到,他做事竟会这么不讲究!可我们做下人的,又不好跟人较真,就怕事情闹大了,他没事,我们倒要吃挂落。”
谢慕林见他始终神神秘秘地不肯说出那人的名字,还说是亲戚,就有些不耐烦了:“到底是谁呀?你要说就快说,别在这里卖关子!”
老贾头这才老实说来:“这人姓杨,其实是二房那边大姑太太夫家的人,说来跟大姑老爷血缘还很近,得管大姑老爷叫一声哥,是同一个爷爷所出的堂兄弟,还是嫡出的。不过他是小儿子,没继承多少家业,平日里靠着哥哥嫂子过活,在这湖阴县城,听说名声也不太好,是个出了名的纨绔,也就是仗着杨家的名号在外头胡作非为罢了。可杨家大老爷在外头做官,家里人素来要脸面,因此凡事都要护他三分。”
这位杨四爷刚开始找上门来的时候,是想叫水泥作坊的人给他重修一下郊外小田庄上的粮仓,预备秋粮下来后,方便存放,说是原本的粮仓破旧了,总是有老鼠出没,水泥地面的粮仓不但干净,还不容易有蛇虫鼠蚁出现。
这也是如今水泥作坊最经常接到的生意类型,因此作坊的人最初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还因为杨家是谢家二房的姻亲,优先给他干了,连价钱都给他打了个八五折,最后还把零头给抹了。
如此优惠,活计又做得快又好,水泥作坊的匠人当然不会觉得这事儿有问题。后来是杨四爷的管家总是劝他们不必太过赶工,慢点做没关系,他们才开始觉得奇怪的。他们虽然工程进展快,但早就做熟了,活计干得并不粗糙,甚至看在二房面上,做得格外细致些。雇主还叫他们做慢点,是不是太不合情理了?他那个小田庄,粮仓本来就建得不大,还要叫他们把地给多铺几层水泥,材料都比别家耗费得多。
别家雇主都只会催着他们赶紧做完,毕竟工钱虽然固定,伙食却是工匠们多做一天,雇主就得多包一天的,材料钱也要另算,为了省钱也不会特地叫工匠们慢慢做活,增加没必要的工程量。
当时去杨四爷家干活的工匠领班就留了心,很快发现,每次需要从作坊拉水泥到工地上的时候,杨家都必定要派上几个人跟船,到作坊里细看烧水泥的窑周围都堆了些什么材料,又是如何烧的。因为水泥作坊不许外人轻易入内,他家才特地让工匠放慢速度,多耗水泥,好有机会多去作坊几回。
老贾头对谢慕林说:“也是作坊那些工匠粗心,觉得水泥这东西,材料都是贱物,随意就地堆放,忙起来时也没顾得上拦人,竟叫那几个人看出了底细。我跟管事打听过了,那位杨四爷不但派了自己家里的下人去,还问他哥哥借了人手。等他家那个小粮仓完了工,他立刻就在自个儿的小田庄边上挖洞建窑,不知打哪里弄了些材料回来,也要烧水泥了!”
谢慕林听得有些好笑:“不是说杨家大老爷在外头做官,因此他家的人在家乡就格外要脸面吗?他们家的人不介意杨四爷开水泥作坊?”就算是在谢家,也只有十三房这样偏支中的偏支,才会经营这种生意呢。至于三房,那是打着援助十三房的名义行事的,并没有出面明言水泥作坊是自家的产业。
老贾头告诉谢慕林:“那杨四爷在家里也没什么营生,他哥哥嫂子听说也烦他烦得很,却又不好不养活他,叫杨家大老爷那一支的长辈说他们不友爱兄弟。若杨四爷真能借着水泥,立下了家业,只怕他哥哥嫂子还巴不得呢,横竖吃亏的又不是他们自个儿。要是水泥真能赚到钱,他们兴许还想要分一杯羹去。这话是作坊管事托人打听来的,就是杨四爷他嫂子对娘家人说的话!”
谢慕林听得有些无语,便问:“那杨四爷可烧出水泥来了没有?”
老贾头对此却有些拿不准,杨四爷肯定是让人烧制过水泥的,但因为他的人只查到了水泥的原材料,却没弄清楚比例,所以烧得不算很成功,目前依然在试制中,试制出来的水泥,顶多就是铺铺地,根本不象谢家出的水泥那么好用。
不过,水泥的烧制并不复杂,各种材料的配比也很简单。那杨四爷叫人试得多了,迟早会试出正确的比例来。
当然,就算杨四爷真的成功试制出水泥,老贾头也有把握,他们抢不走谢家作坊的生意。因为水泥使用的时候,还需要添加别的东西,比如用来砌砖时,就不能光放砂和水,还得添些石灰石膏什么的。这两种都是烧水泥的材料,估计杨四爷不会想到,它们还能有别的用途……
但是,杨四爷的哥哥好象也在暗地里挖角水泥作坊的工匠。万一叫他成功挖到一两个人,水泥的秘密就再也不是秘密了。
老贾头请谢慕林想想法子,求二老太太宋氏跟杨家那边递个话,叫杨家人收敛些,盯着姻亲的产业,未免太没品了,这也是官宦人家应该做的事?
谢慕林想了想,道:“真把这事儿闹到二祖母跟前,杨家那边就要丢尽脸面了,还有点杀鸡用牛刀的意味。二祖母自然不会亏着十三房,但我们却没必要让她老人家操心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你跟作坊管事给杨姑父身边的人递个话,看杨姑父能不能悄悄儿把这事儿给处置了,不必惊动姑姑。就算要有人扮黑脸,也犯不着让姑姑这个做媳妇的出面。”
这就是要让杨意全杨姑老爷去扮这个黑脸了?
老贾头本来还想问,万一杨姑老爷偏着杨家人怎么办?但随即想到传闻中杨意全跟伯娘、堂兄弟不大和睦,只差没做谢家二房的上门女婿了,心里顿时有了数。
那要是杨四爷要是不肯听劝,非要继续挖角谢家作坊的工匠,建立自己的水泥作坊跟谢家抢生意,那又该怎么办呢?
