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回咸阳后,就会让成蟜带着小扶苏过来,让舅父舅母接着带孩子。
    或许朱襄真的很会养孩子。小扶苏被其他人带的时候,即使宫中人已经很尽心了,秦王政还亲自监督过,但小扶苏仍旧时常得病。
    朱襄带孩子的方式似乎比其他人还要粗糙一些,但小扶苏就是不常生病,食量也大了许多。
    华阳太后和夏太后都很好奇朱襄带孩子的本事。
    在围观了一阵子之后,两人仍旧不明白朱襄为何能把孩子带得比其他人带孩子更健康。
    或许,朱襄真的是半个神仙?
    朱襄当然不同意她们的迷信。
    他带扶苏带得好,只是因为常带扶苏晒太阳和走路。而宫里人担心扶苏磕着绊着,总不让扶苏出门,更不敢让扶苏下地。
    小孩子既不运动,也不晒太阳,怎么长得好?
    再加上自己饮食搭配更用心,又能看懂扶苏小婴儿的表情,来琢磨扶苏对口味的偏好,扶苏当然长得更好。
    他以前就是这么带政儿。
    比起政儿,扶苏其实难带一些。政儿要成熟得多,只是偶尔主意太大,不太听话。
    但有雪姬在,政儿不听话就揍屁股,大部分时候政儿都很好带。
    扶苏的小脑袋还没有发育完全,做事没有逻辑,就像是一只仅靠本能的小动物。朱襄要花费很多时间来了解他的需求。
    不过或许政儿的孩子确实比旁的孩子厉害。扶苏会说话之后,聪明就与日俱增,现在已经能完整表达自己的需求。
    朱襄不断夸赞扶苏很好带,秦王政嗤之以鼻。
    他无论怎么看,胖儿子仍旧是个蠢的,连成蟜都不如。
    成蟜听了大兄的夸赞,笑弯了眼。
    虽然大兄有了儿子,还是疼我这个弟弟。
    “大兄可以让你聪明的弟弟留在咸阳吗?我还小,不能长途奔波劳累。”成蟜十分认真地撒娇,“外面坏人那么多,如果骗了我怎么办?我不想给舅母添麻烦。”
    “滚!”秦王政直接让人把成蟜捆起来,与扶苏一起塞进马车,赶紧送走,出了咸阳城才给他解开绳子。
    成蟜唉声叹气,对身边的蒙毅道:“我大兄是不是太暴躁了?”
    抱着孩子,手足无措的蒙毅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他为何也被秦王丢出了咸阳城,要去给朱襄公打下手?
    虽然他现在已经能与朱襄公谈笑自若,但仍旧没有做好在朱襄公身边服侍的心理准备。
    成蟜见蒙毅额头冷汗直冒,说不出话来,嘀咕道:“怎么是个傻的?唉,看来不能指望。”
    蒙毅回过神:“指望什么?”
    成蟜道:“当然是指望你帮我一同敷衍大兄。”
    蒙毅疑惑:“我侍奉朱襄公,公子去吴国夫人身边,我要如何与公子一同敷衍君上?”
    他准备打探完消息,立刻写信给秦王告密。
    成蟜一本正经道:“我要留在舅父身边。舅父心软,不会强求我做事。你与我一同向大兄写信,说舅父忙碌,离不开我!”
    蒙毅对成蟜翻了个白眼,懒得理睬成蟜的胡思乱想:“吴国夫人劳累,公子真的不去帮忙?”
    成蟜眉头紧锁,然后唉声叹气:“大兄真是抓住了我的软肋。”
    我成蟜虽然是个纨绔,也是很孝顺的纨绔。可恶,大兄居然用舅母道德绑架我!
    ……
    秦王政离开赵国后,分散在平原君和平阳君封邑的朱襄同村乡亲才陆续回到家乡。
    其实秦王政可以等到他们回来,但他还是提前走了。
    朱襄知道,政儿是近乡情怯。
    原本那些村人会慈祥地呼唤他“小公子”,孩童会无视身份与他玩耍。现在他是秦王,这些人都会匍匐在他脚下,以往的一切都已经化为褪色的记忆。
    秦王政不想用这些人现在的模样,替换掉他曾经美好的记忆。自家政儿的性格有多别扭,朱襄和雪姬都是知道的。
    何况十几年过去,对于庶人而言,恐怕还记得曾经那位胖墩墩小公子的人已经不多了。
    就算是在平原君和平阳君的封地,他们也得应赵王的征召,服徭役,服兵役。遇到蝗灾,他们仍旧会饿死。
    因为赵武灵王的改革抓稳了军权,所以赵国是除了秦国之外,郡县制做得最好的国家。封君的权力比他国小一些。赵王对封君封地内的庶民管辖权力要大许多。
    朱襄和雪姬接见了回来的人。
    人很多,认识的人不多。
    偶尔有几人眼熟,但他们看着朱襄和雪姬那闪烁和畏惧的眼神,让朱襄和雪姬想唠叨家常的话都说不出口。
    朱襄试图去寻找和政儿交换过礼物的孩子,却得知那家人还在,但政儿送给他的帽子,早就被他换了一块馍,已经不知道在哪里了。
    那个孩子很幸运地还活着。
    他原本也想一直留着那个帽子。
    他从未有过这么漂亮的帽子。
    但他都已经留了帽子十年,却遇到了蝗灾,只能把帽子拿出去换吃的。
    那个明明年轻,但面如沟壑,身形佝偻的农人感叹,那时候没人有粮食,他以为换不到。没想到有个身着华丽衣服的好人听到了他的故事,用手中正在啃的一块白面馍,换得了他珍藏的帽子。
    他从未吃过那么好的馍。
    饿的时候舔一口,再吃点草根树皮,就能熬过一天。那块馍,他整整吃了一个月。
    幸亏有那块馍,他才能活下来。
    朱襄知道一块馍是不可能让人活一个月的。那块馍大概成了这个农人的心理寄托,让他吃着草根树皮虫蚁活了下来。
    人的意志力很顽强,有时候就需要这么一块“馍”。
    农人不知道他卖掉了秦王政送给他的帽子失去了什么,但不卖掉那顶帽子,他就会饿死。他也没得选。
    不过朱襄已经确认他的身份,即使他没有帽子,朱襄也会替政儿赠送丰厚的礼物,并教导他用这些钱财置办田地家宅,供养孩子读书,争取让孩子进入学院、学府、学宫,以后当个官吏。
    农人连连点头,看着像是听进去了。
    朱襄希望他听进去了,希望他能抓住这个机会。
    朱襄本以为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没想到一月之后,有人拿着帽子来向他请罪。
    第252章 太子丹出逃
    来者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华服公子,趴在朱襄面前面色苍白,冷汗冒了一茬又一茬。
    朱襄听到那人的名字走了一会儿神,那人的冷汗就把背后的衣服都打湿了。
    “张耳……”朱襄从记忆中搜索出这个名字,回过神,“你曾经是信陵君的门客?”