谢慕林就说:“作坊里的工人不全是我们谢家的奴仆,人家要换东家,我们总不能喊打喊杀,逼着别人留下吧?为了区区一个水泥,不值当。如果真有人被挖走了,你们也不必死死拦着。这种东西,本来就不是只有我们一家知道的秘密,但凡有个边镇驻军的工匠跟这边通个信,我们的水泥配方就一点儿都不值钱了。
“你们看开一些吧,多想想好事儿。水泥要是生产的人和使用的人多了,对我们更有好处,也有利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当初要是我们死守着水泥配方不放,不肯与签约的工匠们分享,又哪里有那么多新技术出现?可见水泥这种东西,保密是没有意义的。要不是它容易犯忌讳,我还恨不得大规模推广出去,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这个配方呢!”
老贾头顿时对自家二姑娘肃然起敬,良久都说不出话来了。
第342章 岔子
谢慕林其实有些怀疑老贾头觉得她是个傻子,但人家没有说出口,她也不好随意猜度,只能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模样,把人打发走了。
她是真心没把水泥配方当一回事。这种在现代早就烂大街的东西,无论是配方还是工艺都极简单。她不用建窑,自家拿个铁锅炒炒,也能制出少量的水泥粉来。她是为了使用方便,才授意旁人扩大生产规模的。而如果不是把配方在一定范围内传开,那些与作坊签约的工匠,也不会想出那么多的水泥新用法、新工艺。哪怕这些工艺的秘密暂时还掌握不到谢家人的手里,只要工匠们持续与谢家合作,谢家人也能一直从中受益。
等时间长了,这些技法传播开去,还能给这个时代的百姓带去更多的便利。
谢慕林不是建筑专业出身,完全就靠着书房空间里的那些资料,捣鼓出土法水泥来。具体的技术方面,她实在是帮不上什么忙。不靠资料的话,除了提供一些在现代人尽皆知的水泥用法,她就只能想出一个用踏碓代替人工粉碎材料的法子,可以稍稍增加一点生产效率。她还指望着这个时代的能工巧匠们能多多完善这门工艺呢,总不能指望自己一个文科生,就能点亮科技树吧?
连那位穿越的永乐帝朱标都未必能做得来的事,就别太为难她一个小女子了。
与民生关系比较密切的事物,严格保密配方,根本不利于推广与发展。但如果不是必需品,还是依靠个人智慧创造出来的,比如某种织锦工艺又或者某些酒呀、酱的配方之类的,保密也就保密了,因为那不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可水泥……说真的,保密根本没有意义。
谢慕林站在技术发展的角度,做出这样的判断,但老贾头显然还不太能理解。他大概会觉得,任何秘方,无论是不是在远方还有别人知晓,只要在这湖阴县甚至是太湖一带只有谢家知道,就该严格保守秘密,传给子孙后代,绝不能外泄才是。想要让一个古代的老仆理解谢慕林的想法,太困难了。谢慕林也不指望他能理解,所以只是让他听命行事就好了。
至于杨四爷,事后她也确认过,姑父杨意全那边确实已经得到了消息。至于他要如何处置,那就得多等几天才知道了。不管杨姑父与本家关系是好是坏,这件事确实是杨家理亏。说实话,做姻亲做到这个份上,还挺没品的。倘若那位杨四爷真有心想要参与水泥生意,完全可以托杨姑父给谢家递话。
十三房的谢谨华堂兄因为有重病的母亲要照顾,根本出不得远门,日常活动都被局限在湖阴县城周边一带了,作坊也只有两三口窑,能生产的水泥数量很有限。杨四爷若有诚意,双方未必不能合作。他完全可以另找地方建窑,生产出来的水泥也可以运到别的地方去卖。只是在湖州府范围内,影响都是极有限的。
明明可以光明正大谈合作,双方都能有利可图,可杨四爷就非要把事情做得这么难看,手段又低劣,轻易就被苦主给发现了,谢慕林也挺无语的。就算谢家真要往外头找合作伙伴,也绝对不能找这样的人。
也不知老贾头是不是给马路遥传话了,没过两天,文氏就过来问谢慕林:“水泥作坊那边,杨家是不是有人在给你谨华哥使绊子?既然老贾头说要请你嗣祖母帮忙,你怎么没跟家里说一声呢?你嗣祖母好象也还不知情的模样。”
谢慕林挑挑眉:“老贾头跟你说的吗?我是想着,这种小事用不着惊动嗣祖母,所以只让老贾头跟谨华哥的管事商量一下,悄悄儿给杨姑父身边的下人递个话就好了。事关杨家,杨姑父自己就能处置了,连梅珺姑姑都不必惊动。那杨四爷是杨姑父的堂兄弟,要说他的不是,也该是杨姑父出面。如果要姑姑开口,叫杨家那边如何看她这个侄媳呢?”
文氏恍然大悟,叹道:“好孩子,你想得周全,也用心良苦。只可惜,这事儿你姑姑已经知道了。她还特地来找我赔不是呢。我想这也不是她的错,就叫她别放在心上。其实都是亲戚,一点小事,没必要闹大。你谨华哥也只是做做族人亲友与乡里乡亲的生意罢了,别处的根本顾不上。只要那个杨四把他家烧的水泥卖得远些,别跟你谨华哥争抢就好了。若为了这点小事,损及谢杨两家的情谊,就太不值当了。”
谢慕林有些意外:“姑姑已经知道了?是谁告诉她的?杨姑父吗?”难道杨意全知道情况后,不肯出面跟本家交涉,却推了老婆出去挡箭?这是不是有点渣?
文氏就说:“你杨姑父大概还不知道呢。他身边的人都是你姑姑安排的,出了什么要紧事,他们自然会跟你姑姑说。你杨姑父如今正忙着书院几个童生考院试的事,你姑姑便不想他为了一点小事分心。”
谢慕林哂道:“大哥二哥不是提过,去参加今年院试的人早就组团出发去了杭州,带队的先生是牛大儒和另一位老师,并没有杨姑父吗?他如今留守书院,只需要负责日常的书院事务和教学工作就好,能忙到哪里去?”
文氏嗔道:“你姑姑也是不想让你姑父为了杨家的事烦心,才替他把事情处理了。这是她体贴之处。你怎么还埋怨起你杨姑父来了呢?”
谢慕林扯了扯嘴角,心里有些不以为然。这事儿不管是谢梅珺彻底掌握住了杨意全身边的所有侍从,能对丈夫封锁住所有外界的消息,还是杨意全心知肚明是怎么一回事,却还是装作不知情,任由妻子去得罪本家,都不是什么好事。梅珺姑姑和她的丈夫,夫妻之间的关系真的没有任何问题吗?
好好的安排出了岔子,谢慕林不由叹了口气,问文氏:“姑姑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亲自出面去跟杨家的人投诉杨四爷吗?还是不打算惊动本家,只跟杨四爷的哥哥嫂子说话?”
文氏摇头:“你姑姑没提,说让我放心,她会处理好的。不过十三房那边,她有意要补给谨华一笔银子,算是替杨四赔礼。我觉得这些钱,谨华是不会接受的。可你梅珺姑姑非要给,还叫我帮她做中人,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谨华如今为了你十三婶的病,忙得连作坊的生意都顾不上了,全靠底下的管事操持事务。他兴许还不知道杨四想偷配方的事儿呢。若直接跟他说了,万一他惊动了八房,知情的人就太多了。”
其实文氏也觉得,这件事知情的人太多了不好,闹大了,是绝对瞒不过二老太太宋氏的。十三房的水泥作坊为何会让杨四爷钻了空子?还不是因为看在杨家是二房姻亲的面上?宋氏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肯定会生气难过,这事儿偏又涉及到了她独生爱女的夫家。
谢慕林叹了口气:“这么麻烦做什么?直接当面告诉杨姑父就好了。他是男人,有些事就该由他负起责任来!”
第343章 平息
虽然文氏觉得不妥,但谢慕林还是决定,要把杨四爷的事告诉杨意全,让他去处理。
兴许杨意全姑父会偏向杨家,任由谢家十三房以及背后的三房(也包括二房)吃亏,但也有可能会偏着谢家,从此跟杨家本家的关系闹得更僵。经过这件事后,谢慕林也就能看清楚这位姑父的为人品性了,便能决定日后要如何与他相处。
其实杨意全对他们母子几个还是挺好的,每次在二房遇见,态度都很亲切和气,对文氏在湖阴的生活也非常关心,就好象是个和蔼的长兄一样。尽管见面的次数不多,但时不时的也会打发个婆子来跟文氏问好,让她遇到什么难处,只管开口。毕竟她如今是二房的媳妇,丈夫不在身边,儿子们年纪又还小,能依靠的,就只有他这个二房女婿了。
可谢慕林始终觉得他这份亲切友好透着古怪,从前她可从来没听说,谢璞与文氏和这位妹夫关系有多亲近。哪怕是在谢映真的记忆中,父母都很少提起杨姑父,要提也只会提梅珺姑姑和她的夫婿、儿女如何如何。要说杨意全与谢璞、文氏夫妻有多深的私交,怎么谢璞有难时,就没见他出现过?宗房的大老太爷谢泽山做了二房的代表,当时二房的女婿可没见有书信传来。杨意全只是竹山书院的教书先生而已,又没参加今年春闱,难道还能比一族宗长谢泽山更忙碌?
更何况,杨意全对谢家人的关心,好象重点都在文氏身上,经常说文氏就跟他的亲妹妹一般。而对于三房的长孙谢显之,与要继承二房香火的谢谨之,则是同样的态度。当着文氏的面,又或是身处二房时,他是非常和蔼可亲的,但在书院那边,则要冷淡得多,兴许还不如牛大儒对谢家兄弟那么关照。
谢慕林很想搞清楚他到底是怎么想的,他对谢家母子的真实态度是什么?他是二房宋氏独生爱女谢梅珺的丈夫,若是他对谢璞一家有什么不好的看法,说不定就会影响到宋氏与谢梅珺的态度。
谢慕林先趁着姐妹们聚在一处学做点心的时候,试探了一下杨沅,发现她对水泥作坊的事一无所知,甚至根本不知道十三房的砖窑改成了水泥窑。她是个乐天派,如今年纪又小,整天想的不是吃喝玩乐,就是如何应付外祖母与母亲布置的功课,根本不爱操心别的。
在她看来,父亲只需要专心教书,将来接手竹山书院的山长之职就可以了,完全不需要操心琐事,母亲能打理好家里家外所有事务。如果有一件事,母亲已经决定了要如何去做,父亲根本就不需要再过问。
谢慕林猜想,姑姑谢梅珺在夫妻之间,应该是比较强势的那一个,是不折不扣的一家之主了,但平日里还真看不出来,因为她在人前,对杨意全的态度都是比较温柔大方的。
谢慕林不清楚这对夫妻之间到底有什么问题,但看杨沅的态度,估计是不会在谢梅珺明说不愿意丈夫操心的情况下,还帮她给杨意全递话了,于是就改而找起了别的路子。
她先去跟两位兄长谢显之与谢谨之沟通过,说明原委,然后由谢谨之的书僮石砚出面,直接在书院里找上了杨意全,向他禀报了事情的原委。
石砚代表小主人谢谨之,向杨意全说得非常明白,谢家二房是不愿意把事情闹大的,也不希望让二老太太知道,十三房那边同样是希望息事宁人,但在谢家八房出面跟杨四爷交涉,对方也知道谢梅珺知情后,还完全没有停止行动的迹象,反而变本加厉地加大挖角的筹码,这就很让人困扰了。谢谨之身为谢梅珺的侄儿,认为杨家人不够尊重她,又不愿意她直接跟小叔子们对上,所以希望姑父杨意全能跟杨家那边沟通一下,和平解决这件事。
水泥作坊并不是什么能赚大钱的产业,谢家二房、三房拿出这个配方,其实是希望能帮助十三房走出困境而已。至于水泥配方有些什么忌讳,目前哪些地方还在大规模使用,种种情况石砚也都照实告诉了杨意全,好让他能充分掌握情况,做出最恰当的判断。
据石砚说,杨姑老爷当时的表情有些僵,沉默了很久才表示,他会处理好此事的,让谢谨之别担心,还说这件事暂时不必告诉谢梅珺与宋氏知道,再给了石砚一个厚厚的赏封,就把人打发走了。
谢显之与谢谨之都留意到,杨意全这一天并没有什么动静,也没离开过书院,等到第二天下午放了学,他才坐船回了湖阴县城,天黑前又赶回了书院的家。第三天,他又再进了一次县城,同样是天黑前回来。如此反复到第五天上,老贾头才来向谢慕林禀报了最新情况,道是杨四爷停止了挖角的行动,还命人把建好的水泥窑给砸了,非常恼火地跑到谢家十三房的窑口来破口大骂,说些什么要报官的话,说谢家烧水泥是犯忌讳的,云云。
他还真跑去县衙告状了。
不过湖阴县令没他那么糊涂。谢慕林与谢谨之兄妹俩又早早通过宗房那边,在县衙报备过,因此县令一听说事情涉及到谢家,压根儿就没搭理杨四,反而命人把他给撵出去了,又打发个官差到杨家说明原委,叫他们家好生管束自家子弟,别整天没事找事。
杨家大太太和儿子都觉得很丢脸。杨家素来以湖阴县第一官宦世家自居,只有谢家能与他家相提并论,何曾受过县尊的气?不过是一件小事罢了,杨家都勒令杨四停止挖谢家墙角了,县令还跑出来多管闲事做什么?杨家大太太有些怀疑,这是谢家在暗地里要落他们杨家的脸面,又或者是杨意全在故意打压他们大房?