    张耳连忙重重磕了一个响头:“是。”
    朱襄看见张耳惧怕的模样,嘴唇动了动,让张耳起身的话化作了一声叹息。
    他对张耳印象不深,想了许久才想起这个耳熟的名字。
    一同拼车出差的同事曾经用极其羡慕嫉妒恨的口吻提到过张耳。
    张耳的事迹和刘邦绑定。
    刘邦曾经为张耳门客。他成为皇帝之后,张耳立刻飞黄腾达。
    张耳本人在秦末汉初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不算有什么本事,但他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每次在人生进入转折的地方做出的选择——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能让他走向更高处。所以他没立下多少功劳,也能成为汉朝的开国勋贵。
    都说刘邦狡兔死,走狗烹,实际上后世大臣都羡慕有刘邦这样的君王。刘邦杀的都是异姓王,哪怕最后知道发小站在了吕后身边动了杀意,但最后也是算了。
    虽然刘盈文不成武不就,将来可能会被外戚压制,但好歹也是自己的崽,就这样吧。
    跟着刘邦打天下的沛县功臣全部都与国同休,有些爵位甚至延续到了东汉。比如曹家和夏侯家,从西汉初一直联姻到东汉末,奠定了魏国的统治基础。
    刘邦在有恩报恩一事上做得特别尽心。
    朱襄叹气的是,历史中留下过光辉的人物,他们不仅本身能力出色,也确实有常人没有的运气。
    能在青史留名,才能和机遇,缺一不可。
    魏无忌因为听了自己的劝说没有回到魏国,而是去了雁门郡。张耳就没有借着魏无忌的名声成为名士,最后成为外黄县县令。
    刘邦的出生年岁不详。在朱襄的前世,西晋皇甫谧猜测刘邦出生于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西晋臣瓒猜测刘邦出生于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两者都没有依据。
    不过刘邦晚年也多次身先士卒当先锋,秦末起义时亲自带兵的能力更是仅次于项羽,正值当打之时。两者非要选一个真实性更高的,应当是公元前247年。
    现在还不到十岁的刘邦,显然和没有机会刷名声的张耳不会有交集了。但张耳却阴差阳错得到了自家政儿幼年的帽子,真是老天喂饭吃。
    相比将帽子卖了一块白馍的农人,朱襄自然很是唏嘘。
    “起身吧。”朱襄又叹了口气,让张耳起身坐下。
    这事张耳并非有错,但也并非全然无辜。
    雪姬给政儿缝的小帽子,用的是廉公狩得的赤狐皮。虽用料扎实,但被农人珍藏了十几年,已经卖不上价格。
    何况在饥荒年间,用十几年前的狐狸皮帽子换粮食,几乎不可能。
    但张耳应当是猜到帽子的故事是真的,想要投机取巧,才会用白馍换帽子。
    魏无忌在战场自缢前,将门客悉数遣散,推荐给熟人故交。
    张耳就留在了赵国,在平阳君后人门下继续当门客。
    平阳君后人将朱襄曾经住过村落的村人迁徙到自己封地的事,张耳应当是知道的。
    秦公子政年幼时曾与村人互换礼物,并声称会灭赵的事,张耳应当也听说过。
    虽然庶人难活,十几年过去,当时迁徙到平阳君和平原君封邑的村人,恐怕大部分都是后来的流民。那得到帽子的农人也小心谨慎,知道财不露白,没人知道他就是故事主角。这件事就隐藏了下来。
    但在平阳君的封邑中有一个农人用帽子换粮食,那时公子政已经是太子政,张耳只需要付出一块白馍,就能得到疑似能与秦王见面的信物,这对他是划算的。
    就算是假的,张耳也不亏。
    又不是强买强卖,张耳本来对这幢交易很得意。但他没想到,秦王政居然会对幼年时见过的庶人如此在意。

章节目录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木兰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木兰竹并收藏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最新章节