不过真正让事情彻底平息下去的,还是来自扬州杨大老爷的一封信。杨大老爷收到了侄媳谢梅珺的书信,得知事情原委,觉得家人的做法很让他丢脸。他一边写信给谢泽山,向他赔礼,附送了四锭纹银用来补偿苦主谢谨华的损失;一边写信给家人,让他们不要贪小便宜,要友爱乡邻,与谢家人和睦相处,还要管教好家中子弟,禁止他们胡闹;最后还写信给杨意全,告诉他遇到这种谢杨两家的纠纷,要勇于承担,把事情处理好,别都推给女眷,若是杨家有人不肯服他,只管写信告诉自己,自己会为他做主。
杨大老爷与谢泽川曾是知交好友,当年会促成侄儿杨意全与谢泽川独生女的婚事,当然不会把谢家当成普通姻亲而已。他比杨家任何人都盼着两家能世代友好下去。
这件事就此平息了,谢谨华还没反应过来呢,就得了两笔赔偿款,反而赚到了。水泥作坊继续正常经营,还变相地得到了县衙的默许,只要朝廷没有明令禁止,以后都不用担心会犯什么忌讳了。工匠们没人跳槽,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得到了谢谨华的赏金,皆大欢喜。
但杨意全与谢梅珺之间,却有了一点小小的不愉快。
由于文氏与谢慕林有言在先,老贾头并没有成为作坊的主管,而是与十三房谢谨华原本就用惯的管事一起合作,协助对方进行日常经营。这一个多月以来,他二人合作还算愉快,偶有一些争执,也都很快解决了,似乎一切都还顺利。
据老贾头报上来的账目字显示,目前谢家三房每月能分到的利润虽然还不足五十两银子,但已经在缓慢提升中。在湖阴县城范围内,知道水泥并且接受这种建筑材料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与作坊合作的那些工匠几乎都忙得不可开交,生意是一桩接着一桩地来了,可见这个行业前景还是非常看好的。
无论是老贾头还是那位十三房的管事,都不止一次为这门生意不能发扬光大,只能局限在县内而惋惜不已。
除了利润前景,水泥的用法如今也有了不少改进和“创新”,除了最传统的铺地和筑砖墙以外,工匠们也想出了好几种新用法,比如筑堤坝的,筑水沟的,不用砖头来筑墙的……甚至还有人想到,预先把水泥浇灌成一块块中空的砖,再运到建筑现场将它们组装起来,更方便用来建二楼、阁楼等等。
老贾头还提到,有一个老工匠,竟能用水泥做亭子顶,做得好象茅草顶一般的形状,也不知道是如何想出来的。只是这其中的窍门,那位老工匠就拒绝透露了,大概是打算作为独门秘方,传给子孙后代。
为此老贾头颇为生气:“所谓饮水不忘掘井人,这老家伙受了我们谢家的恩典,从我们谢家这里得了水泥这样的好东西,有了新的营生,就该知道感恩才是,更别说他还与作坊签了契约,便算是作坊的人了。他想出的任何水泥新用法,都该告诉作坊里的人才对。谁知他竟然反过来瞒着我们,不但自个儿私下从外头接活计,就连谢家的族人想要他去建亭子,他也同样要赚我们谢家的银子,就跟别人家一般价钱,真真是岂有此理!若是轻易饶了他,其他人见了也跟着学,那还得了?!二姑娘放心,我定会叫这老东西知道什么是规矩,看他日后还敢不敢再这样忘恩负义了!”
谢慕林听了还挺有兴趣的,用水泥做亭子顶……以现有的工艺条件,那位老工匠是如何解决技术难题的?该不会是用了木板去塑形,再把木板拆掉的吧?
不过她对于那个老工匠敝帚自珍的做法并不是太生气,还对老贾头说:“不要做得太过分了,老人家思想保守些,有了个独门技艺就觉得是宝贝,不愿意让外人知道,在如今这个时代,也算是正常的。你跟作坊的管事商量一下,好好跟那老工匠谈,看能不能给我们谢家谈一个优惠些的价钱。另外再告诉他,既然与作坊签了契约,他想出来的法子就该优先给我们谢家用才是。他不愿意透露其中秘密也无妨,但作坊需要他用这种技术帮顾客建亭子时,他就要去做,不能丢下作坊的活计不管,只顾着做私家生意,大不了作坊方面多分他些银子就是了。除此之外,他最好确保这门手艺有人传承,不能带到棺材里去。如果有其他人自行想到了类似的法子,他也不能打压人家。”
老贾头有些不敢置信:“二姑娘的意思是……他不但能保住秘方,不用告诉作坊和其他的工匠,就连外头的生意,他也可以自己去接,只要不耽误作坊的活计就行?!”
谢慕林点头:“其他工匠,也同样是照此例办理。我只盼着每个人都能积极做出工艺改良,想出自己的独门秘法,为此多给他们些好处也无妨。只要他们想出来的东西,能让作坊受惠,让一点利又有什么要紧呢?水泥工艺有改进,我们还能赚更多的钱。”
老贾头咽了咽口水,有些犹豫:“这样真的合适么?二姑娘,水泥本来就是我们家的秘方……”
谢慕林摇头:“水泥不是我们家的秘方,且不说京中的内务府和北边的燕王府,就连边境一带,也多的是军中工匠知道这东西怎么做。我们只不过是偶然知道了几种土法水泥的配方,做出来方便一下族人亲友,乡里乡亲而已。这东西是要大规模传扬开来,才能发挥真正的好处,我们自个儿敝帚自珍,没什么意义。”
老贾头听明白了,苦笑了下:“二姑娘说得是,那我回去就跟管事商量。”
谢慕林见他还有些不情愿,便笑着说:“别把这事儿看得太重了。我原也没指望水泥作坊能赚什么大钱。这东西本就是用来帮十三房暂时度过难关的而已。如今这门生意只能在县城周边做,也方便谨华哥照看家里。等到十三婶的病好了,谨华哥行动自由些了,能到外地去时,他有多少生意不能做呢?更何况,那两三个窑,能烧多少水泥?光是县城一地,都未必供应得上,想那么多做什么?但如果工匠们能发掘出更多的水泥用法,让它派上更多的用场,迟早会有见识深远的高官贵人向朝廷上书,重新大规模推广水泥的。那才是你们大展身手的时候。”
老贾头听得向往无比,笑道:“若果真能如二姑娘所言,那就太好了。老贾头只盼着那一天能早日到来。”
谢慕林点头,又道:“如果真有那一天,光靠我们谢家角这个小小的水泥作坊,可做不了多少生意。改日你得跟作坊的管事商量一下,让他提醒提醒谨华哥,最好是另外找个地方,扩建水泥窑,要是当地本身就有煤矿又或是粘土、陶土,那就更好了,也省得我们还得从别处运原材料过来,费时费力又费钱。那地方最好偏远一些,有水路可运货就行,别离城镇太近。”
水泥作坊的污染问题还是挺严重的。
老贾头忙赔笑道:“二姑娘说得是,这才是最要紧的大计呢!至于那糊涂老工匠,就当便宜他了。不是有个词,叫什么……千金买骨么?就拿他当个范例,好叫所有工匠都知道我们谢家是多么的仁义,投到我们谢家的作坊来做事,才算是真正过上好日子了!反正那老头子只会这一种秘技,也不见得能多赚多少钱。若真的发了财,他还未必能保住这秘方呢。咱们老爷是三品的高官,家里参股个水泥作坊,挣点小钱,都有人眼红,想要来偷配方,更何况是区区一个老工匠?”
谢慕林挑了挑眉:“谁来偷水泥配方了?”
第341章 杨四
说起这件事,老贾头就有些欲言又止,犹豫了一下,才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说来这人……还是咱们谢家的亲戚,本身更不是什么没名没姓的小户人家,谁也没想到,他做事竟会这么不讲究!可我们做下人的,又不好跟人较真,就怕事情闹大了,他没事,我们倒要吃挂落。”
谢慕林见他始终神神秘秘地不肯说出那人的名字,还说是亲戚,就有些不耐烦了:“到底是谁呀?你要说就快说,别在这里卖关子!”
老贾头这才老实说来:“这人姓杨,其实是二房那边大姑太太夫家的人,说来跟大姑老爷血缘还很近,得管大姑老爷叫一声哥,是同一个爷爷所出的堂兄弟,还是嫡出的。不过他是小儿子,没继承多少家业,平日里靠着哥哥嫂子过活,在这湖阴县城,听说名声也不太好,是个出了名的纨绔,也就是仗着杨家的名号在外头胡作非为罢了。可杨家大老爷在外头做官,家里人素来要脸面,因此凡事都要护他三分。”
这位杨四爷刚开始找上门来的时候,是想叫水泥作坊的人给他重修一下郊外小田庄上的粮仓,预备秋粮下来后,方便存放,说是原本的粮仓破旧了,总是有老鼠出没,水泥地面的粮仓不但干净,还不容易有蛇虫鼠蚁出现。
这也是如今水泥作坊最经常接到的生意类型,因此作坊的人最初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还因为杨家是谢家二房的姻亲,优先给他干了,连价钱都给他打了个八五折,最后还把零头给抹了。
如此优惠,活计又做得快又好,水泥作坊的匠人当然不会觉得这事儿有问题。后来是杨四爷的管家总是劝他们不必太过赶工,慢点做没关系,他们才开始觉得奇怪的。他们虽然工程进展快,但早就做熟了,活计干得并不粗糙,甚至看在二房面上,做得格外细致些。雇主还叫他们做慢点,是不是太不合情理了?他那个小田庄,粮仓本来就建得不大,还要叫他们把地给多铺几层水泥,材料都比别家耗费得多。
别家雇主都只会催着他们赶紧做完,毕竟工钱虽然固定,伙食却是工匠们多做一天,雇主就得多包一天的,材料钱也要另算,为了省钱也不会特地叫工匠们慢慢做活,增加没必要的工程量。
当时去杨四爷家干活的工匠领班就留了心,很快发现,每次需要从作坊拉水泥到工地上的时候,杨家都必定要派上几个人跟船,到作坊里细看烧水泥的窑周围都堆了些什么材料,又是如何烧的。因为水泥作坊不许外人轻易入内,他家才特地让工匠放慢速度,多耗水泥,好有机会多去作坊几回。
老贾头对谢慕林说:“也是作坊那些工匠粗心,觉得水泥这东西,材料都是贱物,随意就地堆放,忙起来时也没顾得上拦人,竟叫那几个人看出了底细。我跟管事打听过了,那位杨四爷不但派了自己家里的下人去,还问他哥哥借了人手。等他家那个小粮仓完了工,他立刻就在自个儿的小田庄边上挖洞建窑,不知打哪里弄了些材料回来,也要烧水泥了!”
谢慕林听得有些好笑:“不是说杨家大老爷在外头做官,因此他家的人在家乡就格外要脸面吗?他们家的人不介意杨四爷开水泥作坊?”就算是在谢家,也只有十三房这样偏支中的偏支,才会经营这种生意呢。至于三房,那是打着援助十三房的名义行事的,并没有出面明言水泥作坊是自家的产业。
老贾头告诉谢慕林:“那杨四爷在家里也没什么营生,他哥哥嫂子听说也烦他烦得很,却又不好不养活他,叫杨家大老爷那一支的长辈说他们不友爱兄弟。若杨四爷真能借着水泥,立下了家业,只怕他哥哥嫂子还巴不得呢,横竖吃亏的又不是他们自个儿。要是水泥真能赚到钱,他们兴许还想要分一杯羹去。这话是作坊管事托人打听来的,就是杨四爷他嫂子对娘家人说的话!”
谢慕林听得有些无语,便问:“那杨四爷可烧出水泥来了没有?”
老贾头对此却有些拿不准,杨四爷肯定是让人烧制过水泥的,但因为他的人只查到了水泥的原材料,却没弄清楚比例,所以烧得不算很成功,目前依然在试制中,试制出来的水泥,顶多就是铺铺地,根本不象谢家出的水泥那么好用。
不过,水泥的烧制并不复杂,各种材料的配比也很简单。那杨四爷叫人试得多了,迟早会试出正确的比例来。
当然,就算杨四爷真的成功试制出水泥,老贾头也有把握,他们抢不走谢家作坊的生意。因为水泥使用的时候,还需要添加别的东西,比如用来砌砖时,就不能光放砂和水,还得添些石灰石膏什么的。这两种都是烧水泥的材料,估计杨四爷不会想到,它们还能有别的用途……
但是,杨四爷的哥哥好象也在暗地里挖角水泥作坊的工匠。万一叫他成功挖到一两个人,水泥的秘密就再也不是秘密了。
老贾头请谢慕林想想法子,求二老太太宋氏跟杨家那边递个话,叫杨家人收敛些,盯着姻亲的产业,未免太没品了,这也是官宦人家应该做的事?
谢慕林想了想,道:“真把这事儿闹到二祖母跟前,杨家那边就要丢尽脸面了,还有点杀鸡用牛刀的意味。二祖母自然不会亏着十三房,但我们却没必要让她老人家操心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你跟作坊管事给杨姑父身边的人递个话,看杨姑父能不能悄悄儿把这事儿给处置了,不必惊动姑姑。就算要有人扮黑脸,也犯不着让姑姑这个做媳妇的出面。”
这就是要让杨意全杨姑老爷去扮这个黑脸了?
老贾头本来还想问,万一杨姑老爷偏着杨家人怎么办?但随即想到传闻中杨意全跟伯娘、堂兄弟不大和睦,只差没做谢家二房的上门女婿了,心里顿时有了数。
那要是杨四爷要是不肯听劝,非要继续挖角谢家作坊的工匠,建立自己的水泥作坊跟谢家抢生意,那又该怎么办呢?
谢慕林就说:“作坊里的工人不全是我们谢家的奴仆,人家要换东家,我们总不能喊打喊杀,逼着别人留下吧?为了区区一个水泥,不值当。如果真有人被挖走了,你们也不必死死拦着。这种东西,本来就不是只有我们一家知道的秘密,但凡有个边镇驻军的工匠跟这边通个信,我们的水泥配方就一点儿都不值钱了。
“你们看开一些吧,多想想好事儿。水泥要是生产的人和使用的人多了,对我们更有好处,也有利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当初要是我们死守着水泥配方不放,不肯与签约的工匠们分享,又哪里有那么多新技术出现?可见水泥这种东西,保密是没有意义的。要不是它容易犯忌讳,我还恨不得大规模推广出去,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这个配方呢!”
老贾头顿时对自家二姑娘肃然起敬,良久都说不出话来了。
第342章 岔子
谢慕林其实有些怀疑老贾头觉得她是个傻子,但人家没有说出口,她也不好随意猜度,只能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模样,把人打发走了。
她是真心没把水泥配方当一回事。这种在现代早就烂大街的东西,无论是配方还是工艺都极简单。她不用建窑,自家拿个铁锅炒炒,也能制出少量的水泥粉来。她是为了使用方便,才授意旁人扩大生产规模的。而如果不是把配方在一定范围内传开,那些与作坊签约的工匠,也不会想出那么多的水泥新用法、新工艺。哪怕这些工艺的秘密暂时还掌握不到谢家人的手里,只要工匠们持续与谢家合作,谢家人也能一直从中受益。
等时间长了,这些技法传播开去,还能给这个时代的百姓带去更多的便利。
谢慕林不是建筑专业出身,完全就靠着书房空间里的那些资料,捣鼓出土法水泥来。具体的技术方面,她实在是帮不上什么忙。不靠资料的话,除了提供一些在现代人尽皆知的水泥用法,她就只能想出一个用踏碓代替人工粉碎材料的法子,可以稍稍增加一点生产效率。她还指望着这个时代的能工巧匠们能多多完善这门工艺呢,总不能指望自己一个文科生,就能点亮科技树吧?
连那位穿越的永乐帝朱标都未必能做得来的事,就别太为难她一个小女子了。
与民生关系比较密切的事物,严格保密配方,根本不利于推广与发展。但如果不是必需品,还是依靠个人智慧创造出来的,比如某种织锦工艺又或者某些酒呀、酱的配方之类的,保密也就保密了,因为那不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可水泥……说真的,保密根本没有意义。
谢慕林站在技术发展的角度,做出这样的判断,但老贾头显然还不太能理解。他大概会觉得,任何秘方,无论是不是在远方还有别人知晓,只要在这湖阴县甚至是太湖一带只有谢家知道,就该严格保守秘密,传给子孙后代,绝不能外泄才是。想要让一个古代的老仆理解谢慕林的想法,太困难了。谢慕林也不指望他能理解,所以只是让他听命行事就好了。
至于杨四爷,事后她也确认过,姑父杨意全那边确实已经得到了消息。至于他要如何处置,那就得多等几天才知道了。不管杨姑父与本家关系是好是坏,这件事确实是杨家理亏。说实话,做姻亲做到这个份上,还挺没品的。倘若那位杨四爷真有心想要参与水泥生意,完全可以托杨姑父给谢家递话。
十三房的谢谨华堂兄因为有重病的母亲要照顾,根本出不得远门,日常活动都被局限在湖阴县城周边一带了,作坊也只有两三口窑,能生产的水泥数量很有限。杨四爷若有诚意,双方未必不能合作。他完全可以另找地方建窑,生产出来的水泥也可以运到别的地方去卖。只是在湖州府范围内,影响都是极有限的。
明明可以光明正大谈合作,双方都能有利可图,可杨四爷就非要把事情做得这么难看,手段又低劣,轻易就被苦主给发现了,谢慕林也挺无语的。就算谢家真要往外头找合作伙伴,也绝对不能找这样的人。
也不知老贾头是不是给马路遥传话了,没过两天,文氏就过来问谢慕林:“水泥作坊那边,杨家是不是有人在给你谨华哥使绊子?既然老贾头说要请你嗣祖母帮忙,你怎么没跟家里说一声呢?你嗣祖母好象也还不知情的模样。”
谢慕林挑挑眉:“老贾头跟你说的吗?我是想着,这种小事用不着惊动嗣祖母,所以只让老贾头跟谨华哥的管事商量一下,悄悄儿给杨姑父身边的下人递个话就好了。事关杨家,杨姑父自己就能处置了,连梅珺姑姑都不必惊动。那杨四爷是杨姑父的堂兄弟,要说他的不是,也该是杨姑父出面。如果要姑姑开口,叫杨家那边如何看她这个侄媳呢?”
文氏恍然大悟,叹道:“好孩子,你想得周全,也用心良苦。只可惜,这事儿你姑姑已经知道了。她还特地来找我赔不是呢。我想这也不是她的错,就叫她别放在心上。其实都是亲戚,一点小事,没必要闹大。你谨华哥也只是做做族人亲友与乡里乡亲的生意罢了,别处的根本顾不上。只要那个杨四把他家烧的水泥卖得远些,别跟你谨华哥争抢就好了。若为了这点小事,损及谢杨两家的情谊,就太不值当了。”
谢慕林有些意外:“姑姑已经知道了?是谁告诉她的?杨姑父吗?”难道杨意全知道情况后,不肯出面跟本家交涉,却推了老婆出去挡箭?这是不是有点渣?
文氏就说:“你杨姑父大概还不知道呢。他身边的人都是你姑姑安排的,出了什么要紧事,他们自然会跟你姑姑说。你杨姑父如今正忙着书院几个童生考院试的事,你姑姑便不想他为了一点小事分心。”
谢慕林哂道:“大哥二哥不是提过,去参加今年院试的人早就组团出发去了杭州,带队的先生是牛大儒和另一位老师,并没有杨姑父吗?他如今留守书院,只需要负责日常的书院事务和教学工作就好,能忙到哪里去?”
文氏嗔道:“你姑姑也是不想让你姑父为了杨家的事烦心,才替他把事情处理了。这是她体贴之处。你怎么还埋怨起你杨姑父来了呢?”
谢慕林扯了扯嘴角,心里有些不以为然。这事儿不管是谢梅珺彻底掌握住了杨意全身边的所有侍从,能对丈夫封锁住所有外界的消息,还是杨意全心知肚明是怎么一回事,却还是装作不知情,任由妻子去得罪本家,都不是什么好事。梅珺姑姑和她的丈夫,夫妻之间的关系真的没有任何问题吗?
好好的安排出了岔子,谢慕林不由叹了口气,问文氏:“姑姑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亲自出面去跟杨家的人投诉杨四爷吗?还是不打算惊动本家,只跟杨四爷的哥哥嫂子说话?”
文氏摇头:“你姑姑没提,说让我放心,她会处理好的。不过十三房那边,她有意要补给谨华一笔银子,算是替杨四赔礼。我觉得这些钱,谨华是不会接受的。可你梅珺姑姑非要给,还叫我帮她做中人,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谨华如今为了你十三婶的病,忙得连作坊的生意都顾不上了,全靠底下的管事操持事务。他兴许还不知道杨四想偷配方的事儿呢。若直接跟他说了,万一他惊动了八房,知情的人就太多了。”
其实文氏也觉得,这件事知情的人太多了不好,闹大了,是绝对瞒不过二老太太宋氏的。十三房的水泥作坊为何会让杨四爷钻了空子?还不是因为看在杨家是二房姻亲的面上?宋氏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肯定会生气难过,这事儿偏又涉及到了她独生爱女的夫家。
谢慕林叹了口气:“这么麻烦做什么?直接当面告诉杨姑父就好了。他是男人,有些事就该由他负起责任来!”
第343章 平息
虽然文氏觉得不妥,但谢慕林还是决定,要把杨四爷的事告诉杨意全,让他去处理。
兴许杨意全姑父会偏向杨家,任由谢家十三房以及背后的三房(也包括二房)吃亏,但也有可能会偏着谢家,从此跟杨家本家的关系闹得更僵。经过这件事后,谢慕林也就能看清楚这位姑父的为人品性了,便能决定日后要如何与他相处。
其实杨意全对他们母子几个还是挺好的,每次在二房遇见,态度都很亲切和气,对文氏在湖阴的生活也非常关心,就好象是个和蔼的长兄一样。尽管见面的次数不多,但时不时的也会打发个婆子来跟文氏问好,让她遇到什么难处,只管开口。毕竟她如今是二房的媳妇,丈夫不在身边,儿子们年纪又还小,能依靠的,就只有他这个二房女婿了。
可谢慕林始终觉得他这份亲切友好透着古怪,从前她可从来没听说,谢璞与文氏和这位妹夫关系有多亲近。哪怕是在谢映真的记忆中,父母都很少提起杨姑父,要提也只会提梅珺姑姑和她的夫婿、儿女如何如何。要说杨意全与谢璞、文氏夫妻有多深的私交,怎么谢璞有难时,就没见他出现过?宗房的大老太爷谢泽山做了二房的代表,当时二房的女婿可没见有书信传来。杨意全只是竹山书院的教书先生而已,又没参加今年春闱,难道还能比一族宗长谢泽山更忙碌?
更何况,杨意全对谢家人的关心,好象重点都在文氏身上,经常说文氏就跟他的亲妹妹一般。而对于三房的长孙谢显之,与要继承二房香火的谢谨之,则是同样的态度。当着文氏的面,又或是身处二房时,他是非常和蔼可亲的,但在书院那边,则要冷淡得多,兴许还不如牛大儒对谢家兄弟那么关照。
谢慕林很想搞清楚他到底是怎么想的,他对谢家母子的真实态度是什么?他是二房宋氏独生爱女谢梅珺的丈夫,若是他对谢璞一家有什么不好的看法,说不定就会影响到宋氏与谢梅珺的态度。
谢慕林先趁着姐妹们聚在一处学做点心的时候,试探了一下杨沅,发现她对水泥作坊的事一无所知,甚至根本不知道十三房的砖窑改成了水泥窑。她是个乐天派,如今年纪又小,整天想的不是吃喝玩乐,就是如何应付外祖母与母亲布置的功课,根本不爱操心别的。
在她看来,父亲只需要专心教书,将来接手竹山书院的山长之职就可以了,完全不需要操心琐事,母亲能打理好家里家外所有事务。如果有一件事,母亲已经决定了要如何去做,父亲根本就不需要再过问。
谢慕林猜想,姑姑谢梅珺在夫妻之间,应该是比较强势的那一个,是不折不扣的一家之主了,但平日里还真看不出来,因为她在人前,对杨意全的态度都是比较温柔大方的。
谢慕林不清楚这对夫妻之间到底有什么问题,但看杨沅的态度,估计是不会在谢梅珺明说不愿意丈夫操心的情况下,还帮她给杨意全递话了,于是就改而找起了别的路子。
她先去跟两位兄长谢显之与谢谨之沟通过,说明原委,然后由谢谨之的书僮石砚出面,直接在书院里找上了杨意全,向他禀报了事情的原委。
石砚代表小主人谢谨之,向杨意全说得非常明白,谢家二房是不愿意把事情闹大的,也不希望让二老太太知道,十三房那边同样是希望息事宁人,但在谢家八房出面跟杨四爷交涉,对方也知道谢梅珺知情后,还完全没有停止行动的迹象,反而变本加厉地加大挖角的筹码,这就很让人困扰了。谢谨之身为谢梅珺的侄儿,认为杨家人不够尊重她,又不愿意她直接跟小叔子们对上,所以希望姑父杨意全能跟杨家那边沟通一下,和平解决这件事。
水泥作坊并不是什么能赚大钱的产业,谢家二房、三房拿出这个配方,其实是希望能帮助十三房走出困境而已。至于水泥配方有些什么忌讳,目前哪些地方还在大规模使用,种种情况石砚也都照实告诉了杨意全,好让他能充分掌握情况,做出最恰当的判断。
据石砚说,杨姑老爷当时的表情有些僵,沉默了很久才表示,他会处理好此事的,让谢谨之别担心,还说这件事暂时不必告诉谢梅珺与宋氏知道,再给了石砚一个厚厚的赏封,就把人打发走了。
谢显之与谢谨之都留意到,杨意全这一天并没有什么动静,也没离开过书院,等到第二天下午放了学,他才坐船回了湖阴县城,天黑前又赶回了书院的家。第三天,他又再进了一次县城,同样是天黑前回来。如此反复到第五天上,老贾头才来向谢慕林禀报了最新情况,道是杨四爷停止了挖角的行动,还命人把建好的水泥窑给砸了,非常恼火地跑到谢家十三房的窑口来破口大骂,说些什么要报官的话,说谢家烧水泥是犯忌讳的,云云。
他还真跑去县衙告状了。
不过湖阴县令没他那么糊涂。谢慕林与谢谨之兄妹俩又早早通过宗房那边,在县衙报备过,因此县令一听说事情涉及到谢家,压根儿就没搭理杨四,反而命人把他给撵出去了,又打发个官差到杨家说明原委,叫他们家好生管束自家子弟,别整天没事找事。
杨家大太太和儿子都觉得很丢脸。杨家素来以湖阴县第一官宦世家自居,只有谢家能与他家相提并论,何曾受过县尊的气?不过是一件小事罢了,杨家都勒令杨四停止挖谢家墙角了,县令还跑出来多管闲事做什么?杨家大太太有些怀疑,这是谢家在暗地里要落他们杨家的脸面,又或者是杨意全在故意打压他们大房?
不过真正让事情彻底平息下去的,还是来自扬州杨大老爷的一封信。杨大老爷收到了侄媳谢梅珺的书信,得知事情原委,觉得家人的做法很让他丢脸。他一边写信给谢泽山,向他赔礼,附送了四锭纹银用来补偿苦主谢谨华的损失;一边写信给家人,让他们不要贪小便宜,要友爱乡邻,与谢家人和睦相处,还要管教好家中子弟,禁止他们胡闹;最后还写信给杨意全,告诉他遇到这种谢杨两家的纠纷,要勇于承担,把事情处理好,别都推给女眷,若是杨家有人不肯服他,只管写信告诉自己,自己会为他做主。
杨大老爷与谢泽川曾是知交好友,当年会促成侄儿杨意全与谢泽川独生女的婚事,当然不会把谢家当成普通姻亲而已。他比杨家任何人都盼着两家能世代友好下去。
这件事就此平息了,谢谨华还没反应过来呢,就得了两笔赔偿款,反而赚到了。水泥作坊继续正常经营,还变相地得到了县衙的默许,只要朝廷没有明令禁止,以后都不用担心会犯什么忌讳了。工匠们没人跳槽,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得到了谢谨华的赏金,皆大欢喜。
但杨意全与谢梅珺之间,却有了一点小小的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